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日本动画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历了几十年的过程,从最初的学习欧美到现在的独具特色并不是偶然现象。日本历来是一个善于吸收国外精华的国家,这种固有的国家特征只有和本土传统文化结合,才能够产生世界的共鸣。中国相对幼稚的动画产业只有借鉴成熟的日本动画的成功模式,在学习中不断地思考、创新,才能够使中国动画得以生存与发展甚至赶超的机会。
[关键词] 日本动画 体育动画 受众群体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2.008
一、前言
1980年末,中国正式引进了日本动画作品《铁臂阿童木》,是中国观众第一次正式接触了日本动画作品,打破了当时中国动画独揽天下的格局。随着《森林大帝》、《聪明的一休》、《花仙子》等一系列日本动画作品在电视的播放,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动画市场呈现出美国、日本、中国、欧洲作品四分天下的格局。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观众的消费取向日益呈现多元化,以《龙珠》、《机器猫》、《蜡笔小新》、《灌篮高手》、《名侦探柯南》为代表的不同类型的日本动画作品在几乎完全自发的市场选择中显示出与中国受众文化消费心理高度的契合性,逐渐占据了中国动漫市场的主要份额。分析日本动漫作品在中国的成功,其成熟的产业体系、相近的文化根源、唯美的画面风格等因素固然不可忽视,但在信息共享的时代背景下,日本动画作品的类型多元化是其成功的主要因素。
二、日本动画作品的类别概述
纵观日本动漫作品的发展历史,最初的日本动漫作品以日本传统题材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前以军国主义题材为中心,60年代,随着《铁臂阿童木》的热播,在日本国内掀起了以机器人类型为主的动画热潮。在这一时期,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崛起,日本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增加,世界多元文化对日本本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日本动画作品在此背景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体育类竞技动画作品、言情动画作品开始在这一时期出现。随着信息时代与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日本动画作品的多元化类型更加明显。与美国动画是以针对儿童为主的娱乐动画不同,日本动画作品往往具有成人化的主题,对人性、自然、爱情、亲情、流行元素进行思考,超越了动画作品仅仅是儿童作品的传统认识,使不同国家的各年龄层受众群体可以依据自身的文化特征、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进行多元选择。在此背景下日本动画作品大致形成了目前的机器人动画、体育竞技动画、言情动画、生活动画、魔法动画五大类型。[1]
日本动画作品的类型的划分,使同一类型的动画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有了比拟性与模仿性,同类型的作品中往往有自我的思想,鲜明的人格特性以及近似的剧情模式,但这不表示同类型的作品不存在创新性。在以成功范本为模仿目标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会融入新的细节,在熟悉的基础上带来新意与惊喜。为受众群体在自己未知的细节上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使观众在熟悉的模式里发现无尽的新鲜“细节”,在同类型的范围内不断细化,形成新的创作素材,促使动画类型形成更完整的体系。同一类型的动画作品往往具有普遍吸引力的故事情节,这样简化了故事本身的复杂性,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便于理解。同时,类型的细化又丰富和发展了单一故事的复杂性,使之生动有趣。因此,在受众群体理解故事的前提下,叙事结构不再枯味无趣,迎合了部分现代人崇尚简单又追求新奇的心理特征。
在众多动画类型中,以热血励志为主题思想的体育动画作品受到世界普遍认同,特别是在中国,以《灌篮高手》为代表的日本体育动画成为当代中国年轻一代最喜爱的动画类型。日本体育动漫作品中几乎涉及所有体育竞技类别,从日本最喜爱的棒球、足球到日本并不擅长的篮球、网球,到非奥运项目台球、高尔夫球都被纳入动画的创作范围。日本体育动画受到世界认同并喜爱,究其原因固然与其作品涉及体育竞技多样、体育作为文化的一种具有超越国界和语言限制的特征有关,但动画作品中所表现的热血励志、团队协作、自我超越精神才是年轻一代最为认同的主要因素。同时,在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设计上也具有同其他类型的动画作品不同的鲜明特征。以下就日本体育动画的主要特征进行简单分析。
三、日本体育动画的特征分析
1、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的精神表现
1.1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表现。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2]可以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各国政治压力的减弱,人类生活的需求发生了相应变化。从以往的注重金钱的“经济人”开始向“自我价值实现人”进行转变,这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体育竞技已经从最初的以力量、速度为内涵的体育精神,发展到现代的更高、更快、更强,广泛参与的奥林匹克精神,它代表的不再仅仅是成功与失败,而是更为深远的战胜自我。而体育动画的核心内容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表现方式上,通过在体育竞技中不断挑战自我,在训练与比赛中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战胜对手。同时,在竞争中完善自己的心理,发现自己的真正的理想,从竞技运动中实现自身在精神上的升华,进而达到战胜自我的体育精神作为最高境界。日本体育动画中永恒的主题思想就是大量渲染为理想而努力以及永不言败的精神,这也正暗合了当代人的价值观念。
1.2竞争中的团队与协作。动画作品主要的受众群体是青少年,他们多数处在由儿童向青少年转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从最初的“自我为中心”开始逐渐向“社会为中心”进行转变,他们期望得到他人甚至社会的认同,开始有意识的形成小型团队,在团队中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信任,形成凝聚力,通过团队目标的实现来体现自身的价值追求。在体育动漫作品中,无论是个体项目还是集体项目,无一例外的都是以团队的协作为中心而展开的。例如,在《足球小将》中,松仁天赋过人但对队友不屑,比赛中以自我为中心;而大空翼则是团队协作的典范,比赛中以团队精神为支柱,依靠团队协作取得成功。这类动漫中,通过主人公对情感和团队的探寻与依赖,呈现出自我与团队的认同感,形成行为与心灵的归属感。这种情感表现正是体育动画作品的吸引力之一。
2、技术表现形式与众不同
虚拟艺术更需要动感的推进,通过虚拟的画面表现时空的交替,人与事物的运动,而体育竞技类艺术更需要用速度和节奏来体现运动的特征。这就要求体育类动画作品,特别在体育动画中节奏要快速,对视觉效果和瞬间反映要求严格。这种表现形式会导致制作成本上升。日本是动画制造大国,在制作过程中成本控制与制作周期的缩短是日本动画的生存之本。在这种矛盾背景下,日本体育动画大胆使用了大量静止画帧的技术表现形式,即在静止画面之间,会出现突然的强力冲击,瞬间巨变就在镜头闪现或线条叠加之间完成,极具张力。虽然在作品中我们无法感受体育竞技的真实写照,但是可以通过静止画面中眼神、表情、汗水感受到瞬间的紧张与激烈。这种静止画面的大量使用,使竞技双方的心理反映得以表现,通过旁白,在定格中表现人物的思想与情感。这种技术表现方式是以真实表现方式为主题的体育电影所不能够呈现的。
另一方面,静止画面的大量运用拉长了作品时间,进而降低了制作成本。在《灌篮高手》中的第13—19集中的一场校际篮球赛的表现,由于大量使用了静止画面表达心理特征,使得用了7集150分钟才描述了一场只有40多分钟的比赛,使观众感受到了体育现场中所无法感受的另外一种竞技状态。这种技术表现形式的普遍运用增强了观众的新鲜感,降低了制作成本,成为了日本体育动画中的独特表现方式。
3、故事内容多元并存
3.1情感因素的大量引入。体育竞技类的动漫作品以体育竞技项目和体育比赛为主体展开,在大量描述比赛场面的同时,日本体育竞技动画作品中大量融入了情感色彩。由于作品本身要展示自我价值体现与团队协作,所以友情、爱情、师生之情也成为日本体育动画的重要表现形式。在《灌篮高手》中,樱木花道与赤木晴子的感情交织,以及宫城对彩子的情感执着深深感动了观众,成为竞技运动之外的一道风景;另外,樱木花道与流川枫友情纠结以及安西教练和队员的师生之情始终贯穿于整个故事中,使故事本身更加生活化,拉近了观众与剧情的距离。这种情感因素的大量引入,使传统的体育动漫作品更加生动亲切,也更加有效的表现了体育竞技的精神,成为了日本体育动漫的模式之一。
3.2流行文化元素的大量引入。动画作品的主旨是娱乐,动画作品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年轻一代,而年轻一代又是流行文化的主要支持者。因此,在日本体育动画中大量的时尚元素被大批使用,在表现体育精神的同时体现了动画的娱乐宗旨,两者相互渗透互为影响,在表现体育娱乐的过程中提升了体育的影响力。在这类作品中,从主人公的发型、服饰、语言到个性已经完全摆脱了日本传统的观念,拥有中西方文化相同的审美理念中的容貌,成为具有西方张扬个性的综合体。这样的人物形象更容易被世界不同国家的年轻一代所接受。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下,流行文化已经跨越了国界,日本体育动画作品淡化本土传统文化,强化流行文化的创作方法正符合了“文化全球化”的历史特征,是日本体育动画成功之处。
四、日本体育动画中国体育动画的启示
由于历史原因,新中国时期的中国动画长期与外界缺乏交流,虽然在创作过程中形成了以水墨动画为主的中国画动画风格,被誉为“中国动画学派”。但是从娱乐性及影响力方面分析,远远落后于动画强国。随着大量的日本动画在中国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动画也开始注重动画类型的区分,以《围棋小子》、《福娃奥运漫游记》等为代表的体育类型动画作品也受到国内的关注。但与成熟的日本体育动画相比,中国体育动画尚处于发展初期,日本体育动画的成功经验对正在探索中的中国的体育动画有着积极地借鉴意义。
1、 以娱乐为前提,淡化教育色彩,增强独立思考空间性
日本和美国动画的定位都是以娱乐为主,中国动画作品的定位以教育为主,其内容形式呈现出“低幼化”的特点,而且在动画内容中十分强调说教功能,注重知识传播。台湾学者陈仲伟认为,动画中有三个要素,第一个是趣味,第二个是感动,第三个是知识。[3]日本的动画之所以能够得到全球的认同,就是将这三者要素有节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夸张而又专业的描述,使受众群体在获得娱乐的同时还获取了知识。而现阶段中国动画中这三项要素并不缺乏,而是在同一个作品中过于强调某一种要素而忽略了三者的结合。以国产体育题材动画品《福娃奥运漫游记》为例,该片以展现奥运各项体育竞技项目的起源与发展、规则的形成与完善为中心,对奥运会的历史做了全面的介绍,是一部面向儿童的奥运知识普及作品。从作品内容上分析,作品通过教科片的方式非常精确地传递相关知识点 ,但是娱乐性不强,知识与剧情脱节,有一种为了知识而知识的感觉,与儿童的现实生活联系不密切,使观众不能被剧情吸引。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和中国的教育方式和媒体性质有关。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方法以灌输式为主,是一种僵化式的教育方式,对于受教育者的需求和兴趣关心度较低,禁锢了受教育者的思想,限制了自主性与创造性。而日本动画以承接了日本教育体系中的启发式教育,动画中所宣扬的主题思想没有明确的是非分明,给受众群体留出了较大的思考空间,受众者在被剧情吸引的前提下,依据自身的文化、教育水平、经历展开多元思考,促进受众者的道德思维能力特别是独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多元文化正在影响着中国年轻一代的道德价值观念,单一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作为青少年最喜爱的动画作品应该在娱乐为主的基础上,力图去引导年轻一代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在成长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2、 丰富故事题材,形成多元化的风格特征
中国动画作品曾经在世界动画界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亚洲最早的长篇动画作品《铁扇公主》,到60、70年代在世界屡获大奖的《大闹天空》、《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都是中国动画的骄傲。世界在关注独具特色的中国动画风格的背后,更吸引他们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这些成功的作品多取材自中国传统文化,这些特征也在中国体育动漫中得以体现。《围棋小子》、《中华小子》所涉及的体育项目都是在中国拥有长久历史的非奥运项目围棋和武术。中国体育在北京奥运会上的成功引起了世界的震惊,但在现实生活中,体育竞技与大众文化的距离比较遥远。体育竞技的专业特性使得体育动画的创作人员要对体育规则、运动特点全面了解,才能创作出真实可信的动画作品。而动画人才短缺的中国,对体育专业知识深刻理解的原创者实在是太少。因此,中国的体育动画取材除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项目以外,就是多取材与热门的体育项目,例如足球、篮球、乒乓球,使故事题材单一,难以形成多元风格。
日本体育动画另一个成功之处是在于体育竞技为主线索之外,成功的融入了爱情、友情、暴力、魔法等多种元素。而中国动漫的受众群体以儿童为主,暴力与爱情因素往往是这一类作品的禁区。这种现象使得此类动画主题单一,无法吸引更高年龄层次的受众群体的关注。成熟的日本体育动画涉及体育竞技项目多样,在热血励志的同时爱情也成为永恒的主题,丰富了故事的内容,迎合了不同年龄层的口味。中国体育动漫应该在立足于传统体育与热门体育的同时,从不同的体育竞技中发现更多的创作空间,展开丰富的想象,将多种时尚因素融入其中,在娱乐中拉近体育竞技与大众文化的距离。
3、 减少模仿,增强原创
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初期的模仿是在所难免的,但是要想发展并达到领先的地位,就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技术和产品。日本动画最初也是全面模仿欧美,在不断地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征,机器人、少女、体育动画类型成功表明,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中国体育动画正处在发展初期,动画原创人才十分缺乏。由于地理相近、文化相似,所以中国体育动画无论从项目选择到叙事过程上,都存在大量日本体育动画的痕迹。这种对成熟模式的模仿的确可以缩短两国体育动画的差距,但是要想超越,就必须增加作品中的原创因素。动画产业属于文化产业,而文化产业的核心问题就是创意,单纯的模仿可以使产业得到短期的利益,却无法帮助产业得到长期的发展。
五、小结
日本动画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历了几十年的过程,从最初的学习欧美到现在的独具特色并不是偶然现象。日本历来是一个善于吸收国外精华的国家,这种固有的国家特征只有和本土传统文化结合,才能够产生世界的共鸣。中国相对幼稚的动画产业只有借鉴成熟的日本动画的成功模式,在学习中不断地思考、创新,才能够使中国动画得以生存与发展甚至赶超的机会。
注释
【1】李彦 曹小卉 编著 《日本动画类型分析》 [M]. 海洋出版社.2009年 第5页
[2]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价值需求五类组成,从低到高依次形成,当低层次需求基本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求就会出现。
[3]李彦 曹小卉 编著 《日本动画类型分析》 [M]. 海洋出版社.2009年.第87页
参考文献
李彦 曹小卉 编著 《日本动画类型分析》 [M]. 海洋出版社.2009年
陈奇佳 宋晖 主编《日本动漫影响力调查报告》[M]. 人民出版社.2009年
殷俊 谭玲 . 《动漫产业》(第二版)[M]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
邓林.《世界动漫产业发展概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徐建明 .中中日动漫发展看两国思想道德教育差异.[J].《沧桑》.2010年第4期.163-164
作者简介
蔡亚南,男,1973年出生,山东青岛人。工作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山东大学文化产业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日本动漫产业、跨文化管理、文化产业研究。
刘甲男,女,1973年生人,山东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小提琴演奏、艺术理论。
[关键词] 日本动画 体育动画 受众群体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2.008
一、前言
1980年末,中国正式引进了日本动画作品《铁臂阿童木》,是中国观众第一次正式接触了日本动画作品,打破了当时中国动画独揽天下的格局。随着《森林大帝》、《聪明的一休》、《花仙子》等一系列日本动画作品在电视的播放,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动画市场呈现出美国、日本、中国、欧洲作品四分天下的格局。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观众的消费取向日益呈现多元化,以《龙珠》、《机器猫》、《蜡笔小新》、《灌篮高手》、《名侦探柯南》为代表的不同类型的日本动画作品在几乎完全自发的市场选择中显示出与中国受众文化消费心理高度的契合性,逐渐占据了中国动漫市场的主要份额。分析日本动漫作品在中国的成功,其成熟的产业体系、相近的文化根源、唯美的画面风格等因素固然不可忽视,但在信息共享的时代背景下,日本动画作品的类型多元化是其成功的主要因素。
二、日本动画作品的类别概述
纵观日本动漫作品的发展历史,最初的日本动漫作品以日本传统题材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前以军国主义题材为中心,60年代,随着《铁臂阿童木》的热播,在日本国内掀起了以机器人类型为主的动画热潮。在这一时期,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崛起,日本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增加,世界多元文化对日本本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日本动画作品在此背景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体育类竞技动画作品、言情动画作品开始在这一时期出现。随着信息时代与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日本动画作品的多元化类型更加明显。与美国动画是以针对儿童为主的娱乐动画不同,日本动画作品往往具有成人化的主题,对人性、自然、爱情、亲情、流行元素进行思考,超越了动画作品仅仅是儿童作品的传统认识,使不同国家的各年龄层受众群体可以依据自身的文化特征、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进行多元选择。在此背景下日本动画作品大致形成了目前的机器人动画、体育竞技动画、言情动画、生活动画、魔法动画五大类型。[1]
日本动画作品的类型的划分,使同一类型的动画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有了比拟性与模仿性,同类型的作品中往往有自我的思想,鲜明的人格特性以及近似的剧情模式,但这不表示同类型的作品不存在创新性。在以成功范本为模仿目标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会融入新的细节,在熟悉的基础上带来新意与惊喜。为受众群体在自己未知的细节上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使观众在熟悉的模式里发现无尽的新鲜“细节”,在同类型的范围内不断细化,形成新的创作素材,促使动画类型形成更完整的体系。同一类型的动画作品往往具有普遍吸引力的故事情节,这样简化了故事本身的复杂性,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便于理解。同时,类型的细化又丰富和发展了单一故事的复杂性,使之生动有趣。因此,在受众群体理解故事的前提下,叙事结构不再枯味无趣,迎合了部分现代人崇尚简单又追求新奇的心理特征。
在众多动画类型中,以热血励志为主题思想的体育动画作品受到世界普遍认同,特别是在中国,以《灌篮高手》为代表的日本体育动画成为当代中国年轻一代最喜爱的动画类型。日本体育动漫作品中几乎涉及所有体育竞技类别,从日本最喜爱的棒球、足球到日本并不擅长的篮球、网球,到非奥运项目台球、高尔夫球都被纳入动画的创作范围。日本体育动画受到世界认同并喜爱,究其原因固然与其作品涉及体育竞技多样、体育作为文化的一种具有超越国界和语言限制的特征有关,但动画作品中所表现的热血励志、团队协作、自我超越精神才是年轻一代最为认同的主要因素。同时,在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设计上也具有同其他类型的动画作品不同的鲜明特征。以下就日本体育动画的主要特征进行简单分析。
三、日本体育动画的特征分析
1、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的精神表现
1.1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表现。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2]可以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各国政治压力的减弱,人类生活的需求发生了相应变化。从以往的注重金钱的“经济人”开始向“自我价值实现人”进行转变,这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体育竞技已经从最初的以力量、速度为内涵的体育精神,发展到现代的更高、更快、更强,广泛参与的奥林匹克精神,它代表的不再仅仅是成功与失败,而是更为深远的战胜自我。而体育动画的核心内容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表现方式上,通过在体育竞技中不断挑战自我,在训练与比赛中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战胜对手。同时,在竞争中完善自己的心理,发现自己的真正的理想,从竞技运动中实现自身在精神上的升华,进而达到战胜自我的体育精神作为最高境界。日本体育动画中永恒的主题思想就是大量渲染为理想而努力以及永不言败的精神,这也正暗合了当代人的价值观念。
1.2竞争中的团队与协作。动画作品主要的受众群体是青少年,他们多数处在由儿童向青少年转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从最初的“自我为中心”开始逐渐向“社会为中心”进行转变,他们期望得到他人甚至社会的认同,开始有意识的形成小型团队,在团队中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信任,形成凝聚力,通过团队目标的实现来体现自身的价值追求。在体育动漫作品中,无论是个体项目还是集体项目,无一例外的都是以团队的协作为中心而展开的。例如,在《足球小将》中,松仁天赋过人但对队友不屑,比赛中以自我为中心;而大空翼则是团队协作的典范,比赛中以团队精神为支柱,依靠团队协作取得成功。这类动漫中,通过主人公对情感和团队的探寻与依赖,呈现出自我与团队的认同感,形成行为与心灵的归属感。这种情感表现正是体育动画作品的吸引力之一。
2、技术表现形式与众不同
虚拟艺术更需要动感的推进,通过虚拟的画面表现时空的交替,人与事物的运动,而体育竞技类艺术更需要用速度和节奏来体现运动的特征。这就要求体育类动画作品,特别在体育动画中节奏要快速,对视觉效果和瞬间反映要求严格。这种表现形式会导致制作成本上升。日本是动画制造大国,在制作过程中成本控制与制作周期的缩短是日本动画的生存之本。在这种矛盾背景下,日本体育动画大胆使用了大量静止画帧的技术表现形式,即在静止画面之间,会出现突然的强力冲击,瞬间巨变就在镜头闪现或线条叠加之间完成,极具张力。虽然在作品中我们无法感受体育竞技的真实写照,但是可以通过静止画面中眼神、表情、汗水感受到瞬间的紧张与激烈。这种静止画面的大量使用,使竞技双方的心理反映得以表现,通过旁白,在定格中表现人物的思想与情感。这种技术表现方式是以真实表现方式为主题的体育电影所不能够呈现的。
另一方面,静止画面的大量运用拉长了作品时间,进而降低了制作成本。在《灌篮高手》中的第13—19集中的一场校际篮球赛的表现,由于大量使用了静止画面表达心理特征,使得用了7集150分钟才描述了一场只有40多分钟的比赛,使观众感受到了体育现场中所无法感受的另外一种竞技状态。这种技术表现形式的普遍运用增强了观众的新鲜感,降低了制作成本,成为了日本体育动画中的独特表现方式。
3、故事内容多元并存
3.1情感因素的大量引入。体育竞技类的动漫作品以体育竞技项目和体育比赛为主体展开,在大量描述比赛场面的同时,日本体育竞技动画作品中大量融入了情感色彩。由于作品本身要展示自我价值体现与团队协作,所以友情、爱情、师生之情也成为日本体育动画的重要表现形式。在《灌篮高手》中,樱木花道与赤木晴子的感情交织,以及宫城对彩子的情感执着深深感动了观众,成为竞技运动之外的一道风景;另外,樱木花道与流川枫友情纠结以及安西教练和队员的师生之情始终贯穿于整个故事中,使故事本身更加生活化,拉近了观众与剧情的距离。这种情感因素的大量引入,使传统的体育动漫作品更加生动亲切,也更加有效的表现了体育竞技的精神,成为了日本体育动漫的模式之一。
3.2流行文化元素的大量引入。动画作品的主旨是娱乐,动画作品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年轻一代,而年轻一代又是流行文化的主要支持者。因此,在日本体育动画中大量的时尚元素被大批使用,在表现体育精神的同时体现了动画的娱乐宗旨,两者相互渗透互为影响,在表现体育娱乐的过程中提升了体育的影响力。在这类作品中,从主人公的发型、服饰、语言到个性已经完全摆脱了日本传统的观念,拥有中西方文化相同的审美理念中的容貌,成为具有西方张扬个性的综合体。这样的人物形象更容易被世界不同国家的年轻一代所接受。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下,流行文化已经跨越了国界,日本体育动画作品淡化本土传统文化,强化流行文化的创作方法正符合了“文化全球化”的历史特征,是日本体育动画成功之处。
四、日本体育动画中国体育动画的启示
由于历史原因,新中国时期的中国动画长期与外界缺乏交流,虽然在创作过程中形成了以水墨动画为主的中国画动画风格,被誉为“中国动画学派”。但是从娱乐性及影响力方面分析,远远落后于动画强国。随着大量的日本动画在中国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动画也开始注重动画类型的区分,以《围棋小子》、《福娃奥运漫游记》等为代表的体育类型动画作品也受到国内的关注。但与成熟的日本体育动画相比,中国体育动画尚处于发展初期,日本体育动画的成功经验对正在探索中的中国的体育动画有着积极地借鉴意义。
1、 以娱乐为前提,淡化教育色彩,增强独立思考空间性
日本和美国动画的定位都是以娱乐为主,中国动画作品的定位以教育为主,其内容形式呈现出“低幼化”的特点,而且在动画内容中十分强调说教功能,注重知识传播。台湾学者陈仲伟认为,动画中有三个要素,第一个是趣味,第二个是感动,第三个是知识。[3]日本的动画之所以能够得到全球的认同,就是将这三者要素有节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夸张而又专业的描述,使受众群体在获得娱乐的同时还获取了知识。而现阶段中国动画中这三项要素并不缺乏,而是在同一个作品中过于强调某一种要素而忽略了三者的结合。以国产体育题材动画品《福娃奥运漫游记》为例,该片以展现奥运各项体育竞技项目的起源与发展、规则的形成与完善为中心,对奥运会的历史做了全面的介绍,是一部面向儿童的奥运知识普及作品。从作品内容上分析,作品通过教科片的方式非常精确地传递相关知识点 ,但是娱乐性不强,知识与剧情脱节,有一种为了知识而知识的感觉,与儿童的现实生活联系不密切,使观众不能被剧情吸引。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和中国的教育方式和媒体性质有关。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方法以灌输式为主,是一种僵化式的教育方式,对于受教育者的需求和兴趣关心度较低,禁锢了受教育者的思想,限制了自主性与创造性。而日本动画以承接了日本教育体系中的启发式教育,动画中所宣扬的主题思想没有明确的是非分明,给受众群体留出了较大的思考空间,受众者在被剧情吸引的前提下,依据自身的文化、教育水平、经历展开多元思考,促进受众者的道德思维能力特别是独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多元文化正在影响着中国年轻一代的道德价值观念,单一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作为青少年最喜爱的动画作品应该在娱乐为主的基础上,力图去引导年轻一代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在成长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2、 丰富故事题材,形成多元化的风格特征
中国动画作品曾经在世界动画界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亚洲最早的长篇动画作品《铁扇公主》,到60、70年代在世界屡获大奖的《大闹天空》、《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都是中国动画的骄傲。世界在关注独具特色的中国动画风格的背后,更吸引他们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这些成功的作品多取材自中国传统文化,这些特征也在中国体育动漫中得以体现。《围棋小子》、《中华小子》所涉及的体育项目都是在中国拥有长久历史的非奥运项目围棋和武术。中国体育在北京奥运会上的成功引起了世界的震惊,但在现实生活中,体育竞技与大众文化的距离比较遥远。体育竞技的专业特性使得体育动画的创作人员要对体育规则、运动特点全面了解,才能创作出真实可信的动画作品。而动画人才短缺的中国,对体育专业知识深刻理解的原创者实在是太少。因此,中国的体育动画取材除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项目以外,就是多取材与热门的体育项目,例如足球、篮球、乒乓球,使故事题材单一,难以形成多元风格。
日本体育动画另一个成功之处是在于体育竞技为主线索之外,成功的融入了爱情、友情、暴力、魔法等多种元素。而中国动漫的受众群体以儿童为主,暴力与爱情因素往往是这一类作品的禁区。这种现象使得此类动画主题单一,无法吸引更高年龄层次的受众群体的关注。成熟的日本体育动画涉及体育竞技项目多样,在热血励志的同时爱情也成为永恒的主题,丰富了故事的内容,迎合了不同年龄层的口味。中国体育动漫应该在立足于传统体育与热门体育的同时,从不同的体育竞技中发现更多的创作空间,展开丰富的想象,将多种时尚因素融入其中,在娱乐中拉近体育竞技与大众文化的距离。
3、 减少模仿,增强原创
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初期的模仿是在所难免的,但是要想发展并达到领先的地位,就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技术和产品。日本动画最初也是全面模仿欧美,在不断地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征,机器人、少女、体育动画类型成功表明,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中国体育动画正处在发展初期,动画原创人才十分缺乏。由于地理相近、文化相似,所以中国体育动画无论从项目选择到叙事过程上,都存在大量日本体育动画的痕迹。这种对成熟模式的模仿的确可以缩短两国体育动画的差距,但是要想超越,就必须增加作品中的原创因素。动画产业属于文化产业,而文化产业的核心问题就是创意,单纯的模仿可以使产业得到短期的利益,却无法帮助产业得到长期的发展。
五、小结
日本动画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历了几十年的过程,从最初的学习欧美到现在的独具特色并不是偶然现象。日本历来是一个善于吸收国外精华的国家,这种固有的国家特征只有和本土传统文化结合,才能够产生世界的共鸣。中国相对幼稚的动画产业只有借鉴成熟的日本动画的成功模式,在学习中不断地思考、创新,才能够使中国动画得以生存与发展甚至赶超的机会。
注释
【1】李彦 曹小卉 编著 《日本动画类型分析》 [M]. 海洋出版社.2009年 第5页
[2]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价值需求五类组成,从低到高依次形成,当低层次需求基本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求就会出现。
[3]李彦 曹小卉 编著 《日本动画类型分析》 [M]. 海洋出版社.2009年.第87页
参考文献
李彦 曹小卉 编著 《日本动画类型分析》 [M]. 海洋出版社.2009年
陈奇佳 宋晖 主编《日本动漫影响力调查报告》[M]. 人民出版社.2009年
殷俊 谭玲 . 《动漫产业》(第二版)[M]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
邓林.《世界动漫产业发展概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徐建明 .中中日动漫发展看两国思想道德教育差异.[J].《沧桑》.2010年第4期.163-164
作者简介
蔡亚南,男,1973年出生,山东青岛人。工作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山东大学文化产业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日本动漫产业、跨文化管理、文化产业研究。
刘甲男,女,1973年生人,山东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小提琴演奏、艺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