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夏时节,蝉鸣打破寂静。我们驱车直抵老街,老街位于高淳境内游子山北面的漆桥。
据史料记载,北宋诗人杨万里途经漆桥,看到当地民风淳朴,田园风景优美,店铺鳞次栉比,写下了《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十首》的诗篇。可见漆桥老街自宋朝就是一块繁华地带。
“好高的城楼!”我们正走到城楼前,一位女孩惊奇地喊道。大家停下脚步,抬头看着高大的城楼。城楼砖呈灰褐色,城门上有“南陵关”三个字,同来的一行人没有人能认出来是什么字体。在古代,这样的城楼是用来军事防御的,有城门,有垛口,还有高高的、翘檐的楼体。拾阶而上,推开三开门,城楼上有一间房,里面陈列着当地发掘的古代器皿,大都是生活用品。
走进城门,仿佛穿越了时光,从21世纪回到了明清时代,店铺斑驳的墙体上不光有骑楼,还有花窗等稀有难觅的江南民俗风格建筑。老街上深凹的独轮车辙印,像是在向我们诉说着昔日的热闹和繁华。
初撞进眼帘的是一家做糯米蛋的店铺,一位中年妇人在做糯米蛋。一行人围过来问这问那,她不厌其烦地介绍起做糯米蛋的工序:糯米要早一天把它泡好,第二天早上把鸭蛋上的黄泥巴洗干净,把蛋敲好,然后用佐料把糯米拌均匀了灌在蛋里面,这样蒸熟后就可以吃或者出售了。她还告诉我们,佐料里有切细的腊肉、豌豆、玉米。
来到一家铁匠铺前,同行的一位女教师说要挑一把菜刀,几个人便围上前。这个铁匠铺的铁器还挺多,刀、剪子、火钳,还有好多的农耕用具,有铁锨、铲子、小锄头等。打铁的老汉头发有些凌乱,穿着也较随便,炉子里的火仍明亮着,他的小锤在铁器上敲敲打打,不慌不忙,悠然淡定。
老街是一条500多米长的窄窄的长街,街面宽只能供三四个人并排走的样子。路上清一色用石板铺就,凸凹不平,但被磨得发亮。巷子两边都是明清时期建的店铺,每隔几组建筑,就留有临水通道小巷,住户巷中辟门,形成前门、后门与腰门。老旧的砖房、雕花的门檐和窗檐做工都很精致,有些门头上还有两个木头衬子,呈三角形,上面刻着不同图案的花纹,很精致,很美观,但又各不相同,有龙凤的,有花卉,也有兽纹的,雕工很细腻。有的门外砌厚墙,外设门罩,内设门池和防盗撑门杠龛,面墙设对称气流通风窗,俗称“眉高眼低”。
街上人不多,全然不像别的景区那样车水马龙。街两边除了铁匠铺子外,还有卖酒酿、布鞋的,有做桂花糕和手工竹篾的。有一处卖青团的店里,一边做一边吆喝着,青团是用野菜做的,一大篮子青乎乎地摆在店门口,明确地告诉客人这些青团是用什么做的,做熟的青团油亮油亮的,煞是诱人。
走完长街,迎面一条河。河上有座三孔石桥,上面长着一些石苔和杂草。相传在很久以前,这里其实是一座老式木桥。据志载,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邑人张必恭募建,明洪武八年(1375年)重修。始建为木桥,为防腐朽,就在上面涂了油漆,因此称作“漆桥”,后来改筑三孔石桥。
站在桥面拱顶上,看到小河绿水荡漾,河面清晰倒映着临水而列的古村落老屋。
走过老桥,桥南有一口老井,名曰“保平井”。漆橋古称“南陵”,汉哀帝时,丞相平当辞官隐居南陵,故有了保平井。保平井掘建于宋,现只留下了一个石质的井栏,井栏上布满一道道深深的绳痕,井水已近干枯。
光阴不停流转,那些在井边洗菜、洗衣服的热闹,已随时光远去。我抬起头,正好与一朵白云相遇,云朵像是在悠闲地散步,或渲染它的美,它们是那么洁白、朴实。
据史料记载,北宋诗人杨万里途经漆桥,看到当地民风淳朴,田园风景优美,店铺鳞次栉比,写下了《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十首》的诗篇。可见漆桥老街自宋朝就是一块繁华地带。
“好高的城楼!”我们正走到城楼前,一位女孩惊奇地喊道。大家停下脚步,抬头看着高大的城楼。城楼砖呈灰褐色,城门上有“南陵关”三个字,同来的一行人没有人能认出来是什么字体。在古代,这样的城楼是用来军事防御的,有城门,有垛口,还有高高的、翘檐的楼体。拾阶而上,推开三开门,城楼上有一间房,里面陈列着当地发掘的古代器皿,大都是生活用品。
走进城门,仿佛穿越了时光,从21世纪回到了明清时代,店铺斑驳的墙体上不光有骑楼,还有花窗等稀有难觅的江南民俗风格建筑。老街上深凹的独轮车辙印,像是在向我们诉说着昔日的热闹和繁华。
初撞进眼帘的是一家做糯米蛋的店铺,一位中年妇人在做糯米蛋。一行人围过来问这问那,她不厌其烦地介绍起做糯米蛋的工序:糯米要早一天把它泡好,第二天早上把鸭蛋上的黄泥巴洗干净,把蛋敲好,然后用佐料把糯米拌均匀了灌在蛋里面,这样蒸熟后就可以吃或者出售了。她还告诉我们,佐料里有切细的腊肉、豌豆、玉米。
来到一家铁匠铺前,同行的一位女教师说要挑一把菜刀,几个人便围上前。这个铁匠铺的铁器还挺多,刀、剪子、火钳,还有好多的农耕用具,有铁锨、铲子、小锄头等。打铁的老汉头发有些凌乱,穿着也较随便,炉子里的火仍明亮着,他的小锤在铁器上敲敲打打,不慌不忙,悠然淡定。
老街是一条500多米长的窄窄的长街,街面宽只能供三四个人并排走的样子。路上清一色用石板铺就,凸凹不平,但被磨得发亮。巷子两边都是明清时期建的店铺,每隔几组建筑,就留有临水通道小巷,住户巷中辟门,形成前门、后门与腰门。老旧的砖房、雕花的门檐和窗檐做工都很精致,有些门头上还有两个木头衬子,呈三角形,上面刻着不同图案的花纹,很精致,很美观,但又各不相同,有龙凤的,有花卉,也有兽纹的,雕工很细腻。有的门外砌厚墙,外设门罩,内设门池和防盗撑门杠龛,面墙设对称气流通风窗,俗称“眉高眼低”。
街上人不多,全然不像别的景区那样车水马龙。街两边除了铁匠铺子外,还有卖酒酿、布鞋的,有做桂花糕和手工竹篾的。有一处卖青团的店里,一边做一边吆喝着,青团是用野菜做的,一大篮子青乎乎地摆在店门口,明确地告诉客人这些青团是用什么做的,做熟的青团油亮油亮的,煞是诱人。
走完长街,迎面一条河。河上有座三孔石桥,上面长着一些石苔和杂草。相传在很久以前,这里其实是一座老式木桥。据志载,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邑人张必恭募建,明洪武八年(1375年)重修。始建为木桥,为防腐朽,就在上面涂了油漆,因此称作“漆桥”,后来改筑三孔石桥。
站在桥面拱顶上,看到小河绿水荡漾,河面清晰倒映着临水而列的古村落老屋。
走过老桥,桥南有一口老井,名曰“保平井”。漆橋古称“南陵”,汉哀帝时,丞相平当辞官隐居南陵,故有了保平井。保平井掘建于宋,现只留下了一个石质的井栏,井栏上布满一道道深深的绳痕,井水已近干枯。
光阴不停流转,那些在井边洗菜、洗衣服的热闹,已随时光远去。我抬起头,正好与一朵白云相遇,云朵像是在悠闲地散步,或渲染它的美,它们是那么洁白、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