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多媒体;质疑;兴趣;难点;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5—0095—01
一、质疑议论,主动探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手段。学生自己发问,能从根本上改变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能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提出问题后,应由学生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有了充分的学习实践,其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能力才能得到锻炼,独立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机输入,并显示在屏幕上,同时把它们排列成序,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最后以学生汇报的形式将问题解决。这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的“主体式教学”,改变了课堂固有的模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创设情境,入景动情
现行语文教材融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通过学习课文,不但提高了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利用多媒体创设各种情境,正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形式。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四册《公鸡的脸红了》一文时,为了帮学生体会公鸡的冷漠和得到朋友们热情帮助后的后悔、惭愧的心理,从而领悟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一主题,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无声的录像,展示公鸡傲慢待友的情节以及风雨交加的晚上,公鸡急得又叫又跳,朋友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冒雨为公鸡抢修屋顶的场面,让学生看图想象并给画面配解说词。学生通过看、想、说、比,入情入景,产生了强烈的观察兴趣,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从而说得生动、比得细致,继之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旨。
三、激发兴趣,观察感知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运用多媒体展现大量的感性材料,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观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学习第三册《祖国山水多美丽》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既能展示各个景点的声像资料,又能收听到相关介绍。学生学习兴趣大增,通过亲自听、看,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且记忆深刻,油然产生了热爱祖国名山大川并为之自豪之情。
四、突破难点,品词品句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知识教师用教学语言很难表达清楚,利用多媒体反而能大大减少教学时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掌握本领。如,《司马光》一课的重难点是要让学生懂得司马光是个遇事不慌、聪明勇敢的孩子。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教师可以针对第四段内容,用多媒体展示情景,进行对比教学,播放孩子们面对突发事件慌乱一团的情景动画,让学生观看后找出与画面有关的段落读一读,然后提问:“慌”是什么意思?孩子们都慌成什么样儿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司马光在他们当中吗?这样的提问,能一步一步地烘托出司马光的表现,并通过对比,使学生懂得司马光的沉着冷静,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五、深化练习,延伸扩展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语言练习,将知识实行延伸、扩展,以达到理解基础上的运用,可以比运用普通教法更省时、省力,更直观,易掌握。如,在教学生用“……像……”的句式说话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在图像上出示若干本体,以提示方式出示相應的喻体,让学生很快找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生动形象的句子自会脱口而出。在课后练习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展示更多学生感兴趣的习题和课文的补充资料。教师可以把习题的形式变得更活泼、新颖,把习题的内容扩展得更广、更深,这也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这样在落实知识的同时,扩大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练习部分由枯燥变得有形有声,如游戏般易操作、好掌握。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不易演示的实验,通过动画、录像、投影的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显示屏幕上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色兼备,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记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学习能力的形成。
编辑:马德佳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5—0095—01
一、质疑议论,主动探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手段。学生自己发问,能从根本上改变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能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提出问题后,应由学生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有了充分的学习实践,其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能力才能得到锻炼,独立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机输入,并显示在屏幕上,同时把它们排列成序,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最后以学生汇报的形式将问题解决。这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的“主体式教学”,改变了课堂固有的模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创设情境,入景动情
现行语文教材融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通过学习课文,不但提高了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利用多媒体创设各种情境,正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形式。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四册《公鸡的脸红了》一文时,为了帮学生体会公鸡的冷漠和得到朋友们热情帮助后的后悔、惭愧的心理,从而领悟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一主题,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无声的录像,展示公鸡傲慢待友的情节以及风雨交加的晚上,公鸡急得又叫又跳,朋友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冒雨为公鸡抢修屋顶的场面,让学生看图想象并给画面配解说词。学生通过看、想、说、比,入情入景,产生了强烈的观察兴趣,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从而说得生动、比得细致,继之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旨。
三、激发兴趣,观察感知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运用多媒体展现大量的感性材料,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观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学习第三册《祖国山水多美丽》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既能展示各个景点的声像资料,又能收听到相关介绍。学生学习兴趣大增,通过亲自听、看,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且记忆深刻,油然产生了热爱祖国名山大川并为之自豪之情。
四、突破难点,品词品句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知识教师用教学语言很难表达清楚,利用多媒体反而能大大减少教学时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掌握本领。如,《司马光》一课的重难点是要让学生懂得司马光是个遇事不慌、聪明勇敢的孩子。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教师可以针对第四段内容,用多媒体展示情景,进行对比教学,播放孩子们面对突发事件慌乱一团的情景动画,让学生观看后找出与画面有关的段落读一读,然后提问:“慌”是什么意思?孩子们都慌成什么样儿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司马光在他们当中吗?这样的提问,能一步一步地烘托出司马光的表现,并通过对比,使学生懂得司马光的沉着冷静,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五、深化练习,延伸扩展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语言练习,将知识实行延伸、扩展,以达到理解基础上的运用,可以比运用普通教法更省时、省力,更直观,易掌握。如,在教学生用“……像……”的句式说话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在图像上出示若干本体,以提示方式出示相應的喻体,让学生很快找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生动形象的句子自会脱口而出。在课后练习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展示更多学生感兴趣的习题和课文的补充资料。教师可以把习题的形式变得更活泼、新颖,把习题的内容扩展得更广、更深,这也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这样在落实知识的同时,扩大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练习部分由枯燥变得有形有声,如游戏般易操作、好掌握。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不易演示的实验,通过动画、录像、投影的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显示屏幕上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色兼备,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记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学习能力的形成。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