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风是一个学校治学精神以及学生风貌的总体反映,良好的学风无论是对于学校的学校形象的提升,还是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这是众多学校重视学风建设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等教育已经步入了大众化的阶段,各个学校的招生规模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高度,学生人数的膨胀使得高校学风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逐渐开始进入高校管理者的视野,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学风建设,从而化解高校规模扩大以及学生素质下降所带来的冲击,正在不断的考验着高校领导者的管理智慧。本文从班级管理的视角出发,通过阐述班级管理与高校学风建设之间的关系,指出了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设策略,以期为高校的健康发展做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高校学风;班级管理;建设思路;探讨
学风就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所在,其在一个学校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风本质上属于精神范畴的领域,良好的学风能够不断的激励学生奋进。高等教育承担着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任,我国近些年来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大,众多高校在规模以及硬件方面都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在学风建设方面却明显滞后于高效发展的需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高校学风日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各种有关高校学风的丑闻层出不穷,这对学校以及学生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尽快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从而确保高校软件与硬件层面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高校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一个环节。
一、班级管理与高校学风建设的关系探讨
班级管理与高校学风建设之间关系密切,从范畴层面来看,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环节就是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将会极大促进高校学风的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讲,班级管理是高校学风建设的基础。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以后,学生的班级管理模式相比高中阶段而言发生了更大的变化,班级管理模式更加松散,这客观上要求良好的高校学风来对学生产生一种非强制,但是却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确保高校学生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其心理已经成熟,如果在班级管理中依然采取以往强制管理的模式,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反抗意识。正是立足于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绝大部分的高校在班级管理方面采取的都是一个较为松散的模式,高校的班级管理基本上都是体现在为数不多的集体活动层面,平时则比较松散,如果具有良好的学风,那么对于高校班级管理而言是一个促进因素。从上述班级管理与高校学生建设的关系来看,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任何一个方面缺失都会影响到另外一个方面,鉴于此,在高校的学风建设中应注意二者之间的协调配合,避免因为二者之间的不匹配导致的学风建设效果不佳。
二、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任何一个方面的疏忽或者不当都会给学风建设造成不良后果。目前高校的学风建设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高校学风建设的效果不佳,具体分析如下:
1.观念层面存在错误认识.观念层面的不正确将会直接影响到行动的方向,努力程度再大,如果方向错误,只会导致所有的努力白费,甚至起到负面的作用,由此可见观念的重要性。在高校学风建设中,观念层面偏差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高校学风建设中观念的错误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观念层面对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性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很多高校的领导者认为高校学风建设是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认为高校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进行教学与科研,学风建设这类没有直接成绩体现,且耗时费力的事情没有必要投入过多的精力。其次,观念层面认为学风建设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没有认识到学风建设与班级管理之间的密切联系,由此导致学风建设丧失了根基,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观念层面对于学风建设认识偏颇,觉得学风主要是通过外在的形式来加以表现,例如整体划一的校服、高大的建筑、超标的教学设备等等,应该看到,校风建设虽然一定程度上需要借助于物质形式来表现,但是学风建设本身更本质的还是体现在精神层面,需要在学风建设中重视对学生精神的引导。如果仅仅注重外在形式,必然是舍本逐末,无法把握到学风建设的精髓。
2.实施层面脱离班级实际。很多高校在学风建设的实施层面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这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高校学风建设脱离高校的班级实际,学风建设脱离班级实际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风建设内容层面与班级实际相脱离,学风建设涉及到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这所有的内容都与班级实际紧密联系,脱离班级实际的学风建设不仅不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反而会激起学生的反感,这对于学风建设而言是一个负面的影响。二是学风建设的方法没有照顾到班级管理的实际,高校班级管理一般都是松散管理模式,这种班级管理模式客观上要求学风建设应注意弹性以及柔性模式的建立,但是在高校学风的建设中柔性模式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高校学风建设依然是采用的硬性模式,即强制要求学生遵循既定的规章制度,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觉性需求,这种实施模式脱离了班级管理的实际,很难获得学生内心深处的认同。
3.制度层面有待于完善。高校学风建设中相关制度的缺失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制度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很难通过别的手段来加以弥补。高校学风建设中制度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制度的全面性较差,正如上文所言,学风建设涉及到的层面较多,如果制度的规定不能有效的囊括各个方面,必然会导致制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二是制度的相关性不强,制度设置的目的在于达到学风建设的要求,但是在相关制度的制定与学风建设的相关性以及匹配性较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校的管理者没有把握到学风建设的精髓,导致相关制度不能够有效的反映学风建设的要求。三是相关制度可操作性差,高校学风建设的相关制度基本上停留在宏观层面以及原则性的规定层面,这些制度没有细化到教学以及管理中去,不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对于学风建设而言,在此类制度的不完善给其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班级管理视角下高校学风建设策略 考虑到班级管理与高校学风建设之间的关系,在对目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具有针对性的意见,以期能为高校学风建设带来更多的有益思考。
1.构建和谐班级文化。高校学风建设中应注意和谐班级文化的建设,对于高校班级管理而言,良好的班级文化对于学风建设的作用不可忽视。结合高校班级管理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首先从物质文化方面着手,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班级文化的外在表现。物质文化主要从班级卫生、教学环境等方面着手,通过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硬件氛围来为和谐班级文化的构建奠定基础。其次从制度文化层面着手,良好班级文化的制定离不开制度的规范,在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中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来制定相关制度,制度应是学校管理者与学生相互协商制定,这样才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同,相关制度才能具有可执行性。最后精神文化层面着手,班级文化建设的高级阶段就是精神文化层面,通过精神层面的引导来让班级文化更进一步。
2.创新班级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方面,高校班级管理的创新应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首先就是班级管理应更加民主化,班级管理是一个载体,通过实施民主化的管理来让自治管理成为一个主流班级管理模式,这样能够使得班级管理本身更有效。高校学生一方面已经具有了自治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其也具有了这方面的意识,自治管理是一种可行的模式。其次班级管理应具有弹性,弹性化的管理可以让大部分的高校学生在既有的管理中找到自身的发展空间,而不是在缺少弹性的管理中去消磨掉了自身的优点。最后就是班级管理采用标杆式的管理模式,通过寻找标杆来实现班级管理的不断超越。文中所阐述的班级管理创新思路,其民主、超越、自治等内涵与学风建设的内容不谋而合,有利于学风建设的开展。
3.注重班干部的建设。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班干部承担了一定的班级管理职责,同时其在班级管理中具有表率的作用,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必须要注重对班干部的教育,让班干部成为班级管理水平提升的主导者。具体而言对班干部的教育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在班干部的选择与确定方面一定要遵循民主选举的基本原则,指定班干部的作法很难获得学生的认同,尤其是那些在学生中享有声誉的人被确定为班干部以后,班级管理的工作会更难开展,很多时候程序的公平正义要比结果更加重要。鉴于此,班干部的选择应遵循民意,在广泛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之上再加以确定。其次,在班干部的教育内容方面应集中在态度以及能力两个方面,尤其要侧重态度的教育,通过塑造班干部责任意识,来让其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最后,在班干部的教育中应建立一个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通过该机制的建立来保持班干部队伍的流动性,从而淘汰那些不能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的班干部,建立一支更加有影响力的干部队伍。
在整个社会不良思潮对高校学风产生不良影响的背景下,高校管理者应将学风建设置于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考虑到班级管理与高校学风建设之间的关系,本文提出从班级管理视角来进行高校学风建设的具体措施应从班级文化、班级管理模式以及班干部等多个方面着手,这样才能确保班级管理对于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考虑到高校学风建设的艰巨性以及长期性,高校管理者应在具体的建设中积极探寻班级管理与学风建设之间的契合点,在借鉴的基础之上,不断的大胆创新,这样才能够是的高校学风建设取得更好的效果,从而推动学校的健康发展。(作者单位:成都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
参考文献:
[1]伊爱焦.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学理论,2010(15).
[2]郑玮华.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深层次思考[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2).
[3]谢彦红.新时期高校学风面临的问题与机制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7).
[4]冯梦娟.高校班级管理的探讨[J].华章,2011(14).
[5]余经纬.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思考[J].工会博览,2010(10).
关键词:高校学风;班级管理;建设思路;探讨
学风就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所在,其在一个学校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风本质上属于精神范畴的领域,良好的学风能够不断的激励学生奋进。高等教育承担着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任,我国近些年来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大,众多高校在规模以及硬件方面都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在学风建设方面却明显滞后于高效发展的需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高校学风日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各种有关高校学风的丑闻层出不穷,这对学校以及学生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尽快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从而确保高校软件与硬件层面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高校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一个环节。
一、班级管理与高校学风建设的关系探讨
班级管理与高校学风建设之间关系密切,从范畴层面来看,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环节就是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将会极大促进高校学风的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讲,班级管理是高校学风建设的基础。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以后,学生的班级管理模式相比高中阶段而言发生了更大的变化,班级管理模式更加松散,这客观上要求良好的高校学风来对学生产生一种非强制,但是却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确保高校学生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其心理已经成熟,如果在班级管理中依然采取以往强制管理的模式,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反抗意识。正是立足于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绝大部分的高校在班级管理方面采取的都是一个较为松散的模式,高校的班级管理基本上都是体现在为数不多的集体活动层面,平时则比较松散,如果具有良好的学风,那么对于高校班级管理而言是一个促进因素。从上述班级管理与高校学生建设的关系来看,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任何一个方面缺失都会影响到另外一个方面,鉴于此,在高校的学风建设中应注意二者之间的协调配合,避免因为二者之间的不匹配导致的学风建设效果不佳。
二、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任何一个方面的疏忽或者不当都会给学风建设造成不良后果。目前高校的学风建设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高校学风建设的效果不佳,具体分析如下:
1.观念层面存在错误认识.观念层面的不正确将会直接影响到行动的方向,努力程度再大,如果方向错误,只会导致所有的努力白费,甚至起到负面的作用,由此可见观念的重要性。在高校学风建设中,观念层面偏差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高校学风建设中观念的错误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观念层面对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性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很多高校的领导者认为高校学风建设是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认为高校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进行教学与科研,学风建设这类没有直接成绩体现,且耗时费力的事情没有必要投入过多的精力。其次,观念层面认为学风建设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没有认识到学风建设与班级管理之间的密切联系,由此导致学风建设丧失了根基,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观念层面对于学风建设认识偏颇,觉得学风主要是通过外在的形式来加以表现,例如整体划一的校服、高大的建筑、超标的教学设备等等,应该看到,校风建设虽然一定程度上需要借助于物质形式来表现,但是学风建设本身更本质的还是体现在精神层面,需要在学风建设中重视对学生精神的引导。如果仅仅注重外在形式,必然是舍本逐末,无法把握到学风建设的精髓。
2.实施层面脱离班级实际。很多高校在学风建设的实施层面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这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高校学风建设脱离高校的班级实际,学风建设脱离班级实际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风建设内容层面与班级实际相脱离,学风建设涉及到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这所有的内容都与班级实际紧密联系,脱离班级实际的学风建设不仅不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反而会激起学生的反感,这对于学风建设而言是一个负面的影响。二是学风建设的方法没有照顾到班级管理的实际,高校班级管理一般都是松散管理模式,这种班级管理模式客观上要求学风建设应注意弹性以及柔性模式的建立,但是在高校学风的建设中柔性模式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高校学风建设依然是采用的硬性模式,即强制要求学生遵循既定的规章制度,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觉性需求,这种实施模式脱离了班级管理的实际,很难获得学生内心深处的认同。
3.制度层面有待于完善。高校学风建设中相关制度的缺失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制度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很难通过别的手段来加以弥补。高校学风建设中制度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制度的全面性较差,正如上文所言,学风建设涉及到的层面较多,如果制度的规定不能有效的囊括各个方面,必然会导致制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二是制度的相关性不强,制度设置的目的在于达到学风建设的要求,但是在相关制度的制定与学风建设的相关性以及匹配性较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校的管理者没有把握到学风建设的精髓,导致相关制度不能够有效的反映学风建设的要求。三是相关制度可操作性差,高校学风建设的相关制度基本上停留在宏观层面以及原则性的规定层面,这些制度没有细化到教学以及管理中去,不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对于学风建设而言,在此类制度的不完善给其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班级管理视角下高校学风建设策略 考虑到班级管理与高校学风建设之间的关系,在对目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具有针对性的意见,以期能为高校学风建设带来更多的有益思考。
1.构建和谐班级文化。高校学风建设中应注意和谐班级文化的建设,对于高校班级管理而言,良好的班级文化对于学风建设的作用不可忽视。结合高校班级管理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首先从物质文化方面着手,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班级文化的外在表现。物质文化主要从班级卫生、教学环境等方面着手,通过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硬件氛围来为和谐班级文化的构建奠定基础。其次从制度文化层面着手,良好班级文化的制定离不开制度的规范,在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中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来制定相关制度,制度应是学校管理者与学生相互协商制定,这样才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同,相关制度才能具有可执行性。最后精神文化层面着手,班级文化建设的高级阶段就是精神文化层面,通过精神层面的引导来让班级文化更进一步。
2.创新班级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方面,高校班级管理的创新应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首先就是班级管理应更加民主化,班级管理是一个载体,通过实施民主化的管理来让自治管理成为一个主流班级管理模式,这样能够使得班级管理本身更有效。高校学生一方面已经具有了自治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其也具有了这方面的意识,自治管理是一种可行的模式。其次班级管理应具有弹性,弹性化的管理可以让大部分的高校学生在既有的管理中找到自身的发展空间,而不是在缺少弹性的管理中去消磨掉了自身的优点。最后就是班级管理采用标杆式的管理模式,通过寻找标杆来实现班级管理的不断超越。文中所阐述的班级管理创新思路,其民主、超越、自治等内涵与学风建设的内容不谋而合,有利于学风建设的开展。
3.注重班干部的建设。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班干部承担了一定的班级管理职责,同时其在班级管理中具有表率的作用,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必须要注重对班干部的教育,让班干部成为班级管理水平提升的主导者。具体而言对班干部的教育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在班干部的选择与确定方面一定要遵循民主选举的基本原则,指定班干部的作法很难获得学生的认同,尤其是那些在学生中享有声誉的人被确定为班干部以后,班级管理的工作会更难开展,很多时候程序的公平正义要比结果更加重要。鉴于此,班干部的选择应遵循民意,在广泛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之上再加以确定。其次,在班干部的教育内容方面应集中在态度以及能力两个方面,尤其要侧重态度的教育,通过塑造班干部责任意识,来让其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最后,在班干部的教育中应建立一个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通过该机制的建立来保持班干部队伍的流动性,从而淘汰那些不能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的班干部,建立一支更加有影响力的干部队伍。
在整个社会不良思潮对高校学风产生不良影响的背景下,高校管理者应将学风建设置于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考虑到班级管理与高校学风建设之间的关系,本文提出从班级管理视角来进行高校学风建设的具体措施应从班级文化、班级管理模式以及班干部等多个方面着手,这样才能确保班级管理对于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考虑到高校学风建设的艰巨性以及长期性,高校管理者应在具体的建设中积极探寻班级管理与学风建设之间的契合点,在借鉴的基础之上,不断的大胆创新,这样才能够是的高校学风建设取得更好的效果,从而推动学校的健康发展。(作者单位:成都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
参考文献:
[1]伊爱焦.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学理论,2010(15).
[2]郑玮华.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深层次思考[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2).
[3]谢彦红.新时期高校学风面临的问题与机制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7).
[4]冯梦娟.高校班级管理的探讨[J].华章,2011(14).
[5]余经纬.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思考[J].工会博览,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