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居住区绿化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居民活动的主要场所,人们现已比较深入地意识到人居环境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所以居住区景观设计要紧紧围绕满足居民对环境质量的不同需要。建设一个生态型园林景观居住区已经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因此,将分析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几大要点, 供广大同行交流, 以达到改普居住区环境的目的。
关键词:居住区 园林景观 设计
前言: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已成为房地产市场竞争的热点之一,居住区园林景观质量也成为评判一个楼盘整体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而居住区园林景观为人们创造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环境,是居住区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所以设计出园林景观优美、深受居住用户喜爱的生态园林小区,已成为一种需要。
文化内涵,科学利用资源
1.1在整体规划中,应始终将城市大环境与居住区小环境相结合,将小区的景观设计作为对城市绿化功能的延伸和过渡,让人们从进入居住小区到走入居室,始终置身于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的绿色世界之中。此外,通过合理运用园林植物,将园林小品、建筑物、园路充分融合,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活、文化的有机联系,并在空间组织上达到步移景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1.2在进行园林景观总体设计前,应在统筹考虑居住小区总体定位与规划的基础上,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进行设计。
1.3 针对城市居住区的特点,在其景观营造形式上应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复合绿化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系统的实用功能。环境景观中的点是整个环境设计中的精彩所在。这些点元素经过相互交织的道路、河道等线性元素贯穿起来,点线景观元素使得居住区的空间变得有序。
1.4 在现代居住区规划中,传统空间布局手法已很难形成有创意的景观空间,必须将人与景观有机融合,从而构筑全新的空间网络:① 亲地空间,增加居民接触地面的机会,创造适合各类人群活动的室外场地和各种形式的屋顶花园等等。② 亲水空间,居住区硬质景观要充分挖掘水的内涵,体现东方理水文化,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听水、戏水的场所。③ 亲绿空间,硬软景观应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车库、台地、坡地、宅前屋后构造充满活力和自然情调的绿色环境。④ 亲子空间,居住区中要充分考虑儿童活动的场地和设施,培养儿童团结、友好、合作、勇于探索的精神。⑤ 健康运动空间,以各种运动设施为主,同时兼顾景观环境建设,为健康锻炼者提供恢复身体机能,进行各种有趣的日常健身活动以及进行其他运动锻炼的场地或场所。
2 计以人为本
居住小区景观最贴近居民生活,在规划设计中不仅要考虑植物配置与建筑构图的均衡以及对建筑的遮挡与衬托,更要考虑居民生活对通风、防火、采光等的要求。花木搭配应简洁明快,树种选择应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来设计,并区分不同的地域,因地制宜。北方地区常绿树种应不少于2/ 5 ,北方冬春风大,夏季烈日炎炎,景观设计中植物应以乔、灌、草复层混交为基本形式,不宜以开阔的草坪为主。在设计中应始终注重社会化、人性化要求,居住区景观主要是满足人们游憩、活动、交流的功能,其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如小游园应设计在居民相对集中且经常经过或自然到达的地方;在园林小品的设置中,应考虑到老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的具体要求,在达到放松身心作用的同时,确保其人身安全。
3 住区景观设计
景观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 其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观, 艺术性和功能性兼而有之, 对人类生理、心理的影响是有积极意义。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不但要求美观大方, 更需要实用, 强调的是对人的作用。居住区的一草一物都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所以在设计上必须充分考虑到每处景观的实用性。
3.1 注意植物配置
植物群落是创建绿色空间环境的基础, 园林景观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 同时, 植物景观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植物的生态习性、形态特征, 如果不注意花色、花期、花叶、树型的搭配, 随便栽上几株, 就会显得杂乱无章, 景观大为逊色植物的种类选择尽量突出植物特性, 体现植物一年四季的自然生长规律。在植物的配置上, 除注意植物的乔灌草高低错落搭配之外, 还要注意与建筑之间的距离, 严格遵循设计规范。距离建筑窗户处尽量避免栽植大乔木, 特别是速生树种和常绿乔木。植物配置要注意的几点如下:
3.1.1适应绿地功能的要求, 获得较好的生态效益。居住区的各类绿地有各自的功能要求, 但主要功能是发挥生态效益, 改善和保护居住区的生态环境。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上要尽可能多的选择乡土植物、当地的特色树种, 这样居住区的园林绿化才显得更有个性、有特色, 对于开发商来说既可以降低成本, 又达到了绿化效果在配置植物材料时, 应按照自然、生态原则进行设计, 通过明显的季相变化让人们感受到四季交替。形成“春季繁花似锦, 夏季绿树成荫, 秋季叶色多变, 冬季枝千苍劲”的不同景象, 近似自然的风光, 使居民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 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1.2根据小区规模对植物的碳氧平衡进行分析, 规划合理的植物配置品种和数量, 达到居住区空气的碳氧平衡通过从植、片植、散植、点植等种植方式, 创造丰富多样、层次感强的园林景观。但如果常绿树种多了, 一味追求绿量, 冬天就显得阴凉。反之落叶树种多了, 冬天就显得萧条, 没有生机。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应模似自然生态进行布置, 讲究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 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3.1.3植物配置要考虑种植的位里与建筑、地下管线等设施的距离, 距离建筑窗户处尽量進免栽植大乔木, 特别是速生树种和常绿乔木。生长速度快的植物即使在遵循标准设计距离条件下, 也由于过于生长快速而影响到住宅的安全。一般乔木需距建筑物5m-8m, 灌木距建筑和地下管网1.5m.。树丛的组合, 从平面与立面构图、色彩、季相等方面要有变化, 在高层建筑四周气流较强, 不宜种植高大乔木。
3.2居住区中的安全设计
安全是人们生存的首要条件, 没有安全性也就谈不到其他各方面的特征。其中在景观设计中就涉及多处, 如华丽光滑的大理石、瓷砖、磨光花岗岩等铺装材料, 美观又大方, 但在设计时如果设计使用不当, 会造成安全威胁, 在雨雪天或表面稍徽有点水的情况下, 成为潜在的安全隐患。另外一点要注意的是, 台阶采用的材质禁止表面光滑, 且与其衔接的铺装颜色越容易区别越好, 这样不至于行走时忽略造成事故;在选择植物时应注意无毒, 无刺, 花果无强烈气味和过敏, 无衣物污染, 特别在人体易触及的活动场地周边。如千手白花淡雅, 其叶尖尖锐有毒;凌霄花美丽却有毒;无花果汁液易污染衣物;冬青常绿却易招引苍蝇等;其次是儿童活动区的安全设计, 儿童接触较多的游戏器械和砂坑, 据调查, 多数居住区都采用水泥界石或者用纺木木墩围和, 边角未做任何处理, 因此, 对儿童平时在居住区的活动造成很大的隐患。建议设计最好避免发生游戏器械的边角面避免突兀、尖锐;砂坑注意边沿软质或回滑处理。
4 结语
居住区景观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它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研究探索这门学问。通过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居住小区绿色空间环境,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人居环境的目的,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条件下,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休憩生活境域,“栽植绕屋”“移竹当窗”使久居闹市的居民获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这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居住区 园林景观 设计
前言: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已成为房地产市场竞争的热点之一,居住区园林景观质量也成为评判一个楼盘整体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而居住区园林景观为人们创造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环境,是居住区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所以设计出园林景观优美、深受居住用户喜爱的生态园林小区,已成为一种需要。
文化内涵,科学利用资源
1.1在整体规划中,应始终将城市大环境与居住区小环境相结合,将小区的景观设计作为对城市绿化功能的延伸和过渡,让人们从进入居住小区到走入居室,始终置身于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的绿色世界之中。此外,通过合理运用园林植物,将园林小品、建筑物、园路充分融合,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活、文化的有机联系,并在空间组织上达到步移景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1.2在进行园林景观总体设计前,应在统筹考虑居住小区总体定位与规划的基础上,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进行设计。
1.3 针对城市居住区的特点,在其景观营造形式上应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复合绿化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系统的实用功能。环境景观中的点是整个环境设计中的精彩所在。这些点元素经过相互交织的道路、河道等线性元素贯穿起来,点线景观元素使得居住区的空间变得有序。
1.4 在现代居住区规划中,传统空间布局手法已很难形成有创意的景观空间,必须将人与景观有机融合,从而构筑全新的空间网络:① 亲地空间,增加居民接触地面的机会,创造适合各类人群活动的室外场地和各种形式的屋顶花园等等。② 亲水空间,居住区硬质景观要充分挖掘水的内涵,体现东方理水文化,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听水、戏水的场所。③ 亲绿空间,硬软景观应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车库、台地、坡地、宅前屋后构造充满活力和自然情调的绿色环境。④ 亲子空间,居住区中要充分考虑儿童活动的场地和设施,培养儿童团结、友好、合作、勇于探索的精神。⑤ 健康运动空间,以各种运动设施为主,同时兼顾景观环境建设,为健康锻炼者提供恢复身体机能,进行各种有趣的日常健身活动以及进行其他运动锻炼的场地或场所。
2 计以人为本
居住小区景观最贴近居民生活,在规划设计中不仅要考虑植物配置与建筑构图的均衡以及对建筑的遮挡与衬托,更要考虑居民生活对通风、防火、采光等的要求。花木搭配应简洁明快,树种选择应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来设计,并区分不同的地域,因地制宜。北方地区常绿树种应不少于2/ 5 ,北方冬春风大,夏季烈日炎炎,景观设计中植物应以乔、灌、草复层混交为基本形式,不宜以开阔的草坪为主。在设计中应始终注重社会化、人性化要求,居住区景观主要是满足人们游憩、活动、交流的功能,其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如小游园应设计在居民相对集中且经常经过或自然到达的地方;在园林小品的设置中,应考虑到老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的具体要求,在达到放松身心作用的同时,确保其人身安全。
3 住区景观设计
景观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 其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观, 艺术性和功能性兼而有之, 对人类生理、心理的影响是有积极意义。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不但要求美观大方, 更需要实用, 强调的是对人的作用。居住区的一草一物都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所以在设计上必须充分考虑到每处景观的实用性。
3.1 注意植物配置
植物群落是创建绿色空间环境的基础, 园林景观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 同时, 植物景观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植物的生态习性、形态特征, 如果不注意花色、花期、花叶、树型的搭配, 随便栽上几株, 就会显得杂乱无章, 景观大为逊色植物的种类选择尽量突出植物特性, 体现植物一年四季的自然生长规律。在植物的配置上, 除注意植物的乔灌草高低错落搭配之外, 还要注意与建筑之间的距离, 严格遵循设计规范。距离建筑窗户处尽量避免栽植大乔木, 特别是速生树种和常绿乔木。植物配置要注意的几点如下:
3.1.1适应绿地功能的要求, 获得较好的生态效益。居住区的各类绿地有各自的功能要求, 但主要功能是发挥生态效益, 改善和保护居住区的生态环境。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上要尽可能多的选择乡土植物、当地的特色树种, 这样居住区的园林绿化才显得更有个性、有特色, 对于开发商来说既可以降低成本, 又达到了绿化效果在配置植物材料时, 应按照自然、生态原则进行设计, 通过明显的季相变化让人们感受到四季交替。形成“春季繁花似锦, 夏季绿树成荫, 秋季叶色多变, 冬季枝千苍劲”的不同景象, 近似自然的风光, 使居民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 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1.2根据小区规模对植物的碳氧平衡进行分析, 规划合理的植物配置品种和数量, 达到居住区空气的碳氧平衡通过从植、片植、散植、点植等种植方式, 创造丰富多样、层次感强的园林景观。但如果常绿树种多了, 一味追求绿量, 冬天就显得阴凉。反之落叶树种多了, 冬天就显得萧条, 没有生机。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应模似自然生态进行布置, 讲究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 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3.1.3植物配置要考虑种植的位里与建筑、地下管线等设施的距离, 距离建筑窗户处尽量進免栽植大乔木, 特别是速生树种和常绿乔木。生长速度快的植物即使在遵循标准设计距离条件下, 也由于过于生长快速而影响到住宅的安全。一般乔木需距建筑物5m-8m, 灌木距建筑和地下管网1.5m.。树丛的组合, 从平面与立面构图、色彩、季相等方面要有变化, 在高层建筑四周气流较强, 不宜种植高大乔木。
3.2居住区中的安全设计
安全是人们生存的首要条件, 没有安全性也就谈不到其他各方面的特征。其中在景观设计中就涉及多处, 如华丽光滑的大理石、瓷砖、磨光花岗岩等铺装材料, 美观又大方, 但在设计时如果设计使用不当, 会造成安全威胁, 在雨雪天或表面稍徽有点水的情况下, 成为潜在的安全隐患。另外一点要注意的是, 台阶采用的材质禁止表面光滑, 且与其衔接的铺装颜色越容易区别越好, 这样不至于行走时忽略造成事故;在选择植物时应注意无毒, 无刺, 花果无强烈气味和过敏, 无衣物污染, 特别在人体易触及的活动场地周边。如千手白花淡雅, 其叶尖尖锐有毒;凌霄花美丽却有毒;无花果汁液易污染衣物;冬青常绿却易招引苍蝇等;其次是儿童活动区的安全设计, 儿童接触较多的游戏器械和砂坑, 据调查, 多数居住区都采用水泥界石或者用纺木木墩围和, 边角未做任何处理, 因此, 对儿童平时在居住区的活动造成很大的隐患。建议设计最好避免发生游戏器械的边角面避免突兀、尖锐;砂坑注意边沿软质或回滑处理。
4 结语
居住区景观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它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研究探索这门学问。通过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居住小区绿色空间环境,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人居环境的目的,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条件下,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休憩生活境域,“栽植绕屋”“移竹当窗”使久居闹市的居民获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这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