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小学择校现象

来源 :名校·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_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我国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之风愈演愈烈,从城市内择校发展到农村中小学生进城上学,择校已经成了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热点话题。本文主要探讨择校的形成原因、择校的影响及解决途径。
  【关键词】中小学 择校现象 教育平等
  中小学择校现象,就是通常所说的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择校也就是学生及其家庭主动放弃这一权利而选择有利于自己的高素质学校。
  一、目前择校现状
  (一)城市范围内择校。
  这是最为普遍的择校现象。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就近入学政策,但就近分配的学校教育质量不能满足学生及家长需求时,家长为孩子选择区域外教育质量较好的学校。大中城市的家长放弃就近入学的安排而另为子女择校的比例约为20%至30%,该比例在省会及直辖市地区会更高。[1]一般情况下城市家长为孩子选择的都是重点学校,择校方式主要有以钱择校、以分择校和以权择校三种。
  (二)农村孩子进城读书。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情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农村教育却并未同步发展,农村学校从硬件设施到师资力量都与城区学校相差甚远。一些比较富足又有远见的农民开始把子女送到县城或城市里较好的学校读书,这也是时下一种普遍趋势。
  二、择校的形成原因
  (一)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导致基础教育校际发展不均衡。
  过去,国家一直强调重点学校制度,一直持续到1995年。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制度,使得重点学校无论在师资、设施还是校舍上,都是普通学校无法比拟的,这更加剧了义务教育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地区内、区域内学校之间差距的拉大。另一方面,国家对教育投入不够,远远达不到政府提出的占GDP的4%的比例。
  (二)“名校”效应。
  由于一些学校的基础较好,加上国家政策鼓励,使得一部分学校成为所谓的名校,成为优质资源。[2]这些“名校”的师资条件、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各方面都大大优于周围其他学校。办学条件好、升学率高、名气旺的名校声誉让择校的家长趋之若鹜。
  (三)家长对子女期望提高。
  随着时代进步,人们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就业对学历的要求也悄然上升。这一趋势大大激发了每位家长望子女成才的心态。教育作为社会底层民众向上游动、改变社会地位的一种途径,越来越位大家所重视,很多农民将改变社会地位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惜斥资也要让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三、择校带来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提高优质资源利用率,促进学生发展。
  优势学校先进的教学设施、良好的教育环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吸纳了服务范围外的优秀学生,增强了学校的整体实力与竞争力,从而使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2、促进校际间竞争,客观上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在择校的过程中,家长和学校都会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为适应择校竞争这种形式,各校必定会积极探索自身发展的目标和模式,重新审视自身的办学理念与策略,狠抓师资建设、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在竞争中创新、生存并发展,从而促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负面影响。
  1、家中家长的经济负担。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到的提高,但占城镇居民多数的工薪阶层基本维持着劳动收入与正常生活开始的平衡状态,加之物价不断攀升,而择校就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很多城镇居民承担起来就比较吃力,这也就导致了受教育的差异。
  2、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身体上,许多学生都得跨区上学,路途遥远,早出晚归造成睡眠不足,有碍健康。很多择校生为了能赶上其他同学,课余时间都花在课外补习上,常常是身心俱疲。心理上,部分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以钱权择校后可能因为学习吃力,达不到理想成绩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可对学习失去兴趣,给他们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障碍。择校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生活的现实性,会使学生的心灵被某些不良社会风气所腐蚀,不利于学生健康品格的形成。
  3、加剧优势学校与薄弱学校、农村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
  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优秀生源流失,导致学校实力下降,学校的发展愈加艰难。优势学校可以选拔那些在社会地位和学业上都处于优势的“好”学生,从而维护和提高学校地位,而“差”学校和“差”学生则走向恶性循环的局面。
  四、应对择校问题策略的思考
  (一)政府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用占世界1.18%的教育经费来培养占世界18.45%的学生。[4]中国的教育开支仅是联合国规定标准的三分之一。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解决好薄弱学校的发展和改革问题,对于相对薄弱的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的薄弱中小学,应该给予倾斜性支持,使学校之间能够相对均衡的发展。
  (二)加强薄弱学校的领导班子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引起重视薄弱学校整体规划,一方面加强培训薄弱学校的领导班子,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规范学校管理;另一方面是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对教师进行有效的培训,不走过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
  (三)科学引导家长的择校需求。
  对教育系统来说,要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治理 “以钱择校”“以权择校”的不了风气,规范办学行风。帮助公众认识教育,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教育质量观,让广大家长认识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才是好学校,切勿盲目跟风择校。
  总之,中小学择校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结果,现象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只有加大投入、扩大优质资源、均衡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
  参考文献:
  [1] 卢乃桂,董辉,神识择校现象:全球脉络与本土境遇下的思索[J].教育发展研究,2009(20)
  [2] 靖美慧,择校: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现象[J].科教导刊,2010(5)
  [3] 杨明庚,中小学择校问题及对策研究[J].课外阅读:中旬,2011(8)
  [4] 中国教育年间编辑部,1995年中国教育年鉴/2003年中立国教育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004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语言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实践,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修养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幽默语言 点拨语言 体态语言 启发语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在欢声笑语中增长知识,教师只有
期刊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新版教材为蓝本,以高考地理考点为准绳,以“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方法的传授、基本情感与习惯的养成”为课堂教学目标,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不断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为此,我认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面向基础、面向全体  所谓面向基础,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习惯交给学生。物理学科教师还应把物理
期刊
新课改方针对小学生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如何对其进行改革创新成为了学校面临的新课题。良好的体育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提高对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健康向上的行为习惯和运动方式,也有助于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健康发展。  小学生处于成长初期,自身潜能和创造力尚需了解,个性不够突出,心理年龄也不够成熟,这需要广大教学工作者运用先进、科学、适宜的教育模
期刊
现在的中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市场经济使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使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那么,我们教育工作者该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巧妙地融德育于语文教学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
期刊
小学英语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通过听、做、说、唱、玩、演、读、写和视听等多种活动方式,达到培养兴趣,形成语感和提高交流能力等目的。  任务型活动教学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途径,通过任务型活动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教师
期刊
摘 要】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基础单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对完成教育和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班主任工作做得得心应手,就必须抓班风、学风和日常行为习惯,为同学们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与大家建立一个心灵沟通的平台。  【关键词】班级管理 行为习惯 心灵沟通 情感交流  我作为一位工作经验尚浅的班主任,是多么的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近一年来,学校为我提供了几次
期刊
从小我们就知道上学要学习语文,上学以后,语文成了我们天天面对的学科,记生字、背解词、写作文,年年如此,周而复始,在这样机械的循环中我们思考过究竟什么是语文吗?今天,就请我们这些学习了多年语文的“老手”考虑一下什么是语文,就字面来说很简单,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如果照字面来说,我们只须照着书本学语言、认文字、读作品就是在学习语文了,可是实际的情形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先看看“语言”
期刊
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如何利用课堂主渠道,提高学生成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初浅的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进行能力渗透  激发兴趣的教学内容不能还是初中阶段纯感性的、表面的、故事性的,而应是情理交融的、深层次的、思辨性的,要有能力的自觉渗透;激发兴趣的手段不能是随心所欲的、自由散漫的,而应从教材与学生现有认识结构的联系之处入手,围绕教学目
期刊
【摘 要】充分利用好现实信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历史的时代感,并最终有利于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和人文教育、公民教育功能的达成。本文拟列举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现实信息资源的几个例子进行说明,以期对各位同仁的教学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现实信息 历史教学 感悟 应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教材观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原来的“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教材只是课程资源之一。[1]因此
期刊
目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古诗大多是绝句和律诗,它们不仅语言精练,意境深远,更是发人深思,是我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既可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又可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感悟,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调查发现,不少低年级学生一味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古诗,学习欲望不高,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然而当今社会信息剧增,知识更新加快,科技迅猛发展,人类已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