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泰诺速效胶囊是美国常见的感冒镇痛药品。1982年,泰诺速效胶囊遭人投毒,两天内造成了7人死亡。一时间,恐慌席卷了全美,警方费尽周折,依然没有破获此案。后来有人将此次事件称为美国遭受到的首次“生化危机”。
7人中毒身亡
1982年9月29日凌晨,美国伊利诺伊州鹿林市的天还没有亮,12岁的玛丽·克莱曼就醒了。她跑到父母的房间,告诉妈妈自己鼻塞、嗓子痛。睡意未消的妈妈给她吃了一粒泰诺速效胶囊,叮嘱她回房好好休息。
然而早上7点,玛丽的父母却发现孩子倒在卫生间里,已经停止了呼吸。医生对悲伤的父母说,玛丽可能是倒下时头部受到撞击,导致猝死。
同一天,附近阿林顿镇上,27岁的邮递员亚当·詹诺斯也向急救中心打来了求助电话,说自己十分痛苦。当急救人员赶到时,发现亚当躺在地板上,呼吸困难。虽然他们将他送到最近的医院抢救,但为时已晚,医生宣布亚当死于心脏病。
当天晚上,亚当的家人聚在一起为他办理后事。亚当的大哥斯坦利感到有些头痛,看见亚当的橱柜里有一瓶泰诺速效胶囊,就拿出一粒吃了,又给妻子吃了一粒。
没过几分钟,斯坦利和妻子都面色发青,瘫倒在地。亲属们吓坏了,立即叫来了救护车。但悲剧再次重演,斯坦利夫妇均告不治。
两个相邻小镇一天死了4个人,人们议论纷纷。参与救援玛丽的消防员菲利普和朋友理查德在闲谈时,偶然提到玛丽死前吃过泰诺速效胶囊,理查德不经意地说:“也许亚当一家也是吃泰诺死的?”
这句话提醒了菲利普,他打电话询问去过亚当家的急救人员,得到肯定回复后立刻报了警。警察马上趕到亚当家,取走了那个可疑的药瓶。
第二天,菲利普和理查德的猜测被证实了:毒物专家检查了瓶中的胶囊,发现内含大约65毫克的氰化物,足以致1万个成年人于死地,而受害者的血样检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判断。
显然这是有预谋的系列投毒案件。泰诺速效胶囊是由美国著名的强生公司的子公司——迈克耐尔公司生产的,在得到警方通知后,强生公司立即采取措施,将这种胶囊全部召回。
但是这些努力没有来得及挽回另外3个受害者的生命:27岁的玛丽·瑞娜刚刚生完小孩,正在休产假,结果服了有毒胶囊,当场丧生。美国航空公司空乘波拉·普林斯死在芝加哥郊区的家中,身边是泰诺速效胶囊的药瓶。同样惨遭厄运的还有与她同龄的玛丽·迈克菲兰。短短两天,小小的胶囊就夺走了7条人命。
大海捞针
许多人打电话给警察局,或者跑到医院,声称自己吃了泰诺速效胶囊后不适,要求紧急治疗。警局和医院一时应接不暇,不得不通过媒体澄清,食用氰化物会立即导致毒发身亡,中毒者根本来不及去医院或者打电话报警,所以不用过分敏感。
但这种说法增加了人们的恐慌,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医院,坚称自己头痛恶心,绝对是吃了胶囊中了毒,搞得医院乱成一团。尽管警方和医院竭力声明被污染的只有泰诺速效胶囊这一种药物,但人们却对所有的泰诺产品敬而远之。一时间,“泰诺”名声扫地,迈克耐尔公司濒于崩溃。
强生公司从全部召回的3500万瓶泰诺速效胶囊中,发现8瓶含有氰化物。这8瓶胶囊均来自于芝加哥地区。警方推断凶手是在药店买了胶囊后,把胶囊拆开混入毒物后重新装好,再偷偷放回货架的。
警方把调查重点放在了芝加哥及周边地区。强生公司还悬赏10万美元,让市民提供犯罪嫌疑人的线索。由于许多行业都可以接触到氰化物,要想找出罪犯,无疑是大海捞针。
强生公司积极配合警方,生产环节的每一位员工都接受了调查,但都被排除了嫌疑。由于当年没有监控录像,凶手没有留下任何可以追查的线索,但是警方还是发布了凶手的一些特征:男性,芝加哥本地人,内向孤僻,可能具有人格障碍或心理疾病;对迈克耐尔公司或者美国政府心怀不满,所以实施报复;由于可以接触到氰化物,应该从事制药或者冶金等行业;拥有一辆私家车,可以自由行驶在街道,寻找可投毒的药店。
一封勒索信
泰诺投毒案发生后不久,强生公司收到一封手写的勒索信,要求提供100万美元,作为终止投毒行为的条件。很快,警方就根据笔迹找到了写信人——詹姆斯·勒维斯,一名会计师。
不过警方查明,投毒案发生期间,勒维斯住在纽约,并没有去过芝加哥。显然,他只是浑水摸鱼,想趁机发一笔大财,并非真正的凶手。最终,勒维斯以勒索、造假账、伪造信用卡等6项罪名,被判处20年监禁。
勒维斯之后,警方再也没有发现新的嫌疑人。随着时间流逝,找到真凶的机会越来越渺茫。但泰诺投毒案的影响不止于此。自从该案之后,类似案件愈演愈烈,时不时有人吃到了有毒的巧克力或是喝了含有杀虫剂的果汁。仅在一年时间内,全美就发生了270起食品、药品污染案,其中有36起被确认为故意投毒。
时至今日,“泰诺”投毒案仍未告破,强生公司的10万美元奖金还无人领取。但我们相信在安保体系更加完善的今天,恐怖袭击的阴霾终将消散。
7人中毒身亡
1982年9月29日凌晨,美国伊利诺伊州鹿林市的天还没有亮,12岁的玛丽·克莱曼就醒了。她跑到父母的房间,告诉妈妈自己鼻塞、嗓子痛。睡意未消的妈妈给她吃了一粒泰诺速效胶囊,叮嘱她回房好好休息。
然而早上7点,玛丽的父母却发现孩子倒在卫生间里,已经停止了呼吸。医生对悲伤的父母说,玛丽可能是倒下时头部受到撞击,导致猝死。
同一天,附近阿林顿镇上,27岁的邮递员亚当·詹诺斯也向急救中心打来了求助电话,说自己十分痛苦。当急救人员赶到时,发现亚当躺在地板上,呼吸困难。虽然他们将他送到最近的医院抢救,但为时已晚,医生宣布亚当死于心脏病。
当天晚上,亚当的家人聚在一起为他办理后事。亚当的大哥斯坦利感到有些头痛,看见亚当的橱柜里有一瓶泰诺速效胶囊,就拿出一粒吃了,又给妻子吃了一粒。
没过几分钟,斯坦利和妻子都面色发青,瘫倒在地。亲属们吓坏了,立即叫来了救护车。但悲剧再次重演,斯坦利夫妇均告不治。
两个相邻小镇一天死了4个人,人们议论纷纷。参与救援玛丽的消防员菲利普和朋友理查德在闲谈时,偶然提到玛丽死前吃过泰诺速效胶囊,理查德不经意地说:“也许亚当一家也是吃泰诺死的?”
这句话提醒了菲利普,他打电话询问去过亚当家的急救人员,得到肯定回复后立刻报了警。警察马上趕到亚当家,取走了那个可疑的药瓶。
第二天,菲利普和理查德的猜测被证实了:毒物专家检查了瓶中的胶囊,发现内含大约65毫克的氰化物,足以致1万个成年人于死地,而受害者的血样检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判断。
显然这是有预谋的系列投毒案件。泰诺速效胶囊是由美国著名的强生公司的子公司——迈克耐尔公司生产的,在得到警方通知后,强生公司立即采取措施,将这种胶囊全部召回。
但是这些努力没有来得及挽回另外3个受害者的生命:27岁的玛丽·瑞娜刚刚生完小孩,正在休产假,结果服了有毒胶囊,当场丧生。美国航空公司空乘波拉·普林斯死在芝加哥郊区的家中,身边是泰诺速效胶囊的药瓶。同样惨遭厄运的还有与她同龄的玛丽·迈克菲兰。短短两天,小小的胶囊就夺走了7条人命。
大海捞针
许多人打电话给警察局,或者跑到医院,声称自己吃了泰诺速效胶囊后不适,要求紧急治疗。警局和医院一时应接不暇,不得不通过媒体澄清,食用氰化物会立即导致毒发身亡,中毒者根本来不及去医院或者打电话报警,所以不用过分敏感。
但这种说法增加了人们的恐慌,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医院,坚称自己头痛恶心,绝对是吃了胶囊中了毒,搞得医院乱成一团。尽管警方和医院竭力声明被污染的只有泰诺速效胶囊这一种药物,但人们却对所有的泰诺产品敬而远之。一时间,“泰诺”名声扫地,迈克耐尔公司濒于崩溃。
强生公司从全部召回的3500万瓶泰诺速效胶囊中,发现8瓶含有氰化物。这8瓶胶囊均来自于芝加哥地区。警方推断凶手是在药店买了胶囊后,把胶囊拆开混入毒物后重新装好,再偷偷放回货架的。
警方把调查重点放在了芝加哥及周边地区。强生公司还悬赏10万美元,让市民提供犯罪嫌疑人的线索。由于许多行业都可以接触到氰化物,要想找出罪犯,无疑是大海捞针。
强生公司积极配合警方,生产环节的每一位员工都接受了调查,但都被排除了嫌疑。由于当年没有监控录像,凶手没有留下任何可以追查的线索,但是警方还是发布了凶手的一些特征:男性,芝加哥本地人,内向孤僻,可能具有人格障碍或心理疾病;对迈克耐尔公司或者美国政府心怀不满,所以实施报复;由于可以接触到氰化物,应该从事制药或者冶金等行业;拥有一辆私家车,可以自由行驶在街道,寻找可投毒的药店。
一封勒索信
泰诺投毒案发生后不久,强生公司收到一封手写的勒索信,要求提供100万美元,作为终止投毒行为的条件。很快,警方就根据笔迹找到了写信人——詹姆斯·勒维斯,一名会计师。
不过警方查明,投毒案发生期间,勒维斯住在纽约,并没有去过芝加哥。显然,他只是浑水摸鱼,想趁机发一笔大财,并非真正的凶手。最终,勒维斯以勒索、造假账、伪造信用卡等6项罪名,被判处20年监禁。
勒维斯之后,警方再也没有发现新的嫌疑人。随着时间流逝,找到真凶的机会越来越渺茫。但泰诺投毒案的影响不止于此。自从该案之后,类似案件愈演愈烈,时不时有人吃到了有毒的巧克力或是喝了含有杀虫剂的果汁。仅在一年时间内,全美就发生了270起食品、药品污染案,其中有36起被确认为故意投毒。
时至今日,“泰诺”投毒案仍未告破,强生公司的10万美元奖金还无人领取。但我们相信在安保体系更加完善的今天,恐怖袭击的阴霾终将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