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画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数千年,自有她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经营特点,其宗旨乃是以笔墨语言为中心,且在于她对色彩的“不敏感”,特别是在水墨山水一类。自隋唐山水画发展以来,除青绿山水之外,其余的基本上仍是以墨色为主,即便是重彩山水,其色彩也不过是石青石绿,赭石朱砂等几种少许颜色,许多文人士大夫更是摒弃了色彩,走向飘逸洒脱的笔墨游戏之中。然而,随着时代的前进步伐,中国画也正经历着在继承优良传统下的改革和发展创新。当代的山水画家已不再把水墨作为唯一的绘画语言,对色彩的敏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关键词】色彩;定位;情感;实践
一、画面效果上对色彩的整体定位
在山水画作品构思当中,应该对作品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位。这就涉及到很多方面,首先画面是一个什么样的构成,是渔家小景,还是深山幽壑、荒茫平原,都有一个与其相对应的色彩倾向。也就是说,画面要呈现一个什么样的环境,给读者什么样的视觉效果;其次,画面处在什么样的季节,什么样的时令。或风雨晦明,或阴阳浓淡,或春之柔美,或夏之气清爽,或秋之萧疏,或冬之惨淡,都来自于大自然的神奇莫变,幽郁或苍茫,皆不在于眼睛所见的表面现象,而在于自然之中所体悟的感受。再者画面要表现怎样的气势和意境。正如北方有其雄浑苍茫之势,南方有其柔婉温润之美,西北有其辽远无边的平和之美,西南有其浑厚华滋之美一样,画面要表现的气势和意境,也决定了色彩的定位。从构成,时季,地域等几个方面对画面做一个大致的冥思,这样才能得心应手,以便把色彩效果发挥到最大。
二、意识情感上对色彩的定位
在意识情感上对色彩的定位主要是在画面所要表达的情感上,营造的氛围上所要呈现的给读者的感受。这种感受可能是和而不同的。比如要表现思想的冷寂,那么花青的忧郁沉着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关键在于“忧郁”的体现,要表现热情的醉秋,不管是藤黄赭石,或是胭脂朱砂,更关键在于“热情”和“醉”的体现,这不仅仅需要画家对时季多端变化的细心感受,更需要以自身的情感深入自然内部,获取最能打动自己的色彩。古人云“气韵生动”,因此照搬对象,照搬色彩,都是死路。色彩和笔墨一样黑,没有感情,也便没有了生命。当我们创作的时候,如以照片完全作为素材资料,到最后只不过是从平面再到平面,物象都没有感情,又何谈色彩的情感呢?况且在自然光线下的色彩倾向,始终不同于感受,要切实的体味大自然的色彩变幻万千,却又完美统一。只有我们的意识有所觉悟,把自身的情感灌注于作品之中,才能获得真实的审美感受,否者就只是把生动的色彩轉变成了死气沉沉的同类色,毫无意义。寓情于景,不仅指我们在绘画的笔墨语言上,也涵括在对色彩的运用上。
三、山水画实践中对色彩的定位
前面谈到所有关于色彩的定位,都只是构思上的,并未付诸实践。那么,当我们在作画的过程中,应该把色彩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首先,我认为要单纯,单纯至极就是丰富。正如吴冠中评价张仃时说,“张仃愈来愈追求艺术的纯度,用艺术的纯度来表现眼花缭乱的大千世界”。色彩多种多样,可要用这多种多样的色彩来完成一幅单纯的画面,却又不是容易的事。水墨是在单纯中求万千变化,色彩又要在万千变化中求单纯,山水画就是在这样的繁复的矛盾中获得绝对的统一。
其次,着色不能平涂,平涂只会丧失更多有用的空间,画面变得闷、慌、平,乏味没有看点。要有空间,气韵要贯通,就必须考虑留白,于是白色的纸也变成了一种颜色,因为画面需要气脉相通的节奏,而白色正是气眼。上色的时候是一带一类,而不是一树一石,也就是画面色彩的节奏感,整体感。色彩太多就花,太散就乱,要乱而有序,疏而不散,不容易做到。而且着色是讲究用笔用水的,色多与少,水多与少,色彩的饱和度等都会使画面呈现不同的效果,有时候是渐变,有时候是互补,有时候也有环境影响,但最终都是归结到纯粹的,整体的,和谐的。
再次,在色彩材料的选择上也是极为重要的。国画颜料本身就很单纯,不管是植物颜料还是化学颜料。国画颜料的单纯正好与水墨的兼容性和谐搭配,所以,国画颜料自有她独立的特点。然而,正因为她与水粉、水彩等颜料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可以尝试用其他颜料来代替或者搭配着国画颜料使用。著名山水画家唐允明作画就不止用专门的国画颜料,水彩甚至丙烯都用,他将色彩作为统一画面,制造气氛,达到更好效果的一种手段。只要有扎实的笔墨做基点,就不担心破格,甚至有时候出现的色墨意外效果,更能增添画面的韵味和美感。
最后,山水画的色彩使用上也可以夸张。中国画本身不像西方绘画那么严重的强调素描科学。自苏轼就有云“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大自然的丰富斑斓的色彩,是我们没有办法全然描摹的,即便是全部描摹下来也不见然是好作品,中国画总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作画时候是这样,上色的时候亦是这样。一组树总不可能是全部一样的颜色,就像地球上没有相同的一片树叶是一样的,但是们可以将物象归纳,可以统一在一个大调子里面。可以夸张其颜色,始终知道物象只是一个参考资料,画面效果应该要比自然展现得更加高明。
四、当下山水画中色彩的定位倾向
在当下的中国画创作研究中,色彩已经以各式各样的方式被推上了一个高度。一部分山水画家更是将色彩当做了不可少的因素,不管是以辅助画面的姿态,还是将其作为主要元素,都说明了山水画中色彩的定位在不断的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发展需要画家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似乎单纯的水墨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视觉审美,人们需要被表达的感情越来越丰富,所以色彩也就应运成长了。怎么样把色彩运用得更加的成功,怎样把色墨结合得更加完满,近代的林风眠,李可染已经做了许多的探索,这个探索还将一直继续下去。古往今来,研究、敖述笔墨语言的学者数不胜数,在接下来的时代,会有更多的人在色彩的选择、使用、定位上做出更多的努力。博古纳新,只有这样,山水画才能以特立独行的姿态始终发展着。
参考文献:
[1]《中国名画家全集·当代卷--张仃》.王鲁湘 编.河北教育出版社.
[2]《中国书画名家话语图解--李可染》.边平恕 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中国书画名家话语图解--林风眠》.杨秋林 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色彩;定位;情感;实践
一、画面效果上对色彩的整体定位
在山水画作品构思当中,应该对作品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位。这就涉及到很多方面,首先画面是一个什么样的构成,是渔家小景,还是深山幽壑、荒茫平原,都有一个与其相对应的色彩倾向。也就是说,画面要呈现一个什么样的环境,给读者什么样的视觉效果;其次,画面处在什么样的季节,什么样的时令。或风雨晦明,或阴阳浓淡,或春之柔美,或夏之气清爽,或秋之萧疏,或冬之惨淡,都来自于大自然的神奇莫变,幽郁或苍茫,皆不在于眼睛所见的表面现象,而在于自然之中所体悟的感受。再者画面要表现怎样的气势和意境。正如北方有其雄浑苍茫之势,南方有其柔婉温润之美,西北有其辽远无边的平和之美,西南有其浑厚华滋之美一样,画面要表现的气势和意境,也决定了色彩的定位。从构成,时季,地域等几个方面对画面做一个大致的冥思,这样才能得心应手,以便把色彩效果发挥到最大。
二、意识情感上对色彩的定位
在意识情感上对色彩的定位主要是在画面所要表达的情感上,营造的氛围上所要呈现的给读者的感受。这种感受可能是和而不同的。比如要表现思想的冷寂,那么花青的忧郁沉着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关键在于“忧郁”的体现,要表现热情的醉秋,不管是藤黄赭石,或是胭脂朱砂,更关键在于“热情”和“醉”的体现,这不仅仅需要画家对时季多端变化的细心感受,更需要以自身的情感深入自然内部,获取最能打动自己的色彩。古人云“气韵生动”,因此照搬对象,照搬色彩,都是死路。色彩和笔墨一样黑,没有感情,也便没有了生命。当我们创作的时候,如以照片完全作为素材资料,到最后只不过是从平面再到平面,物象都没有感情,又何谈色彩的情感呢?况且在自然光线下的色彩倾向,始终不同于感受,要切实的体味大自然的色彩变幻万千,却又完美统一。只有我们的意识有所觉悟,把自身的情感灌注于作品之中,才能获得真实的审美感受,否者就只是把生动的色彩轉变成了死气沉沉的同类色,毫无意义。寓情于景,不仅指我们在绘画的笔墨语言上,也涵括在对色彩的运用上。
三、山水画实践中对色彩的定位
前面谈到所有关于色彩的定位,都只是构思上的,并未付诸实践。那么,当我们在作画的过程中,应该把色彩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首先,我认为要单纯,单纯至极就是丰富。正如吴冠中评价张仃时说,“张仃愈来愈追求艺术的纯度,用艺术的纯度来表现眼花缭乱的大千世界”。色彩多种多样,可要用这多种多样的色彩来完成一幅单纯的画面,却又不是容易的事。水墨是在单纯中求万千变化,色彩又要在万千变化中求单纯,山水画就是在这样的繁复的矛盾中获得绝对的统一。
其次,着色不能平涂,平涂只会丧失更多有用的空间,画面变得闷、慌、平,乏味没有看点。要有空间,气韵要贯通,就必须考虑留白,于是白色的纸也变成了一种颜色,因为画面需要气脉相通的节奏,而白色正是气眼。上色的时候是一带一类,而不是一树一石,也就是画面色彩的节奏感,整体感。色彩太多就花,太散就乱,要乱而有序,疏而不散,不容易做到。而且着色是讲究用笔用水的,色多与少,水多与少,色彩的饱和度等都会使画面呈现不同的效果,有时候是渐变,有时候是互补,有时候也有环境影响,但最终都是归结到纯粹的,整体的,和谐的。
再次,在色彩材料的选择上也是极为重要的。国画颜料本身就很单纯,不管是植物颜料还是化学颜料。国画颜料的单纯正好与水墨的兼容性和谐搭配,所以,国画颜料自有她独立的特点。然而,正因为她与水粉、水彩等颜料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可以尝试用其他颜料来代替或者搭配着国画颜料使用。著名山水画家唐允明作画就不止用专门的国画颜料,水彩甚至丙烯都用,他将色彩作为统一画面,制造气氛,达到更好效果的一种手段。只要有扎实的笔墨做基点,就不担心破格,甚至有时候出现的色墨意外效果,更能增添画面的韵味和美感。
最后,山水画的色彩使用上也可以夸张。中国画本身不像西方绘画那么严重的强调素描科学。自苏轼就有云“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大自然的丰富斑斓的色彩,是我们没有办法全然描摹的,即便是全部描摹下来也不见然是好作品,中国画总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作画时候是这样,上色的时候亦是这样。一组树总不可能是全部一样的颜色,就像地球上没有相同的一片树叶是一样的,但是们可以将物象归纳,可以统一在一个大调子里面。可以夸张其颜色,始终知道物象只是一个参考资料,画面效果应该要比自然展现得更加高明。
四、当下山水画中色彩的定位倾向
在当下的中国画创作研究中,色彩已经以各式各样的方式被推上了一个高度。一部分山水画家更是将色彩当做了不可少的因素,不管是以辅助画面的姿态,还是将其作为主要元素,都说明了山水画中色彩的定位在不断的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发展需要画家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似乎单纯的水墨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视觉审美,人们需要被表达的感情越来越丰富,所以色彩也就应运成长了。怎么样把色彩运用得更加的成功,怎样把色墨结合得更加完满,近代的林风眠,李可染已经做了许多的探索,这个探索还将一直继续下去。古往今来,研究、敖述笔墨语言的学者数不胜数,在接下来的时代,会有更多的人在色彩的选择、使用、定位上做出更多的努力。博古纳新,只有这样,山水画才能以特立独行的姿态始终发展着。
参考文献:
[1]《中国名画家全集·当代卷--张仃》.王鲁湘 编.河北教育出版社.
[2]《中国书画名家话语图解--李可染》.边平恕 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中国书画名家话语图解--林风眠》.杨秋林 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