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的丰富化逐渐引发多层社会性问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如果学生在生活中所积累的心理压力太大,而不接受治疗就会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这需要教育者必须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
【关键词】:大学生;异常心理;常见问题
现代健康观念认为:人的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而且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状况良好以及道德健康,从而出现了“生物—心理—社会”的健康认知模式,将人的健康和异常乃至疾病纳入到人的生理与心理相互作用、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整体系统中去把握和考察,从而达到了对健康问题全面、系统和科学的认识,为研究大学生健康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心理活动异常活跃而复杂,心理矛盾和冲突比较激烈,能否正确处理好这些矛盾和问题,调节好自己的心理,不仅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优良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而且关系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和高等教育职能的全面实现。因此,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完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探讨大学生异常心理及成因,从而提出防治对策,其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异常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高校自 2010 年之后针对大学生心理咨询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显示,每年平均接受心理咨询的大学超过上万人次,且单日咨询人次超过 4000 人。借助统计学规律可以发现,大学生异常心理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存在深刻的内在规律与特点。根据现代心理学的分析,男生遇到问题更加倾向于通过个人力量进行解决,相比较而言,女性则更加倾向选择外界来获得帮助。本科生相比较研究生因个人心理异常进行咨询的人数更多,且咨询次数与频率更加的密集,而同年级相比,大一、大三的学生进行心理求助的学生相比较大二、大四的学生更多,其中,本科一年的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主要因人际关系出现困惑,常见的人际关系困难有常见的有冷漠、嫉妒、敌对、单相思心理。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心理异常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因恋爱而引发的问题,以及因自我认知不能理性接纳自身出现的抑郁心理症状以及心理压力过大的问题,大三学生的心理异常主要表现在个人性格成长与人格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对自我的人生与职业进行规划所引起的问题,大学四年级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则主要集中表现为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而引起的就业性心理疾病问题。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由于制度不完善,人为因素干扰太多,“一个公章不如一个老乡”现象的存在,当学习努力、分数高的普通家庭学生,看到父母有钱有势的自费生,成天逃课、上网、睡觉等无所事事的样子,深感社会的不公,觉得前途渺茫,以至于没有了学习的热情,有的甚至想逃学。刚入学的学生因完全进入一个新的社会环境,心理上承受相当程度的心理创伤,该阶段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如何进行适应。而相比较成熟的大学三年级学生,正处于角色的自我统一,在此阶段内学生会出现角色混乱的问题,该阶段也正是角色认知与形成的关键时期,采用何种方式更好地实现人生规划与职业发展正是该阶段所思考的主要问题。根据国家青少年心理健康委员会所提供的数据,全年中春秋两季接受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学生占据全部的 50% 以上,而受治疗群体主要以女生为主,教育接受层级主要包括大一与大三的学生,相比较本科生而言,研究生的心理异常问题高于本科生。
二、大学生心理异常的原因
1.生物因素影响
生物因素包括由遗传因素引起的素质性因素和由对大学生身体有有害作用的诱发性因素两种。由素质性因素引起的智力性障碍在大学生中体现并不突出,但结构因素如身高、体重、比例和外表特征却能诱发一些异常心理反应。从生理性因素分析,主要是指有些大学生内分泌活动过强或不足,造成自主性反应过量或缺乏,还有些大学生由于体质缺陷等问题,引起变态行为,由诱发性因素可能引起的异常心理主要有记忆力减退乃至消失、智力缺乏、功能障碍、身心疾病等。
2.心理因素影响
动机冲突也叫心理冲突,它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因目标的多样性而出现对排斥的动机。大学生常为自己设计过高的目标,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客观障碍往往不能使其如愿,如是出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相矛盾或冲突,结果使得部分大学生产生消极颓废、苦闷徘徊、不求上进、过分放纵,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心理障碍问题。同时,大学生在发展自我的过程中,由于自我意识感增强,有强烈的充实自我、发展自我的心理欲望,部分学生过分掩饰自我“劣势”,事事以己为中心,不与同学、领导、老师交流,盲目清高,孤芳自赏,有的学生由于害怕显露自己的弱点而采取防御性和压抑性心理反应:独处、行为反复无定、多疑、不信任他人、人际关系紧张、过度烦恼和恐惧等等。还有一少部分学生由于人生价值观不明确,成天得过且过,无所事事。
3.环境因素影响
环境因素一般包括家庭因素、教育因素、社会因素、经济文化因素等几个方面,它是诱发大学生异常心理的关键性因素。从大环境或外环境来分析,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由于社会发展变化加快、竞争激烈、人才市场化、多重价值利益关系等因素,严重冲击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意识,导致异常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如焦虑、多疑、悲观失望、逃避现实、行为异常、爱发牢骚等。从小环境或内环境来说,校园文化及传播、人际关系、社会条件、校风校纪、学术风气、社会地位和声誉等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三、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1.进行心理调适,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努力来进行调节,以维护心理平衡,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首先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带学生熟悉校园环境,多组织有益、健康的集体活动,让同学在活动中增加了解、增进友谊,尽快适应新环境。同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其次,努力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师生之间团结友爱,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做同学的良师益友,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再有,健全、丰富、优化党团组织活动。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然后,确立符合自己实际的目标。心理障碍往往源于挫折,而一个人心理上能否体验到挫折感,与他的抱负水平密切相关。最后,建立心理档案,开展经常性的定期心理检查。新生入学后,找学生谈话,做心理档案,进行跟踪了解,开办心理选修课、举办心理讲座等。
2.要在思想上正确对待和高度重视这项工作,面对市场经济,面对网络时代,当今的大学校园已不再是悠悠的“象牙塔”。不少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如学业上的优势不再、感情上纠葛丛生、同学关系的紧张、自我角色迷失等等,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十分痛苦,这是正常的,不要一味责备学生,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正确引导并促进其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3.要在全面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做好大学生心理障碍(疾病)的预防、矫正工作,促进其健康成長。当代大学生是一个高智商、高自我价值、高压力的群体,他们自身角色的特殊性和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付出一定代价。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地引导和帮助。
4.要做好治疗、预防和促进发展这三方面的工作。治疗是发生心理疾病后,针对心理疾病患者而做的,它的量小但责任重大;预防是针对广大同学,特别是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而促进发展则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后两项工作尤为重要。这并不是单一地教给他们一点心理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调整自己的方法。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为学生服务的原则,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机制,加强多部门联动配合,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齐长利,郑桂萍.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来源及应对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
[2]唐海玲.大学生常见的异常心理以及应对案例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
[3]徐东兴、高 倩、聂晗颖.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探析与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
[4]吴会.大学生常见心理异常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
[5]李艳清.大学生异常心理案例研究现状综述[J].生物技术世界,2013
【关键词】:大学生;异常心理;常见问题
现代健康观念认为:人的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而且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状况良好以及道德健康,从而出现了“生物—心理—社会”的健康认知模式,将人的健康和异常乃至疾病纳入到人的生理与心理相互作用、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整体系统中去把握和考察,从而达到了对健康问题全面、系统和科学的认识,为研究大学生健康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心理活动异常活跃而复杂,心理矛盾和冲突比较激烈,能否正确处理好这些矛盾和问题,调节好自己的心理,不仅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优良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而且关系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和高等教育职能的全面实现。因此,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完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探讨大学生异常心理及成因,从而提出防治对策,其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异常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高校自 2010 年之后针对大学生心理咨询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显示,每年平均接受心理咨询的大学超过上万人次,且单日咨询人次超过 4000 人。借助统计学规律可以发现,大学生异常心理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存在深刻的内在规律与特点。根据现代心理学的分析,男生遇到问题更加倾向于通过个人力量进行解决,相比较而言,女性则更加倾向选择外界来获得帮助。本科生相比较研究生因个人心理异常进行咨询的人数更多,且咨询次数与频率更加的密集,而同年级相比,大一、大三的学生进行心理求助的学生相比较大二、大四的学生更多,其中,本科一年的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主要因人际关系出现困惑,常见的人际关系困难有常见的有冷漠、嫉妒、敌对、单相思心理。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心理异常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因恋爱而引发的问题,以及因自我认知不能理性接纳自身出现的抑郁心理症状以及心理压力过大的问题,大三学生的心理异常主要表现在个人性格成长与人格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对自我的人生与职业进行规划所引起的问题,大学四年级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则主要集中表现为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而引起的就业性心理疾病问题。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由于制度不完善,人为因素干扰太多,“一个公章不如一个老乡”现象的存在,当学习努力、分数高的普通家庭学生,看到父母有钱有势的自费生,成天逃课、上网、睡觉等无所事事的样子,深感社会的不公,觉得前途渺茫,以至于没有了学习的热情,有的甚至想逃学。刚入学的学生因完全进入一个新的社会环境,心理上承受相当程度的心理创伤,该阶段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如何进行适应。而相比较成熟的大学三年级学生,正处于角色的自我统一,在此阶段内学生会出现角色混乱的问题,该阶段也正是角色认知与形成的关键时期,采用何种方式更好地实现人生规划与职业发展正是该阶段所思考的主要问题。根据国家青少年心理健康委员会所提供的数据,全年中春秋两季接受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学生占据全部的 50% 以上,而受治疗群体主要以女生为主,教育接受层级主要包括大一与大三的学生,相比较本科生而言,研究生的心理异常问题高于本科生。
二、大学生心理异常的原因
1.生物因素影响
生物因素包括由遗传因素引起的素质性因素和由对大学生身体有有害作用的诱发性因素两种。由素质性因素引起的智力性障碍在大学生中体现并不突出,但结构因素如身高、体重、比例和外表特征却能诱发一些异常心理反应。从生理性因素分析,主要是指有些大学生内分泌活动过强或不足,造成自主性反应过量或缺乏,还有些大学生由于体质缺陷等问题,引起变态行为,由诱发性因素可能引起的异常心理主要有记忆力减退乃至消失、智力缺乏、功能障碍、身心疾病等。
2.心理因素影响
动机冲突也叫心理冲突,它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因目标的多样性而出现对排斥的动机。大学生常为自己设计过高的目标,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客观障碍往往不能使其如愿,如是出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相矛盾或冲突,结果使得部分大学生产生消极颓废、苦闷徘徊、不求上进、过分放纵,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心理障碍问题。同时,大学生在发展自我的过程中,由于自我意识感增强,有强烈的充实自我、发展自我的心理欲望,部分学生过分掩饰自我“劣势”,事事以己为中心,不与同学、领导、老师交流,盲目清高,孤芳自赏,有的学生由于害怕显露自己的弱点而采取防御性和压抑性心理反应:独处、行为反复无定、多疑、不信任他人、人际关系紧张、过度烦恼和恐惧等等。还有一少部分学生由于人生价值观不明确,成天得过且过,无所事事。
3.环境因素影响
环境因素一般包括家庭因素、教育因素、社会因素、经济文化因素等几个方面,它是诱发大学生异常心理的关键性因素。从大环境或外环境来分析,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由于社会发展变化加快、竞争激烈、人才市场化、多重价值利益关系等因素,严重冲击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意识,导致异常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如焦虑、多疑、悲观失望、逃避现实、行为异常、爱发牢骚等。从小环境或内环境来说,校园文化及传播、人际关系、社会条件、校风校纪、学术风气、社会地位和声誉等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三、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1.进行心理调适,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努力来进行调节,以维护心理平衡,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首先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带学生熟悉校园环境,多组织有益、健康的集体活动,让同学在活动中增加了解、增进友谊,尽快适应新环境。同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其次,努力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师生之间团结友爱,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做同学的良师益友,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再有,健全、丰富、优化党团组织活动。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然后,确立符合自己实际的目标。心理障碍往往源于挫折,而一个人心理上能否体验到挫折感,与他的抱负水平密切相关。最后,建立心理档案,开展经常性的定期心理检查。新生入学后,找学生谈话,做心理档案,进行跟踪了解,开办心理选修课、举办心理讲座等。
2.要在思想上正确对待和高度重视这项工作,面对市场经济,面对网络时代,当今的大学校园已不再是悠悠的“象牙塔”。不少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如学业上的优势不再、感情上纠葛丛生、同学关系的紧张、自我角色迷失等等,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十分痛苦,这是正常的,不要一味责备学生,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正确引导并促进其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3.要在全面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做好大学生心理障碍(疾病)的预防、矫正工作,促进其健康成長。当代大学生是一个高智商、高自我价值、高压力的群体,他们自身角色的特殊性和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付出一定代价。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地引导和帮助。
4.要做好治疗、预防和促进发展这三方面的工作。治疗是发生心理疾病后,针对心理疾病患者而做的,它的量小但责任重大;预防是针对广大同学,特别是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而促进发展则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后两项工作尤为重要。这并不是单一地教给他们一点心理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调整自己的方法。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为学生服务的原则,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机制,加强多部门联动配合,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齐长利,郑桂萍.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来源及应对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
[2]唐海玲.大学生常见的异常心理以及应对案例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
[3]徐东兴、高 倩、聂晗颖.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探析与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
[4]吴会.大学生常见心理异常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
[5]李艳清.大学生异常心理案例研究现状综述[J].生物技术世界,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