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应用创设真实问题情境,设计学习活动,使普通高中高一学生完成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的学习。引导学生开展分类与概括、证据与推理、模型与解释、符号与表征等具有学科特质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落实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素养。
关键词:元素周期表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学生已经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大体结构。并会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信息,但对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还没有更深的理解,因此,本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实质,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
2、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及结构(重点);
3、能描述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难点)。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大体结构,并会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信息,但对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还没有更深的理解,在老师调动下對学习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实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建构学习、探究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介绍元素周期表发展史,落实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及结构(重点);
能描述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难点)。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一百年间,一系列的新元素接连不断地被发现,关于这些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也积累的非常丰富,但是一个更大的黑洞吸引着科学家,这些元素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呢?按照什么规律将这些元素有序排列呢?以下就如何将发现的元素有序排列进行探究。
环节一:
[学生活动] 书写前20号元素,写出原子结构示意图,观察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找出规律,画出表格,与同组同学讨论交流,将前20号元素填入表格。
[预设学生活动成果] 因为同学们在初中接触过元素周期表,所以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将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排成一行,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排成一行。当然可能还会有其他言之成理的排列方式,教师在评价时都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认识到事物的多样形式,培养发散式思维。
在这一活动中落实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落实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学科素养。
环节二:
[学生活动] 打开教材后面附的元素周期表,与自己设计的去对比。并阅读元素周期表,找出排布规律,与同组同学讨论交流,明确周期表中颜色、线框、标注的意义。
[预设学生活动成果]
通过阅读元素周期表,获得以下收获:
编排原则:在元素周期表中,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
通过阅读元素周期表,提出以下问题:
1.元素周期表中横行竖行的意义?
---深入认识周期和族及周期数和主族序数的确定
---主副第八零族的区分
---长短周期的分类(注意第三副族)
—-各族间的位置关系、各周期包含的元素种类数。
3.每一个格里的数字和字母的意义?
4.红线区域里元素有什么特点?
---认识过渡元素
5.表格里颜色的深浅差异---认识金属和非金属的区别及在周期表中的分布,画出金属非金属的梯形线
以上学生未提出的问题老师补充提出,学生还会提出以上未列出的问题也要一一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能与同学老师合作交流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分类与概括、证据与推理、模型与解释、符号与表征等具有学科特质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环节三:
[学生活动]3分钟时间默读元素周期表,展开小组间比赛,看哪个小组能又快又准的画出元素周期表的轮廓,能标出各周期、各族的位置,并且能将熟悉的元素填入周期表中。
[预设学生活动成果] 一部分小组能顺利的将各周期、各族的位置区分清楚,并且能将必修一中接触到的元素及前20号元素填在表格中。
一部分小组会混淆各族间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
环节四:介绍元素周期表发展史: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并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且门捷列夫预言的一些未知元素的性质都得到了证实。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所揭示的元素内在联系的规律还是初步的,他未能认识到形成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到1905年,维尔纳制成了现代形式的元素周期表,而当时还不知道原子序数的实在物理意义。直到1913年,英国物理学家莫斯莱发现,门捷列夫周期表里的原子序数原来是原子的核电荷数。
结语:通过介绍元素周期表发展史使同学们认识到,科学的发展过程是艰辛的、严谨的、无止境的,同学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发展完善科学体系,发展社会,改变世界。落实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
七、学习效果评价
设计的三个学习活动都是学生动手动脑完成的,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总结规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能很好地完成学习内容,并且能培养学习能力,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二 .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
[3]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
关键词:元素周期表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学生已经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大体结构。并会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信息,但对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还没有更深的理解,因此,本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实质,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
2、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及结构(重点);
3、能描述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难点)。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大体结构,并会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信息,但对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还没有更深的理解,在老师调动下對学习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实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建构学习、探究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介绍元素周期表发展史,落实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及结构(重点);
能描述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难点)。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一百年间,一系列的新元素接连不断地被发现,关于这些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也积累的非常丰富,但是一个更大的黑洞吸引着科学家,这些元素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呢?按照什么规律将这些元素有序排列呢?以下就如何将发现的元素有序排列进行探究。
环节一:
[学生活动] 书写前20号元素,写出原子结构示意图,观察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找出规律,画出表格,与同组同学讨论交流,将前20号元素填入表格。
[预设学生活动成果] 因为同学们在初中接触过元素周期表,所以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将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排成一行,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排成一行。当然可能还会有其他言之成理的排列方式,教师在评价时都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认识到事物的多样形式,培养发散式思维。
在这一活动中落实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落实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学科素养。
环节二:
[学生活动] 打开教材后面附的元素周期表,与自己设计的去对比。并阅读元素周期表,找出排布规律,与同组同学讨论交流,明确周期表中颜色、线框、标注的意义。
[预设学生活动成果]
通过阅读元素周期表,获得以下收获:
编排原则:在元素周期表中,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
通过阅读元素周期表,提出以下问题:
1.元素周期表中横行竖行的意义?
---深入认识周期和族及周期数和主族序数的确定
---主副第八零族的区分
---长短周期的分类(注意第三副族)
—-各族间的位置关系、各周期包含的元素种类数。
3.每一个格里的数字和字母的意义?
4.红线区域里元素有什么特点?
---认识过渡元素
5.表格里颜色的深浅差异---认识金属和非金属的区别及在周期表中的分布,画出金属非金属的梯形线
以上学生未提出的问题老师补充提出,学生还会提出以上未列出的问题也要一一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能与同学老师合作交流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分类与概括、证据与推理、模型与解释、符号与表征等具有学科特质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环节三:
[学生活动]3分钟时间默读元素周期表,展开小组间比赛,看哪个小组能又快又准的画出元素周期表的轮廓,能标出各周期、各族的位置,并且能将熟悉的元素填入周期表中。
[预设学生活动成果] 一部分小组能顺利的将各周期、各族的位置区分清楚,并且能将必修一中接触到的元素及前20号元素填在表格中。
一部分小组会混淆各族间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
环节四:介绍元素周期表发展史: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并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且门捷列夫预言的一些未知元素的性质都得到了证实。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所揭示的元素内在联系的规律还是初步的,他未能认识到形成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到1905年,维尔纳制成了现代形式的元素周期表,而当时还不知道原子序数的实在物理意义。直到1913年,英国物理学家莫斯莱发现,门捷列夫周期表里的原子序数原来是原子的核电荷数。
结语:通过介绍元素周期表发展史使同学们认识到,科学的发展过程是艰辛的、严谨的、无止境的,同学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发展完善科学体系,发展社会,改变世界。落实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
七、学习效果评价
设计的三个学习活动都是学生动手动脑完成的,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总结规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能很好地完成学习内容,并且能培养学习能力,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二 .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
[3]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