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达到创新教育目标。教师的课堂设计必须体现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情感体验,要“以人为本”,以人文关怀的情感教育来统领课堂教学的全部。
一、情感教育的内容
1. 情感情趣的培养
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三种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是无可非议的。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凡·高《向日葵》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采用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摹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2. 情感审美和情感创造能力的培养
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让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3. 情感表现与情感价值标准相制约
人不但有情感,而且是丰富多彩的,只是对情感的表现方式及程度不同。但不论是哪一种情感都要受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的规范和制约,都要受到理智的支配。情感审美标准实际上就是对是非、利害的评价,如大家都喜欢美的情感,讨厌丑恶的情感。
二、构建现代情感教育课堂策略
1. 专题探究,让学生开拓创新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在课本,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唯有实践才有创新。在学生解决疑难、理解原理后要及时地迁移导创,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中趋于合理地迁移知识。或运用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或参与社会活动等,从而在实践中综合运用知识,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利用乡土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参观实物了解审美的构成,增强感性认识,有利于对审美客体的深度了解,更深刻细腻地表现。
古人云“知之愈深,爱之愈切”。只有知家乡人,才能爱家乡,才能为家乡的建设事业献身。因此,我在上《在生活中发现肌理》一课中,开设专题《客都梅州》专题讲座,讲“可爱的家乡”、“三乡”美誉的由来。让学生讲述自己家乡的历史发展,懂得客家人重视知识。客都梅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山川秀丽,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历代出了一大批著名诗人、教育家。如宋湘、黄钉、黄遵守、温仲和丘逢甲、胡昴岑、温训、何如璋、丁日昌、叶壁华及叶剑英的诗词、林风眠的国画。引出课堂主题《爱我梅州,爱我梅花》(手指印画)。然后设疑:什么是梅州精神?梅州市花是什么?学生回答“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梅花品格。老师结合肌理材质,手纹的特征,手指的特点,现场制画《梅花的手指印画》。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树立他们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2. 故事描绘,让学生体验、感悟、明理
故事是学生最爱听的,也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激发学习兴趣。所以通过故事的导入,通过语言描绘来表现情境,这对学生的认识活动有着一定的指向性。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如我在上美术初一级14册第一单元《图画中的故事》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运用漫画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对生活现象的看法,首先我让学生观看四川大地震中的英雄事迹报告,或电视新闻中的特写镜头。如公安干警蒋敏的先进事迹报告,北川县映秀镇小学29岁的张米亚老师用血肉之躯守护两个孩子的“生命之门”的特写镜头等,让学生去感受那种在巨大灾难面前,英雄临危不惧的光辉形象和不可抗拒的人格力量。生动精彩的故事在最具悬念的时候停止了,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创作的欲望。老师要求学生运用漫画或连环画的形式表现《珍爱生命》的作品,从中调动了学生的创作激情,又提高了学生的人格品位,达到了文以载道的教育目的。
3. 生活实践,培养学生表现美的能力
马克思美学观告诉我们:“美的根源不是人的主观感受,而是人的社会实践。”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美术学习活动中,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广阔的空间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验演示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表现方法,其强烈的过程渗透形象直观,使孩子们的求异性心理得到一种满足。这对抽象的美术知识的理解是极为有效的。如三间色调配方法的认识就通过实验演示法,将原色两等量相调于透明的玻璃量杯中,分出橙、绿、紫,学生加深了对三间色的理解。如我上的初一级第13册《我们的调色板》的色彩课上,我用光束通过三棱镜的实验演示出彩虹,让学生兴奋不已。并且直观地看到了组成彩虹颜色的程序排列,以及各大色彩之间的微妙变化。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科学,一种成功的喜悦,联系生活中的色彩,联想日常中酸、甜、苦、辣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的表现美的能力。
4. 音乐渲染,激发全体学生参与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丰富强烈的。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的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在教学中伴随着音乐的渲染增强了学生对作品画面的理解。如我在上《中国山水画》中,播放一段古典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体会乐曲的意境跟中国画讲究的素淡、清远的韵味。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让学生体会乐曲的意境,并融入到作品中。然后让学生谈感受,再进行作品的讲授,使学生感受到国画美和音乐美的完美结合,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掌握对美术艺术的情感教育,不仅能使学生更加深入美术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在众多的艺术作品中多方位多角度地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
责任编辑 潘孟良
一、情感教育的内容
1. 情感情趣的培养
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三种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是无可非议的。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凡·高《向日葵》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采用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摹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2. 情感审美和情感创造能力的培养
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让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3. 情感表现与情感价值标准相制约
人不但有情感,而且是丰富多彩的,只是对情感的表现方式及程度不同。但不论是哪一种情感都要受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的规范和制约,都要受到理智的支配。情感审美标准实际上就是对是非、利害的评价,如大家都喜欢美的情感,讨厌丑恶的情感。
二、构建现代情感教育课堂策略
1. 专题探究,让学生开拓创新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在课本,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唯有实践才有创新。在学生解决疑难、理解原理后要及时地迁移导创,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中趋于合理地迁移知识。或运用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或参与社会活动等,从而在实践中综合运用知识,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利用乡土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参观实物了解审美的构成,增强感性认识,有利于对审美客体的深度了解,更深刻细腻地表现。
古人云“知之愈深,爱之愈切”。只有知家乡人,才能爱家乡,才能为家乡的建设事业献身。因此,我在上《在生活中发现肌理》一课中,开设专题《客都梅州》专题讲座,讲“可爱的家乡”、“三乡”美誉的由来。让学生讲述自己家乡的历史发展,懂得客家人重视知识。客都梅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山川秀丽,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历代出了一大批著名诗人、教育家。如宋湘、黄钉、黄遵守、温仲和丘逢甲、胡昴岑、温训、何如璋、丁日昌、叶壁华及叶剑英的诗词、林风眠的国画。引出课堂主题《爱我梅州,爱我梅花》(手指印画)。然后设疑:什么是梅州精神?梅州市花是什么?学生回答“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梅花品格。老师结合肌理材质,手纹的特征,手指的特点,现场制画《梅花的手指印画》。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树立他们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2. 故事描绘,让学生体验、感悟、明理
故事是学生最爱听的,也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激发学习兴趣。所以通过故事的导入,通过语言描绘来表现情境,这对学生的认识活动有着一定的指向性。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如我在上美术初一级14册第一单元《图画中的故事》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运用漫画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对生活现象的看法,首先我让学生观看四川大地震中的英雄事迹报告,或电视新闻中的特写镜头。如公安干警蒋敏的先进事迹报告,北川县映秀镇小学29岁的张米亚老师用血肉之躯守护两个孩子的“生命之门”的特写镜头等,让学生去感受那种在巨大灾难面前,英雄临危不惧的光辉形象和不可抗拒的人格力量。生动精彩的故事在最具悬念的时候停止了,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创作的欲望。老师要求学生运用漫画或连环画的形式表现《珍爱生命》的作品,从中调动了学生的创作激情,又提高了学生的人格品位,达到了文以载道的教育目的。
3. 生活实践,培养学生表现美的能力
马克思美学观告诉我们:“美的根源不是人的主观感受,而是人的社会实践。”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美术学习活动中,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广阔的空间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验演示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表现方法,其强烈的过程渗透形象直观,使孩子们的求异性心理得到一种满足。这对抽象的美术知识的理解是极为有效的。如三间色调配方法的认识就通过实验演示法,将原色两等量相调于透明的玻璃量杯中,分出橙、绿、紫,学生加深了对三间色的理解。如我上的初一级第13册《我们的调色板》的色彩课上,我用光束通过三棱镜的实验演示出彩虹,让学生兴奋不已。并且直观地看到了组成彩虹颜色的程序排列,以及各大色彩之间的微妙变化。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科学,一种成功的喜悦,联系生活中的色彩,联想日常中酸、甜、苦、辣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的表现美的能力。
4. 音乐渲染,激发全体学生参与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丰富强烈的。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的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在教学中伴随着音乐的渲染增强了学生对作品画面的理解。如我在上《中国山水画》中,播放一段古典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体会乐曲的意境跟中国画讲究的素淡、清远的韵味。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让学生体会乐曲的意境,并融入到作品中。然后让学生谈感受,再进行作品的讲授,使学生感受到国画美和音乐美的完美结合,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掌握对美术艺术的情感教育,不仅能使学生更加深入美术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在众多的艺术作品中多方位多角度地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