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1980年至2009年间关于三陇地区明清农田水利开发研究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从开发原因、开发类型、开发方式、开发特点、历史经验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明清;三陇;农田水利;综述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热潮,很多学者投入到三陇地区水利开发的研究中来。从1980年至2009年,见诸报刊的相关研究成果,专著有十几本,论文有三十余篇,现就明清时期三陇地区水利开发的原因、类型、方式、特点等做一综述。
一、开发原因
从开发原因来讲,李清凌认为明、清政府认识到了水利在经济开发中的重要性,政府颁布的政策诏令和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北水利事业的发展(《元明清时期西北的经济开发》)。曹竟成认为,明太祖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疏通河道(《古代水利记载与法律规定》)。郑起东认为,清政府推行传统的重农政策,重要督抚也亲自指导水利建设(《晚清政府劝农桑、兴水利的重农政策》)。
二、开发类型
李清凌认为,西北古代的农田水利开发有两种类型:一是私人投资的经济型开发,一是国家投资的军事型开发(《西北古代农田水利开发的类型投资者和基本经验》)。马啸认为左宗棠在甘肃兴办水利工程,主要采取了防营独办、兵民合力和官贷民办等三种出资兴工的类型。(《左宗棠与甘肃水利建设》)。
三、开发方式
(一)引黄灌溉
1.陇西地区的引黄灌溉
李清凌认为临洮府河州从土门关到九眼泉在明宪宗成化十九年由守备康永修渠开坝,后来在明穆宗隆庆四年和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分别由参将张翼、知州聂守中和知州陈文焯重新开渠,为当地的农田水利灌溉发挥了重大作用(《元明清三代治理甘青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及实践》)。艾冲认为清朝渭源县境的水利工程,只有东乡锹家铺居民开凿过一条灌溉渠道(《清代雍乾时期陇中地区的水利开发与土地利用》)。魏静认为靖远一带在乾隆中期以后建设的灌溉工程主要有:永兴渠、中和渠、永固渠、源盛渠、红柳渠、丰泰渠、永裕渠等(《浅析清代甘肃水利建设的若干特点》)。郝相松认为明代成化年间,兰州政府从阿干河开凿了三条水渠,以灌溉当地的田地及园圃。清代,兰州地区还开发了许多小型水利工程(《兰州地区明清时期的水利开发》)。
2.陇东地区的引黄灌溉
魏静总结了平凉府平凉县城东五里的清水河的发展状况:明代明宪宗成化末年,清水河被疏为利民渠。清代中后期因年久淤塞,下游经常泛滥。光绪末,地方当局兴工扩修,又更名为"因利渠"。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平凉府崇信县知县王官治理了汭水渠,他取仙姑东麓之石"遏汭半流",使东为渠,水注东郊,灌溉民田,谓之恵民渠(《浅析清代甘肃水利建设的若干特点》)。
3.陇南地区的引黄灌溉
李清凌认为明神宗万历年间,巩昌府开引科羊河水入府城,以资灌溉。明世宗嘉靖年间,政府在通渭县的甜水河上筑堤数十丈,引水入城,民赖其利(《元明清三代治理甘青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及实践》)。艾冲总结了清代宁远县境的四项之水利工程,其中由知县胡奠域集众开凿的东川引渭官渠,"不旬日而功告竣,利甚普焉"。 秦州在清代所建水利工程大致有四处,都为当地的农田水利灌溉起到了一定作用(《清代雍乾时期陇中地区的水利开发与土地利用》)。
(二)引山泉、沟溪灌溉
艾冲认为,皋兰县境还有引山泉灌溉、引沟溪灌溉的水利开发方式。(《清代雍乾时期陇中地区的水利开发与土地利用》)。魏静认为,清代兰州所属各地泉眼颇多,以泉灌田相当普遍,平凉、庆阳、秦州一带也甚多山泉。(《浅析清代甘肃水利建设的若干特点》)。
(三)水车提灌
侍建华认为,利用水车汲引黄河水灌溉农田给沿黄河两岸的皋兰、靖远、榆中、永靖、会宁、景泰及兰州六县、市人民带来了一定利益。(《甘肃农业历史发展概要(古代至清末)》)。李清凌认为,著名的兰州园艺业,闻名遐迩的"焦桃"、水梨、苹果、瓜菜等,相当一部分都是由水车浇灌出来的(《西北古代农田水利建设的技术》)。郝相松认为,兰州水车简便易行。清代兰州地区拥有水车数量之多,灌溉面积之大,在全国城市市郊经济中亦属罕见(《兰州地区明清时期的水利开发》)。
(四)凿井灌溉
马啸总结了左宗棠在西北凿井的历史。左宗棠认为甘肃只有陇东的部分地区适宜凿井,对此也大加督责(《左宗棠对西北水利开发与建设的贡献》)。魏永理介绍了左宗棠凿井的办法是以工代赈。为解决在京的劳动力和经费,左宗棠"劝谕有力之家,一律捐资开井,计富者出资,贫者出力《中国西北近代开发史》。"
四、开发特点
李清凌认为,明代西北东部地区的农田水利事业有以下特点或不足:1.政府在西北的军事活动促进了水利的发展。2.规模较小。3.河东秦陇等府县水利管理不善。4.水利事业机制脆弱(《西北经济史》)。魏静认为,清代巩昌府、平凉府、庆阳府及秦州等地的水利开发利用程度,远低于黄河干流及河西各地(《浅析清代甘肃水利建设的若干特点》)。郝相松认为明清时期兰州地区对水利的开发具有如下特点:1.开发是综合型的;2.规模小;3.水车适应了兰州河低岸高的特点,有效灌溉了田园(《兰州地区明清时期的水利开发》)。
五、历史经验
李清凌认为,西北古代水利开发的历史经验,一是农业开发,水利先行;二是国家保护农田水利设施;三是各地都有一系列严格的灌溉管理制度;四是将农田水利建设与官员的政绩、升迁挂钩,调动了地方官员的开发积极性;五是借重于民间的开发动力和贡献(《西北古代农田水利开发的三个高峰》)。刘昌明认为纵观古代治理黄河的艰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我国积累和形成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方法,这对于今天的水利工作仍有重要参考价值;二是古代水利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说说中国历代的水利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清凌:《元明清三代治理甘青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及实践》,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8.
[2]李清凌:《西北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97.
[3]李清凌《西北古代农田水利开发的类型投资者和基本经验》《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9期
【关键词】明清;三陇;农田水利;综述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热潮,很多学者投入到三陇地区水利开发的研究中来。从1980年至2009年,见诸报刊的相关研究成果,专著有十几本,论文有三十余篇,现就明清时期三陇地区水利开发的原因、类型、方式、特点等做一综述。
一、开发原因
从开发原因来讲,李清凌认为明、清政府认识到了水利在经济开发中的重要性,政府颁布的政策诏令和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北水利事业的发展(《元明清时期西北的经济开发》)。曹竟成认为,明太祖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疏通河道(《古代水利记载与法律规定》)。郑起东认为,清政府推行传统的重农政策,重要督抚也亲自指导水利建设(《晚清政府劝农桑、兴水利的重农政策》)。
二、开发类型
李清凌认为,西北古代的农田水利开发有两种类型:一是私人投资的经济型开发,一是国家投资的军事型开发(《西北古代农田水利开发的类型投资者和基本经验》)。马啸认为左宗棠在甘肃兴办水利工程,主要采取了防营独办、兵民合力和官贷民办等三种出资兴工的类型。(《左宗棠与甘肃水利建设》)。
三、开发方式
(一)引黄灌溉
1.陇西地区的引黄灌溉
李清凌认为临洮府河州从土门关到九眼泉在明宪宗成化十九年由守备康永修渠开坝,后来在明穆宗隆庆四年和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分别由参将张翼、知州聂守中和知州陈文焯重新开渠,为当地的农田水利灌溉发挥了重大作用(《元明清三代治理甘青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及实践》)。艾冲认为清朝渭源县境的水利工程,只有东乡锹家铺居民开凿过一条灌溉渠道(《清代雍乾时期陇中地区的水利开发与土地利用》)。魏静认为靖远一带在乾隆中期以后建设的灌溉工程主要有:永兴渠、中和渠、永固渠、源盛渠、红柳渠、丰泰渠、永裕渠等(《浅析清代甘肃水利建设的若干特点》)。郝相松认为明代成化年间,兰州政府从阿干河开凿了三条水渠,以灌溉当地的田地及园圃。清代,兰州地区还开发了许多小型水利工程(《兰州地区明清时期的水利开发》)。
2.陇东地区的引黄灌溉
魏静总结了平凉府平凉县城东五里的清水河的发展状况:明代明宪宗成化末年,清水河被疏为利民渠。清代中后期因年久淤塞,下游经常泛滥。光绪末,地方当局兴工扩修,又更名为"因利渠"。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平凉府崇信县知县王官治理了汭水渠,他取仙姑东麓之石"遏汭半流",使东为渠,水注东郊,灌溉民田,谓之恵民渠(《浅析清代甘肃水利建设的若干特点》)。
3.陇南地区的引黄灌溉
李清凌认为明神宗万历年间,巩昌府开引科羊河水入府城,以资灌溉。明世宗嘉靖年间,政府在通渭县的甜水河上筑堤数十丈,引水入城,民赖其利(《元明清三代治理甘青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及实践》)。艾冲总结了清代宁远县境的四项之水利工程,其中由知县胡奠域集众开凿的东川引渭官渠,"不旬日而功告竣,利甚普焉"。 秦州在清代所建水利工程大致有四处,都为当地的农田水利灌溉起到了一定作用(《清代雍乾时期陇中地区的水利开发与土地利用》)。
(二)引山泉、沟溪灌溉
艾冲认为,皋兰县境还有引山泉灌溉、引沟溪灌溉的水利开发方式。(《清代雍乾时期陇中地区的水利开发与土地利用》)。魏静认为,清代兰州所属各地泉眼颇多,以泉灌田相当普遍,平凉、庆阳、秦州一带也甚多山泉。(《浅析清代甘肃水利建设的若干特点》)。
(三)水车提灌
侍建华认为,利用水车汲引黄河水灌溉农田给沿黄河两岸的皋兰、靖远、榆中、永靖、会宁、景泰及兰州六县、市人民带来了一定利益。(《甘肃农业历史发展概要(古代至清末)》)。李清凌认为,著名的兰州园艺业,闻名遐迩的"焦桃"、水梨、苹果、瓜菜等,相当一部分都是由水车浇灌出来的(《西北古代农田水利建设的技术》)。郝相松认为,兰州水车简便易行。清代兰州地区拥有水车数量之多,灌溉面积之大,在全国城市市郊经济中亦属罕见(《兰州地区明清时期的水利开发》)。
(四)凿井灌溉
马啸总结了左宗棠在西北凿井的历史。左宗棠认为甘肃只有陇东的部分地区适宜凿井,对此也大加督责(《左宗棠对西北水利开发与建设的贡献》)。魏永理介绍了左宗棠凿井的办法是以工代赈。为解决在京的劳动力和经费,左宗棠"劝谕有力之家,一律捐资开井,计富者出资,贫者出力《中国西北近代开发史》。"
四、开发特点
李清凌认为,明代西北东部地区的农田水利事业有以下特点或不足:1.政府在西北的军事活动促进了水利的发展。2.规模较小。3.河东秦陇等府县水利管理不善。4.水利事业机制脆弱(《西北经济史》)。魏静认为,清代巩昌府、平凉府、庆阳府及秦州等地的水利开发利用程度,远低于黄河干流及河西各地(《浅析清代甘肃水利建设的若干特点》)。郝相松认为明清时期兰州地区对水利的开发具有如下特点:1.开发是综合型的;2.规模小;3.水车适应了兰州河低岸高的特点,有效灌溉了田园(《兰州地区明清时期的水利开发》)。
五、历史经验
李清凌认为,西北古代水利开发的历史经验,一是农业开发,水利先行;二是国家保护农田水利设施;三是各地都有一系列严格的灌溉管理制度;四是将农田水利建设与官员的政绩、升迁挂钩,调动了地方官员的开发积极性;五是借重于民间的开发动力和贡献(《西北古代农田水利开发的三个高峰》)。刘昌明认为纵观古代治理黄河的艰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我国积累和形成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方法,这对于今天的水利工作仍有重要参考价值;二是古代水利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说说中国历代的水利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清凌:《元明清三代治理甘青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及实践》,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8.
[2]李清凌:《西北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97.
[3]李清凌《西北古代农田水利开发的类型投资者和基本经验》《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