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青岛当代艺术文献中心策划的《姜勃的纸与火》艺术文献展2月16日下午三时在安徽路5号东门良友书坊启幕,这是新青年系列艺术展第二卷“野草计划”的“收官展”。
1972年生于青岛的姜勃。2004年投身北京宋庄,在凌厉的语言转型中,以不俗的取材,熟练的表达和极具当代特征的形式,《解析纳兰霍的创作过程》、《捕获天使》等迅速受到艺术市场的追捧,2006年成为新加坡客艺廊的签约画家;是年,其《追捧》系列也在法国LASES画廊推动下持续热卖。
有评论认为,姜勃的绘画里有相当清晰的介入性和观念性,他在寻求当代表达时,又非常注意运用传统的技法,这也使得他的作品的绘画性非常明确,从而受到收藏家的关注。
据策展人臧杰介绍,姜勃是青岛新一代画家中,与当代观念和市场接轨最充分的画家之一,通过反观他的绘画和心路历程,会对青岛当代艺术的发展有借鉴和促进意义。而新青年第二卷“野草计划”所选取的四名艺术家,均为职业艺术家,他们像野草一样存在,在市场和自我之间做着双重搏击。吴犇的手感和接近性、冯琳的警惕和颠覆力、任重远的诗性和田园感、姜勃的观念性和市场意识,同构出全新的艺术面相,为时代艺术留下了新的印迹。
前言
顺着绘画去寻找姜勃,很可能是条歧路。
他的绘画是热气腾腾的——先进的语言和语法,活跃的人物形象,复杂的历史信息,清晰的内蕴指向,似乎无一处不热烈,无一幅不热闹。
坐下来聊十分钟,他的冷静甚至冷峻就会跳出来,马上将此前的猜度踢翻。
或可以说,姜勃在绘画上的热烈,其实更多是来自于他的判断和对判断的处置,而不是生机勃勃的名字与性格,也不完全是对现实的碰触和感知。
他更像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理性操纵者——绘画有时候只是他的抵达现实的一种手段——不仅要抵达,而且要准确抵达。
这种极高的自我要求也必然会同构出姜勃焦灼的另一面,因为艺术毕竟不能都是托付给画商的。它还要直面自我,直面从属于艺术本体的追求与满足,直面个性的辨识和标签,真面心灵的安全与柔软。
而这二者,就是在如火如荼地相交中混杂为两难。
一难好似现实的烈火,纵使心平如纸,也要迫使你闻一闻燃烧的糊味;另一难则是艺术的心火,你越是点不着它,它越是冰冷与潮湿。
多年来,两难既在支配与影响着姜勃的创作,也在磨砺与构造着他的性格。他顽强地开拓着自己的局面,又不断往深处质询自己。
他甚至一度为此陷入了空乏期,有一天,竟然对经历了火焰的树枝和焦土发生了兴趣。他说,那些燃烧后的状态很打动自己。
尽管说不出原因,却也把他送进了材料实验和表达的谜局。
其实这也如同是一种心灵的阴喻与投射。
艺术有时就是一纸“过火”的残页,正是那些曾经的纵情和释放成全了淋漓水色,又是那些带着性情的水分存留了自己。
好的、有阅历的作品,怎么看,都是一纸安详;哪怕它带着一点时代和现实的伤与殇,还是一纸安详;即使它情绪再热烈,也还是一纸安详。
1972年生于青岛的姜勃。2004年投身北京宋庄,在凌厉的语言转型中,以不俗的取材,熟练的表达和极具当代特征的形式,《解析纳兰霍的创作过程》、《捕获天使》等迅速受到艺术市场的追捧,2006年成为新加坡客艺廊的签约画家;是年,其《追捧》系列也在法国LASES画廊推动下持续热卖。
有评论认为,姜勃的绘画里有相当清晰的介入性和观念性,他在寻求当代表达时,又非常注意运用传统的技法,这也使得他的作品的绘画性非常明确,从而受到收藏家的关注。
据策展人臧杰介绍,姜勃是青岛新一代画家中,与当代观念和市场接轨最充分的画家之一,通过反观他的绘画和心路历程,会对青岛当代艺术的发展有借鉴和促进意义。而新青年第二卷“野草计划”所选取的四名艺术家,均为职业艺术家,他们像野草一样存在,在市场和自我之间做着双重搏击。吴犇的手感和接近性、冯琳的警惕和颠覆力、任重远的诗性和田园感、姜勃的观念性和市场意识,同构出全新的艺术面相,为时代艺术留下了新的印迹。
前言
顺着绘画去寻找姜勃,很可能是条歧路。
他的绘画是热气腾腾的——先进的语言和语法,活跃的人物形象,复杂的历史信息,清晰的内蕴指向,似乎无一处不热烈,无一幅不热闹。
坐下来聊十分钟,他的冷静甚至冷峻就会跳出来,马上将此前的猜度踢翻。
或可以说,姜勃在绘画上的热烈,其实更多是来自于他的判断和对判断的处置,而不是生机勃勃的名字与性格,也不完全是对现实的碰触和感知。
他更像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理性操纵者——绘画有时候只是他的抵达现实的一种手段——不仅要抵达,而且要准确抵达。
这种极高的自我要求也必然会同构出姜勃焦灼的另一面,因为艺术毕竟不能都是托付给画商的。它还要直面自我,直面从属于艺术本体的追求与满足,直面个性的辨识和标签,真面心灵的安全与柔软。
而这二者,就是在如火如荼地相交中混杂为两难。
一难好似现实的烈火,纵使心平如纸,也要迫使你闻一闻燃烧的糊味;另一难则是艺术的心火,你越是点不着它,它越是冰冷与潮湿。
多年来,两难既在支配与影响着姜勃的创作,也在磨砺与构造着他的性格。他顽强地开拓着自己的局面,又不断往深处质询自己。
他甚至一度为此陷入了空乏期,有一天,竟然对经历了火焰的树枝和焦土发生了兴趣。他说,那些燃烧后的状态很打动自己。
尽管说不出原因,却也把他送进了材料实验和表达的谜局。
其实这也如同是一种心灵的阴喻与投射。
艺术有时就是一纸“过火”的残页,正是那些曾经的纵情和释放成全了淋漓水色,又是那些带着性情的水分存留了自己。
好的、有阅历的作品,怎么看,都是一纸安详;哪怕它带着一点时代和现实的伤与殇,还是一纸安详;即使它情绪再热烈,也还是一纸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