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飘过老街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gay3_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夏时节,蝉鸣打破寂静。我们驱车直抵老街,老街位于高淳境内游子山北面的漆桥。
  据史料记载,北宋诗人杨万里途经漆桥,看到当地民风淳朴,田园风景优美,店铺鳞次栉比,写下了《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十首》的诗篇。可见漆桥老街自宋朝就是一块繁华地带。
  “好高的城楼!”我们正走到城楼前,一位女孩惊奇地喊道。大家停下脚步,抬头看着高大的城楼。城楼砖呈灰褐色,城门上有“南陵关”三个字,同来的一行人没有人能认出来是什么字体。在古代,这样的城楼是用来军事防御的,有城门,有垛口,还有高高的、翘檐的楼体。拾阶而上,推开三开门,城楼上有一间房,里面陈列着当地发掘的古代器皿,大都是生活用品。
  走进城门,仿佛穿越了时光,从21世纪回到了明清时代,店铺斑驳的墙体上不光有骑楼,还有花窗等稀有难觅的江南民俗风格建筑。老街上深凹的独轮车辙印,像是在向我们诉说着昔日的热闹和繁华。
  初撞进眼帘的是一家做糯米蛋的店铺,一位中年妇人在做糯米蛋。一行人围过来问这问那,她不厌其烦地介绍起做糯米蛋的工序:糯米要早一天把它泡好,第二天早上把鸭蛋上的黄泥巴洗干净,把蛋敲好,然后用佐料把糯米拌均匀了灌在蛋里面,这样蒸熟后就可以吃或者出售了。她还告诉我们,佐料里有切细的腊肉、豌豆、玉米。
  来到一家铁匠铺前,同行的一位女教师说要挑一把菜刀,几个人便围上前。这个铁匠铺的铁器还挺多,刀、剪子、火钳,还有好多的农耕用具,有铁锨、铲子、小锄头等。打铁的老汉头发有些凌乱,穿着也较随便,炉子里的火仍明亮着,他的小锤在铁器上敲敲打打,不慌不忙,悠然淡定。
  老街是一条500多米长的窄窄的长街,街面宽只能供三四个人并排走的样子。路上清一色用石板铺就,凸凹不平,但被磨得发亮。巷子两边都是明清时期建的店铺,每隔几组建筑,就留有临水通道小巷,住户巷中辟门,形成前门、后门与腰门。老旧的砖房、雕花的门檐和窗檐做工都很精致,有些门头上还有两个木头衬子,呈三角形,上面刻着不同图案的花纹,很精致,很美观,但又各不相同,有龙凤的,有花卉,也有兽纹的,雕工很细腻。有的门外砌厚墙,外设门罩,内设门池和防盗撑门杠龛,面墙设对称气流通风窗,俗称“眉高眼低”。
  街上人不多,全然不像别的景区那样车水马龙。街两边除了铁匠铺子外,还有卖酒酿、布鞋的,有做桂花糕和手工竹篾的。有一处卖青团的店里,一边做一边吆喝着,青团是用野菜做的,一大篮子青乎乎地摆在店门口,明确地告诉客人这些青团是用什么做的,做熟的青团油亮油亮的,煞是诱人。
  走完长街,迎面一条河。河上有座三孔石桥,上面长着一些石苔和杂草。相传在很久以前,这里其实是一座老式木桥。据志载,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邑人张必恭募建,明洪武八年(1375年)重修。始建为木桥,为防腐朽,就在上面涂了油漆,因此称作“漆桥”,后来改筑三孔石桥。
  站在桥面拱顶上,看到小河绿水荡漾,河面清晰倒映着临水而列的古村落老屋。
  走过老桥,桥南有一口老井,名曰“保平井”。漆橋古称“南陵”,汉哀帝时,丞相平当辞官隐居南陵,故有了保平井。保平井掘建于宋,现只留下了一个石质的井栏,井栏上布满一道道深深的绳痕,井水已近干枯。
  光阴不停流转,那些在井边洗菜、洗衣服的热闹,已随时光远去。我抬起头,正好与一朵白云相遇,云朵像是在悠闲地散步,或渲染它的美,它们是那么洁白、朴实。
其他文献
我只是为那些爱过的人再重新爱一遍  我是一个什么也不会做的人  你说我是谁 我就是谁  我不反驳 从不在意  是任何人的孩子  你的想象创造了我  赐予我的存在  也促成你的消亡  我是为爱过你的人  再去重新爱一遍  拒绝成为一个孩子  那就成为另一个母亲  选择 请不要为太多东西重新定义  比如 我爱你  只是为了那些爱过你的人  再重新爱一遍你  我比任何时候都来得及衰老  强盗洗劫了我的羊
期刊
邀请你有机会来新疆  慢慢享受与欣赏它的各种地方  來了就知道 大自然中美丽的风景  就是抚慰与改善心情的良方  我的家乡就在新疆  煤铁金银遍地藏  到处都是花的海洋  这一点都不夸张  新疆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邀请你夏季来新疆  如果没机会看夏季的新疆  你永远不知道什么叫美丽的天堂  我的家乡就在吐鲁番 盛夏酷热似火  几个鸡蛋埋藏在沙堆阳面5厘米  40分钟后 鸡蛋已熟这不是秘密  如果怕
期刊
跨过黄河长江  掠过平原 越过山岗  夏风轻拂 洋溢着  阵阵荷花的馨香  千年不变的龙舟调儿  盖过小溪呜咽  在华夏广袤無垠的大地  回旋荡漾  号子声声 激昂悲壮  古老的中国魂啊  三闾大夫千年绝唱响彻四方  掬一捧汨罗江水  让爱国的洪水滔天猛涨  抛一把糯米粽子  祭奠英灵 哀思绵长  不朽的《天问》《楚辞》  永恒的《离骚》《九歌》  奏响民族灵魂的大合唱
期刊
我看见一片叶子,泛着黄色的光,轻飘飘地落在树下。极轻,像蝴蝶似的,翩然,但比蝴蝶专情—叶子认定了大地,终是要回归的。同时,把整個秋都装进了身体里,便也永远不会忘了去。  在光秃的树下,已然层层叠叠了很厚的枯黄铺毡,躺在上面软绵绵的。这些叶子是血脉相依的,绿叶繁盛的时候,阳光从顶端一层层流泻下来,它们便彼此分享着,从不私自藏起阳光;枯黄的时候,便互相追随去,向着地面,逞了一时蝴蝶的威风,然后是落下,
期刊
长年生活在城市里,城市的喧闹,工作的忙碌,人与人之间繁杂而又微妙的相处,各种各样繁杂琐事的困扰,曾让多少现代人迷失了方向,淡忘了自我。  现代人是忙碌的,现代人是辛苦的,現代人是迷茫的,现代人是不容易找到快乐和幸福的。  现代人到底缺少了什么?  为什么科技越发达,经济越发展,人类反而越感辛劳、困惑、忧烦和无助?  现代的新新人类是不是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全面的反思和认识?  工作十
期刊
田埂上 一直没有声音  天幕下 那长鸣的夜莺  衔起正在成长的杂草  眺望着朦胧的山峦  夜耕的人在呼喊  明天的土壤  肯定会冒出新芽  草丛里的星  靠在大地的肩膀上  此时 各种生命  都没有出来  疲惫的老人  睁着一雙雪亮的眼睛  呼喊蟋蟀  饥饿的野猪  躲在茅草窝里 眯着眼  一切都在沉睡  只是夜色  夜色更深了 更浓了
期刊
一场酣畅淋漓的夏日透雨  满足了田野里所有禾苗的期盼  每年六月的这个周日  总会更加唤醒我对父亲的思念  那位勤劳善良本分的老人  他用极其朴素虔诚的姿态  精心侍弄着他拥有的每一寸土地  他用无比坚强的臂膀  扛起了整个家庭的希望  他用近乎完美的方式  疼惜着他所生所养的两女一男  他用七载幸福甜蜜的短暂时光  定格了一段爷孙相伴的隔代情长  二十年前的盛夏时节  七十三岁的父亲去了另外一个
期刊
开学了 仿佛在门前  母亲把书包给我背上  远处还望着我的身影  又开学了 童声一串串  花开一年又一年  你是否還记得光着脚走路的童年  又开学了 你在做什么呢  从童年到少年 从少年又到青年  我们总把理想 希望  寄托美好的明天  而现实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  多少人从富贵走回贫穷  多少人从贫穷走向富贵  开学了 望着背着书包的你我他  多少年 多少事  像一部放不完的电影
期刊
荒芜的田野  藤蔓顺着田塍爬满心房  薄情的人  何曾留恋这片土地  这个春天 南飞的大雁再次重逢  哽咽 是穿越云层的哀鸣  花甲老人依然深耕在这里  种瓜 种豆  种下他们质朴的渴望  干瘪的种子被泥土紧紧包裹  像等待十月怀胎的痛  微耕机下 我重复父母走过的路  儿时的耧车也跟着扶手颤抖  冰冷的犁耙 一遍遍  翻耕着父母苦难的岁月  在铁犁划开的伤口深处  我听见他们病痛后的呻吟  奔跑
期刊
老屋久久地站立在那兒  呆呆地凝视着远方  它在盼久别的主人  尽早回家  老屋寂寞了  它想听欢声笑语  想听身后羊舍里  咩咩的叫声  想听每天挨着它睡觉的  大黄狗汪汪地报警  想听“四不像”  冲进大门时踏踏的用力声  它想听……  老屋啊 等来了满心的失落  院中的杂草告诉老屋  男主人去了一个  没有伤痛的地方  女主人 还有小主人  牵着手 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  走了 他们走出忧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