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生的尊严教育内容丰富,基于价值属性层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以爱护生命健康为中心的生命尊严教育、以激发人性善良为中心的人性尊严教育、以培养健全人格为中心的人格尊严教育和以维护人权共有为中心的人权尊严教育
◆关键词:价值属性;中学生;尊严观;教育
1以爱护生命健康为中心的生命尊严教育
生命尊严教育是尊严教育的最基本内容,因为生命的存在是其他一切事物的发展前提,更是享有尊严的先决条件。生命安全观教育、生命责任感教育与生命信念教育分别是生命尊严观教育的组成部分。
1.1生命安全观教育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创造人类社会历史,人类社会历史存在的先决条件必须是有生命的人类的存在。然而,在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的家庭、学校、社会的生命安全观教育总体上达到应有效果与水平,但仍存在少数人的生命保全意识薄弱,经常出现不爱惜自我与他人生命的現象,据悉,在2009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5名中小学生当中就有1名曾想过寻短见,占比例为20%,曾开展过自戕筹划的占6.5%,近几年来,我国平均每年自裁人数总计高达10多万人,其中中学生人群占比例最高,并出现不断增加的可怕趋势。因而,必须加强中学生的生命安全观教育,首先是从观念意识上强调生命的重要性,增强抗压能力,不该在短暂的困难、挫折、失败面前产生轻生的念头,要尊重父母给予自己的生命;其次是教授中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求生技能与救生方法,避免在遇到困境或险境时顺利自救与脱险,保障生命安全。在我国现阶段,面临中学生的生命安全观教育的缺乏,必须立即加强与推广生命安全观教育。
1.2生命责任感教育
责任是一种职责或任务。古代封建社会的中国,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表达的是老百姓应负有天下兴盛与灭亡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在歌德眼里,责任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而康德认为“责任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合乎责任原则的行为虽不必然善良,但违反责任原则的行为却肯定都是恶邪,在责任而前一切其他动机都朗然失色”在道德意义上,责任与义务等同含义,负有一定的责任代表有义务做到或做好,而履行了责任,更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从而获得他人的尊重。
生命责任感指享有生命的个体要珍视、顾惜自我与他人的生命,并为自我与他人的生命保全履行职责。近年有关中学生自杀事件、甚至杀害老师的恐怖行为令人心寒,这种因严重缺乏对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的保存责任意识而造成的恶果,急需呼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进行生命责任感教育。生命责任感教育就是传扬生命的珍贵,生命是父母赋予的,要对父母负责;生命是根源于社会的,要对社会负责;生命因为他人而有意义,要对他人负责。通过生命责任感教育,让每一位中学生都肩负起生命的责任,焕发生活积极性,充满动力,实现自我价值,最终实现生命互相尊重。
2以激发人性善良为中心的人性尊严教育
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有生命的,并有其特定的个体生命价值。每个人享有人之为人的维护自我尊严的权利,享有自我独立个性的权利,人性尊严教育旨在启发思考人的理性需求,强化人的理性,塑造和完善人格,弱化作为动物的自然属性,从而主导人性,使人成为人性的主人,对中学生开展人性尊严教育能促进其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念,培养思想道德,冶炼情操,使中学生成为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有人性的人,即有良知之心、宽容之心与感恩之心。
2.1良知教育
良知是天赋的道德观念,是对宇宙天地人的正确认识。“良知”是阳明文化的主旨概念,王阳明强调良知是人心,是一种不学而能的、不学而知的上天赋予人的辨别善恶的道德意识。孟子认为“所不虑而知者,良知也”。良知教育旨在培养中学生领会、认知良知,然后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扬善抑恶,实现良知,达到“知行统一”的境界。而在良知教育过程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应以自我榜样为模范,真正做到“知行统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对中学生受教育者进行良知教育,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与道德修养,从而进一步提高对良知的正向认知,并要求遵循道德规范来制约学生的行为,才能最终实现良知。这也是良知教育的最终目标所在。
良知时常与人性并论,并在性善论的基础之上前进,良知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人性的善良本性,因此可以说,良知促进加强人性向善,而对中学生进行良知教育,有助于学生确立善心,善心总能受人尊敬与爱戴,并尊崇、敬佩他人,从而使学生获得尊严的同时也赋予了他人尊严。
2.2宽容教育
宽容是一种美德,是对假恶丑的宽恕,对真善美的向往,是对人性的完善与追求。宽容就是准许他人的观念判断与行为方向,对与自己的观念或与大众观念不相一致的看法持容忍,无偏见的态度;对他人的言行过错持不追究、不计较的立场。庄子主张“常宽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谓至极”的宽厚能容忍的道德精神境界;鲁迅认为:“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物和他接近”。宽容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最美丽的心理品质,是人与人之间搭建良好关系的人性桥梁,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如大海般心胸宽广,容纳百川,如天空般透明,宽阔。
中学生尊严是独立人格的内容之一,并且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独立人格是中学生尊严的前提,因此必须进行独立人格意识教育,增强中学生尊严。独立人格意识教育就是以造就受教育者建立自主人格意识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培养活动,重视学生的自立性,增强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不管是思维意识上或是实践能力上,使学生摆脱物质权力与精神权威的束缚,实现人生物质追求与精神需求的统一,尤其是精神需求的满足,增强学生理性思辨能力,以洞察周围的万事万物,正确认识并揭示事物的本质面貌,摒弃僵固教条的思想形式,发散思维,最终造就高度的独立人格。
参考文献
[1]孙秋雨.职业尊严的法理证成及其法律保护[J].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18,8(01):59-68.
[2]马丽铭.心理教师如何提高自我职业尊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05):4-7.
[3]柯利刚.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J].农村.农业.农民,2020(12):1-1.
◆关键词:价值属性;中学生;尊严观;教育
1以爱护生命健康为中心的生命尊严教育
生命尊严教育是尊严教育的最基本内容,因为生命的存在是其他一切事物的发展前提,更是享有尊严的先决条件。生命安全观教育、生命责任感教育与生命信念教育分别是生命尊严观教育的组成部分。
1.1生命安全观教育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创造人类社会历史,人类社会历史存在的先决条件必须是有生命的人类的存在。然而,在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的家庭、学校、社会的生命安全观教育总体上达到应有效果与水平,但仍存在少数人的生命保全意识薄弱,经常出现不爱惜自我与他人生命的現象,据悉,在2009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5名中小学生当中就有1名曾想过寻短见,占比例为20%,曾开展过自戕筹划的占6.5%,近几年来,我国平均每年自裁人数总计高达10多万人,其中中学生人群占比例最高,并出现不断增加的可怕趋势。因而,必须加强中学生的生命安全观教育,首先是从观念意识上强调生命的重要性,增强抗压能力,不该在短暂的困难、挫折、失败面前产生轻生的念头,要尊重父母给予自己的生命;其次是教授中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求生技能与救生方法,避免在遇到困境或险境时顺利自救与脱险,保障生命安全。在我国现阶段,面临中学生的生命安全观教育的缺乏,必须立即加强与推广生命安全观教育。
1.2生命责任感教育
责任是一种职责或任务。古代封建社会的中国,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表达的是老百姓应负有天下兴盛与灭亡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在歌德眼里,责任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而康德认为“责任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合乎责任原则的行为虽不必然善良,但违反责任原则的行为却肯定都是恶邪,在责任而前一切其他动机都朗然失色”在道德意义上,责任与义务等同含义,负有一定的责任代表有义务做到或做好,而履行了责任,更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从而获得他人的尊重。
生命责任感指享有生命的个体要珍视、顾惜自我与他人的生命,并为自我与他人的生命保全履行职责。近年有关中学生自杀事件、甚至杀害老师的恐怖行为令人心寒,这种因严重缺乏对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的保存责任意识而造成的恶果,急需呼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进行生命责任感教育。生命责任感教育就是传扬生命的珍贵,生命是父母赋予的,要对父母负责;生命是根源于社会的,要对社会负责;生命因为他人而有意义,要对他人负责。通过生命责任感教育,让每一位中学生都肩负起生命的责任,焕发生活积极性,充满动力,实现自我价值,最终实现生命互相尊重。
2以激发人性善良为中心的人性尊严教育
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有生命的,并有其特定的个体生命价值。每个人享有人之为人的维护自我尊严的权利,享有自我独立个性的权利,人性尊严教育旨在启发思考人的理性需求,强化人的理性,塑造和完善人格,弱化作为动物的自然属性,从而主导人性,使人成为人性的主人,对中学生开展人性尊严教育能促进其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念,培养思想道德,冶炼情操,使中学生成为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有人性的人,即有良知之心、宽容之心与感恩之心。
2.1良知教育
良知是天赋的道德观念,是对宇宙天地人的正确认识。“良知”是阳明文化的主旨概念,王阳明强调良知是人心,是一种不学而能的、不学而知的上天赋予人的辨别善恶的道德意识。孟子认为“所不虑而知者,良知也”。良知教育旨在培养中学生领会、认知良知,然后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扬善抑恶,实现良知,达到“知行统一”的境界。而在良知教育过程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应以自我榜样为模范,真正做到“知行统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对中学生受教育者进行良知教育,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与道德修养,从而进一步提高对良知的正向认知,并要求遵循道德规范来制约学生的行为,才能最终实现良知。这也是良知教育的最终目标所在。
良知时常与人性并论,并在性善论的基础之上前进,良知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人性的善良本性,因此可以说,良知促进加强人性向善,而对中学生进行良知教育,有助于学生确立善心,善心总能受人尊敬与爱戴,并尊崇、敬佩他人,从而使学生获得尊严的同时也赋予了他人尊严。
2.2宽容教育
宽容是一种美德,是对假恶丑的宽恕,对真善美的向往,是对人性的完善与追求。宽容就是准许他人的观念判断与行为方向,对与自己的观念或与大众观念不相一致的看法持容忍,无偏见的态度;对他人的言行过错持不追究、不计较的立场。庄子主张“常宽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谓至极”的宽厚能容忍的道德精神境界;鲁迅认为:“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物和他接近”。宽容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最美丽的心理品质,是人与人之间搭建良好关系的人性桥梁,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如大海般心胸宽广,容纳百川,如天空般透明,宽阔。
中学生尊严是独立人格的内容之一,并且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独立人格是中学生尊严的前提,因此必须进行独立人格意识教育,增强中学生尊严。独立人格意识教育就是以造就受教育者建立自主人格意识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培养活动,重视学生的自立性,增强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不管是思维意识上或是实践能力上,使学生摆脱物质权力与精神权威的束缚,实现人生物质追求与精神需求的统一,尤其是精神需求的满足,增强学生理性思辨能力,以洞察周围的万事万物,正确认识并揭示事物的本质面貌,摒弃僵固教条的思想形式,发散思维,最终造就高度的独立人格。
参考文献
[1]孙秋雨.职业尊严的法理证成及其法律保护[J].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18,8(01):59-68.
[2]马丽铭.心理教师如何提高自我职业尊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05):4-7.
[3]柯利刚.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J].农村.农业.农民,20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