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药药性理论作为中药理论的核心与根基,是中药学得以发展的基础所在,它不仅能用于中医用药指导,且是区分中药成品中的植物药与天然药的核心。寒热药性作为中药药性理论的基础成分,对其开展研究不仅是探寻调治不同寒热症状规律性、共同性的有效途径,更是研究中药组群表征寒热药性的关键。本文就中药寒热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的相关问题做了探讨,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中药药性;寒热药性;物质成分
中图分类号:TM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345-01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先民在疾病预防、诊疗以及养生保健领域逐渐发展形成,且经过长期实践逐渐完善的医学知识。药性理论作为中医诊疗的根基,是中药的最核心学术特征,它在目前的临床用药中有着积极指导作用。寒热药性作为中药药性的根本,对其进行物质研究的目的在于探寻一种能调治不同层次寒热症状的响应中药,并分析该类药物基础的共同性、规律性,从而为医学工作的现代化发展做贡献。
1、中药物质成分调理寒热症状的起效途径
众所周知,药物的寒热药性是决定药物疗效的关键,也关系到药物的组成成分与内在物质。在具体研究中,寒性、热性药物是调整人体寒症、热症的主要举措,因此需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不但包含了中药固定的物质成分,也包含了一定的代谢物质成分。对于不同的寒热症状而言,药物寒热药性的调治作用也不尽相同。
在中药物质成分中,调理寒热症状是一个系统、综合的流程,它包含了中药整体成分、中药煎煮前后的物质成分、中药代谢物成分、肝脏代谢物成分以及组织成分等多种不同内容。由此可见,在中药有效物质成分的研究中,这些成分的起效途径主要包含有:首先,某些药物成分在进入人体之后,经过消化、代谢之后便能被机体吸收,从而发挥诊疗作用。其次,某些药物成分在进入人体之后,经过消化酶和肠道产生一定的代谢物,这些代谢物便会被机体吸收,从而发挥诊疗作用。再次,一些药物成分在进入人体之后,经过肝脏等特殊部位的代谢酶作用后,会产生一定的代谢物,从而被机体吸收发生诊疗组作用。最后,某些特殊的药物成分在进入人体之后,无法直接被机体吸收需要通过血液、肠道等多种不同器官和组织代谢之后方可被机体吸收,从而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
就上述诊疗方式进行分析,中药物质成分在进入人体之后到发挥药效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中容易涉及到多种不同的干扰和调节因素。当机体分别处于正常状态和寒热状态的时候,中药物质成分经过代谢物分泌之后便会被机体吸收,并且产生一定的物资组群。当然此时的物质族群中正常机体和寒热机体的组群数量、种类以及存在方式有着显著的变化,也就说明同一种中药在不同功能的状态下,所发挥的诊疗效果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一标准在目前已经被人们所证实,比如在黄芩、穿心莲等药物的应用中,对正常人使用该类药物并没有降低体温的作用,但是对于发烧的患者来说,降热作用非常的明显。这种药物使用方案说明,黄芩与穿心莲在正常人与热症患者的作用存在很大的差异,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异的存在导致这些中药在人体机体发生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2 关于中药物质成分调理寒热病证机制的共性特征
广义上的中医寒热证候应该各自存在一种具有共性特征的机体功能变化,从而表现出本质相同的一系列症状体征。在这一变化的背后,存在着一组导致这一功能变化发生的靶反应群。也就是说,正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这一靶点群的功能作用发生变化,表现出一系列症状体征,人们才据此辨识其为寒证或热证的。而寒热属性中药就是通过干预这一靶点群中的部分甚至全部靶点,促使其功能复常,使机体异常寒性或热性症状体征消失,而表现出有效性的。寒热属性中药的这一功效作用肯定存在相应的物质基础,其调节上述靶点群的原始物质群无疑来源于其本身。
因此,可以调节这些靶点的寒热属性中药的物质基础,在存在相异之处的同时,也肯定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性特征。存在共性特征的理由是存在共有靶点;存在相异特征的理由是靶点不同,起效的物质基础也应不同。虽然存在同一种或同一类物质成分可以调节多个靶点的客观现象,但实践证明,前者仍是主要方面。
3 关于中药寒热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的重点方向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开展中药寒热药性物质基础研究,必须重点围绕以下几方而系统开展,方可由博返约,从大量科研数据中发现共性,寻找规律。①基于相同类别中药组群,探寻其可能存在的相对统一的可有效表征中药寒热属性的物质成分组群。这种物质成分组群的种类、含量、存在形式、配比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固有的寒热药性属性。②同一种或同一类中药表征寒性药性的物质成分组群和表征热性药性的物质成分组群的总体比例关系与寒热药性的相关规律。这种比例关系可能从根本上决定了中药的固有寒热药性属性。③炮制、配伍等制剂过程对中药寒热药性属性的影响及其规律。从根本上讲,炮制、配伍等制剂过程也是通过影响中药固有物质成分的种类、含量、存在形式、配比关系的变化,最终导致其寒热药性属性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4 应采取分层研究、逐步深入的工作思路
中药寒热药性物质基础研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物质层级状态均可能存在一定的物质一药性表达规律的可能性。因此,应采取分层研究、逐步深入的工作思路。
首先,立足于相同类别中药组群(如活血化瘀中药),探讨其物质成分与寒热药性的相关规律,在此基础上,渐次扩大,逐步上升到整个研究群体。采取这种方法学研究路线,既不会影响研究进程与结果,还能最大限度地从整体层次和次级群体层次分别探讨物质成分与药性间可能存在的规律。
其次,進行初生物质成分研究时,也应注意研究的层次性。中药所包含的蛋白质、糖类和脂肪成分,其在体内的代谢均存在一个共有过程,即在消化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小分子量的氨基酸、小肤、寡肤和多肤成分(小分子链糖或单糖、脂肪酸等),才能被机体吸收利用。这些代谢产物,有的作为原材料参与构成机体的骨架结构;有的作为调节因子调节机体的代谢变化;有的成为转录因子调控基因表达;有的成为免疫因子调控机体的免疫状态。其中,有些调节使机体趋向于能量合成和能源物质的积累代谢状态;有些调节使机体趋向于能量分解和能源物质消耗状态。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药物的寒热药性是作为药物药效的主要特征,它用于机体的共性靶标而产生一定的生物效应。同时,寒与热作为一个统一、对立的病症规律,利用中药药性物质基础来对其进行研究,能达到应用生物效应参数识别药物寒热属性的目的,从而为药物寒热属性的判定提供科学方法,也为拓展中药新资源提供策略。
参考文献
[1] 肖小河,郭玉明,王伽伯,等.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策论[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1):9.
[2] 于红艳,许成刚.关联挖掘技术在中药药性及其他属性间关系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4):343.
[3] 马晓丰,刘杨,张三国,等.中药寒热相关药性和抑制脂肪酸合酶能力关系的探索[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29(5):699.
[关键词]中药药性;寒热药性;物质成分
中图分类号:TM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345-01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先民在疾病预防、诊疗以及养生保健领域逐渐发展形成,且经过长期实践逐渐完善的医学知识。药性理论作为中医诊疗的根基,是中药的最核心学术特征,它在目前的临床用药中有着积极指导作用。寒热药性作为中药药性的根本,对其进行物质研究的目的在于探寻一种能调治不同层次寒热症状的响应中药,并分析该类药物基础的共同性、规律性,从而为医学工作的现代化发展做贡献。
1、中药物质成分调理寒热症状的起效途径
众所周知,药物的寒热药性是决定药物疗效的关键,也关系到药物的组成成分与内在物质。在具体研究中,寒性、热性药物是调整人体寒症、热症的主要举措,因此需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不但包含了中药固定的物质成分,也包含了一定的代谢物质成分。对于不同的寒热症状而言,药物寒热药性的调治作用也不尽相同。
在中药物质成分中,调理寒热症状是一个系统、综合的流程,它包含了中药整体成分、中药煎煮前后的物质成分、中药代谢物成分、肝脏代谢物成分以及组织成分等多种不同内容。由此可见,在中药有效物质成分的研究中,这些成分的起效途径主要包含有:首先,某些药物成分在进入人体之后,经过消化、代谢之后便能被机体吸收,从而发挥诊疗作用。其次,某些药物成分在进入人体之后,经过消化酶和肠道产生一定的代谢物,这些代谢物便会被机体吸收,从而发挥诊疗作用。再次,一些药物成分在进入人体之后,经过肝脏等特殊部位的代谢酶作用后,会产生一定的代谢物,从而被机体吸收发生诊疗组作用。最后,某些特殊的药物成分在进入人体之后,无法直接被机体吸收需要通过血液、肠道等多种不同器官和组织代谢之后方可被机体吸收,从而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
就上述诊疗方式进行分析,中药物质成分在进入人体之后到发挥药效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中容易涉及到多种不同的干扰和调节因素。当机体分别处于正常状态和寒热状态的时候,中药物质成分经过代谢物分泌之后便会被机体吸收,并且产生一定的物资组群。当然此时的物质族群中正常机体和寒热机体的组群数量、种类以及存在方式有着显著的变化,也就说明同一种中药在不同功能的状态下,所发挥的诊疗效果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一标准在目前已经被人们所证实,比如在黄芩、穿心莲等药物的应用中,对正常人使用该类药物并没有降低体温的作用,但是对于发烧的患者来说,降热作用非常的明显。这种药物使用方案说明,黄芩与穿心莲在正常人与热症患者的作用存在很大的差异,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异的存在导致这些中药在人体机体发生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2 关于中药物质成分调理寒热病证机制的共性特征
广义上的中医寒热证候应该各自存在一种具有共性特征的机体功能变化,从而表现出本质相同的一系列症状体征。在这一变化的背后,存在着一组导致这一功能变化发生的靶反应群。也就是说,正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这一靶点群的功能作用发生变化,表现出一系列症状体征,人们才据此辨识其为寒证或热证的。而寒热属性中药就是通过干预这一靶点群中的部分甚至全部靶点,促使其功能复常,使机体异常寒性或热性症状体征消失,而表现出有效性的。寒热属性中药的这一功效作用肯定存在相应的物质基础,其调节上述靶点群的原始物质群无疑来源于其本身。
因此,可以调节这些靶点的寒热属性中药的物质基础,在存在相异之处的同时,也肯定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性特征。存在共性特征的理由是存在共有靶点;存在相异特征的理由是靶点不同,起效的物质基础也应不同。虽然存在同一种或同一类物质成分可以调节多个靶点的客观现象,但实践证明,前者仍是主要方面。
3 关于中药寒热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的重点方向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开展中药寒热药性物质基础研究,必须重点围绕以下几方而系统开展,方可由博返约,从大量科研数据中发现共性,寻找规律。①基于相同类别中药组群,探寻其可能存在的相对统一的可有效表征中药寒热属性的物质成分组群。这种物质成分组群的种类、含量、存在形式、配比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固有的寒热药性属性。②同一种或同一类中药表征寒性药性的物质成分组群和表征热性药性的物质成分组群的总体比例关系与寒热药性的相关规律。这种比例关系可能从根本上决定了中药的固有寒热药性属性。③炮制、配伍等制剂过程对中药寒热药性属性的影响及其规律。从根本上讲,炮制、配伍等制剂过程也是通过影响中药固有物质成分的种类、含量、存在形式、配比关系的变化,最终导致其寒热药性属性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4 应采取分层研究、逐步深入的工作思路
中药寒热药性物质基础研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物质层级状态均可能存在一定的物质一药性表达规律的可能性。因此,应采取分层研究、逐步深入的工作思路。
首先,立足于相同类别中药组群(如活血化瘀中药),探讨其物质成分与寒热药性的相关规律,在此基础上,渐次扩大,逐步上升到整个研究群体。采取这种方法学研究路线,既不会影响研究进程与结果,还能最大限度地从整体层次和次级群体层次分别探讨物质成分与药性间可能存在的规律。
其次,進行初生物质成分研究时,也应注意研究的层次性。中药所包含的蛋白质、糖类和脂肪成分,其在体内的代谢均存在一个共有过程,即在消化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小分子量的氨基酸、小肤、寡肤和多肤成分(小分子链糖或单糖、脂肪酸等),才能被机体吸收利用。这些代谢产物,有的作为原材料参与构成机体的骨架结构;有的作为调节因子调节机体的代谢变化;有的成为转录因子调控基因表达;有的成为免疫因子调控机体的免疫状态。其中,有些调节使机体趋向于能量合成和能源物质的积累代谢状态;有些调节使机体趋向于能量分解和能源物质消耗状态。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药物的寒热药性是作为药物药效的主要特征,它用于机体的共性靶标而产生一定的生物效应。同时,寒与热作为一个统一、对立的病症规律,利用中药药性物质基础来对其进行研究,能达到应用生物效应参数识别药物寒热属性的目的,从而为药物寒热属性的判定提供科学方法,也为拓展中药新资源提供策略。
参考文献
[1] 肖小河,郭玉明,王伽伯,等.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策论[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1):9.
[2] 于红艳,许成刚.关联挖掘技术在中药药性及其他属性间关系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4):343.
[3] 马晓丰,刘杨,张三国,等.中药寒热相关药性和抑制脂肪酸合酶能力关系的探索[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29(5):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