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教育中,人文素养不仅是健全人格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必要条件。本文通过以实习教师组织幼儿区域活动过程为例,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了教师的人文素养,并提出了科学的建议。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人文素养处在教师整体素养的核心位置,决定着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它表现为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幼儿的尊重和对幼儿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师自身素养高低,对于幼儿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现从一次区域活动中试析教师的人文素养以及对幼儿的影响:
案例一:
突然,图书角里传来哭闹声,李老师闻声连忙过去,只见小林流着泪,捂着脸,张着嘴哭着,而站在一旁的陶陶手里攥着一本《葫芦娃》的图书愤怒地瞪着小林。明显,两孩子为争抢那本图书而吵了起来,旁边的幼儿七嘴八舌地汇报起来,但孩子们的汇报被陶陶一句话顶了回去“你们没看见!”李老师蹲了下来,平静地问陶陶:“那你说说到底是怎么会事?”陶陶倔强地把脸一扭,不说话。老师又询问小林,可哭泣的小林哽咽着,怎么也说不清,李老师一边劝一边等,好一会儿,小林终于说了出来:小林拿着《葫芦娃》看着,陶陶看见了,要用手中的图书和小林的交换,小林说除非换《机器猫》,其它的书不换。过了一会儿,陶陶找到了《机器猫》拿来要换,可小林还没看好,但陶陶生气了,一把抢走了图书,还打了小林一拳。李老师质问陶陶:“你还打了他?”这时陶陶愤愤地说:“他自己说好拿《机器猫》换的,我找来了,又不换了!”李老师严肃地对陶陶说:“你有再多的理由打人是你不对!”一旁观看的小朋友都纷纷指责陶陶,陶陶倔强地将手中的书一扔,将脸一扭,眼里噙着泪花。
评析:
1.李老师处理该事情的过程分两步:了解原因,解决矛盾。教师能及时注意到事情的发生,并蹲下来以平静温和的态度面对孩子,给了孩子宽松温暖平等的心理环境,尤其值得赞赏的是老师的良好的倾听行为,日本有句谚语“能干的领导,就是喜欢听人讲话的强人”。他耐心地等待,仔细地倾听是对孩子的理解、尊重、期待,小林在李老师的倾听中情绪得到了安抚,心灵得到了呵护。
2.李老师在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对陶陶的态度却缺乏艺术的人文关怀,她没有包容接纳孩子的错误行为,在小朋友面前直接批评了他,无意中损伤了孩子的自尊。陶陶是个很有个性的幼儿,他虽倔强,处理事情的方法简单粗鲁,但他的内心是丰富的,他的行为渴望被理解,他的自尊需要被呵护。李老师简单的批评不但没让他意识到自己错误的行为反而激起了他的愤怒,继而是委屈、伤心。对普通幼儿尤其是對乖巧可爱听话懂事的幼儿人文关怀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的,难就难在对犯错幼儿的人文态度,教育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艺术,陶陶不是那种被简单批评后就能意识到错误并改正的幼儿,他是需要用爱心温暖感染,用尊重唤醒的幼儿。建议做法:老师在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拉起陶陶的手轻轻地在她的耳边说“陶陶,你一直是一个很乖的好孩子,老师理解你急着想要那本书,可是你刚才那样不好……”我相信在老师这样的人文态度中,效果会比较好。
案例二
活动区的活动结束了,一些幼儿收完自己手中的积木走了,有的幼儿将积木随手一扔,只有少数几个小朋友们认真地收着,老师见了,表扬了起来:“大源真能干,收了好多积木,文文将积木收得真整齐……”话没说完,走掉的幼儿都回过去收了起来。小龙将一篮子的积木放回柜子时,一不小心“哗啦啦”弄洒了一地,老师看了一下,没责怪也没有过来干预。孩子就自己一片一片的拣回篮子,三四个幼儿主动来帮忙,过了几分种,仍看到他们在坚持拣完最后一片后,才出去休息。
评析:
1.幼儿积极行为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李老师看懂了孩子的心理,她的表扬不仅满足了这些幼儿的心理需求,而且暗示了其他的幼儿劳动行为,建议李老师也关注一下后来过来收积木的幼儿的心理,如果也对其进行表扬鼓励,那么将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使之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撒下积木,老师处事不惊的言行给孩子创造了一个比较自由、轻松、安静的心理环境,老师的态度影响了班上的幼儿,他们没有指责生气,有的只是宽容、包含,甚至来帮忙一起拣积木,整个氛围是平等、友好、亲密的,在这样一种健康、合作与安全的人文环境中成长也必然是快乐的。
于小茅教授说过:教育是一种呵护人的成长、叩访人的灵魂、彰显人的个性、关怀人的生命的充盈着人文情思的温暖的教育。就让这种温暖的教育每时每刻感染我们每一个孩子,让他们的人格在爱的阳光下逐步成熟与完善起来。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人文素养处在教师整体素养的核心位置,决定着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它表现为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幼儿的尊重和对幼儿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师自身素养高低,对于幼儿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现从一次区域活动中试析教师的人文素养以及对幼儿的影响:
案例一:
突然,图书角里传来哭闹声,李老师闻声连忙过去,只见小林流着泪,捂着脸,张着嘴哭着,而站在一旁的陶陶手里攥着一本《葫芦娃》的图书愤怒地瞪着小林。明显,两孩子为争抢那本图书而吵了起来,旁边的幼儿七嘴八舌地汇报起来,但孩子们的汇报被陶陶一句话顶了回去“你们没看见!”李老师蹲了下来,平静地问陶陶:“那你说说到底是怎么会事?”陶陶倔强地把脸一扭,不说话。老师又询问小林,可哭泣的小林哽咽着,怎么也说不清,李老师一边劝一边等,好一会儿,小林终于说了出来:小林拿着《葫芦娃》看着,陶陶看见了,要用手中的图书和小林的交换,小林说除非换《机器猫》,其它的书不换。过了一会儿,陶陶找到了《机器猫》拿来要换,可小林还没看好,但陶陶生气了,一把抢走了图书,还打了小林一拳。李老师质问陶陶:“你还打了他?”这时陶陶愤愤地说:“他自己说好拿《机器猫》换的,我找来了,又不换了!”李老师严肃地对陶陶说:“你有再多的理由打人是你不对!”一旁观看的小朋友都纷纷指责陶陶,陶陶倔强地将手中的书一扔,将脸一扭,眼里噙着泪花。
评析:
1.李老师处理该事情的过程分两步:了解原因,解决矛盾。教师能及时注意到事情的发生,并蹲下来以平静温和的态度面对孩子,给了孩子宽松温暖平等的心理环境,尤其值得赞赏的是老师的良好的倾听行为,日本有句谚语“能干的领导,就是喜欢听人讲话的强人”。他耐心地等待,仔细地倾听是对孩子的理解、尊重、期待,小林在李老师的倾听中情绪得到了安抚,心灵得到了呵护。
2.李老师在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对陶陶的态度却缺乏艺术的人文关怀,她没有包容接纳孩子的错误行为,在小朋友面前直接批评了他,无意中损伤了孩子的自尊。陶陶是个很有个性的幼儿,他虽倔强,处理事情的方法简单粗鲁,但他的内心是丰富的,他的行为渴望被理解,他的自尊需要被呵护。李老师简单的批评不但没让他意识到自己错误的行为反而激起了他的愤怒,继而是委屈、伤心。对普通幼儿尤其是對乖巧可爱听话懂事的幼儿人文关怀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的,难就难在对犯错幼儿的人文态度,教育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艺术,陶陶不是那种被简单批评后就能意识到错误并改正的幼儿,他是需要用爱心温暖感染,用尊重唤醒的幼儿。建议做法:老师在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拉起陶陶的手轻轻地在她的耳边说“陶陶,你一直是一个很乖的好孩子,老师理解你急着想要那本书,可是你刚才那样不好……”我相信在老师这样的人文态度中,效果会比较好。
案例二
活动区的活动结束了,一些幼儿收完自己手中的积木走了,有的幼儿将积木随手一扔,只有少数几个小朋友们认真地收着,老师见了,表扬了起来:“大源真能干,收了好多积木,文文将积木收得真整齐……”话没说完,走掉的幼儿都回过去收了起来。小龙将一篮子的积木放回柜子时,一不小心“哗啦啦”弄洒了一地,老师看了一下,没责怪也没有过来干预。孩子就自己一片一片的拣回篮子,三四个幼儿主动来帮忙,过了几分种,仍看到他们在坚持拣完最后一片后,才出去休息。
评析:
1.幼儿积极行为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李老师看懂了孩子的心理,她的表扬不仅满足了这些幼儿的心理需求,而且暗示了其他的幼儿劳动行为,建议李老师也关注一下后来过来收积木的幼儿的心理,如果也对其进行表扬鼓励,那么将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使之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撒下积木,老师处事不惊的言行给孩子创造了一个比较自由、轻松、安静的心理环境,老师的态度影响了班上的幼儿,他们没有指责生气,有的只是宽容、包含,甚至来帮忙一起拣积木,整个氛围是平等、友好、亲密的,在这样一种健康、合作与安全的人文环境中成长也必然是快乐的。
于小茅教授说过:教育是一种呵护人的成长、叩访人的灵魂、彰显人的个性、关怀人的生命的充盈着人文情思的温暖的教育。就让这种温暖的教育每时每刻感染我们每一个孩子,让他们的人格在爱的阳光下逐步成熟与完善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