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一种味道(组诗)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kang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十
  一直没懂,为何双手合十不是仅贴着,而是
  手背略鼓,掌心略弯,形成空洞
  我也学着。把混沌的心捧出来
  让佛开示
  我的手总比膝盖更谦卑
  跪下,绕佛,合十的手不曾放下
  出了庙门,它们分开,在身体两侧摆动
  两手空空
  空即是色
  躺在草丛里的青杏是幸运的
  雨露斜阳己不再是镶进胸口的痣
  乌云与彩虹
  都是脆弱的念头
  我们要在假相里认真的活着
  心灵的究竟处,袒露给清澈的人
  我把海一样颜色的愿布满天空转身投入红尘
  反思
  那个小男孩,眼里溢出泪水
  他一直持续
  这种寂静的表达方式
  他内心一定在喧哗
  他开始小声嘀咕
  对不起!
  请原谅!
  谢谢你!
  我爱你!
  理发记
  这些年。我总是梳一条
  傻傻的长辫,人一天比一天
  简单。我不断安慰自己
  ——大智若愚,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那些剪掉的長发,每一段
  都有欢喜。疼的那部分丢在
  风中,落地无声
  独悠
  因为怕冷,尤为习惯温暖的事物
  比如,万籁寂静,突响轻柔的曲子
  乐音中我变得无疆无野
  比如,黑暗里一盏微弱的灯
  空灵中我看到一枚星辰
  比如,无助时,一双清澈的眼睛
  让我在灰色的思虑中获得一泓甘泉
  春天的风总在耳畔回旋,潮潮地
  泛起波澜的青春无遮无拦
  痴一种味道,灯火阑珊的味道
  本来无一物的味道
其他文献
“人的一生中有大大小小的等待,  人渐渐忘记了自己等待的是什么。”  ——张爱玲  20世纪中国文学史ICON式的传奇女作家。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  /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烘。  /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  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4年张爱玲结识胡兰成与之交往。  /1973年
期刊
我叫了一声“妈妈”,泪水淹着眼睛和五脏。妈妈眼中,那等电话的等,等信的等,等在火车站接我的等,此刻全聚集在那儿……  今年三月的一个下午,我照例完成了一天的写作,吃了一顿以牛奶为主的“站立午餐”,心里莫名地生出一阵微痛的思念。我通常是在这种思念之痛突然发作时,一把抓起电话。因为是心血来潮,往往在电话那端有了应答时,发现自己并不知想说什么,只不过觉得母亲的声音比之信中的字更来得有声色些,更物质些,并
期刊
小学教师达吕望着两个人朝山上走来,一个骑马,一个步行。学校建在半山腰上,他们还没有爬上门前的那段陡峭的斜坡。广阔的高原上一片荒凉,他们踏着雪,在乱石丛中艰难而缓慢地走着。看得出来,马不时地打滑。还听不见它的声音,但看得见它鼻孔里喷出的热气。两个人当中,至少有一个是熟悉这地方的。他们沿着小路走着,这条路已经被一层又白又脏的雪盖住几天了。达吕估计半小时之内他们上不了山。天气很冷,他回到学校去找件粗毛线
期刊
第三届上海一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世界文学和青年写作”在复旦大学举行。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上海和南京两座城市有着密切的“文学双城”传统。由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上海一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世界文学和青年写作”在复旦大学举行。  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与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金理共同发起了上海一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工作坊邀请杰出的青年作家、出版人和译者等,与上海南京
期刊
对于没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的人来说,80年代是一个传奇。  现在的年轻人似乎很难想象,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网络、没有娱乐节目的时代,人们如何三五成群坐在一起,整夜整夜畅谈文学是怎样的场景。  今天说走就走、可以四处旅行的孩子们也许无法想象,自己的父辈在80年代了解外面世界、了解外国人吃什么穿什么平时聊什么,也许是从一本《契诃夫小说选》的手抄本开始的。  80年代初的燕园,学生人人是诗人。他们晚上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