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缘起:2019年9月29日,为了隆重表彰70年来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授予屠呦呦等八人“共和国勋章”。仰慕先生久矣,特修书一封,略表寸心。
屠呦呦先生:
冬安!
作为一名身处基层、年届不惑的师者,受敬仰之情驱使,动笔写下这封信,致敬您这位九旬高龄的科学家。这是一个科学崇拜者对偶像的颂歌,更是一名普通大学教员关于科学、理想和信念的心灵之声。
敬佩的不是您的兩个第一——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第一位女性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而是您心无杂念的专注、笃定前行的坚韧、不屈不挠的坚持。我景仰的不仅仅是您的淡泊明志、矢志不渝,更是您在耄耋之年仍勇攀高峰,永不停歇的步伐。
面对困难,我曾有过无数次的放弃,甚至在苦难来临的时候,有放逐灵魂,甚至放弃生命的恐怖之念。自从翻开了您的生命册页,我读懂了什么叫成功。成功不是光环加持,财富累积,而是不放弃。
青蒿素是您金灿灿的人生名片,更是您不放弃的明证。
1972年7月,您和您的团队历经190次失败,心不灰,意不冷,根本不在乎再失败一次了。于是,在周密部署、精心准备后,实验室里的青蒿萃取液与您有了第191次遇见。这个即将用于进行人体测试的晶莹液体,编号191,为保密起见,对外代号为91。
事后,您回忆道:“走到这一步,可以用的药都已经筛选完了,前面大约试了200多种中药,提取方式加起来有380多种。开始这个部分叫作91号,因为做了191次试验才发现了有效部分。”
这一次的第191次遇见,青蒿素像圣洁的婴儿,投入您的怀抱。
您成功了。
成功源于您的不放弃,成功基于祖国丰富的古文献。您感谢在《肘后备急方》里的机缘巧见,因了一句话,才得到灵感,改变了提取方法后,让您看见了胜利的曙光。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青蒿)水泡了以后,死心塌地把汁挤出来”。
再普通不过的一句话,却是中华医药最丰富的蕴涵,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您提取的青蒿素,改变了这个时代和这个世界,无数家庭的命运为之改变,无数人在死亡面前重获新生,这是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00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疟疾发病率下降了37%;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下降了60%,全球共挽救了620万人的生命。
这背后只因有两个关键词:青蒿素和屠呦呦。
是您用坚定的手势、执着的步伐,让祖国传统医药走向国际抗疟临床,并成为全球抗疟的一线用药。
1930年年底,您出生于浙江宁波,是家里五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父亲偏爱《诗经》,于是在他喜欢的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中提取两字,成就了您的大名。您的名字,注定了您一生的方向,给您不平凡的一生定了基调。根据朱熹的注释,诗经里的“蒿”正是青蒿。
是您父亲有先见之明,还是您注定就有此无法了断的蒿缘?
不,一切源于您的热爱和努力。
为了两千年前的古法,您选择沸点较低的乙醚做实验。买来七个大缸“土法”提炼,由于没有通风系统,更没有防护措施,您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头晕眼花、鼻子出血、皮肤过敏,甚至一度得了中毒性肝炎。
如果不是您的热爱和努力,父亲再有先见之明,也断断结不下如此深厚的蒿缘!
1973年,古老的“中国小草”经过您和您团队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释放出惊世伟力,令人赞叹。时光匆匆,又过去十三年,您的“青蒿素”终于获颁发国家一类新药证书。
我曾因一时一事的得失而内心惴惴,又因家庭、事业、生活一丁点的不如意而患得患失,惶恐不安。在您面前,我是多么渺小,多么可悲。
您的胸怀在家国天下,境界高入云端。您说:“一个东西来之不易,国家应该大力支持,团结起来多做一点工作。我是搞医药领域的,为人类健康作贡献的,能够更多的解决问题,便高兴了。”
先生为了祖国和人类,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却依然蜗居在北京市金台路一个普通的民居区,其淡泊之风,如松涛阵阵,翠竹青青。
我曾追求过各式各样的偶像,来提振人生信心,增进活着的勇气,几十年过去,不曾如愿。历经190次偶像的崩塌,我终于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有了这第191次遇见,于是,坦然地将先生您树立为精神丰碑,指引未来的人生路。
最后,我想引用范仲淹的名句来给这封信作结:“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恭颂
安祺!
您的小友:陈志宏
2020年1月12日于南昌叩首
屠呦呦先生:
冬安!
作为一名身处基层、年届不惑的师者,受敬仰之情驱使,动笔写下这封信,致敬您这位九旬高龄的科学家。这是一个科学崇拜者对偶像的颂歌,更是一名普通大学教员关于科学、理想和信念的心灵之声。
敬佩的不是您的兩个第一——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第一位女性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而是您心无杂念的专注、笃定前行的坚韧、不屈不挠的坚持。我景仰的不仅仅是您的淡泊明志、矢志不渝,更是您在耄耋之年仍勇攀高峰,永不停歇的步伐。
面对困难,我曾有过无数次的放弃,甚至在苦难来临的时候,有放逐灵魂,甚至放弃生命的恐怖之念。自从翻开了您的生命册页,我读懂了什么叫成功。成功不是光环加持,财富累积,而是不放弃。
青蒿素是您金灿灿的人生名片,更是您不放弃的明证。
1972年7月,您和您的团队历经190次失败,心不灰,意不冷,根本不在乎再失败一次了。于是,在周密部署、精心准备后,实验室里的青蒿萃取液与您有了第191次遇见。这个即将用于进行人体测试的晶莹液体,编号191,为保密起见,对外代号为91。
事后,您回忆道:“走到这一步,可以用的药都已经筛选完了,前面大约试了200多种中药,提取方式加起来有380多种。开始这个部分叫作91号,因为做了191次试验才发现了有效部分。”
这一次的第191次遇见,青蒿素像圣洁的婴儿,投入您的怀抱。
您成功了。
成功源于您的不放弃,成功基于祖国丰富的古文献。您感谢在《肘后备急方》里的机缘巧见,因了一句话,才得到灵感,改变了提取方法后,让您看见了胜利的曙光。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青蒿)水泡了以后,死心塌地把汁挤出来”。
再普通不过的一句话,却是中华医药最丰富的蕴涵,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您提取的青蒿素,改变了这个时代和这个世界,无数家庭的命运为之改变,无数人在死亡面前重获新生,这是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00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疟疾发病率下降了37%;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下降了60%,全球共挽救了620万人的生命。
这背后只因有两个关键词:青蒿素和屠呦呦。
是您用坚定的手势、执着的步伐,让祖国传统医药走向国际抗疟临床,并成为全球抗疟的一线用药。
1930年年底,您出生于浙江宁波,是家里五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父亲偏爱《诗经》,于是在他喜欢的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中提取两字,成就了您的大名。您的名字,注定了您一生的方向,给您不平凡的一生定了基调。根据朱熹的注释,诗经里的“蒿”正是青蒿。
是您父亲有先见之明,还是您注定就有此无法了断的蒿缘?
不,一切源于您的热爱和努力。
为了两千年前的古法,您选择沸点较低的乙醚做实验。买来七个大缸“土法”提炼,由于没有通风系统,更没有防护措施,您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头晕眼花、鼻子出血、皮肤过敏,甚至一度得了中毒性肝炎。
如果不是您的热爱和努力,父亲再有先见之明,也断断结不下如此深厚的蒿缘!
1973年,古老的“中国小草”经过您和您团队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释放出惊世伟力,令人赞叹。时光匆匆,又过去十三年,您的“青蒿素”终于获颁发国家一类新药证书。
我曾因一时一事的得失而内心惴惴,又因家庭、事业、生活一丁点的不如意而患得患失,惶恐不安。在您面前,我是多么渺小,多么可悲。
您的胸怀在家国天下,境界高入云端。您说:“一个东西来之不易,国家应该大力支持,团结起来多做一点工作。我是搞医药领域的,为人类健康作贡献的,能够更多的解决问题,便高兴了。”
先生为了祖国和人类,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却依然蜗居在北京市金台路一个普通的民居区,其淡泊之风,如松涛阵阵,翠竹青青。
我曾追求过各式各样的偶像,来提振人生信心,增进活着的勇气,几十年过去,不曾如愿。历经190次偶像的崩塌,我终于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有了这第191次遇见,于是,坦然地将先生您树立为精神丰碑,指引未来的人生路。
最后,我想引用范仲淹的名句来给这封信作结:“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恭颂
安祺!
您的小友:陈志宏
2020年1月12日于南昌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