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助育人工作是整个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目前由于地区经济及家庭状况的差异,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性格形成和心理认知状况也有差异,因而出现趋向两极化的现象,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自立自强,奋发有为,综合素质优秀,成为专业的佼佼者、侪辈的榜样,但也有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个人、家庭等原因,具有强烈的依赖心理,缺乏信心,惧怕竞争等,容易导致缺乏学习的奋斗动力,综合素质较低,错失自我良好发展的机会。基于此,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如何实现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化,完善资助育人路径是各高校一直探索研究的方向。
现阶段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不足
1.在分类识别资助对象上缺少精准化
目前各高校除了部分特殊困难学生,如建档立卡学生,当地政府有一定的数据库可提供作为贫困认定依据,但其他家庭困难学生的情况由学校根据学生本人提供的材料进行一一核对,高校与政府相关部门之间关于这一部分学生的情况没有相关的数据共享,各高校经济相对困难学生的信息量大而杂,学校要一一掌握学生家庭困难实际状况是比较困难的。另外,学校开展相关资助认定工作的一般前提是学生本人提交相关材料进行申请认定,申请材料数量多而杂,每个申请学生的情况各异,难以按照一般资助工作标准去判别和衡量,如家庭经济来源没有明确的统计渠道,其家庭收入支出、因病因灾致困情况等很难量化和对标,学生提交的相关材料主观性强,都不能很好真实反映出实际的家庭经济状况。即便有些高校在探索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化认定数据库,但目前效果不佳。学生中也存在因对家庭贫困感到羞惭自卑、自我排斥,无法正视贫困而出现的“贫而不申”和家庭虽然一般但积极申请国家资助的“申而不贫”的现象。
2.在资助体制建设上缺少精准化
首先,大学生资助工作具有政策性强、工作精细化、强调资助育人等特点,需要从事高校资助工作研究专门化、专业化的工作队伍作为提高资助工作精准化的保障。但目前部分高校资助工作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大多由辅导员负责,事务性工作繁重让他们存在政策解读不透彻、工作不够扎实深入等问题。其次,未建立精准化的资助工作信息化平台数据库,在人工管理为主的资助工作机制下,大部分高校资助工作,仍处在人工操作阶段,难以根据学生不同家庭情况、不同需求、不同发展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认定管理、过程管理、结果管理,这就导致资助工作效率不高、精准化程度不足、育人效果不明显。最后,从资助本身来看,大多数高校的资助工作一般以物资资助和经济帮扶为主,注重解决学生眼前需要,但在育人过程中缺少长效化管理,对贫困生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倾斜力度不够,这种无偿资助容易弱化资助的价值功能和育人目标。
实施发展性资助实现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化路径
高校资助工作必须坚持育人为本。救济性、保障性资助由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和高校作为资助主体,以保障学生学习生活基本需求作为主要资助目标,当下倡导的发展性资助则更加重视受助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发展性资助的基础仍是资助,依然少不了物资资助和经济帮扶作为基础保障,在此基础上着重于受助生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要使受助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高受助学生自主能力和关注自我发展的能动性,重视其心理需求尤为重要。为了受助学生全面发展、自我发展实行精准化资助,保证资助工作的育人成果,积极探索发展性资助理念下高校资助工作精准化的实践路径。
1.完善高校现有的复合型资助政策体系
高校资助工作经过多年发展完善,普通高校基本已构建无偿资助、有偿资助等多种形式的复合型资助政策体系,建立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助学贷款代偿、勤工俭学、临时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社会奖助学金和保证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顺利入学的“绿色通道”等较为全面的资助政策体系。这就为发展性资助理念下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化提供了基础,各高校应继续进一步完善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赠和学生助己相互贯通的发展型资助体系,从政策、制度、组织、实施、人力等各个环节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谋划,以集中有效的资助资源、精准化的工作方式方法,探索各高校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方案,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制度激励和约束也不可或缺,加强资助工作的过程指导和常态化管理,通过约束和激励办法,对受助学生的学习、生活、志愿服务、个人诚信等提出合理的要求,强化其受助过程中的发展性,实现个人成长成才。
2.整合校内外资源,促进贫困生多元化发展
为加强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化,贯彻落实发展性资助理念,实现资助育人,高校可以探索多方面渠道拓展学生多元化发展。一是进一步完善勤工助学机制和模式,在不影响贫困学子学业的前提下,学校应有条件地创设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鼓励他们通过有偿资助、公益实践,实现自助自强,减轻个人和家庭经济负担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谋生技能和社会技能,因此勤工助学岗位的创设应尽可能贴切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二是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打造一批专属的励志强能实践基地和互助平台,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生存发展能力、就业竞争力等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成才意识;开展和培育一批学生发展性资助计划项目,以“资助与发展相结合、励志与强能相结合、管理与育人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为原则,以项目研究和社会实践为载体,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学历提升、社会实践、学术科研、就业创业、素质拓展等公益类项目,同时出台相应激励机制鼓励和辅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学习职业技能,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提升个人素质,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是加强校内外合作,各高校可与其他学校、社会组织、企业等合作,充分发挥校友资源的优势作用,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技能培训平台和企业实习渠道,鼓励、帮助其提升自身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有效推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发展性资助工作。
3.打造一支专门化、专业化的资助工作队伍
各高校应充分重视高校资助工作队伍的角色功能,进一步加强高校资助工作队伍的专门化、专业化建设,如完善资助工作队伍选聘机制、明确资助工作队伍的培养和晋升路径、健全资助工作队伍管理制度、建立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指导专家库等。各高校资助工作队伍要针对不同情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精准化指导和服务,把资助育人工作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一环,持续健全资助育人工作体系。与此同时,高校资助工作队伍应适应大数据时代,加强资助服务信息化,积极探索精准化的资助工作信息化平台,提升认定贫困生资格、资助项目实施、资助管理等方面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总之,随着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重点从缓解学生经济困难转向资助育人,工作的理念从救济型、保障型资助转变为发展型资助,在发展性资助理念下探索高校资助工作精准化的实践路径有利于挖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新途径,积极融合发展性资助理念,贴近贫困生实际需求,以育人为本,以促进贫困生多元发展为方向,为其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课题项目:广东石油化工学院2018年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一般项目,项目编号为2018zz06。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现阶段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不足
1.在分类识别资助对象上缺少精准化
目前各高校除了部分特殊困难学生,如建档立卡学生,当地政府有一定的数据库可提供作为贫困认定依据,但其他家庭困难学生的情况由学校根据学生本人提供的材料进行一一核对,高校与政府相关部门之间关于这一部分学生的情况没有相关的数据共享,各高校经济相对困难学生的信息量大而杂,学校要一一掌握学生家庭困难实际状况是比较困难的。另外,学校开展相关资助认定工作的一般前提是学生本人提交相关材料进行申请认定,申请材料数量多而杂,每个申请学生的情况各异,难以按照一般资助工作标准去判别和衡量,如家庭经济来源没有明确的统计渠道,其家庭收入支出、因病因灾致困情况等很难量化和对标,学生提交的相关材料主观性强,都不能很好真实反映出实际的家庭经济状况。即便有些高校在探索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化认定数据库,但目前效果不佳。学生中也存在因对家庭贫困感到羞惭自卑、自我排斥,无法正视贫困而出现的“贫而不申”和家庭虽然一般但积极申请国家资助的“申而不贫”的现象。
2.在资助体制建设上缺少精准化
首先,大学生资助工作具有政策性强、工作精细化、强调资助育人等特点,需要从事高校资助工作研究专门化、专业化的工作队伍作为提高资助工作精准化的保障。但目前部分高校资助工作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大多由辅导员负责,事务性工作繁重让他们存在政策解读不透彻、工作不够扎实深入等问题。其次,未建立精准化的资助工作信息化平台数据库,在人工管理为主的资助工作机制下,大部分高校资助工作,仍处在人工操作阶段,难以根据学生不同家庭情况、不同需求、不同发展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认定管理、过程管理、结果管理,这就导致资助工作效率不高、精准化程度不足、育人效果不明显。最后,从资助本身来看,大多数高校的资助工作一般以物资资助和经济帮扶为主,注重解决学生眼前需要,但在育人过程中缺少长效化管理,对贫困生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倾斜力度不够,这种无偿资助容易弱化资助的价值功能和育人目标。
实施发展性资助实现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化路径
高校资助工作必须坚持育人为本。救济性、保障性资助由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和高校作为资助主体,以保障学生学习生活基本需求作为主要资助目标,当下倡导的发展性资助则更加重视受助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发展性资助的基础仍是资助,依然少不了物资资助和经济帮扶作为基础保障,在此基础上着重于受助生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要使受助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高受助学生自主能力和关注自我发展的能动性,重视其心理需求尤为重要。为了受助学生全面发展、自我发展实行精准化资助,保证资助工作的育人成果,积极探索发展性资助理念下高校资助工作精准化的实践路径。
1.完善高校现有的复合型资助政策体系
高校资助工作经过多年发展完善,普通高校基本已构建无偿资助、有偿资助等多种形式的复合型资助政策体系,建立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助学贷款代偿、勤工俭学、临时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社会奖助学金和保证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顺利入学的“绿色通道”等较为全面的资助政策体系。这就为发展性资助理念下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化提供了基础,各高校应继续进一步完善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赠和学生助己相互贯通的发展型资助体系,从政策、制度、组织、实施、人力等各个环节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谋划,以集中有效的资助资源、精准化的工作方式方法,探索各高校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方案,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制度激励和约束也不可或缺,加强资助工作的过程指导和常态化管理,通过约束和激励办法,对受助学生的学习、生活、志愿服务、个人诚信等提出合理的要求,强化其受助过程中的发展性,实现个人成长成才。
2.整合校内外资源,促进贫困生多元化发展
为加强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化,贯彻落实发展性资助理念,实现资助育人,高校可以探索多方面渠道拓展学生多元化发展。一是进一步完善勤工助学机制和模式,在不影响贫困学子学业的前提下,学校应有条件地创设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鼓励他们通过有偿资助、公益实践,实现自助自强,减轻个人和家庭经济负担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谋生技能和社会技能,因此勤工助学岗位的创设应尽可能贴切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二是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打造一批专属的励志强能实践基地和互助平台,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生存发展能力、就业竞争力等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成才意识;开展和培育一批学生发展性资助计划项目,以“资助与发展相结合、励志与强能相结合、管理与育人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为原则,以项目研究和社会实践为载体,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学历提升、社会实践、学术科研、就业创业、素质拓展等公益类项目,同时出台相应激励机制鼓励和辅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学习职业技能,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提升个人素质,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是加强校内外合作,各高校可与其他学校、社会组织、企业等合作,充分发挥校友资源的优势作用,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技能培训平台和企业实习渠道,鼓励、帮助其提升自身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有效推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发展性资助工作。
3.打造一支专门化、专业化的资助工作队伍
各高校应充分重视高校资助工作队伍的角色功能,进一步加强高校资助工作队伍的专门化、专业化建设,如完善资助工作队伍选聘机制、明确资助工作队伍的培养和晋升路径、健全资助工作队伍管理制度、建立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指导专家库等。各高校资助工作队伍要针对不同情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精准化指导和服务,把资助育人工作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一环,持续健全资助育人工作体系。与此同时,高校资助工作队伍应适应大数据时代,加强资助服务信息化,积极探索精准化的资助工作信息化平台,提升认定贫困生资格、资助项目实施、资助管理等方面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总之,随着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重点从缓解学生经济困难转向资助育人,工作的理念从救济型、保障型资助转变为发展型资助,在发展性资助理念下探索高校资助工作精准化的实践路径有利于挖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新途径,积极融合发展性资助理念,贴近贫困生实际需求,以育人为本,以促进贫困生多元发展为方向,为其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课题项目:广东石油化工学院2018年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一般项目,项目编号为2018zz06。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