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运算能力的策略探究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ak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算是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技能,大部分的数学知识也都与运算相关。学生的运算能力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强调的十大核心素养之一。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良好运算能力的重要时期。良好的运算能力不仅能帮助学生打好数学运算的基础,还能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后续较为复杂的数学内容,有效提升数学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应当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创造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运算积极性,引入多元化、创新性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运算能力,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夯实基础。
  一、巧设趣味课堂情境,激活运算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在运算教学中,教师若想有效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就应当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感染下逐渐掌握运算的诀窍,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例如,在教学“关于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形象地创设一个关于生活中常见的秋天收获的情境,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分析。“秋收时节,小红的爸爸妈妈要收割水稻,如果小红妈妈割了30把水稻,小红爸爸割了50把水稻,那么,小红的爸爸妈妈一共割了多少把水稻呢?如果小红割了8把,妈妈割了20把水稻,那么,小红和妈妈一共割了多少把稻子呢?”在教师所设的情境下,学生开始对水稻收割的场景产生联想,瞬间对以上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在学生的积极思考与探讨下,最终他们认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30+50=80(把),即3个“10”加上5个“10”,一共是8个“10”,因此答案是80;第二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一样,即8+20=28,就是8个“1”加上2个“10”所以是28把水稻。教师正是通过创设生活中学生较为熟悉的水稻秋收情境,将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并将运算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自我思考下,充分发展自己的运算能力。
  二、培养良好运算习惯,提升运算效率
  运算能力的提升不仅仅在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良好的运算习惯也是提升运算效率和准确率的重要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首先要教导学生养成打草稿的习惯,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帮助他们理清运算思路还能避免卷面的涂改。在誊写完后,还需要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验算检查以确保其正确性。当然,学会在计算之前认真审题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了解清楚题目的含义,才能判断出相关的运算规律,进行准确运算。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运算知识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出了这样一道算式:22×16=(  )。教师先让学生认真审题,仔细思考该题的计算方式,随后,在草稿纸上写下初步的计算过程,并和同学分享交流自己的计算思路。最后,学生算出正确的答案是352。在完成运算后,教师还引导学生依据相关运算规律对计算结果再次进行验算。有的学生采用352÷22=16,有的学生采用352÷16=22的方式进行验算,再次确认了结果的正确性。
  再如,教师出了如下这道有关乘法的题目:“小兰的房间需要装修,其中地面需要铺设沿宽的地砖12块,沿长的地砖18块,请问小兰的房间一共需要贴多少块地砖?”这道题的关键点在于审题,教师要求学生在读题时,不仅要认真仔细,还要反复多读几遍,找出题目中包含的重点信息即12与18的数字及与其对应的“宽”“长”,最终学生准确列出了算式12×18=216,并进行了相关验算。教师正是通过“审题—草稿—验算”的方法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提高运算效率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重视多元運算思维,拓宽运算思路
  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是引导他们利用发散思维来应对和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而核心素养中运算能力的发展也同样如此。教师应当在重视学生运算兴趣与运算习惯的同时,重视学生运算思维的发展,不断开拓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多元化思维的帮助下探寻解决问题的创新方式,不断加强自身对数学知识的敏锐度,从而获得运算能力的大幅提升。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运算能力,要求学生用多元化的方式计算“5.6×1.25”,有的学生选择最直接的列竖式进行运算,有的学生则运用乘法分配律想出了多种计算方式:
  5.6×1.25=(4+1.6)×1.25=4×1.25+1.6×1.25
  =5+2=7
  或5.6×1.25=(1+0.25)×5.6=1×5.6+5.6×0.25
  =5.6+0.14=7;
  甚至有的学生采用乘法结合律进行了如下方式的计算:
  5.6×1.25=4×1.4×1.25=(4×1.25)×1.4=5×1.4=7
  ……
  每个学生的计算思路虽然各有不同,但最终的计算结果都是7。教师不仅充分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还让学生在进行小数乘法运算时巩固了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等内容,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通过多元化的计算方式,让学生懂得如何更加合理而创新地选择最优算法,真正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数学运算的效率与准确率,为学生建构起良好的运算素养,有效增强运算能力。
  四、加强分组运算训练,强化运算能力
  由于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学习水平、认知程度上的差异,若是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很难真正全面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师需要在全面掌握学生学情的情况下,将学习水平相似的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并进行有层次的运算训练,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数学运算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全面加强每个学生的运算能力。
  例如,在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运算”知识时,教师不妨先组织学生分成层次不同的若干小组,并以小组为主体进行运算训练,分别利用口算的方式计算66÷6=(  ),480÷8=(  ), 56÷8=(  ),50÷5=(  ),随后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公布小组成员所计算出的结果,教师还可对各小组计算的速度及正确率作出评价及鼓励。学生在进一步复习和训练了相关除法知识后,教师便可以顺势将新的知识点“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教学引入课堂,教师可先对概念和案例进行详细的讲解,然后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运算训练。如有这样一道题:为了倡导绿色环保理念,学校打算组织一次植树活动,三年级有三个班共植了36棵树,请问平均每个班级植了多少棵?教师可以给学生规定一个时间,在三分钟内快速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分析,快速得出36÷3=12的结果。教师正是通过分组及有层次的训练方式,加强了学生的运算交流过程,深化了运算训练,让学生快速而深入地掌握了相关运算技巧与方式,提升了运算能力。
  总之,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真实学情制定长期而有效的教学方针策略,引导学生在形成良好的运算习惯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思维与兴趣特点,真正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课堂教学的深化改革,才能让学生在独立自主的学习环境中学会自主思考,不断探究数学的深层奥秘,真正具备良好的运算能力和数学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竹行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是学生开始走入数学王国的第一步,也是其开始学习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推理演绎能力等基础学习能力的开端,关系到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意识的养成。教育改革的深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小学教学中,要求教师保护学生的创新之处,鼓励其个性化发展,同时又要求学生能较为轻松地实现对课堂知识点的掌握。为了实现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应当立足于不同学生的个性来实施教学。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措施
期刊
思维导图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提出的一种“联结”记忆方式,他认为感觉、知觉、记忆或字符都可以成为人们录入信息的“中心点”,再由中心点向外辐射便可以建立起一个具有一定规律的有序图,即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在近年来被广泛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之中,不仅因为它可以起到辅助记忆的作用,还因为其具有一定的结构性,能帮助学生将学习的内容整合,形成完整的思维体系。这种将知识体系结构化的教学效果正是小学科
期刊
作文是一种表达,它应该像说话一样自然、愉悦。为什么有很多学生在课外可以和教师、同学畅所欲言,可是在习作课上却不会表达呢?教师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快乐习作呢?  一、选准话题,解决“写什么”  好的话题能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教师要在选准话题上多下功夫。具体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选材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曾经听过一节六年级习作课《神秘的礼物》,在导入时,教
期刊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教学的内容从注重知识发展转换为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小学教学作为学生成长阶段第一段正规教学,对小学生性格塑造、价值取向以及生活习惯各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就必须加快推进德育在小学的开展,在低年级进行德育渗透,能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一、在小学教学中融入德育的必要性  德育作为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的进步与个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主动探索、自主构建的过程,必须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让学生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进行学习活动。”对此,最好的方式,就是教师主动放手,给学生搭建平台,让他们自主发现探究,真正构建生本课堂。而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师真正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准确把握他们的起点,立足学习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以便让学生真正赢在起点上。  一、立足能力
期刊
在现代教育新形势下,作为语言类应用型学科,无论是语文还是英语学科,其阅读教学正在日益得到重视和关注。不仅如此,教育部还进一步发出大力开展“‘双语’(语文和英语)课外阅读”的指令性号召,为深入阅读教学发挥了推波助澜的强化作用。然而,就小学英语课程来说,绘本阅读教学的理念并不完善,教学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教学现状同样不理想,直接导致了“高消耗、低收益、低情趣、低层次化发展”的不良运行状态。如何切实改善
期刊
小学高年级的英语写作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思维,也是《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一、注重单词积累,扩大词汇量  英语词汇是小学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的前提。小学英语课本上的词汇比较浅显易懂,一般都是贴近生活、较易掌握的。为了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教师可以围绕
期刊
立德树人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使命,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最成功的表现就是能够做到润物无声,让学生在不自觉中感受到教育的魅力和精彩。体育学科是学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它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激活学生生活的熱情和兴趣,同时还肩负着自我情绪调节、自觉锻炼与培养终身爱好体育运动意识的责任和使命。体育学科作为学生喜欢的课程,它能让学生更为活跃地掌握课堂知识,参与课堂,更加积极主动地与教师进行互动。在体育课堂
期刊
“问题串”是在一定的学习范围或主题内,教师按照一定的逻辑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串”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因而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和青睐。“问题串”并不是简单的问题组合,它是根据一定的原则进行设计的,能够有效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串”或运用“问题串”的过程中都应该重视其完整性,从而有效促进学生
期刊
信息技术在小学阶段是一门有一定难度的课程,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比较浅薄,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会存在困难,再加上教学方法的影响,可能造成小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产生困难。而微课,是近些年出现的一种教学载体,以微型视频的方式呈现知识,能够很好地辅助教学活动。笔者立足信息技术教学,探讨了微课的运用策略,希望可以借助微课,实现信息技术教学重构,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微课内涵及其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价值  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