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篇《兰亭集序》描叙了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二,王羲之、谢安、谢万、孙绰、支遁以及王献之、王徽之等四十二人在山阴兰亭修褉时的盛况。也正是在此次聚会上,王羲之写下了这篇文学史和书法史上脍炙人口的佳作。而兰亭,这个山阴县西南二十七里外兰渚之上的一个小亭,也因之成了文人集会的圣地,或者曰成了文人雅集的代名词。
谢氏和王氏是当时有名的两大望族。孙绰,字兴公,是当时的名士。支遁,字道林,亦称支法师、林道人。这些人处身上流,地位超然。修褉是为了除灾祈福,按照习俗当是在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临水设祭,魏以后便固定在三月初三。这天,王氏乘着酒兴,洋洋洒洒写下的《兰亭集序》原本并非着于该帖在书史上的地位,只是想一发人生盛事不常而流年易逝的感慨。至于《兰亭帖》千百年来错综复杂的流传关系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种种近乎神话的传说,恐怕王氏本人也是始料未及的。在书画还未正式登大雅之堂前,诗文在集会上无疑起着标示情操的作用,每遇名士盛会,都有作赋作文的惯例。西汉梁孝王常聚集文士在兔园中饮酒作赋,枚乘就有《梁王兔园赋》。曹操为魏王时,许多文士聚集在曹氏父子周围,曹植有《公宴》诗传世。晋代侈富石崇宴集金谷园,也曾留下《金谷序》。即便到了后世的唐代,作文赋诗也还是文人聚会的保留节目。王勃被斥游江西新建,重阳节正赶上都督阎伯屿在新建的滕王阁宴客,席间阎以纸笔遍请宾客作序,年轻气盛的王勃亢然不辞写下了《滕王阁序》。这位阎都督对王原本并不看重,但他看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二句时,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天才也!”于是极欢而罢。此则故事见诸《唐摭言》。类似故事在那个时代并不鲜见,对于当时的文人来说筵席无疑便是诗席,在筵席之上宾主相互联句吟哦,以诗助兴是蔚然成风的。刘禹锡、白居易、裴度等就曾留下过不少酬唱之句:
促坐宴回塘,送君归洛阳。彼都留上宰,为我说中肠。(裴度)
威凤池边别,冥鸿天际翔。披云见居守,望日拜封章。(刘禹锡)
春尽年华少,舟通景气长。送行欢共惜,寄远意难忘。(张籍)
东道瞻轩盖,西园醉羽觞。谢公深眷眄,商皓信辉光。(行式)
旧德推三友,新篇代八行。(西池送白二十二东归兼寄令狐相公联句)
诸如此类的联句还有《首夏尤清和联句》、《西池落泉联句》、《杏园联句》、《春词泛舟联句》、《蔷薇花联句》、《宴兴化池送白二十二东归句》等等。到了五代两宋时期,由于有了画家的参与,文人聚会开始逐渐由过去的诗文雅集转向诗画雅集。此种转变倾向可能最早源于宫廷。在历代著录中能发现的较早的雅集作品是五代时期的《赏雪图》:
李中主保大五年,元日大雪,命太弟已下登楼展宴,咸命赋诗。命中人就私第赐李建勋继和。是时和进。乃召建勋、铉义方同入,夜艾方散。侍臣皆有兴咏,徐铉为前后序,仍集名手图画,曲尽一时之妙。真容高冲古主之,侍臣法部丝竹周文矩主之,楼阁宫殿朱澄主之,雪竹寒林董源主之,池沼禽鱼徐崇嗣主之。图成无非绝笔。(《图画见闻志》)
这幅由众人合作的《赏雪图》惜已失传。五代两宋文人在雅集上所画的作品,现在都已不复在,留下的唯有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和一些以雅集为母题的人物故事画。李公麟曾画过《西园雅集图》,米芾也曾为此图写过《西园雅集图》。《西园雅集图》在中国文化史上当是很出名的事。在北宋元祐年间,有十六位文人聚会于驸马王诜的庭院之中,饮酒、赋诗、作画,相得甚欢。这十六位文人包括苏门四学士二苏黄秦、米芾、李公麟、张文潜、晁无咎以及王诜等众人,“自东坡而下,凡十有六人,以文章议论、博学辨识、英辞妙墨、好古多闻、雄豪绝俗之资,高僧羽流之杰,卓然高致,名动四夷”。与会的这些文人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意义甚重,堪称“卓然高致,名动四夷”。根据图记所载,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出这么一个场景:在苍松翠竹之下,有一张宽大的石桌。一只小蝉正飞向远处花阴茂密、竹迳缭绕的清溪深处。苏东坡头戴方巾身着黄袍,倚桌作书,驸马王诜在附近观看,主人的爱姬云鬓翠饰,侍立一旁。在另一张桌前李公麟正在画《归去来兮图》,晁补之、张文潜、郑倩老围在一旁屏息观看。米芾仰首在一石壁上题字,秦观盘坐于盘根节瘤的古桧下倾听道士陈碧虚的阮琴声。下余的人则分散各处,以各种姿势或跪或站。阮声伴着水石潺湍声、风竹相吞声,人间清旷之乐不过于此。
事实上,在米、苏时代此类雅集是时常有的。他们时常在彼此的家中聚会,饮酒、进餐、作诗。苏、米、李三人往往走近书案,纸墨笔砚俱在眼前,如果一个人开始作画、作诗或写字,别人便作壁上观,或也因技痒而参加,或补上兰草,或补上诗句,或补上题跋。
无论是南唐宫廷宴集还是北宋文人聚会,或是晋唐时期的名士雅集,樽俎灯烛之间,觥筹交错在所难免。在这一时期的雅集活动更多的是应景应节,偏重娱乐。在娱情声色之后,赋诗作画只是耳目之娱、口腹之乐后的余兴节目,而且余兴节目也不光是赋诗作画,还有弹琴、下棋。而李公麟、米芾之辈还喜以镜鉴为乐事。在雅集上文人之间辨钟鼎古器,鉴古今名画,互相交换收藏堪为乐事。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篇《兰亭集序》描叙了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二,王羲之、谢安、谢万、孙绰、支遁以及王献之、王徽之等四十二人在山阴兰亭修褉时的盛况。也正是在此次聚会上,王羲之写下了这篇文学史和书法史上脍炙人口的佳作。而兰亭,这个山阴县西南二十七里外兰渚之上的一个小亭,也因之成了文人集会的圣地,或者曰成了文人雅集的代名词。
谢氏和王氏是当时有名的两大望族。孙绰,字兴公,是当时的名士。支遁,字道林,亦称支法师、林道人。这些人处身上流,地位超然。修褉是为了除灾祈福,按照习俗当是在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临水设祭,魏以后便固定在三月初三。这天,王氏乘着酒兴,洋洋洒洒写下的《兰亭集序》原本并非着于该帖在书史上的地位,只是想一发人生盛事不常而流年易逝的感慨。至于《兰亭帖》千百年来错综复杂的流传关系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种种近乎神话的传说,恐怕王氏本人也是始料未及的。在书画还未正式登大雅之堂前,诗文在集会上无疑起着标示情操的作用,每遇名士盛会,都有作赋作文的惯例。西汉梁孝王常聚集文士在兔园中饮酒作赋,枚乘就有《梁王兔园赋》。曹操为魏王时,许多文士聚集在曹氏父子周围,曹植有《公宴》诗传世。晋代侈富石崇宴集金谷园,也曾留下《金谷序》。即便到了后世的唐代,作文赋诗也还是文人聚会的保留节目。王勃被斥游江西新建,重阳节正赶上都督阎伯屿在新建的滕王阁宴客,席间阎以纸笔遍请宾客作序,年轻气盛的王勃亢然不辞写下了《滕王阁序》。这位阎都督对王原本并不看重,但他看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二句时,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天才也!”于是极欢而罢。此则故事见诸《唐摭言》。类似故事在那个时代并不鲜见,对于当时的文人来说筵席无疑便是诗席,在筵席之上宾主相互联句吟哦,以诗助兴是蔚然成风的。刘禹锡、白居易、裴度等就曾留下过不少酬唱之句:
促坐宴回塘,送君归洛阳。彼都留上宰,为我说中肠。(裴度)
威凤池边别,冥鸿天际翔。披云见居守,望日拜封章。(刘禹锡)
春尽年华少,舟通景气长。送行欢共惜,寄远意难忘。(张籍)
东道瞻轩盖,西园醉羽觞。谢公深眷眄,商皓信辉光。(行式)
旧德推三友,新篇代八行。(西池送白二十二东归兼寄令狐相公联句)
诸如此类的联句还有《首夏尤清和联句》、《西池落泉联句》、《杏园联句》、《春词泛舟联句》、《蔷薇花联句》、《宴兴化池送白二十二东归句》等等。到了五代两宋时期,由于有了画家的参与,文人聚会开始逐渐由过去的诗文雅集转向诗画雅集。此种转变倾向可能最早源于宫廷。在历代著录中能发现的较早的雅集作品是五代时期的《赏雪图》:
李中主保大五年,元日大雪,命太弟已下登楼展宴,咸命赋诗。命中人就私第赐李建勋继和。是时和进。乃召建勋、铉义方同入,夜艾方散。侍臣皆有兴咏,徐铉为前后序,仍集名手图画,曲尽一时之妙。真容高冲古主之,侍臣法部丝竹周文矩主之,楼阁宫殿朱澄主之,雪竹寒林董源主之,池沼禽鱼徐崇嗣主之。图成无非绝笔。(《图画见闻志》)
这幅由众人合作的《赏雪图》惜已失传。五代两宋文人在雅集上所画的作品,现在都已不复在,留下的唯有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和一些以雅集为母题的人物故事画。李公麟曾画过《西园雅集图》,米芾也曾为此图写过《西园雅集图》。《西园雅集图》在中国文化史上当是很出名的事。在北宋元祐年间,有十六位文人聚会于驸马王诜的庭院之中,饮酒、赋诗、作画,相得甚欢。这十六位文人包括苏门四学士二苏黄秦、米芾、李公麟、张文潜、晁无咎以及王诜等众人,“自东坡而下,凡十有六人,以文章议论、博学辨识、英辞妙墨、好古多闻、雄豪绝俗之资,高僧羽流之杰,卓然高致,名动四夷”。与会的这些文人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意义甚重,堪称“卓然高致,名动四夷”。根据图记所载,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出这么一个场景:在苍松翠竹之下,有一张宽大的石桌。一只小蝉正飞向远处花阴茂密、竹迳缭绕的清溪深处。苏东坡头戴方巾身着黄袍,倚桌作书,驸马王诜在附近观看,主人的爱姬云鬓翠饰,侍立一旁。在另一张桌前李公麟正在画《归去来兮图》,晁补之、张文潜、郑倩老围在一旁屏息观看。米芾仰首在一石壁上题字,秦观盘坐于盘根节瘤的古桧下倾听道士陈碧虚的阮琴声。下余的人则分散各处,以各种姿势或跪或站。阮声伴着水石潺湍声、风竹相吞声,人间清旷之乐不过于此。
事实上,在米、苏时代此类雅集是时常有的。他们时常在彼此的家中聚会,饮酒、进餐、作诗。苏、米、李三人往往走近书案,纸墨笔砚俱在眼前,如果一个人开始作画、作诗或写字,别人便作壁上观,或也因技痒而参加,或补上兰草,或补上诗句,或补上题跋。
无论是南唐宫廷宴集还是北宋文人聚会,或是晋唐时期的名士雅集,樽俎灯烛之间,觥筹交错在所难免。在这一时期的雅集活动更多的是应景应节,偏重娱乐。在娱情声色之后,赋诗作画只是耳目之娱、口腹之乐后的余兴节目,而且余兴节目也不光是赋诗作画,还有弹琴、下棋。而李公麟、米芾之辈还喜以镜鉴为乐事。在雅集上文人之间辨钟鼎古器,鉴古今名画,互相交换收藏堪为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