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提问是教学中的常见方法,教师要讲究提问的策略,优化问题的表达形式。曲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激活学生的探究思路,提高学习效率。该文就不同类型的曲问在教学中的运用作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提问方式 类型 效率
大教育家孔子经常通过问、说等方式了解学生在智能,性格上的差异,在问答中使师生的心灵得以沟通。在现代教学中,教师恰当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促进师生间的沟通,带动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纵观当前的语文课堂,不乏提问的狂轰滥炸,如表面性的提问:老师旨在追求热闹的场面,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习惯性的提问:问题未经精心设计,发问不少,而收效甚微。甚至有“脚踩西瓜皮”式凌乱无序的问题。缺乏艺术加工、直白的问题非但不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反而令学生感到乏味,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笔者认为教师要讲究提问的策略,优化问题的表达形式。从设问的目的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改变繁琐的提问,灵活运用多种方式,生动地表达题意,运用富有情趣的问题方式。使学生乐于思考问题。同时高质量的探讨主题,激活学生的思路使之获得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语道破学习者的内心需求:“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曲问,就是与常规的直问相反,不直接就这方面内容提问,而是借助其他内容,绕道迂回来帮助学生逼近特定问题的解决。问在此而意在彼,形式灵活,含蓄生动,富有思考余地的一种优化问题的表达形式。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生的发现、研究和探索能力。
从问题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影响角度,我们可以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划分为六种类型,下面就曲问在这些类型中的运用试行简要分析。
1 判断型问题
也称为“复述型”问题,一般用“是什么”、“怎么样”引出问题。在教学《赤壁之战》一文黄盖假投降实施火攻计策部分,如果只向学生提出:“黄盖是怎样做的?”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往往只能答出一鳞半爪,对于问题无法做全面的表述。如果采用“曲问”,改问:“黄盖是真的要投降曹操吗?黄盖在假投降中做了哪些工作使曹操不起疑心,而火攻计划又能顺利进行?”这样问,实际上仍是让学生理解黄盖在实施火攻计划中怎么做的,但由于改变了问题的方向,使问题中包蕴着多种诱答因素,因而学生兴趣倍增、讨论热烈,注意到文中的细枝末节,对问题有了全面的了解。
2 演绎型问题
一般用“哪些”或“哪”等引出问题。如《珍珠鸟》教学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人与鸟的互相信赖?这个问题就属于演绎型的问题,如果将问题演化为:通过读书,我们了解到珍珠鸟的胆子小,声音小,长得小。不过你们发现了吗,课文中还有一句:渐渐的,它胆子大了。从怕人,到胆子大,怎么这么大反差呢?——现在我们来看看,“我”是怎样赢得小鸟的信任,使它胆子变大的……这样问的目的还是要学生理解人与鸟之间的关系,却能化枯燥为生动,直观,使学生容易接受,避免产生厌倦、拒答、答不到位等负面效应。
3 归纳型问题
一般用“怎样”引出问题。教学《翠鸟》一文,要让孩子了解翠鸟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才会使作者对它产生喜爱之情。要达成这一目标,就必须让学生在掌握文章具体内容的基础上,概括段意,抓住要点,总结说出翠鸟有外形美丽、颜色鲜艳、小巧玲珑等特征。这种教学进程固然可行,但却费时费力,学生学得乏味。假如换一种问题的方式,通过看插图,解决“作者喜欢翠鸟,那就去买个标本回来天天看不好呢?除了外表的美丽,翠鸟深深地吸引了小作者的是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轻而易举地归纳出翠鸟动作敏捷带给作者的吸引力,打破了以往读讲分析的模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互动学习中。
4 分析型问题
一般用“为什么”引出问题,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中,教师往往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人类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将会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这个问题,要求领会地球矿产资源的形成是要经过漫长的过程,需要几百年甚至几亿年,再生时间相当漫长,有的是不能再生,所以滥用滥采将会导致地球资源的枯竭。这种常规的分析法,学生易产生千篇一律的厌倦感。如果换一种设问的方法:“有人说地球上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多得很哪,我挖点,浪费点儿算什么?反正还会长出来的。”从问题的反面引发学生进行争论,引发了认知冲突。通过思考、比较、查资料等方法,认识到地球资源的宝贵,认识到人类为自己制造出来的生态灾难的严重性。在解决这个问题中,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起,在论证、查找的实践中,充分调动学习兴趣,深入思考,大胆发言,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全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想象型问题
文章字里行间留有想象的空间,利用问题引发学生想象,让想象去填补这个空间,是发展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如何利用曲问引导学生解决想象型问题呢?例如:教学《月光曲》,让学生想象:贝多芬听了穷兄妹俩的对话后,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了一曲之后,听了盲姑娘的话后可能会想些什么。单纯的直问,会让学生茫然不知所措,不知从何谈起。若换用曲问,为“如果你是贝多芬,听了穷兄妹俩的谈话,能不进去为盲姑娘演奏吗?为什么?如果你是贝多芬,你听了盲姑娘的话,会毫无反应吗?为什么?这样,从另一个方面,另一个角度,从贴近学生的情感认识的角度迂回地解决想象型问题,也就能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情感表达的欲望,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使教学的重难点得以突破。
6 评价型问题
为了评价鉴赏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关键性词语、课文中的人物设计等问题,教师常用到此类问题,由于问题多用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所以难度较大。其问题设计尤为重要。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描写了美丽的深秋季节,从日落到夜晚时分江上的美好景色。学习这首诗,不仅能让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美,还能培养学生在评价鉴赏诗人的遣词造句中进行体会的能力。例如:让学生体会“一道残阳铺水中”这句诗中“铺”的妙处。若直问:你能说说“铺”字好在哪里吗?以学生的水平,很难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出发,改为曲问:假如原诗将“铺”改为“照、染、映”等字好吗?为什么?学生通过对比这几个字在诗中所表达的意境的差异,积极调动大脑中的知识储备,最终体会到“铺”字既能体现了景色的美好,又体现了“夕阳斜照”的特点。与下文的“半江瑟瑟半江红”紧密相扣,真正达到言彼意此的目的。
关键词 提问方式 类型 效率
大教育家孔子经常通过问、说等方式了解学生在智能,性格上的差异,在问答中使师生的心灵得以沟通。在现代教学中,教师恰当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促进师生间的沟通,带动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纵观当前的语文课堂,不乏提问的狂轰滥炸,如表面性的提问:老师旨在追求热闹的场面,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习惯性的提问:问题未经精心设计,发问不少,而收效甚微。甚至有“脚踩西瓜皮”式凌乱无序的问题。缺乏艺术加工、直白的问题非但不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反而令学生感到乏味,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笔者认为教师要讲究提问的策略,优化问题的表达形式。从设问的目的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改变繁琐的提问,灵活运用多种方式,生动地表达题意,运用富有情趣的问题方式。使学生乐于思考问题。同时高质量的探讨主题,激活学生的思路使之获得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语道破学习者的内心需求:“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曲问,就是与常规的直问相反,不直接就这方面内容提问,而是借助其他内容,绕道迂回来帮助学生逼近特定问题的解决。问在此而意在彼,形式灵活,含蓄生动,富有思考余地的一种优化问题的表达形式。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生的发现、研究和探索能力。
从问题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影响角度,我们可以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划分为六种类型,下面就曲问在这些类型中的运用试行简要分析。
1 判断型问题
也称为“复述型”问题,一般用“是什么”、“怎么样”引出问题。在教学《赤壁之战》一文黄盖假投降实施火攻计策部分,如果只向学生提出:“黄盖是怎样做的?”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往往只能答出一鳞半爪,对于问题无法做全面的表述。如果采用“曲问”,改问:“黄盖是真的要投降曹操吗?黄盖在假投降中做了哪些工作使曹操不起疑心,而火攻计划又能顺利进行?”这样问,实际上仍是让学生理解黄盖在实施火攻计划中怎么做的,但由于改变了问题的方向,使问题中包蕴着多种诱答因素,因而学生兴趣倍增、讨论热烈,注意到文中的细枝末节,对问题有了全面的了解。
2 演绎型问题
一般用“哪些”或“哪”等引出问题。如《珍珠鸟》教学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人与鸟的互相信赖?这个问题就属于演绎型的问题,如果将问题演化为:通过读书,我们了解到珍珠鸟的胆子小,声音小,长得小。不过你们发现了吗,课文中还有一句:渐渐的,它胆子大了。从怕人,到胆子大,怎么这么大反差呢?——现在我们来看看,“我”是怎样赢得小鸟的信任,使它胆子变大的……这样问的目的还是要学生理解人与鸟之间的关系,却能化枯燥为生动,直观,使学生容易接受,避免产生厌倦、拒答、答不到位等负面效应。
3 归纳型问题
一般用“怎样”引出问题。教学《翠鸟》一文,要让孩子了解翠鸟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才会使作者对它产生喜爱之情。要达成这一目标,就必须让学生在掌握文章具体内容的基础上,概括段意,抓住要点,总结说出翠鸟有外形美丽、颜色鲜艳、小巧玲珑等特征。这种教学进程固然可行,但却费时费力,学生学得乏味。假如换一种问题的方式,通过看插图,解决“作者喜欢翠鸟,那就去买个标本回来天天看不好呢?除了外表的美丽,翠鸟深深地吸引了小作者的是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轻而易举地归纳出翠鸟动作敏捷带给作者的吸引力,打破了以往读讲分析的模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互动学习中。
4 分析型问题
一般用“为什么”引出问题,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中,教师往往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人类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将会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这个问题,要求领会地球矿产资源的形成是要经过漫长的过程,需要几百年甚至几亿年,再生时间相当漫长,有的是不能再生,所以滥用滥采将会导致地球资源的枯竭。这种常规的分析法,学生易产生千篇一律的厌倦感。如果换一种设问的方法:“有人说地球上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多得很哪,我挖点,浪费点儿算什么?反正还会长出来的。”从问题的反面引发学生进行争论,引发了认知冲突。通过思考、比较、查资料等方法,认识到地球资源的宝贵,认识到人类为自己制造出来的生态灾难的严重性。在解决这个问题中,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起,在论证、查找的实践中,充分调动学习兴趣,深入思考,大胆发言,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全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想象型问题
文章字里行间留有想象的空间,利用问题引发学生想象,让想象去填补这个空间,是发展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如何利用曲问引导学生解决想象型问题呢?例如:教学《月光曲》,让学生想象:贝多芬听了穷兄妹俩的对话后,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了一曲之后,听了盲姑娘的话后可能会想些什么。单纯的直问,会让学生茫然不知所措,不知从何谈起。若换用曲问,为“如果你是贝多芬,听了穷兄妹俩的谈话,能不进去为盲姑娘演奏吗?为什么?如果你是贝多芬,你听了盲姑娘的话,会毫无反应吗?为什么?这样,从另一个方面,另一个角度,从贴近学生的情感认识的角度迂回地解决想象型问题,也就能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情感表达的欲望,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使教学的重难点得以突破。
6 评价型问题
为了评价鉴赏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关键性词语、课文中的人物设计等问题,教师常用到此类问题,由于问题多用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所以难度较大。其问题设计尤为重要。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描写了美丽的深秋季节,从日落到夜晚时分江上的美好景色。学习这首诗,不仅能让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美,还能培养学生在评价鉴赏诗人的遣词造句中进行体会的能力。例如:让学生体会“一道残阳铺水中”这句诗中“铺”的妙处。若直问:你能说说“铺”字好在哪里吗?以学生的水平,很难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出发,改为曲问:假如原诗将“铺”改为“照、染、映”等字好吗?为什么?学生通过对比这几个字在诗中所表达的意境的差异,积极调动大脑中的知识储备,最终体会到“铺”字既能体现了景色的美好,又体现了“夕阳斜照”的特点。与下文的“半江瑟瑟半江红”紧密相扣,真正达到言彼意此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