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对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歧义容忍度和英语课堂焦虑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歧义容忍度”与“英语课堂焦虑”“交际畏惧”“负评价恐惧”和“考试焦虑”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英语专业大学生中低歧义容忍度者所占比例偏高;低歧义容忍度者所感受到的课堂焦虑、交际畏惧、负评价恐惧和考试焦虑均比高歧义容忍度者要多。
【关键词】歧义容忍度 英语课堂焦虑 英语专业大学生
一、引言
英语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者学习成效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歧义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它普遍存在于各种各样的语言中。歧义容忍度是一种认知方式,一种学习者所持有的态度,它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针对一些具有歧义性、陌生性或异质性的材料而言。同样,外语焦虑作为一种重要的情感变量,也备受关注。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产生了大量有关外语焦虑的研究,势头强劲。英语焦虑对英语学习过程的影响无处不在。 尽管对于歧义容忍度和英语阅读、听力、写作及口语表达的焦虑的研究非常丰富,但是有关这两个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却很匮乏。本研究旨在探索英语专业大学生歧义容忍度与英语课堂焦虑之间的关系,以期给英语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本研究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120 名大学三年级的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歧义容忍度和英语课堂焦虑进行了调查,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歧义容忍度与英语课堂焦虑的关系。然后通过访谈进一步验证和解释问卷结果。研究表明,“歧义容忍度”与“英语课堂焦虑”“交际畏惧”“负评价恐惧”和“考试焦虑”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英语专业大学生中低歧义容忍度者所占比例过高;低歧义容忍度者所感受到的英语课堂焦虑、交际畏惧、负评价恐惧和考试焦虑均比高歧义容忍度者要多。
本研究共五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对该研究的现状、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做了简单介绍;第二部分是理论背景;第三部分,作者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进行总结和讨论;在第四部分中,作者根据前面的研究数据和讨论结果,提出了降低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课堂焦虑的有效对策;第五部分为该研究的结论与总结。
二、理论背景
(一)容忍度与歧义的定义
1993年,McLain指出,“容忍度”即勉强接受,而“不容忍”则表示拒绝,并且他认为容忍度沿着一系列从拒绝到吸引的连续体延展。这个定义相当模糊,“容忍度”和“歧义”的内在特征都变得难懂晦涩。而韦氏新大学辞典将“歧义”一词定性为形容词:第一种意思是表示不确定的或存疑的;另外一种意思则属于心理学范畴,表示存在两种及以上理解方式。
(二)歧义容忍度的定义
美国心理学家Frenkel·Brunswik在1949年首次将“歧义容忍度”这一术语定义为个人对生活的情感和认知导向。Norton (1975) 在此基础上,做出了更广泛的阐述,他认为歧义就如一种趋势,能感知或是解释一些信息,而这些信息它们一般是模糊的、不完整的、片段的、多重的、可能性的、松散的、不确定的、前后矛盾的、对立的、矛盾的或代表不明确的意思,是心理不适或威胁的实际或潜在来源。1996年,Ehrman对这一术语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将此分成三种水平功能:第一种水平叫作摄入,即接受新的信息;第二种水平是歧义容忍度能力,即个人需要处理对立成分,不完整的信息或是系统;第三种水平则是同化,也就是区分,设置优先级或是重建认知图解。
总而言之,歧义容忍度就是语言学习者接受那些可能与自己原有认知发生冲突的知识、价值和观念,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三)外语焦虑
Gardner和MacIntyre (1991) 认为,外语焦虑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产生的害怕或恐惧心理。但是,Horwitz和Cope (1986) 将外语焦虑定义为自我认知、信仰、感觉以及由于语言学习过程的独特性而产生的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的行为的总和。“无论在非正式场合(课堂外)还是正式场合(课堂内),在影响语言学习的因素中,语言焦虑占很大比重” (Arnold, 1999) 。因此,语言焦虑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应该受到重视。
自1970年以来,很多学者对外语学习焦虑的影响做了大量研究。外语学习焦虑对外语学习有利有弊。适当的焦虑感有助于外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甚至能提高他们去完成新的学习任务的能力,因为这种焦虑感是“有利的”或“促进性的”。例如,在一个精选过的优秀语言学习者的小组中发现,促进焦虑感有助于掌握语言和提高自信 (Ehrman
【关键词】歧义容忍度 英语课堂焦虑 英语专业大学生
一、引言
英语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者学习成效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歧义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它普遍存在于各种各样的语言中。歧义容忍度是一种认知方式,一种学习者所持有的态度,它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针对一些具有歧义性、陌生性或异质性的材料而言。同样,外语焦虑作为一种重要的情感变量,也备受关注。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产生了大量有关外语焦虑的研究,势头强劲。英语焦虑对英语学习过程的影响无处不在。 尽管对于歧义容忍度和英语阅读、听力、写作及口语表达的焦虑的研究非常丰富,但是有关这两个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却很匮乏。本研究旨在探索英语专业大学生歧义容忍度与英语课堂焦虑之间的关系,以期给英语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本研究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120 名大学三年级的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歧义容忍度和英语课堂焦虑进行了调查,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歧义容忍度与英语课堂焦虑的关系。然后通过访谈进一步验证和解释问卷结果。研究表明,“歧义容忍度”与“英语课堂焦虑”“交际畏惧”“负评价恐惧”和“考试焦虑”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英语专业大学生中低歧义容忍度者所占比例过高;低歧义容忍度者所感受到的英语课堂焦虑、交际畏惧、负评价恐惧和考试焦虑均比高歧义容忍度者要多。
本研究共五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对该研究的现状、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做了简单介绍;第二部分是理论背景;第三部分,作者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进行总结和讨论;在第四部分中,作者根据前面的研究数据和讨论结果,提出了降低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课堂焦虑的有效对策;第五部分为该研究的结论与总结。
二、理论背景
(一)容忍度与歧义的定义
1993年,McLain指出,“容忍度”即勉强接受,而“不容忍”则表示拒绝,并且他认为容忍度沿着一系列从拒绝到吸引的连续体延展。这个定义相当模糊,“容忍度”和“歧义”的内在特征都变得难懂晦涩。而韦氏新大学辞典将“歧义”一词定性为形容词:第一种意思是表示不确定的或存疑的;另外一种意思则属于心理学范畴,表示存在两种及以上理解方式。
(二)歧义容忍度的定义
美国心理学家Frenkel·Brunswik在1949年首次将“歧义容忍度”这一术语定义为个人对生活的情感和认知导向。Norton (1975) 在此基础上,做出了更广泛的阐述,他认为歧义就如一种趋势,能感知或是解释一些信息,而这些信息它们一般是模糊的、不完整的、片段的、多重的、可能性的、松散的、不确定的、前后矛盾的、对立的、矛盾的或代表不明确的意思,是心理不适或威胁的实际或潜在来源。1996年,Ehrman对这一术语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将此分成三种水平功能:第一种水平叫作摄入,即接受新的信息;第二种水平是歧义容忍度能力,即个人需要处理对立成分,不完整的信息或是系统;第三种水平则是同化,也就是区分,设置优先级或是重建认知图解。
总而言之,歧义容忍度就是语言学习者接受那些可能与自己原有认知发生冲突的知识、价值和观念,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三)外语焦虑
Gardner和MacIntyre (1991) 认为,外语焦虑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产生的害怕或恐惧心理。但是,Horwitz和Cope (1986) 将外语焦虑定义为自我认知、信仰、感觉以及由于语言学习过程的独特性而产生的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的行为的总和。“无论在非正式场合(课堂外)还是正式场合(课堂内),在影响语言学习的因素中,语言焦虑占很大比重” (Arnold, 1999) 。因此,语言焦虑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应该受到重视。
自1970年以来,很多学者对外语学习焦虑的影响做了大量研究。外语学习焦虑对外语学习有利有弊。适当的焦虑感有助于外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甚至能提高他们去完成新的学习任务的能力,因为这种焦虑感是“有利的”或“促进性的”。例如,在一个精选过的优秀语言学习者的小组中发现,促进焦虑感有助于掌握语言和提高自信 (Ehr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