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论文基于对高职学生学习公共英语现状分析,提及到了学习小组形式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构成、优越性和教师在其中的角色转变。
【关键词】学习小组;英语教学;优越性;教师角色
高职教育,作为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性的教育,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有其特殊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中的英语教育担负着有别于大学公共英语教育的重担,即:学生对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早在2000年,《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就明确地提出了"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诸如教材设备限制,学生英语水平整体不高、层次参差不齐等问题,使我们难以真正实现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可是,我们可以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再现实条件下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把《基本要求》中要求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灵活、有机的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教师应摒弃以往的"单词-课文-语法"的三点一线式教学方法。应以学生为中心、主体,用学习小组模式组织教学,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已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一、 学习小组的构成
学习小组是课堂上进行教学的基本单位,可以有3-5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自由结合,也可以由教师按学号或座位分配。学习小组提供给成员一个共同学习语言、使用语言的环境。每位学生在学习小组里都有机会展现自己,并与同组成员一起互相帮助、鼓励。小组成员针对教师提供的材料、话题或任务,通过讨论或分配子任务,在教师的协助、指导下完成学习过程。当课堂时间大部分交给学生的学习小组,学生在课堂上就有了更多的机会进行听、说、读、写、译的练习,尤其是听、说的训练,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得以提高。
二、学习小组模式体现在英语教学中的优越性
(1)学习小组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同辈群体"效应,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同辈群体"指处于某一年龄段或年龄组的人所组成的人群集合体。一个班级的学生,他们有着相同的年龄、相同的学历背景、相同的认知能力,所以在此基础上和前提下组成的学习小组就会使成员在其中有强于整班上课时的表达欲望和协作欲望,学习小组提供给成员之间互相认识,了解和沟通的机会,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有些基础薄弱或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在同一学习小组其他成员的影响下和感召下可以克服困难,进行英语的学习与练习。这是团体学习的一种。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专门用一章来谈论团体学习。他认为团体是学习的最佳单位。教师将"学习小组"这一学习团体带进英语课堂,小组成员在共同目标、任务、规范的作用下,彼此认同,在协作、鼓励中共同进步,同时成员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使整个集体的凝聚力的以提升。
在进行听、说训练时,教师可提供多个话题或场景设置供小组讨论或表演。教师不干涉学生的观点、内容,参与后给予后给予点拨性指导。在进行阅读能力训练时,可以以教材为材料,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此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给予指导性教学。教师参与到不同的学习小组给予针对性指导。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内驱力,同时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锻炼,在成员交流时又练习了口语和听力,一举多得。在写和译的训练中,可采取成员作品互换欣赏或集体欣赏的形式,使每一位成员的才华得以展现,小组成员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共同进步和提高。
学习小组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整班授课模式相比,最大的优点体现在小组每一个人都有表达的机会,都受到了重视与尊重,教师也有机会深入学生中间,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自觉性和学习效率都得以提高。
(2)学习小组模式提供给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机会。
一方面,学习小组模式的课堂氛围轻松,给了学生发挥创造力和进行创造性学习的环境。在传统教育中,更多的是强调教师的"教",强调学生的"接受",强调重复性练习,但学习活动真正的主体是学生。学习小组中没有以往教师的"权威性"教学,而是成员之间的互相探讨,学生会放下受压迫似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轻松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学习小组的学习氛围较整班上课明显轻松许多,这种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 ,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另一方面,学习行小组中成员主要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提供给学生发挥创造力的途径。现代著名物理学者海森堡在其《物理学及其他:相会与交谈》一书中提到:"科学根源于交谈,在不同人的合作之下可能孕育出极为重要的科学成果"。学习小组中成员之间的讨论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他们在不断的讨论中逐渐懂得学什么,何时何处学,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学习小组成员在学习的过程中既练习了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又交换了思想,从中获益,进行自觉自主地有创造性的学习。
(3)学习小组模式利于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日常的生活中,他们过分强调自我,疏于与他人交往。但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是面向社会输送应用型技术人才,无论我们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何种工作,与人交往和团结协作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学习小组中,成员们彼此接纳,彼此鼓励,通过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给予彼此关怀和热心的帮助,并可以接受伙伴提出的善意批评和建议。这些都使我们的学生在日后工作中体会到曾经学校里学习小组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持续的学习力、创造力和与他人交往、写作的能力。
三、教师在学习小组模式教学中的角色
在学习小组模式的教学中,教师从以往的教学权威转化为学生的合作伙伴,既是协调者、参与者又是指导者。
作为协调者,教师要努力营造出一种宽松的氛围,善于诱导学生独立思考,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见解并善于鼓励学生,使每一名学生都有运用语言的机会。
作为参与者,教师要放下"先生"的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学习小组中参与活动,不妄下评论。
作为指导者,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给与学生帮助和纠正,但应注意方式方法,决不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学习小组模式中教师的角色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模式,不是只要自己备好课就可以。教师应更多得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及学习的能力。课前,师生双方都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要明确学习小组讨论的具体要求,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或可行的任务,同时指导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工作。每次课的末尾,教师要做好总结,认真分析学生提出的观点、语言问题,给与一定的评价、解答,最终能够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
四、 在学习小组模式中进行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划分学习小组时应注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以免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教师可向学生提供多个话题或任务供其选择,也可时常变换学习小组中的成员,最终使整个班级的学习步入良性循环。
(2)、应避免"社会惰化"现象的出现。
社会惰化,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在学习小组中成员或多或少都存在依赖思想。在以往的教学经历中,有些同学甚至不参与,他们认为反正别人会说、会做。倘若小组成员出现惰化,那么学习小组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以下几种情境下,倾向于较少出现社会惰化作用,我们也可将之相对的应用于教学之中。即:①"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良好的学习小组成员关系可以激励每一个学生都努力参与其中并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思想,语言得以实际的应用。②"工作本身具有挑战的性、号召性或能有效的激发人们的卷入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和设计阶段考虑到学生的参与力,尽量设计学生感兴趣、有时代感、具有挑战性的话题或任务。③"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这要求教师在评价结果时应着眼于整个学习小组而非个人,可在课堂上设立一些奖励以此来激励个学习小组。④"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象自己一样努力"这需要教师调动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使成员-每一个人都在为小组而努力,形成一种积极的集体学习的心态。
结语: 将学习小组模式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中,给了学生更多锻炼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机会,借助"同辈群体"效应使学习小组学习效率更高,教学效果明显,激发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达到《基本要求》的目标,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要求,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新编普通教育学》 刘亦农.张呸湘.李尊贤.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心理学》 魏书堂.姬建群.彭宪军.陕西人民出版社
[3]《普通心理学》 孟昭兰.北京大学出版社
[4]《第五项修炼》[美] 彼得·圣吉.郭进隆译.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简介:吕芳(1983--),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助教
责任编辑:于金鹏
【关键词】学习小组;英语教学;优越性;教师角色
高职教育,作为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性的教育,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有其特殊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中的英语教育担负着有别于大学公共英语教育的重担,即:学生对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早在2000年,《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就明确地提出了"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诸如教材设备限制,学生英语水平整体不高、层次参差不齐等问题,使我们难以真正实现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可是,我们可以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再现实条件下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把《基本要求》中要求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灵活、有机的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教师应摒弃以往的"单词-课文-语法"的三点一线式教学方法。应以学生为中心、主体,用学习小组模式组织教学,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已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一、 学习小组的构成
学习小组是课堂上进行教学的基本单位,可以有3-5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自由结合,也可以由教师按学号或座位分配。学习小组提供给成员一个共同学习语言、使用语言的环境。每位学生在学习小组里都有机会展现自己,并与同组成员一起互相帮助、鼓励。小组成员针对教师提供的材料、话题或任务,通过讨论或分配子任务,在教师的协助、指导下完成学习过程。当课堂时间大部分交给学生的学习小组,学生在课堂上就有了更多的机会进行听、说、读、写、译的练习,尤其是听、说的训练,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得以提高。
二、学习小组模式体现在英语教学中的优越性
(1)学习小组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同辈群体"效应,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同辈群体"指处于某一年龄段或年龄组的人所组成的人群集合体。一个班级的学生,他们有着相同的年龄、相同的学历背景、相同的认知能力,所以在此基础上和前提下组成的学习小组就会使成员在其中有强于整班上课时的表达欲望和协作欲望,学习小组提供给成员之间互相认识,了解和沟通的机会,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有些基础薄弱或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在同一学习小组其他成员的影响下和感召下可以克服困难,进行英语的学习与练习。这是团体学习的一种。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专门用一章来谈论团体学习。他认为团体是学习的最佳单位。教师将"学习小组"这一学习团体带进英语课堂,小组成员在共同目标、任务、规范的作用下,彼此认同,在协作、鼓励中共同进步,同时成员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使整个集体的凝聚力的以提升。
在进行听、说训练时,教师可提供多个话题或场景设置供小组讨论或表演。教师不干涉学生的观点、内容,参与后给予后给予点拨性指导。在进行阅读能力训练时,可以以教材为材料,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此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给予指导性教学。教师参与到不同的学习小组给予针对性指导。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内驱力,同时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锻炼,在成员交流时又练习了口语和听力,一举多得。在写和译的训练中,可采取成员作品互换欣赏或集体欣赏的形式,使每一位成员的才华得以展现,小组成员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共同进步和提高。
学习小组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整班授课模式相比,最大的优点体现在小组每一个人都有表达的机会,都受到了重视与尊重,教师也有机会深入学生中间,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自觉性和学习效率都得以提高。
(2)学习小组模式提供给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机会。
一方面,学习小组模式的课堂氛围轻松,给了学生发挥创造力和进行创造性学习的环境。在传统教育中,更多的是强调教师的"教",强调学生的"接受",强调重复性练习,但学习活动真正的主体是学生。学习小组中没有以往教师的"权威性"教学,而是成员之间的互相探讨,学生会放下受压迫似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轻松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学习小组的学习氛围较整班上课明显轻松许多,这种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 ,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另一方面,学习行小组中成员主要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提供给学生发挥创造力的途径。现代著名物理学者海森堡在其《物理学及其他:相会与交谈》一书中提到:"科学根源于交谈,在不同人的合作之下可能孕育出极为重要的科学成果"。学习小组中成员之间的讨论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他们在不断的讨论中逐渐懂得学什么,何时何处学,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学习小组成员在学习的过程中既练习了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又交换了思想,从中获益,进行自觉自主地有创造性的学习。
(3)学习小组模式利于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日常的生活中,他们过分强调自我,疏于与他人交往。但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是面向社会输送应用型技术人才,无论我们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何种工作,与人交往和团结协作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学习小组中,成员们彼此接纳,彼此鼓励,通过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给予彼此关怀和热心的帮助,并可以接受伙伴提出的善意批评和建议。这些都使我们的学生在日后工作中体会到曾经学校里学习小组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持续的学习力、创造力和与他人交往、写作的能力。
三、教师在学习小组模式教学中的角色
在学习小组模式的教学中,教师从以往的教学权威转化为学生的合作伙伴,既是协调者、参与者又是指导者。
作为协调者,教师要努力营造出一种宽松的氛围,善于诱导学生独立思考,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见解并善于鼓励学生,使每一名学生都有运用语言的机会。
作为参与者,教师要放下"先生"的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学习小组中参与活动,不妄下评论。
作为指导者,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给与学生帮助和纠正,但应注意方式方法,决不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学习小组模式中教师的角色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模式,不是只要自己备好课就可以。教师应更多得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及学习的能力。课前,师生双方都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要明确学习小组讨论的具体要求,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或可行的任务,同时指导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工作。每次课的末尾,教师要做好总结,认真分析学生提出的观点、语言问题,给与一定的评价、解答,最终能够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
四、 在学习小组模式中进行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划分学习小组时应注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以免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教师可向学生提供多个话题或任务供其选择,也可时常变换学习小组中的成员,最终使整个班级的学习步入良性循环。
(2)、应避免"社会惰化"现象的出现。
社会惰化,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在学习小组中成员或多或少都存在依赖思想。在以往的教学经历中,有些同学甚至不参与,他们认为反正别人会说、会做。倘若小组成员出现惰化,那么学习小组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以下几种情境下,倾向于较少出现社会惰化作用,我们也可将之相对的应用于教学之中。即:①"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良好的学习小组成员关系可以激励每一个学生都努力参与其中并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思想,语言得以实际的应用。②"工作本身具有挑战的性、号召性或能有效的激发人们的卷入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和设计阶段考虑到学生的参与力,尽量设计学生感兴趣、有时代感、具有挑战性的话题或任务。③"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这要求教师在评价结果时应着眼于整个学习小组而非个人,可在课堂上设立一些奖励以此来激励个学习小组。④"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象自己一样努力"这需要教师调动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使成员-每一个人都在为小组而努力,形成一种积极的集体学习的心态。
结语: 将学习小组模式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中,给了学生更多锻炼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机会,借助"同辈群体"效应使学习小组学习效率更高,教学效果明显,激发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达到《基本要求》的目标,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要求,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新编普通教育学》 刘亦农.张呸湘.李尊贤.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心理学》 魏书堂.姬建群.彭宪军.陕西人民出版社
[3]《普通心理学》 孟昭兰.北京大学出版社
[4]《第五项修炼》[美] 彼得·圣吉.郭进隆译.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简介:吕芳(1983--),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助教
责任编辑:于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