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山野笔记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e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果野菜
  
  我生在滇西高原长在滇西高原,滇西山野在我眼中,就像一家吃不完赏不尽的大水果店和蔬菜铺子。春天的时候,山野堆青叠翠,鸟语花香;夏秋时节,果实累累。我和伙伴最早能从山野吃到甘甜的羊奶果。随着布谷鸟的一声声高唱,香气蓬勃的刺果就羞红着脸挂满枝头,等待我们去摘取了。刺果还没有完全销声匿迹,那山坡上的樱桃和杨梅的甜香就随风飘了过来,等这些果实随风而逝,我们也不会惆怅。因为山桃、脆梨和秋柿等又络绎不绝地次第登场了。它们快绿怡红,各有各的精神,各有各的光影和色彩,一眼望去的确让人馋涎欲滴。它们伸手可得,咬一口,真鲜真甜,口感很美。有时我们只顾品尝,竟忘却了仪表,双手和嘴唇被果汁染红了,连我们的笑里都溢满了果汁味!
  除了这些山果,山野还有各色菜蔬可供食用。比如刺桐菜,竹笋,鱼腥草呀,木耳和菌菇呀……它们或状若耳环,或形似小伞,或单株栖息,或结群聚集,其色彩更是五彩缤纷。如果单纯用审美的眼光来观赏这些各臻其妙的菌菇,箐鸡枞在它们当中自然不乏艳品、珍品、逸品和神品。蕨菜也是植物美食种类的极品之一。故乡人给它取名为“小美人”。它嫩肥的根茎上,叶尖从两侧蜷起来抱在一处,到了顶部形成小巧玲珑的逗号,极像一位俯首低眉羞涩的少女。它细嫩无筋,清脆滑润,吃法也极多,可炒食,可凉拌。唯用清油炒熟加调料,清秀青香,一个个似嫩绿的小女子拳头挤在盘子里,一副玩态可掬的样子,还未动筷,即刻被清香缠绕给熏醉了。特别是腌渍后的蕨菜,可以一直保持着年轻的绿色。这含羞的少女,永远充满春的色彩,实在令人羡慕。
  山苦菜也不甘落后。家乡有句俗话:“苦菜豆腐报平安。”据说明朝建文皇帝朱允炆当年避难要饭,路经博南古道,饿得一脸菜色,吃了彝人家施舍的一碗苦菜豆腐汤,脸上有了活色,四肢开始回暖,于是,给这道菜赐下了一个富贵的名字“珍珠翡翠白玉汤”,“珍珠”指清汤碎沫,“翡翠”指山苦菜,“白玉”指白豆腐。其名不仅可以让人想象出汤的色彩,而且颇能吊起人的胃口。
  
  银江河里的动物
  
  夏天食物更是丰富,而且,好天气一个接着一个。这时我和天真顽皮的伙伴扛上锄头等工具,背上一只小锅和油盐,再带上一些吃的喝的及调料足矣,到银江河去捉鱼摸虾,真是生命中最有生机,最为难忘的日子。
  银江河水在两岸树木的遮护下,显得格外清亮,水流也很缓慢,只见细鳞鱼成群结队地游来游去,依依难舍,是那么的深情,那么的感人。
  于是,我和伙伴选择了一处最容易截流的叉道,七手八脚地搬来石块和草叶堵住叉口,又用粪箕抬来泥土,把水堵干。这时,细鳞鱼失去了水的掩护,一尾尾在河床上跳动,很容易捉住它们。但细鳞鱼还是很狡猾,如果叉河里有小湾潭,它们就会躲避在石洞不再出来。这就需要好几个人下到潭里,用手去石洞里捉。谁从石洞里捉出个有分量的鱼来,河滩上就会响起我们的惊喜而稚嫩的欢呼。这种鱼的鱼鳞少而细,肉肥味美,小的体重二三两,大的可达十余斤。
  此时,在河边整理出一小块地方,用三块石头支起一个小锅,锅里面盛满水,放些作料什么的,再拾些干柴点燃,把一条条白白胖胖破肚后的鱼放进锅里稍煮,便可食鱼。这河水煮河鱼,原汤化原食,真是妙不可言啊!
  还有捉到不少活泥鳅和盘干虫,只有带回家放到净水中饲养数日,让其吐尽腹中之泥,打几个鸡蛋放到水中,饿极了的泥鳅便是鲨吃鲸吞;泥鳅换肚后,把一块嫩豆腐和泥鳅一起放到锅里煮,泥鳅怕热,钻进冷豆腐里去,这就是其味鲜美的“泥鳅穿豆腐”。盘干虫身黑多足,样子挺吓人,可用开水一烫,剥去黑皮,稍沥干水,热锅一炒,香气如丝如缕地飘散开去,常常村东炒虫,村西都能闻到奇香。当虫肉在嘴里打着滚儿时,那种美味叫人欲叹不得,欲唱不能。
  
  稻草的情怀
  
  寻觅着夏天的芳踪,金秋潇洒而至。天空看上去遥远而空旷,纯净得像一泓清水。远远望去,山下的田野笼罩在金色的阳光里,显得平静了许多,满山的树木在秋风中轻轻地吟唱着,树叶子已变成亮黄、金黄或褐黄,像一副颜色厚重的暖色油画。尽管灿烂之后,将是飘落枝头,回归大地,但它们仍然努力奉献着一片灿烂。
  谁曾知晓,赋予这片田野秋色的不是首选代表秋菊的芬芳,竟是堆放在田埂或晒在场边的稻草。
  “稻草”这个词听起来比较冷酷,《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脱粒后的稻秆,可用来打草绳,或造纸作饲料等。可是,在我的家乡,它不仅称为稻草,而且还被称为“齐草”。只有那些又绵软又蓬松的草才称为稻草,这种草一沓沓堆放在那里,有一种驯服的纷乱之美。
  在我的家乡,稻草是牛马一冬的主要料草,千百年来,牛马的咀嚼功能已适应了稻草那种带着韧性的柔软。因此,谷收之后,稻草垛一直是村里村外最伟岸的标志。它有的堆放成长方形的,可长数丈,一般雄踞在晒场的一角;有的堆放在田角地边,像一个个圆圆的“蒙古包”。冬天的晚上,我最向往到那里去守场,睡的地方只要从“蒙古包”上扒一个洞,就足够几个小伙伴抵足而眠。那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处洞天福地,即使外面冰天雨雪,里面永远是暖洋洋的。每次去守场,我总是早早就吃过晚饭,钻进“洞房”蒙头大睡,在干爽馨香的稻草气息中做一个个甜蜜的梦。
  齐草是家乡最秀气的一种草,它有那种小家碧玉式的文秀娟静的淡淡的青涩感。这种草的前身是稻谷秆,长在田野里,平凡而伟大,雅致而朴实,穗头上的颗颗谷粒成了大米之后,是乡人维持生命的来源之一,养育成乡人的血脉和气质。它只有在脱粒后被删得修眉秀目,捆得平头整脸的稻草秆才被叫做齐草。齐草用途较多,可以打草墩,可以编草垫和斗笠等。但对于乡民们来说,用齐草铺床却是每年日常性的消费。他们的床大都是下面竹排,上面铺一层草垫,草垫上面是草席。稻草垫既软和又保暖,再在上面铺上棉絮垫,那温煦便和着草香蓬蓬勃勃地洋溢出来。睡在上面,梦中天地也常常和乡村田野有关。
  齐草又是属于女性气质的草。因此,几乎从春播开始到秋收,便似乎只有女人才更适合侍弄它。
  稻子抽穗了,长谷粒了,谷粒鼓鼓的了!谷熟一晌间,哥哥们在院里磨石上,把一把把镰刀磨锋利,母亲们忙于洗缝口袋;父亲们忙于修理打谷用的掼斗,大家的心里都跃跃欲试,像迎接一场战役……
  开镰了!这时,看着年轻的女人割稻子,是很赏心悦目的。镰刀像新月一般闪着俏丽如割的锋芒。女人们在田里弯着腰,刷刷刷,左手揽谷秆,右手镰刀切入最大半径之内,贴着地皮挥出一道优美的弧形,收刀时,稻子在怀中跳跃,纷纷躺倒在平平正正的田埂上,整套动作干净利落,一气呵成,却又显得很从容。尾随割谷女人后面的是一群打稻谷子的年轻男人,他们拿起一把把有谷粒的稻秆,在掼斗的边沿上,一轻二重三翻身的敲打。身姿也很好看,俯仰逢迎,上下有致,犹如打拳舞步一般。那脱粒后的稻秆,男人们顺手抽出一绺,将稻秆揽作小捆,在梢头上,一勒、一拧、一塞、一拉,捆紧后,根是根,梢是梢,整整齐齐,直立在田里晾晒,像一个个精神抖擞的“稻草人”,一点也没有那种收割后的狼籍。消灭“四害”那年头,人们还用它做看守卫士,麻雀来了,农民们派稻草人穿上衣服,给自己招来喳喳雀怨。
  当这种“稻草”晒干之后,女人们就要删草了。乡村的女人删草很精细,把掼去稻粒的稻秆捆解开,抓住稻秆的顶梢,一把一把地在地上或木板上理、顿、修、剔去矮秆和叶片。稻草就这样变成了齐草,就像女人开过了脸一样,一下子变得容光焕发了。但这美人不像都市美人那么孤傲,总是勾肩搭脖地拥挤在一起,显得那么纤弱,竟然还不着痕迹地卖弄风情。
  总之,稻草有自己独特的奉献。从脱粒后那一天起,就被心灵手巧的乡村人编成草垫,铺在床上隔潮松软,被盖在房顶遮风挡雨,节料省材;有的是扎成扫帚,清扫尘土;放进灶堂,引火取暖;垫在牛舍马棚羊圈,真好比牲畜的席梦思床垫,又是它们的美味糕点。无论把它们放在哪里,稻草都会坦然微笑,无限欣慰地告别金秋,都会无私无怨用宝贵的生命为人类默默做出贡献。
其他文献
“湖上渔入撑小舟,兴来鼓世发清讴。数声口乃冲烟出,一曲悠然绕水流。日晚自为风月伴,昼闲常共鹭鸥游。浊清醒醉何曾管?了却灵均泽畔愁。”这是明弘治年间任大理寺评事的太和人张云鹏描写洱源西湖的诗句,读来恍惚让人感觉这里的古人好像生活在世外桃源,其实,现代的西湖人也同样置身于世外桃源之静美中。  洱源是洱海之源,素有高原水乡之称,大小湖泊星落棋布,其中,茈碧湖、西湖、东湖都是景色怡人的高原天然淡水湖。  
期刊
不知是在梦中,还是邀游龙宫,走进西湖,我就醉了。  这是大理洱源西湖,不是遐迩闻名的杭州西湖。但我认为,洱源西湖的美绝不亚于被世人热炒得胜过天堂的西子湖,她应该是完全不一样的西湖。如果说杭州西子湖是落落大方、亭亭玉立的大家闺秀,那么,洱源西湖则是养在深闺人初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小家碧玉,她的美更纤巧、更秀丽、更玲珑,是那种可以捧在手心里把玩,装进心里存放很久很久的美。  这是2009年9月19日,
期刊
荡一叶小舟,一团游客悄然滑入洱源西湖,湖光山色中,如诗似画的梦境,让大伙的旅程,一路都魂不守舍。  面积3.3平方公里的云南大理州洱源西湖。是历史上邓川州有名的“烟渚渔村”,为洱海之源。碧绿的湖水深沉而静谧,小舟轻轻滑行,船桨、竹篙“搅”来“搔”去的,将洱源西湖吵醒了,宽大的湖面瞬间灵动起来。船桨如彩带一样左右摇曳,湖水为之绿波轻扬。湖中种类繁多的鱼儿、飘逸的海草、碧绿的海菜等水中精灵,全都绽放一
期刊
不曾领略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江南春色,对妩媚旖旎的西子湖风光更是心仪久矣。但在早春之中游历洱海源的西湖之后,我真的相信人间有天堂之说了。  西湖春早。远远的,就看到了绿的环抱。二月的天,阳光暖和得若同三月春阳,和风送暖,如热情好客的使节;携着你,情若良友。于是就这样,我们一行三人拥入了早春西湖的怀抱。  西湖春早。瞧这一汪绿水,早已苏醒在柔和的阳光之中,春风姑娘和着他轻柔的舞步,一直将波光推
期刊
一、规划理念  规划充分考虑其湖岛交织、水域辽阔、阡陌交通、翠苇繁茂、垂柳翠屏、境深幽长的地形地貌及环境景观特点,积极打造“幸福就在拐弯处”的幽美意境,使每个游客在此旅游,都能在曲径通幽的任+水域或陆地拐弯之处,产生心灵的震颤,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二、重点项目阐述  1、湿地博物馆  作为标志性建筑,通过模型、4D电影、图片、文字、多媒体技术、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以湿地生态演替和环境变迁
期刊
被人称之为“烟渚渔村”的西湖柳堤桥洞、苇篱茅舍,村落散居于柳屿之上,菜畦飘浮在碧水中间。水清若玉、波澄似镜,如—幅水气未干的水墨画,铺展在苍山云弄峰北侧的高原水乡洱源,山色湖光尽展画意,柳堤苇岸贮满诗情。  西湖湖面3.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8米,水域面积4900多亩。湖内六村七岛,汊港交织,湖村相连。这里没有面石砌成的堤,没有水泥筑成的岸,没有凉亭水榭,没有快艇拖轮。一切天生地就,到处充满自然
期刊
江南有西湖,可是没想到大理也有西湖。  ——题记  盛夏的一天,从熙来攘往的大理洋人街一路奔出来,本想开车环洱海一周,可是刚到喜洲就倒了胃口。幸好开了不多久,就看到洱源的路标,于是灵机一动,把车子开到了洱源县的公路上。  大概开了20、30公里的样子,发现一路上都有西湖的指路牌,虽然以前从来没听说过这个风景区,可我是个以搜罗天下美景为荣的家伙,当下心痒难熬,把方向一打,就拐进了西湖风景区。  从车
期刊
—个地方的命名,大抵是率性而又着意的。如张家口、石家庄之类,光从字面,你无法将其与—个都市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的传统中,山河作为地方命名的参照或是依据,也是常见的,如山阴、江右、蒙阳等,无不与参照下的方位有关。然而,随着时间的延进,地方与山水中的文化意蕴遂在时间的河流中逐渐沉淀与丰盈起来,并脱颖而出。这就是所谓的随意与着意。  但是,那些能够脱颖而出的地方,往往也是能产生一个意象的,这个意象,也应成
期刊
走进大理,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节日还是平常日子,只要有心,你会常常听到一阵阵古意斑斓的音乐,从一座座古朴典雅的白族本主庙、文昌宫,甚至是白族庭院、节日舞台上飘然而来。那音乐时而庄严,时而静肃,时而激越,时而飘逸,时而柔婉,时而轻曼,时而悠扬,时而舒缓。渐渐地,你的心灵深处一种飘飘欲仙的超脱感,神秘感,净化感便油然而生。那感觉仿佛就象置身于遥远的古代,沐浴在唐风宋雨之中,让人久久回不过神来。这种音乐
期刊
杭州西湖天下知,右所西湖更纤巧。  右所西湖,洱海源头之一,水域面积不大,却极具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景观。水域中的民居房舍、菜地芦苇;曲桥下的木船鱼鹰、水鸟鱼群;湖埂上的垂柳榕树、游人路道,构成了一幅宁静而鲜活的水乡画图。  游遍了人工造作的山水园林,总觉得布局和意境都大同小异,有一日居住在州府下关的几位朋友相聚讨论去哪里享受回归自然之怡趣?有人突然提出右所西湖!近年来,西湖作为滇西北旅游线路上的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