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领域都有其特殊的学术和时代规律,中国纪录片存在的现状决定了其“小众性”的特点,作为一位初涉纪录片领域的新人,无论是否是影视专业科班出身,如果不通过一个系统有序的科学课程追寻国际范围内业界的最新动态,不能够和业界优秀的先行者进行直接的对话学习,就很难简单地从多看作品、多读文字分析、自己凭悟性揣摩达到更高的水平。即便你可以通过自学学会游泳,但一个好的游泳教练可以培养一位更优秀的运动员也是不争的事实。何况在当今信息的核裂变时代,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如果没有正确的领路人带你走入捷径,千万次的试错过程也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
勿庸讳言,当今国际纪录片,乃至整个影视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唯一西方马首是瞻,一个奥斯卡大奖勾动了全世界六十亿人口中多少人的眼球。而纪录片界的各种奖项,数十年来大多都是洋人的天下,这不能简单以“不公平”来下结论,但其中的窍门也值得我们研究思考。
NG战国时期
我们知道:纪录片创作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要“捕捉正在发生而且在可预知的范围内行将消失的有价值的现象”,这个现象包括人物、事件、自然过程等等;我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够从我熟悉并且热爱的NGO(非政府组织)工作中发掘合适的题材,用摄像机为NGO组织建立尽可能完善的、真切感人的影像文化形象。
这种方式一方面向社会大众推广当前NGO的存在现状、发展理念、受助人群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以科学、客观的视角和讲述方式使这些作品具有时代特征、领域发展的文献性价值:
我在公益NGO工作的时间虽然并不长,但丰富的经历产生的全新的人生体验使我认识到当前中国NG0的发展正处在一个特殊时期,2008年发生的许多事情使得中国人的公益精神得到了一个空前的释放,国内数百家新草根NGO、NPO在短短一年时间内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加;
当前,按我自己的看法,简直就是草根非公募NGO的“战国时代”,当然这个“战国时代”不是说NGO处于一种你死我活的斗争状态,只是我感觉这个词汇可能能够更加清晰表述当前NGO所处的特殊历史状况;很多机构随着这两年的外部环境应运(或者应“劫”)而生,各种认识、看法、理念都尚未完成重要的具体验证;更多的NGO也正处在探寻、摸索的重要时期,而这种存在状况肯定在个适当的发展过程中会得到改变,重新洗牌:我觉得如果能够真实、客观地记录和完善阐述这样一个“正在发生和行将消亡”的历史节点是我们的幸遇。
如何让影像服务于公益事业
我比较熟悉的个机构是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是个结构完善、项目运行通畅的非公募基金会,在业内的服务诚信度非常高;服务方向主要朝向中国大陆西部偏远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的提升。目前运行的项目包括多种形式和内容的教师培训;长、短期志愿者支教;贫困教师、学生资助;贫困女高中生资助;乡村图书馆建设;乡村幼儿园建设等等;每一个项目背后都有好多不为人知的令人感动的事件和人;这些事件和人就是我所希望通过摄像机、以纪录片形式表现的优良的素材。
我的想法就是从NG0当前所运行的项目中寻找合适的点(受助人、志愿者等典型人物、事件)出发,由点及线(整个相关项目),再由线至面(整个基金会运行状况)来做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具有文献性、审美性、文化性及宣传性的纪录片,一方面对基金会的实际状况进行系统表述,另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尽我的努力使这个作品具有纪录片本身应有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这样的作品本身也应该同时具有多种属性:
一、宣传性:向具有公益意向的企业展示、介绍机构特点;
二、文献性:具体事件的发展、人物命运的发展是体现时代特征的镜像:以上两点是我作品计划的功利属性;
三、文化性:我个,人认为,仅仅去追求功利属性的文艺作品——当然包括纪录片——是恶俗的,我希望通过制作这些具有宣传性、文献性的作品的同时还应该尽可能完善地表达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包括对于人性的哲学探索、社会现象本身所蕴含的社会本质、唯美的艺术欣赏感受等等;
四、审美性:多媒体本身所具有的带给人立体审美享受的特性必须要在每一部作品中体现出来,否则就是对影视艺术前人成果的亵渎;我个人比较不喜欢“乞丐袒露伤疤博取同情式”的纪实作品,因此,我对自己的要求之一就是即便探索不美的现实也必须要以美的、优雅的、含蓄的方式来表现……
当然,西部阳光基金会只是当前国内NG0的众多公益机构之,关注其他领域的机构还有很多。比如说中国首家关注环保的自然之友:关注教育研究的天下溪;关注农民工权益的机构:关注残障人士权益、生活质量的公益机构等等,这些都有很精彩的事件和人物可以作为我们关注和表现的内容。
这些想法到目前为止不都还是纸上谈兵,但是所谓“志当存高远”,现在虽然设备和资金需要筹措,但我想这些事情只要得到善良的有心的、有力的好人的认可,把这样的事情做出来就是公德无量啊。最后,表个决心:认真做好人,努力做好事,尽力不辜负。
勿庸讳言,当今国际纪录片,乃至整个影视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唯一西方马首是瞻,一个奥斯卡大奖勾动了全世界六十亿人口中多少人的眼球。而纪录片界的各种奖项,数十年来大多都是洋人的天下,这不能简单以“不公平”来下结论,但其中的窍门也值得我们研究思考。
NG战国时期
我们知道:纪录片创作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要“捕捉正在发生而且在可预知的范围内行将消失的有价值的现象”,这个现象包括人物、事件、自然过程等等;我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够从我熟悉并且热爱的NGO(非政府组织)工作中发掘合适的题材,用摄像机为NGO组织建立尽可能完善的、真切感人的影像文化形象。
这种方式一方面向社会大众推广当前NGO的存在现状、发展理念、受助人群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以科学、客观的视角和讲述方式使这些作品具有时代特征、领域发展的文献性价值:
我在公益NGO工作的时间虽然并不长,但丰富的经历产生的全新的人生体验使我认识到当前中国NG0的发展正处在一个特殊时期,2008年发生的许多事情使得中国人的公益精神得到了一个空前的释放,国内数百家新草根NGO、NPO在短短一年时间内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加;
当前,按我自己的看法,简直就是草根非公募NGO的“战国时代”,当然这个“战国时代”不是说NGO处于一种你死我活的斗争状态,只是我感觉这个词汇可能能够更加清晰表述当前NGO所处的特殊历史状况;很多机构随着这两年的外部环境应运(或者应“劫”)而生,各种认识、看法、理念都尚未完成重要的具体验证;更多的NGO也正处在探寻、摸索的重要时期,而这种存在状况肯定在个适当的发展过程中会得到改变,重新洗牌:我觉得如果能够真实、客观地记录和完善阐述这样一个“正在发生和行将消亡”的历史节点是我们的幸遇。
如何让影像服务于公益事业
我比较熟悉的个机构是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是个结构完善、项目运行通畅的非公募基金会,在业内的服务诚信度非常高;服务方向主要朝向中国大陆西部偏远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的提升。目前运行的项目包括多种形式和内容的教师培训;长、短期志愿者支教;贫困教师、学生资助;贫困女高中生资助;乡村图书馆建设;乡村幼儿园建设等等;每一个项目背后都有好多不为人知的令人感动的事件和人;这些事件和人就是我所希望通过摄像机、以纪录片形式表现的优良的素材。
我的想法就是从NG0当前所运行的项目中寻找合适的点(受助人、志愿者等典型人物、事件)出发,由点及线(整个相关项目),再由线至面(整个基金会运行状况)来做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具有文献性、审美性、文化性及宣传性的纪录片,一方面对基金会的实际状况进行系统表述,另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尽我的努力使这个作品具有纪录片本身应有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这样的作品本身也应该同时具有多种属性:
一、宣传性:向具有公益意向的企业展示、介绍机构特点;
二、文献性:具体事件的发展、人物命运的发展是体现时代特征的镜像:以上两点是我作品计划的功利属性;
三、文化性:我个,人认为,仅仅去追求功利属性的文艺作品——当然包括纪录片——是恶俗的,我希望通过制作这些具有宣传性、文献性的作品的同时还应该尽可能完善地表达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包括对于人性的哲学探索、社会现象本身所蕴含的社会本质、唯美的艺术欣赏感受等等;
四、审美性:多媒体本身所具有的带给人立体审美享受的特性必须要在每一部作品中体现出来,否则就是对影视艺术前人成果的亵渎;我个人比较不喜欢“乞丐袒露伤疤博取同情式”的纪实作品,因此,我对自己的要求之一就是即便探索不美的现实也必须要以美的、优雅的、含蓄的方式来表现……
当然,西部阳光基金会只是当前国内NG0的众多公益机构之,关注其他领域的机构还有很多。比如说中国首家关注环保的自然之友:关注教育研究的天下溪;关注农民工权益的机构:关注残障人士权益、生活质量的公益机构等等,这些都有很精彩的事件和人物可以作为我们关注和表现的内容。
这些想法到目前为止不都还是纸上谈兵,但是所谓“志当存高远”,现在虽然设备和资金需要筹措,但我想这些事情只要得到善良的有心的、有力的好人的认可,把这样的事情做出来就是公德无量啊。最后,表个决心:认真做好人,努力做好事,尽力不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