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国家对中小学生使用的主要教辅材料将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大幅降低价格标准,减轻学生教辅材料经济负担。按照此次拟定的指导价水平,大部分教辅材料价格比目前市场价降低近40%—50%,教育出版在经历了“减负”造成的动辄数百上千万、全国范围内数以亿计的“码洋总量减少”之后,又将遭受“限价”甚至是“限印张”的双重考验,让我们看看,这两年教育出版到底过得如何呢?
教育出版业存在广种薄收、甚至不收的现象
目前教育出版社广种薄收、甚至不收的主要表现是:
1.投入大,产出小。课程改革以后,教育出版社的投入比改革前明显增多,一方面版本多了,教辅的品种要跟上,另一方面,教材选择的区域化、个性化增强,一个地区往往要发行三四个种类的教辅,而每一种的数量都不乐观,悬殊的投入产出比让很多出版社选择了放弃中小地区,但从长远来看,退出市场并不是明智之举,很可能从此就让位于个体书商,从该地区销声匿迹。
2.初版多,重版少。以往的旧版本教材被新课程教材淘汰,旧教辅重版的可能性也变小了。比如原来的暑假作业由于中小学都采用了新教材,本来在全省发行,现在只能局限在个别还没有实行课改的地区,为了适应新的需要,出版社必须重新编写几套暑假作业以供不同地区使用,初版书的增多无形中增加了编辑的劳动量和出书成本。表面上发行码洋上去了,经济效益却不见增长,事倍功半。
3.平庸作品多,拳头产品少,赔钱书多,赢利书少。教辅漫天飞,可真正的精品不多,为了抢市场,多数的出版社出书时间仓促,很多教辅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组织老师编写的,编辑和作者都非常辛苦,但很难有质量上乘的精品诞生。市场经济的规律就是优胜劣汰,进入市场后,这些图书由于选题与市场的结合点找得不准,库存严重积压,形成不良资产,导致资金周转失灵,长久下去,势必会削弱各个出版社的综合实力。
教育社广种薄收甚至不收的现象,是出版总量失控、出版结构失衡的具体表现。要实现从扩大数量规模为主,向提高质量效益为主的转变,必须彻底根治过散、过滥的顽症,加快实现出版业的阶段性转移。
首先,加强出版管理,对出版总量进行控制,把有限的人力、物力投入到那些优质的图书中去,使出版社从粗放型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轨道。
其次,善谋划、出精品,社店共同营造图书市场。所谓善谋划,就是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将获取的大量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策划选题,平衡结构,形成特色和整体效应,满足社会对各门类、各层次的需求。
第三,建立监控制度。选题论证制度是监控制度的重要方面,由于出版资源的社会化和竞争化,稿源极其丰富,更需大浪淘沙。选题论证时应吸纳编辑、发行人员和书店资深业务员的意见,有条件的出版社应针对选题内容聘请相应层次的读者征求意见。统筹规划,层层把关,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注意倾听各方面的意见,提高决策者的智慧和能力。优化选题,科学论证,有利于把握市场的脉搏。
最后,要注意加强印数管理。出版物印数的下达,不能凭长官意志,应该是按程序运作,避免盲目性和经济损失。根除出版物广种薄收、不收的不利因素,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教育出版业存在管理粗放、成本失控的现象
教育出版社的粗放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
1.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出版社作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必须承认效益是由两方面构成的——经营效益和管理效益。而我们往往忽视了管理出效益,管理出繁荣的道理。
目前出版社内部的管理运行机制,现有的组织机构、人事管理、分配制度都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粗放型的管理使得员工缺乏危机意识,缺乏成本效益观念、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加工、审读等业务环节之间衔接不紧密,运行程序不够顺畅,运行节奏缓慢,有些环节还互相掣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较慢,分配制度不能真正体现奖勤罚懒的激励作用,人事管理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内部竞争机制。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出版社的高速发展和竞争实力的增强。
2.成本失控,间接费用高。出版社不能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导致了直接成本失控,办公费、招待费、差旅费、医疗等间接费用明显失控,另外,铺张浪费现象严重,这样即使图书结构合理,产销对路,本应形成的出版效益,也会被不合理的开支所消耗,导致出版社整体实力的削弱。
粗放管理是出版社面临的重要课题,管理的成功与否决定出版社的兴衰存亡。首先是建立以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系,确立责任是核心、是主体;权力是落实责任的条件和保证;利益是落实责任的动力和回报,三者紧密结合,逐步建立出版社经营管理锁链。科学的经营管理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是实现出版工作良性运作的纽带。
其次,实行单品种运作核算,是搞好各个环节核算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坚持“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制度,把干与算、干与管、管与算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宏观调控,降低各项费用,使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始终处于下限。
第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开源必须节流,堵塞漏洞,杜绝浪费,标本兼治。尤其是控制非生产费用和非生产用人,把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加大人事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实现两个效益。
‘
最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出版队伍的责任感,加深对经营管理重要意义的认识,为降低费用献计献策,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作自己的重要责任和义务。尤其是注意调动财务部门的积极性,真正发挥财务部门的理财作用、参谋作用和监督作用。
教育出版业存在市场不规范的现象
教育出版业的图书市场不规范问题主要表现在:
1.竞争无序,折扣大战。教育类图书市场仍处于不成熟和培育阶段,经常表现出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和行为。社与社、社与店之间竞相压折扣,送礼品,图书市场被弄得硝烟四起。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出版社采用高定价、低折扣的办法,不惜损害出版社的信誉以及广大读者的切身利益。 2.退货没商量,库存积压严重。出版社选题质量和订货质量不高,误以为向销货店订出去的码洋就已经大功告成,殊不知销货店并不代表真正的市场,贪图小利过猛订货,必然会造成大批退货。店社共同酿造的苦酒只有出版社独饮,从而形成不良资产,导致资金浪费,以及经营管理的混乱。教辅是时间性非常强的图书,如果库存过多,来年出版社一旦修订。将造成大量图书报废,经济损失是十分惨重的。
3.回款周期长,呆账、死账多。当店社发生的有效业务需要托收货款时,又出现销货店严重拖欠问题,其拒付理由不是强词夺理,就是令人费解。经常是书早就到学校了,回款却要好几个月甚至一年多才能到出版社。
教育图书市场的不规范行为,严重影响教育出版业的正常发展,同时也会影响两个效益的形成,图书市场呼唤法制经济,期盼发行体制深入改革。
首先,在培育和规范图书市场方面,出版社应遵守职业道德,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出版工作者应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在出版业形成一个良好风尚。要坚决反对不正当竞争和损害出版社和读者利益的行为。
其次,教育出版社要重视培育和规范图书市场,广开渠道,布点织网,开拓市场。出版社推销图书时,应视销货店销售能力和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切忌贪大求码洋,误导销货店订货,谎报行情,弄虚作假,造成退货和积压。同时,出版社按财政要求对库存产品搞好分年核价,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点。
第三,社店应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加快图书市场的正常运行。教育出版社应规范运用折扣杠杆,充分利用销货店独自形成商流网、物流网和信息网,店社共同实现两个效益。
最后,要加大行业管理力度,制定行规行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法制经济,拖欠销货款是违法违纪的表现。同时,教育出版社要把经济风险降低,建立财务“坏账损失”科目,提高抗风险能力。
教育出版:明天依然会更好
综上所述,分析教育出版业存在的这些问题,最终解决办法就是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教育出版业国际化成为大势所趋,加强对教育出版业的宏观调控,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总量过多、结构失衡、重复建设、忽视质量、粗放管理等诸多问题,实现从扩大规模数量为主,向提高质量效益为主的转变,已然成为当前教育出版业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
展望未来,一种新型的中国大教育出版产业必将成功并走向世界。
教育出版业存在广种薄收、甚至不收的现象
目前教育出版社广种薄收、甚至不收的主要表现是:
1.投入大,产出小。课程改革以后,教育出版社的投入比改革前明显增多,一方面版本多了,教辅的品种要跟上,另一方面,教材选择的区域化、个性化增强,一个地区往往要发行三四个种类的教辅,而每一种的数量都不乐观,悬殊的投入产出比让很多出版社选择了放弃中小地区,但从长远来看,退出市场并不是明智之举,很可能从此就让位于个体书商,从该地区销声匿迹。
2.初版多,重版少。以往的旧版本教材被新课程教材淘汰,旧教辅重版的可能性也变小了。比如原来的暑假作业由于中小学都采用了新教材,本来在全省发行,现在只能局限在个别还没有实行课改的地区,为了适应新的需要,出版社必须重新编写几套暑假作业以供不同地区使用,初版书的增多无形中增加了编辑的劳动量和出书成本。表面上发行码洋上去了,经济效益却不见增长,事倍功半。
3.平庸作品多,拳头产品少,赔钱书多,赢利书少。教辅漫天飞,可真正的精品不多,为了抢市场,多数的出版社出书时间仓促,很多教辅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组织老师编写的,编辑和作者都非常辛苦,但很难有质量上乘的精品诞生。市场经济的规律就是优胜劣汰,进入市场后,这些图书由于选题与市场的结合点找得不准,库存严重积压,形成不良资产,导致资金周转失灵,长久下去,势必会削弱各个出版社的综合实力。
教育社广种薄收甚至不收的现象,是出版总量失控、出版结构失衡的具体表现。要实现从扩大数量规模为主,向提高质量效益为主的转变,必须彻底根治过散、过滥的顽症,加快实现出版业的阶段性转移。
首先,加强出版管理,对出版总量进行控制,把有限的人力、物力投入到那些优质的图书中去,使出版社从粗放型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轨道。
其次,善谋划、出精品,社店共同营造图书市场。所谓善谋划,就是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将获取的大量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策划选题,平衡结构,形成特色和整体效应,满足社会对各门类、各层次的需求。
第三,建立监控制度。选题论证制度是监控制度的重要方面,由于出版资源的社会化和竞争化,稿源极其丰富,更需大浪淘沙。选题论证时应吸纳编辑、发行人员和书店资深业务员的意见,有条件的出版社应针对选题内容聘请相应层次的读者征求意见。统筹规划,层层把关,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注意倾听各方面的意见,提高决策者的智慧和能力。优化选题,科学论证,有利于把握市场的脉搏。
最后,要注意加强印数管理。出版物印数的下达,不能凭长官意志,应该是按程序运作,避免盲目性和经济损失。根除出版物广种薄收、不收的不利因素,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教育出版业存在管理粗放、成本失控的现象
教育出版社的粗放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
1.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出版社作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必须承认效益是由两方面构成的——经营效益和管理效益。而我们往往忽视了管理出效益,管理出繁荣的道理。
目前出版社内部的管理运行机制,现有的组织机构、人事管理、分配制度都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粗放型的管理使得员工缺乏危机意识,缺乏成本效益观念、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加工、审读等业务环节之间衔接不紧密,运行程序不够顺畅,运行节奏缓慢,有些环节还互相掣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较慢,分配制度不能真正体现奖勤罚懒的激励作用,人事管理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内部竞争机制。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出版社的高速发展和竞争实力的增强。
2.成本失控,间接费用高。出版社不能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导致了直接成本失控,办公费、招待费、差旅费、医疗等间接费用明显失控,另外,铺张浪费现象严重,这样即使图书结构合理,产销对路,本应形成的出版效益,也会被不合理的开支所消耗,导致出版社整体实力的削弱。
粗放管理是出版社面临的重要课题,管理的成功与否决定出版社的兴衰存亡。首先是建立以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系,确立责任是核心、是主体;权力是落实责任的条件和保证;利益是落实责任的动力和回报,三者紧密结合,逐步建立出版社经营管理锁链。科学的经营管理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是实现出版工作良性运作的纽带。
其次,实行单品种运作核算,是搞好各个环节核算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坚持“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制度,把干与算、干与管、管与算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宏观调控,降低各项费用,使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始终处于下限。
第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开源必须节流,堵塞漏洞,杜绝浪费,标本兼治。尤其是控制非生产费用和非生产用人,把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加大人事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实现两个效益。
‘
最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出版队伍的责任感,加深对经营管理重要意义的认识,为降低费用献计献策,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作自己的重要责任和义务。尤其是注意调动财务部门的积极性,真正发挥财务部门的理财作用、参谋作用和监督作用。
教育出版业存在市场不规范的现象
教育出版业的图书市场不规范问题主要表现在:
1.竞争无序,折扣大战。教育类图书市场仍处于不成熟和培育阶段,经常表现出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和行为。社与社、社与店之间竞相压折扣,送礼品,图书市场被弄得硝烟四起。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出版社采用高定价、低折扣的办法,不惜损害出版社的信誉以及广大读者的切身利益。 2.退货没商量,库存积压严重。出版社选题质量和订货质量不高,误以为向销货店订出去的码洋就已经大功告成,殊不知销货店并不代表真正的市场,贪图小利过猛订货,必然会造成大批退货。店社共同酿造的苦酒只有出版社独饮,从而形成不良资产,导致资金浪费,以及经营管理的混乱。教辅是时间性非常强的图书,如果库存过多,来年出版社一旦修订。将造成大量图书报废,经济损失是十分惨重的。
3.回款周期长,呆账、死账多。当店社发生的有效业务需要托收货款时,又出现销货店严重拖欠问题,其拒付理由不是强词夺理,就是令人费解。经常是书早就到学校了,回款却要好几个月甚至一年多才能到出版社。
教育图书市场的不规范行为,严重影响教育出版业的正常发展,同时也会影响两个效益的形成,图书市场呼唤法制经济,期盼发行体制深入改革。
首先,在培育和规范图书市场方面,出版社应遵守职业道德,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出版工作者应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在出版业形成一个良好风尚。要坚决反对不正当竞争和损害出版社和读者利益的行为。
其次,教育出版社要重视培育和规范图书市场,广开渠道,布点织网,开拓市场。出版社推销图书时,应视销货店销售能力和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切忌贪大求码洋,误导销货店订货,谎报行情,弄虚作假,造成退货和积压。同时,出版社按财政要求对库存产品搞好分年核价,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点。
第三,社店应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加快图书市场的正常运行。教育出版社应规范运用折扣杠杆,充分利用销货店独自形成商流网、物流网和信息网,店社共同实现两个效益。
最后,要加大行业管理力度,制定行规行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法制经济,拖欠销货款是违法违纪的表现。同时,教育出版社要把经济风险降低,建立财务“坏账损失”科目,提高抗风险能力。
教育出版:明天依然会更好
综上所述,分析教育出版业存在的这些问题,最终解决办法就是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教育出版业国际化成为大势所趋,加强对教育出版业的宏观调控,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总量过多、结构失衡、重复建设、忽视质量、粗放管理等诸多问题,实现从扩大规模数量为主,向提高质量效益为主的转变,已然成为当前教育出版业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
展望未来,一种新型的中国大教育出版产业必将成功并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