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今人也日,变则通,通则久。课改,正是一种顺应时势顺应潮流的做法。课改,不仅仅改的是表层的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把课教活,把学生教会,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只有把课教活了,学生才欢迎,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斗志,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激活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教活才能学活,活教才能活学。过去“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就像是紧箍咒把鲜活的学生套死了,把鲜活的知识套死了,学生无形当中被禁锢在一个有限的小圈子里,伸不开腿,张不开嘴,头脑僵化,思维单一,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课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让死水一样的课堂活动起来,并闪耀出智慧的鳞光;课改,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课改,让老师走下了神圣的三尺讲台,到了学生中间;课改,让课堂有了活力,有了魅力,有了热情,有了智慧,有了和谐,有了发展。其实,课改,改的是老师,改的也是学生,改的更是观念和方法。观念,是课改的引擎,观念转变了,课改才有方向,学生,是课改的核心,所以,老师要时时处处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没有这个核心课改就没有意义;方法,是课改的关键,方法新多活,课堂才精彩,才能抓住学生,教学才有效果。
作为语文教师,我深切地体悟到,语文课改,不仅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以前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更是改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和对待语文的态度。
现在,我把这种感受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突出了老师教与学生学之间“学”的重要性,突出了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原来,一到课堂上,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教法被形象地戏称为“填鸭式语文教学法”。想想,可不是吗,老师只管一个劲儿的教,也不了解学生的情况。那时候学生学语文啊,真个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真有一种“被学习”的感觉,现在好了,“教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代替了单纯的知识传授,根据课文特点抓重点解疑点的新教法代替了传统的篇章结构分析的方法。如学习《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问题式教学法”。这种方法就很注重学生的“问”,特别是能体现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课前预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课堂上分析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学习过程始终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重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路,因此学生学习兴趣浓,学习积极性高,课堂上始终呈现出一种生动、活跃的气氛,教与学的效果也很显著,这真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啊。
2、教学方法要新、多、活
新,主要体现在较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这种方法能让我们学生象演员一样身临其境,很快入“戏”。多,主要体现在一节课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样的课堂就会丰富多彩,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主要体现在老师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它和“新”“多”是紧密相连的。在这样新颖灵活多变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兴趣,有干劲儿,有思路,有方法,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这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的好方法,乐于为学生接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现代诗,也是一副优美的画,还是一首动听的歌。在教学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课文的配乐朗读,想象诗人笔下的康桥梦中的康桥以及诗人和康桥依依惜别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自己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同时,老师还用一些很精美的有关康桥的图片创设情境,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已经完全融入到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最后,在<<再别康桥>>的歌声中结束了这节课,动听,完美,当老师“轻轻地”走出教室时,同学们也都满含深情地“挥一挥手”“作别了”老师,此情此景,我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3、要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老师导引,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生疑、质疑、解疑,主动探求知识,取得潜力得以挖掘,能力得以提高的效果。实际教学中,老师要经常编制一些难易适中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切实可行的学案,同时,把我们分成若干小组,针对学案分项研讨,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我感觉,既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了以人为本,又将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了,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产生了强烈的心理体验,这样,对于所学知识,领悟深,记得死,知识丰富了,能力提高了。
4、注意拓展知识,扩大信息量
课前预习,老师要教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的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以说读书看报知天下,查古阅今做学问。我经常教导学生,不要只会看课本,要把学问做到课外去,很多知识能力都在课外,只会在课本上兜圈子并不是明智之举,就像牧羊,不能老是把羊拴在一个地方,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就叫“阅历知书味”。事实证明,这是“真理”,这是用知识培养兴趣,用兴趣促进学习,用学习贯穿知识,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一箭双雕啊。
5、要重视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已故著名作家巴金先生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可见好习惯的重要性。我们也深知,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再强调: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在老师这块磨刀石的磨砺下,学生不仅养成了学习语文的好习惯,而且养成了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以上,是我语文课改生活的一个缩影。从中,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魅力,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并因此爱上了语文。
作为语文教师,我深切地体悟到,语文课改,不仅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以前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更是改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和对待语文的态度。
现在,我把这种感受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突出了老师教与学生学之间“学”的重要性,突出了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原来,一到课堂上,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教法被形象地戏称为“填鸭式语文教学法”。想想,可不是吗,老师只管一个劲儿的教,也不了解学生的情况。那时候学生学语文啊,真个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真有一种“被学习”的感觉,现在好了,“教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代替了单纯的知识传授,根据课文特点抓重点解疑点的新教法代替了传统的篇章结构分析的方法。如学习《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问题式教学法”。这种方法就很注重学生的“问”,特别是能体现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课前预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课堂上分析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学习过程始终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重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路,因此学生学习兴趣浓,学习积极性高,课堂上始终呈现出一种生动、活跃的气氛,教与学的效果也很显著,这真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啊。
2、教学方法要新、多、活
新,主要体现在较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这种方法能让我们学生象演员一样身临其境,很快入“戏”。多,主要体现在一节课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样的课堂就会丰富多彩,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主要体现在老师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它和“新”“多”是紧密相连的。在这样新颖灵活多变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兴趣,有干劲儿,有思路,有方法,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这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的好方法,乐于为学生接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现代诗,也是一副优美的画,还是一首动听的歌。在教学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课文的配乐朗读,想象诗人笔下的康桥梦中的康桥以及诗人和康桥依依惜别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自己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同时,老师还用一些很精美的有关康桥的图片创设情境,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已经完全融入到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最后,在<<再别康桥>>的歌声中结束了这节课,动听,完美,当老师“轻轻地”走出教室时,同学们也都满含深情地“挥一挥手”“作别了”老师,此情此景,我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3、要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老师导引,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生疑、质疑、解疑,主动探求知识,取得潜力得以挖掘,能力得以提高的效果。实际教学中,老师要经常编制一些难易适中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切实可行的学案,同时,把我们分成若干小组,针对学案分项研讨,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我感觉,既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了以人为本,又将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了,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产生了强烈的心理体验,这样,对于所学知识,领悟深,记得死,知识丰富了,能力提高了。
4、注意拓展知识,扩大信息量
课前预习,老师要教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的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以说读书看报知天下,查古阅今做学问。我经常教导学生,不要只会看课本,要把学问做到课外去,很多知识能力都在课外,只会在课本上兜圈子并不是明智之举,就像牧羊,不能老是把羊拴在一个地方,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就叫“阅历知书味”。事实证明,这是“真理”,这是用知识培养兴趣,用兴趣促进学习,用学习贯穿知识,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一箭双雕啊。
5、要重视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已故著名作家巴金先生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可见好习惯的重要性。我们也深知,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再强调: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在老师这块磨刀石的磨砺下,学生不仅养成了学习语文的好习惯,而且养成了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以上,是我语文课改生活的一个缩影。从中,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魅力,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并因此爱上了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