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10月24日,解放军发动了金门岛登陆作战。此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宣告成立,蒋介石退守台湾、金马地区。金马如破,台湾必危,偌大的中国,蒋介石已无处可去。正是这个小小的海滩,改写了现代史的进程,改变了海峡两岸的命运。
1949年10月27日,蒋经国从金门带回的消息令蒋介石欣喜若狂:金门登岸解放军已悉数被消灭。蒋介石说:这是我们转败为胜的开始,是我们第一次把共产党的军队打得全军覆没。从1949年内战全面开打以来,老是吃败仗的蒋介石,好不容易尝到一次胜利的滋味……
自1947年春,国民党军对解放军发动全面总进攻,以迄1949年秋,解放军纵横驰骋于东北、华北、西北、新疆、华中、西南、东南……短短近两年半的时间,就解放了西藏以外的整个大陆地区,孰料,在东南一隅,面积只有150多平方公里的金门岛,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败。就因为这场近海岛屿战争的挫败,历史走到另一条幽径的转折点上。
格局
毛泽东后来在回顾错失攻台时机的这段历史时,曾表示:“这是我党七大以后所犯的第一个大的历史错误。当时,蒋介石在台湾立足未稳,美国人也从台湾撤走了第七舰队,本来是解放台湾的最好的时机,但是我们丧失了时机。我们只看到胡宗南在西南还有大军,于是二野分兵去了西南,三野又要守备大城市和扫清残敌,所以没有把二野三野集中起来解放台湾,而是以劣势兵力在金门打了败仗。这样,蒋介石在台湾的棋子下活了。”(引自1996年5月30日,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原载北京《传记文学》月刊)
毛泽东懊恼在内战最后关键时刻,因分兵打胡宗南,守备大城市和扫清残敌,以致无法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攻略台湾,错失了解放台湾的机会。其实,这是一个在当下很难预卜吉凶的“两难”抉择。当时国共内战进入尾声,国民党政权土崩瓦解的最后阶段,究竟是要先斩草除根,挥兵剿灭川康地区的敌人,还是要直捣黄龙,集中二野和三野的兵力,一鼓作气攻下蒋介石的“复兴基地”台湾?换作任何人站在毛泽东的位置,都会做出同样的抉择:先廓清大陆内地的国民党残余力量,再回师打东南海隅的台湾,以免让胡宗南等残余力量,休养生息,乘机反噬,威胁到新成立的共和国。况且,斯时海空军主力还掌握在蒋介石手上。基于正本清源的大战略格局思考,毛泽东的抉择是十分理性稳妥的。
1949年入秋之后,国共逐鹿天下的胜负之局,已经大致明朗,惟毛蒋之间犹在进行一场高难度“斗智游戏”。蒋介石的“战略想定”似以东南(东南沿海、各近海岛屿、台湾)、川康(四川与西康)、西南(云贵滇缅边区)三地形成犄角,彼此援引,相互支撑,并意图对解放军伺机展开钳形攻击态势。蒋介石梦想取法八年抗战,以四川、西康,作为“反攻基地”或战时“陪都”;以台湾作为海上后勤基地,以优越地理位置取得美国军援,寄望昔日北伐之役历史重演,东山再起。然而,蒋先生这些心思盘算,焉能逃过毛先生的法眼。蒋介石究竟选择台湾,抑或择定川康,作为乾坤一掷的“王牌”?古宁头就是这场大斗法的一枚试金石。
调兵
从国民党格局观之,古宁头之役,与陈诚在台湾崛起有莫大关联。1949年10月初,蒋介石坐镇广州,陈诚派李树正(1913~1991,甘肃白银人,黄埔七期生,陈诚土木系大将)从台北亲送一封信到广州给蒋先生。陈诚信中力陈台海之战关系重大,要求将十二兵团的全部或一部,抽调增援金门。蒋介石当即同意,将第十八军(军长高魁元)抽调前往金门。十八军乃于10月8日由汕头登船,10月10日抵达金门,进入阵地。
10月15日,广州解放,蒋介石下令将十二兵团,拨交给陈诚的东南军政长官公署。陈诚当即决定,十二兵团辖下的第十九军(军长刘云翰)、第六十七军(军长刘廉一),北调舟山。十二兵团的两个军正分别搭乘兵舰,朝舟山进发途中。孰料,10月17日,厦门解放,解放军随时可能挥兵东进,直攻金门。陈辞修得知消息,心知不妙,立刻发了一封密电,紧急命令十二兵团司令官胡琏,率领正在航行途中的第二船团,将船团兵舰上的第十九军,开赴金门。于是乎,第十九军就从奔赴舟山群岛的半途,急忙调头改赴金门。而原本驻扎金门的第二十二兵团司令官李良荣,与刚从厦门狼狈败退金门的汤恩伯(原福建省主席兼厦门警备司令),两人已内定移调台湾,金门的防务重任,准备移交第十二兵团司令官胡琏。
论出身背景,胡琏既是蒋介石“天子门生”,更是陈诚“土木系”核心骨干,属于嫡系中的嫡系(所谓“土木系”,指陈诚曾任十一师师长与十八军军长,十一与十八,适可写作“土”、“木”,故称之)。他是黄埔四期生,同期同学知名将领包括高魁元、刘玉章及林彪。胡琏名满天下,缘于抗战时期一夫当关万夫莫敌,守住了三峡,不让日寇越雷池一步。
1943年5月,胡琏时为国民党军十一师师长,奉命扼守位居四川东部门户的石牌要塞。日军发动鄂西攻势,妄图袭取四川。如果石牌要塞失守,日军即可沿着长江直取四川陪都,抗战中枢即将崩解。石牌战前,蒋介石电令胡琏:“石牌乃中国之斯大林格勒,离此一步,便无死所。中华男儿当与苏联红军相互辉映!”胡琏临阵覆电蒋介石,告以“绝不辱命”。随后又写了五封遗书给家人,准备与阵地共存亡。石牌之战打到第三天,各线友军相继后退,日寇三十九师团向胡琏的十一师发动猛攻。战况最激烈的时刻,陈诚来电询问:“有无困难?有无把握?”胡琏回答:“我师官兵士气极旺盛,我虽孤军奋斗,并无困难。如果敌人突破西陵峡口,必须踏着十一师官兵的尸体而过,否则敌人即使尸堆如山,血流成河,也难望见巫峡、夔岭。”日军硬攻六天,打不下石牌要塞,鬼子死伤枕藉,丢枪弃甲,知难而退。国民党军终能确保四川抗战基地安全。打完这一仗,胡琏和他的长官陈诚,同僚友军吴奇伟、方天、罗广文等人,都获颁国府最高荣誉的“青天白日勋章”。
血战
金门战役放的第一枪,说来极具戏剧性。1949年10月24日,国民党军战车第三团第一营,当天与友军施行联合作战演习,在演习完毕返回部队途中,一辆战车发生故障,停在海边岸滩上修理,旁边另有两辆战车掩护救济。25日清晨,当解放军登陆部队准备抢滩上岸时,适值故障战车上一名新兵手持望远镜,往远处观察是否有救援友军前来协助修理战车,当他移动望远镜时,一眼看见有解放军正待登岸,立刻朝解放军登陆方向射击,枪声大作,引起岸上国民党守军警觉,群起开火,展开反登陆作战。
与胡琏同为黄埔军校四期同学的柯远芬,在回忆录《暴风雨──大陆撤守与胡琏兵团转战纪实》中,叙述古宁头开战初期情况:当十月二十四日午夜后,解放军乘夜暗潮高之时,在古宁头与东西一点红高地之间实行突击登陆,我二0一师守军于发现解放军登陆后即以火力迎击,无如登陆的解放军以密集队形乘黑夜冲击,一波一波的蜂拥而来,我守军虽经力战,但由于兵力单薄,而登陆解放军过众,海岸防线卒为解放军所突破,混战至黎明,守军被迫退至第二道防线继续抵抗。
可知解放军登陆初期,攻势十分凌厉,一度颇有进展。解放军的主力部队,系第二十八军辖下的第八十二师,第二十九军的八十五师,还有来自其它部队的两个团,总计八个团的兵力。但是,这八个团的部队登岸初期并不顺利。第一梯队渡海之解放军,系由第八十二、八十四、八十五等师各以一个加强团编成,第一批共九千余人,分别于福建莲河、澳头等地搭船,到大墱海面集结之后,船只鱼贯向金门进发。但因当天风强浪大,船团失去控制,船只大多数飘集到古宁头方面。许多船甚至被阻挡于防御工事外,船团接近时,又遭遇国民党军以轻重武器密集射击,以致多艘搭载解放军的船只纷纷沉没,死伤上千人。未被炮火波及的解放军部队,在登陆之后,也不免因为混乱,各自为战。
尤其不利的是,当解放军第一梯队人员登岸之后,泊靠在岸边的船只恰逢退潮,未能及时回航,国民党军即趁隙将之全数焚毁,船只回不去大陆,对岸等船驰援金门的解放军,只有望洋兴叹。战役打到最后,已登岸而被打退到古宁头岸滩的解放军,也无船可乘。
25日清晨3时40分左右,担任海岸守备的国民党军二0一师,寡不敌众,第一线阵地即被解放军全面突破。二0一师除了留置少数部队,坚守若干海岸据点外,主力退守第二防线之观音亭山、湖尾、安岐、埔头一线。到了拂晓时分,退守的第二线阵地,亦有部分地区被解放军突破。原本国民党军六0一团指挥所的埔头,六0二团指挥所的观音亭山附近高地,都被解放军攻下。解放军攻势猛烈,并有朝金门县城及全金门最高的太武山进攻的迹象。
在解放军不断冲杀之下,国民党军第十八军及十九军这时陆续各投入了两个师的部队,战场形势产生了剧烈改变。经过10月25日整天的冲杀搏战,解放军被逼退到古宁头附近地区。25日夜间,解放军重新获得休整,战力恢复,26日晨又向国民党军东南阵地反攻,解放军攻至安岐附近山地,战斗愈趋激烈,情势对国民党军不利。
十二兵团司令胡琏原本于10月25日黄昏,乘船抵达金门料罗湾外海,因风浪过大,直到次日中午11时,才从水头上岸。胡琏抵达金门之后,火速奔赴湖南高地督战,原本固守南山、北山的解放军,逐次被国民党军围歼或生俘。26日傍晚,再度将解放军压缩至古宁头一带,逐步合围。27日,国民党军发动拂晓攻击,早晨八时许,解放军全部被围歼于海岸。
对峙
战斗结束后,国民党方面检讨战斗得失,认为,“骄兵必败,轻敌必败,这是共军很大的失着”。《金门风云》一书,称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后,华东野战军陈毅辖下第十兵团司令叶飞,在老虎洞宴请厦门地方领导,拿筷子指着菜盘说:“金门就是这盘子里的一块肉,想什么时候夹,就什么时候夹,跑不了。”
虽然国民党军评解放军古宁头之败,源于“骄兵”与“轻敌”,然而,金门战役期间及战后,国民党军本身之派系矛盾与倾轧,骄气凌人,也屡见不鲜。金门战役进行中,汤恩伯与十二兵团参谋长杨维翰,一块到码头巡视援军登岸情况,汤见几个没有穿军服的士兵,当下严予斥责,汤却被杨维翰当面制止。作战期间,第十八军军长高魁元正在指挥作战,汤恩伯想插嘴作若干指示,高魁元硬是给汤恩伯吃了个硬钉子。战争结束,在金门召开检讨会议,陈诚亲临主持,胡琏、李良荣静坐无言,汤恩伯却抢先发言,为自己辩护。陈诚最后作结论时,当场批评汤恩伯。隔不久,汤恩伯就被蒋介石调回台湾,抑郁以终。
就国民党军内部生态而言,金门之胜,更是陈诚系力量旭日东升的开始,“土木系”如日中天。陈诚也因此成为实力派人物,成为一人(蒋介石)之下,万人之上的惟二领袖。
在历史博弈的棋盘里,古宁头、四川、西康、滇缅边区,都只是一枚枚的棋子,这些棋子有些是“实”,有些则是“虚”。蒋介石从这些“虚虚实实”的夹缝之间,脱走台岛。毛泽东也从这些“虚虚实实”的幽微之间,解放了全大陆。古宁头犹如古之赤壁,1949年秋天的这场对弈,使中国暂时处于分裂格局,以迄于今。
[资讯]
金门战役失利后,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也在考虑再攻金门。在毛泽东的指示下,中央军委和三野决定在取得舟山后再南下攻占金门。海南岛和舟山群岛解放后,攻占金门就成为华东军区的主要作战任务,要为台湾战役准备出发阵地,尤必攻占金门、马祖。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粟裕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具体负责实施台湾战役,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司令员叶飞所部被指定为攻台第二梯队。攻台必先攻金。就在叶飞等待“再战金门”的电令时,却不料,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国际和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解放台湾的时间被迫后推。
金门战役重要指挥者叶飞在其自传中称,“金门失利是我在军事上的一次最大错误,轻敌冒进是最大的教训,我时时在警惕这个教训”。虽然叶飞此生再无攻打金门的机会,他感慨道:“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今天回过头来看,1949年我们金门失利,坏事也能变成好事。首先,我们得到了教训,知道了渡海作战不同陆地,有特殊性,因此,打海南岛时准备就充分多了,对攻击台湾也没有贸然行事。另外,让蒋介石占着金门,对我们用处很大嘛,毛主席多了一个施展军事、政治、外交斗争艺术的大舞台。当然,不是说1949年的金门失利反而对了,从军事上看,那是一次惨痛的不可原谅的失败,血的教训必须永远牢记。”
——摘自《福建党史月刊》
1949年10月27日,蒋经国从金门带回的消息令蒋介石欣喜若狂:金门登岸解放军已悉数被消灭。蒋介石说:这是我们转败为胜的开始,是我们第一次把共产党的军队打得全军覆没。从1949年内战全面开打以来,老是吃败仗的蒋介石,好不容易尝到一次胜利的滋味……
自1947年春,国民党军对解放军发动全面总进攻,以迄1949年秋,解放军纵横驰骋于东北、华北、西北、新疆、华中、西南、东南……短短近两年半的时间,就解放了西藏以外的整个大陆地区,孰料,在东南一隅,面积只有150多平方公里的金门岛,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败。就因为这场近海岛屿战争的挫败,历史走到另一条幽径的转折点上。
格局
毛泽东后来在回顾错失攻台时机的这段历史时,曾表示:“这是我党七大以后所犯的第一个大的历史错误。当时,蒋介石在台湾立足未稳,美国人也从台湾撤走了第七舰队,本来是解放台湾的最好的时机,但是我们丧失了时机。我们只看到胡宗南在西南还有大军,于是二野分兵去了西南,三野又要守备大城市和扫清残敌,所以没有把二野三野集中起来解放台湾,而是以劣势兵力在金门打了败仗。这样,蒋介石在台湾的棋子下活了。”(引自1996年5月30日,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原载北京《传记文学》月刊)
毛泽东懊恼在内战最后关键时刻,因分兵打胡宗南,守备大城市和扫清残敌,以致无法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攻略台湾,错失了解放台湾的机会。其实,这是一个在当下很难预卜吉凶的“两难”抉择。当时国共内战进入尾声,国民党政权土崩瓦解的最后阶段,究竟是要先斩草除根,挥兵剿灭川康地区的敌人,还是要直捣黄龙,集中二野和三野的兵力,一鼓作气攻下蒋介石的“复兴基地”台湾?换作任何人站在毛泽东的位置,都会做出同样的抉择:先廓清大陆内地的国民党残余力量,再回师打东南海隅的台湾,以免让胡宗南等残余力量,休养生息,乘机反噬,威胁到新成立的共和国。况且,斯时海空军主力还掌握在蒋介石手上。基于正本清源的大战略格局思考,毛泽东的抉择是十分理性稳妥的。
1949年入秋之后,国共逐鹿天下的胜负之局,已经大致明朗,惟毛蒋之间犹在进行一场高难度“斗智游戏”。蒋介石的“战略想定”似以东南(东南沿海、各近海岛屿、台湾)、川康(四川与西康)、西南(云贵滇缅边区)三地形成犄角,彼此援引,相互支撑,并意图对解放军伺机展开钳形攻击态势。蒋介石梦想取法八年抗战,以四川、西康,作为“反攻基地”或战时“陪都”;以台湾作为海上后勤基地,以优越地理位置取得美国军援,寄望昔日北伐之役历史重演,东山再起。然而,蒋先生这些心思盘算,焉能逃过毛先生的法眼。蒋介石究竟选择台湾,抑或择定川康,作为乾坤一掷的“王牌”?古宁头就是这场大斗法的一枚试金石。
调兵
从国民党格局观之,古宁头之役,与陈诚在台湾崛起有莫大关联。1949年10月初,蒋介石坐镇广州,陈诚派李树正(1913~1991,甘肃白银人,黄埔七期生,陈诚土木系大将)从台北亲送一封信到广州给蒋先生。陈诚信中力陈台海之战关系重大,要求将十二兵团的全部或一部,抽调增援金门。蒋介石当即同意,将第十八军(军长高魁元)抽调前往金门。十八军乃于10月8日由汕头登船,10月10日抵达金门,进入阵地。
10月15日,广州解放,蒋介石下令将十二兵团,拨交给陈诚的东南军政长官公署。陈诚当即决定,十二兵团辖下的第十九军(军长刘云翰)、第六十七军(军长刘廉一),北调舟山。十二兵团的两个军正分别搭乘兵舰,朝舟山进发途中。孰料,10月17日,厦门解放,解放军随时可能挥兵东进,直攻金门。陈辞修得知消息,心知不妙,立刻发了一封密电,紧急命令十二兵团司令官胡琏,率领正在航行途中的第二船团,将船团兵舰上的第十九军,开赴金门。于是乎,第十九军就从奔赴舟山群岛的半途,急忙调头改赴金门。而原本驻扎金门的第二十二兵团司令官李良荣,与刚从厦门狼狈败退金门的汤恩伯(原福建省主席兼厦门警备司令),两人已内定移调台湾,金门的防务重任,准备移交第十二兵团司令官胡琏。
论出身背景,胡琏既是蒋介石“天子门生”,更是陈诚“土木系”核心骨干,属于嫡系中的嫡系(所谓“土木系”,指陈诚曾任十一师师长与十八军军长,十一与十八,适可写作“土”、“木”,故称之)。他是黄埔四期生,同期同学知名将领包括高魁元、刘玉章及林彪。胡琏名满天下,缘于抗战时期一夫当关万夫莫敌,守住了三峡,不让日寇越雷池一步。
1943年5月,胡琏时为国民党军十一师师长,奉命扼守位居四川东部门户的石牌要塞。日军发动鄂西攻势,妄图袭取四川。如果石牌要塞失守,日军即可沿着长江直取四川陪都,抗战中枢即将崩解。石牌战前,蒋介石电令胡琏:“石牌乃中国之斯大林格勒,离此一步,便无死所。中华男儿当与苏联红军相互辉映!”胡琏临阵覆电蒋介石,告以“绝不辱命”。随后又写了五封遗书给家人,准备与阵地共存亡。石牌之战打到第三天,各线友军相继后退,日寇三十九师团向胡琏的十一师发动猛攻。战况最激烈的时刻,陈诚来电询问:“有无困难?有无把握?”胡琏回答:“我师官兵士气极旺盛,我虽孤军奋斗,并无困难。如果敌人突破西陵峡口,必须踏着十一师官兵的尸体而过,否则敌人即使尸堆如山,血流成河,也难望见巫峡、夔岭。”日军硬攻六天,打不下石牌要塞,鬼子死伤枕藉,丢枪弃甲,知难而退。国民党军终能确保四川抗战基地安全。打完这一仗,胡琏和他的长官陈诚,同僚友军吴奇伟、方天、罗广文等人,都获颁国府最高荣誉的“青天白日勋章”。
血战
金门战役放的第一枪,说来极具戏剧性。1949年10月24日,国民党军战车第三团第一营,当天与友军施行联合作战演习,在演习完毕返回部队途中,一辆战车发生故障,停在海边岸滩上修理,旁边另有两辆战车掩护救济。25日清晨,当解放军登陆部队准备抢滩上岸时,适值故障战车上一名新兵手持望远镜,往远处观察是否有救援友军前来协助修理战车,当他移动望远镜时,一眼看见有解放军正待登岸,立刻朝解放军登陆方向射击,枪声大作,引起岸上国民党守军警觉,群起开火,展开反登陆作战。
与胡琏同为黄埔军校四期同学的柯远芬,在回忆录《暴风雨──大陆撤守与胡琏兵团转战纪实》中,叙述古宁头开战初期情况:当十月二十四日午夜后,解放军乘夜暗潮高之时,在古宁头与东西一点红高地之间实行突击登陆,我二0一师守军于发现解放军登陆后即以火力迎击,无如登陆的解放军以密集队形乘黑夜冲击,一波一波的蜂拥而来,我守军虽经力战,但由于兵力单薄,而登陆解放军过众,海岸防线卒为解放军所突破,混战至黎明,守军被迫退至第二道防线继续抵抗。
可知解放军登陆初期,攻势十分凌厉,一度颇有进展。解放军的主力部队,系第二十八军辖下的第八十二师,第二十九军的八十五师,还有来自其它部队的两个团,总计八个团的兵力。但是,这八个团的部队登岸初期并不顺利。第一梯队渡海之解放军,系由第八十二、八十四、八十五等师各以一个加强团编成,第一批共九千余人,分别于福建莲河、澳头等地搭船,到大墱海面集结之后,船只鱼贯向金门进发。但因当天风强浪大,船团失去控制,船只大多数飘集到古宁头方面。许多船甚至被阻挡于防御工事外,船团接近时,又遭遇国民党军以轻重武器密集射击,以致多艘搭载解放军的船只纷纷沉没,死伤上千人。未被炮火波及的解放军部队,在登陆之后,也不免因为混乱,各自为战。
尤其不利的是,当解放军第一梯队人员登岸之后,泊靠在岸边的船只恰逢退潮,未能及时回航,国民党军即趁隙将之全数焚毁,船只回不去大陆,对岸等船驰援金门的解放军,只有望洋兴叹。战役打到最后,已登岸而被打退到古宁头岸滩的解放军,也无船可乘。
25日清晨3时40分左右,担任海岸守备的国民党军二0一师,寡不敌众,第一线阵地即被解放军全面突破。二0一师除了留置少数部队,坚守若干海岸据点外,主力退守第二防线之观音亭山、湖尾、安岐、埔头一线。到了拂晓时分,退守的第二线阵地,亦有部分地区被解放军突破。原本国民党军六0一团指挥所的埔头,六0二团指挥所的观音亭山附近高地,都被解放军攻下。解放军攻势猛烈,并有朝金门县城及全金门最高的太武山进攻的迹象。
在解放军不断冲杀之下,国民党军第十八军及十九军这时陆续各投入了两个师的部队,战场形势产生了剧烈改变。经过10月25日整天的冲杀搏战,解放军被逼退到古宁头附近地区。25日夜间,解放军重新获得休整,战力恢复,26日晨又向国民党军东南阵地反攻,解放军攻至安岐附近山地,战斗愈趋激烈,情势对国民党军不利。
十二兵团司令胡琏原本于10月25日黄昏,乘船抵达金门料罗湾外海,因风浪过大,直到次日中午11时,才从水头上岸。胡琏抵达金门之后,火速奔赴湖南高地督战,原本固守南山、北山的解放军,逐次被国民党军围歼或生俘。26日傍晚,再度将解放军压缩至古宁头一带,逐步合围。27日,国民党军发动拂晓攻击,早晨八时许,解放军全部被围歼于海岸。
对峙
战斗结束后,国民党方面检讨战斗得失,认为,“骄兵必败,轻敌必败,这是共军很大的失着”。《金门风云》一书,称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后,华东野战军陈毅辖下第十兵团司令叶飞,在老虎洞宴请厦门地方领导,拿筷子指着菜盘说:“金门就是这盘子里的一块肉,想什么时候夹,就什么时候夹,跑不了。”
虽然国民党军评解放军古宁头之败,源于“骄兵”与“轻敌”,然而,金门战役期间及战后,国民党军本身之派系矛盾与倾轧,骄气凌人,也屡见不鲜。金门战役进行中,汤恩伯与十二兵团参谋长杨维翰,一块到码头巡视援军登岸情况,汤见几个没有穿军服的士兵,当下严予斥责,汤却被杨维翰当面制止。作战期间,第十八军军长高魁元正在指挥作战,汤恩伯想插嘴作若干指示,高魁元硬是给汤恩伯吃了个硬钉子。战争结束,在金门召开检讨会议,陈诚亲临主持,胡琏、李良荣静坐无言,汤恩伯却抢先发言,为自己辩护。陈诚最后作结论时,当场批评汤恩伯。隔不久,汤恩伯就被蒋介石调回台湾,抑郁以终。
就国民党军内部生态而言,金门之胜,更是陈诚系力量旭日东升的开始,“土木系”如日中天。陈诚也因此成为实力派人物,成为一人(蒋介石)之下,万人之上的惟二领袖。
在历史博弈的棋盘里,古宁头、四川、西康、滇缅边区,都只是一枚枚的棋子,这些棋子有些是“实”,有些则是“虚”。蒋介石从这些“虚虚实实”的夹缝之间,脱走台岛。毛泽东也从这些“虚虚实实”的幽微之间,解放了全大陆。古宁头犹如古之赤壁,1949年秋天的这场对弈,使中国暂时处于分裂格局,以迄于今。
[资讯]
金门战役失利后,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也在考虑再攻金门。在毛泽东的指示下,中央军委和三野决定在取得舟山后再南下攻占金门。海南岛和舟山群岛解放后,攻占金门就成为华东军区的主要作战任务,要为台湾战役准备出发阵地,尤必攻占金门、马祖。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粟裕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具体负责实施台湾战役,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司令员叶飞所部被指定为攻台第二梯队。攻台必先攻金。就在叶飞等待“再战金门”的电令时,却不料,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国际和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解放台湾的时间被迫后推。
金门战役重要指挥者叶飞在其自传中称,“金门失利是我在军事上的一次最大错误,轻敌冒进是最大的教训,我时时在警惕这个教训”。虽然叶飞此生再无攻打金门的机会,他感慨道:“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今天回过头来看,1949年我们金门失利,坏事也能变成好事。首先,我们得到了教训,知道了渡海作战不同陆地,有特殊性,因此,打海南岛时准备就充分多了,对攻击台湾也没有贸然行事。另外,让蒋介石占着金门,对我们用处很大嘛,毛主席多了一个施展军事、政治、外交斗争艺术的大舞台。当然,不是说1949年的金门失利反而对了,从军事上看,那是一次惨痛的不可原谅的失败,血的教训必须永远牢记。”
——摘自《福建党史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