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视频公开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如何在文化创新的视角下建设视频公开课,是大学教育的新课题。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深入拓展教学内容以及科学布置课堂环境是上好视频课的关键。
【关键词】文化创新;大学视频公开课
大学视频公开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如何在视频课的建设过程中,体现文化教育,提高受众的文化素养,是每一门视频课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工作。下面从几个方面简要探讨一下如何上好视频公开课。
一、在文化创新的视角下,科学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一定具备如下基本特征:
第一,科学。
视频课要经得起专家、同行的推敲,保证传授知识的正确性。做到这一点,可能为人师者都会感觉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本该如此,但实际上却没那么容易。
要保证课程内容的准确无误,原有的课堂教学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有教材可依赖。但是对于视频课而言,教师不可能依据一两本教材做蓝本,而是要有很大程度的“原创性”,要高于任何一本教材,这样才能够适应视频课的要求。而“原创性”的授课,难度就陡然增多。教师要看和所讲内容相关的大量书籍,归纳出各种书籍包括不同版本中的精华,而且涉及到的内容必须要检索原文,一一对照,以避免引用的错误。所以“科学准确”是视频课建设的基本要求。
第二,精练。
不必什么都讲,要有选择的讲。
视频课和一般的课程相比较,课时较少,一般也就10课时左右。所以课程安排就更应当重点突出,必须要提纲挈领,而且要突出内容中的文化实质,切忌面面俱到。
第三,创新。
视频课的设计要以独特的视角整合教学内容,讲授角度要有新意、有创意。要学会从文化的视角思考问题,学会站在文化的立场上审视所讲内容,重新安排和设计所讲内容。这就需要有大胆创新的魄力。
第四,前沿。
视频课要紧紧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及时讲授尖端、前沿的科学知识和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但目前由于多种原因,一些教师对于科研的兴趣远远高于教学,教师把大量精力放在科研上了,而对于上课就有些敷衍了。所以科研和课堂讲授就有些脱节。课堂知识很难真正体现学科的前沿。
第五,通俗。
视频公开课的内容不一定要有很高的理论深度,即便是学术性、专业性很强的课程,也一定力争通俗易懂、简单明了,便于听众切实提高知识面和科学素养。
第六,体现文化色彩。
视频公开课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要进行文化的传播,所以在内容的安排上,应该科学的体现文化精神和文化色彩,要把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的传播有效结合。
视频课的内容中必须要体现文化的元素和色彩,这是视频课建设的宗旨和目的。要在知识点和整体架构上体现文化的色彩和痕迹,不能把视频课最终上成了纯粹的知识传授课了。
2﹑学时。整门课程的学时及每一节课的学时都要安排好,课时不宜过多,特别是每节课的课时以30至40分钟为宜。
3﹑教师的选择。如果一门课程有多名主讲教师,应该按照保证课程质量的原则来做进一步调整。
视频课的教师应该是精挑细选出来的,首先要有人格魅力,这是视频课成功与否的基本保证。教师要注重以一种开放而思辨的方式向学生传播知识。不应该是知识的传声筒,应该是学生探索知识宝库的引领者。
二、在文化创新的视角下,深化拓展教学内容
1﹑布置思考题。
讲课过程中或课程结束时都可以布置适当的思考题。
教师应该结合课堂所讲的内容布置思考题,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目前一些大学生有做作业的能力,但缺乏思考的能力,而且这种思考能力缺乏得严重。因此应结合教学内容布置思考题。思考题应该有深度,而不能滥竽充数。目前有一些思考题很有意思,基本上是看题目就大概知道所谓的标准答案了,这一方面反映思考题的难度过于浅显,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目前教学的习惯模式,即对于任何题目都要有答案,而且答案是唯一的。
2﹑布置课外阅读文献。
课后应该给学生或听众拟定一个推荐或者指定的选读或者必读的书录。视频课的时间有限,所以应该在课后进一步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容,推荐好的相关文章和著作让学生或受众阅读。其实阅读的习惯至关重要,现在部分青年人的阅读量相对降低了。阅读网络文章对于快速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是有效的,但是对于真正的要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又是很有害的。因为知识的系统性其实对于一个人掌握某门学科的作用很大。人们往往通过系统的阅读书籍才能够全面的把握学科体系,了解整体和细节的关系。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且人是在“听”和“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人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全面认真的思考,往往就是短暂或瞬间的思考,但是人的知识学习还是需要长时间的思考才能够完成。所以课后的阅读就至关重要,通过拓展性的阅读,受众或学生才有可能真正掌握课堂的知识。
3﹑布置论文。
教师针对某一章节或整门课程都可以布置论文。论文题目由教师拟定或学生自拟都可。具体写作要求视情况而定。
学习和实践是统一的,而学生最好的实践活动,就是写论文,因为真正的要完成一篇论文,必须要求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才能够写出符合要求的论文来。
三、探索如何在视频公开课的环境布置中体现文化元素
1﹑课堂场景布置。
根据不同学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教学场景进行布置:
第一,背景。比如讲中国传统文化,黑板或幻灯片可以用与所讲内容相关的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艺术作品做全景布置。
第二,教具。比如讲中国传统文化,可使用扇子、茶具等教具。
第三,教学设备。比如讲化学课程可准备实验设备。
第四,教室环境。比如讲中医文化,教室内可摆放中草药标本等。
2﹑主讲教师着装。着装当然应该庄重、沉稳,展示教师风范,但也不必千篇一律,全是正装。比如讲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穿着中山装,;讲艺术类课程可以穿着时尚、具有艺术气质的服装;女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着装风格适度调整,或婉约、或大气、或活泼。
总之,视频公开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如何上好一门视频课,如何把文化教育以及素质教育和视频课紧密结合,是急需高校教师认真研究的新课题。
【关键词】文化创新;大学视频公开课
大学视频公开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如何在视频课的建设过程中,体现文化教育,提高受众的文化素养,是每一门视频课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工作。下面从几个方面简要探讨一下如何上好视频公开课。
一、在文化创新的视角下,科学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一定具备如下基本特征:
第一,科学。
视频课要经得起专家、同行的推敲,保证传授知识的正确性。做到这一点,可能为人师者都会感觉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本该如此,但实际上却没那么容易。
要保证课程内容的准确无误,原有的课堂教学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有教材可依赖。但是对于视频课而言,教师不可能依据一两本教材做蓝本,而是要有很大程度的“原创性”,要高于任何一本教材,这样才能够适应视频课的要求。而“原创性”的授课,难度就陡然增多。教师要看和所讲内容相关的大量书籍,归纳出各种书籍包括不同版本中的精华,而且涉及到的内容必须要检索原文,一一对照,以避免引用的错误。所以“科学准确”是视频课建设的基本要求。
第二,精练。
不必什么都讲,要有选择的讲。
视频课和一般的课程相比较,课时较少,一般也就10课时左右。所以课程安排就更应当重点突出,必须要提纲挈领,而且要突出内容中的文化实质,切忌面面俱到。
第三,创新。
视频课的设计要以独特的视角整合教学内容,讲授角度要有新意、有创意。要学会从文化的视角思考问题,学会站在文化的立场上审视所讲内容,重新安排和设计所讲内容。这就需要有大胆创新的魄力。
第四,前沿。
视频课要紧紧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及时讲授尖端、前沿的科学知识和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但目前由于多种原因,一些教师对于科研的兴趣远远高于教学,教师把大量精力放在科研上了,而对于上课就有些敷衍了。所以科研和课堂讲授就有些脱节。课堂知识很难真正体现学科的前沿。
第五,通俗。
视频公开课的内容不一定要有很高的理论深度,即便是学术性、专业性很强的课程,也一定力争通俗易懂、简单明了,便于听众切实提高知识面和科学素养。
第六,体现文化色彩。
视频公开课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要进行文化的传播,所以在内容的安排上,应该科学的体现文化精神和文化色彩,要把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的传播有效结合。
视频课的内容中必须要体现文化的元素和色彩,这是视频课建设的宗旨和目的。要在知识点和整体架构上体现文化的色彩和痕迹,不能把视频课最终上成了纯粹的知识传授课了。
2﹑学时。整门课程的学时及每一节课的学时都要安排好,课时不宜过多,特别是每节课的课时以30至40分钟为宜。
3﹑教师的选择。如果一门课程有多名主讲教师,应该按照保证课程质量的原则来做进一步调整。
视频课的教师应该是精挑细选出来的,首先要有人格魅力,这是视频课成功与否的基本保证。教师要注重以一种开放而思辨的方式向学生传播知识。不应该是知识的传声筒,应该是学生探索知识宝库的引领者。
二、在文化创新的视角下,深化拓展教学内容
1﹑布置思考题。
讲课过程中或课程结束时都可以布置适当的思考题。
教师应该结合课堂所讲的内容布置思考题,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目前一些大学生有做作业的能力,但缺乏思考的能力,而且这种思考能力缺乏得严重。因此应结合教学内容布置思考题。思考题应该有深度,而不能滥竽充数。目前有一些思考题很有意思,基本上是看题目就大概知道所谓的标准答案了,这一方面反映思考题的难度过于浅显,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目前教学的习惯模式,即对于任何题目都要有答案,而且答案是唯一的。
2﹑布置课外阅读文献。
课后应该给学生或听众拟定一个推荐或者指定的选读或者必读的书录。视频课的时间有限,所以应该在课后进一步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容,推荐好的相关文章和著作让学生或受众阅读。其实阅读的习惯至关重要,现在部分青年人的阅读量相对降低了。阅读网络文章对于快速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是有效的,但是对于真正的要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又是很有害的。因为知识的系统性其实对于一个人掌握某门学科的作用很大。人们往往通过系统的阅读书籍才能够全面的把握学科体系,了解整体和细节的关系。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且人是在“听”和“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人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全面认真的思考,往往就是短暂或瞬间的思考,但是人的知识学习还是需要长时间的思考才能够完成。所以课后的阅读就至关重要,通过拓展性的阅读,受众或学生才有可能真正掌握课堂的知识。
3﹑布置论文。
教师针对某一章节或整门课程都可以布置论文。论文题目由教师拟定或学生自拟都可。具体写作要求视情况而定。
学习和实践是统一的,而学生最好的实践活动,就是写论文,因为真正的要完成一篇论文,必须要求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才能够写出符合要求的论文来。
三、探索如何在视频公开课的环境布置中体现文化元素
1﹑课堂场景布置。
根据不同学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教学场景进行布置:
第一,背景。比如讲中国传统文化,黑板或幻灯片可以用与所讲内容相关的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艺术作品做全景布置。
第二,教具。比如讲中国传统文化,可使用扇子、茶具等教具。
第三,教学设备。比如讲化学课程可准备实验设备。
第四,教室环境。比如讲中医文化,教室内可摆放中草药标本等。
2﹑主讲教师着装。着装当然应该庄重、沉稳,展示教师风范,但也不必千篇一律,全是正装。比如讲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穿着中山装,;讲艺术类课程可以穿着时尚、具有艺术气质的服装;女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着装风格适度调整,或婉约、或大气、或活泼。
总之,视频公开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如何上好一门视频课,如何把文化教育以及素质教育和视频课紧密结合,是急需高校教师认真研究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