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媒体时代网络像是一个已习惯于吃大餐的淘金者,一方面让那些已处于上层社会的精英们不断的自曝家门,频频出现于公众视野,即便看顧得很严,说不定一不小心,微博上就会风生水起,像雾里看花,不着一处,这里面不乏炒作的成分,而娱乐八卦最受民众欢迎的一种消遣方式,另一方面网络又可不断地制造网红,成为网络加时代的超级星探,甚至可以让一个平民一夜间浮出水面。网络有很强的自净能力,同时又是制造浑水摸鱼的高手,因而即便有人因为网络而臭名昭著,不久就归于风平浪静,只是让人真正感受到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份量,同时又有人利用网络而赢得了亿万身价,这类事件容易调动人群名利上的欲望,产生浮躁的心态,什么样的现身说法百度一下就都出来了!让人不禁心生困惑:网络的出现到底是社会的进步呢还是社会的倒退?是文明的召唤呢还是文明的衰落?一时也无法给出满意的答案!它是一把双刃剑,总是用正能量或负能量的锤子修理我们的心。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随着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人们普遍需要一个开放的平台以获得一种存在感!我们普遍生存在光宗耀祖的仪式感当中,整体的文化气氛让我们必须活在别人的眼光下,仪式感相当于人的外包装,水草越来越丰茂,内心就会越来越荒芜,这也是容易造成腐败大面积塌方的地方,几年前我就一气呵成写过一首诗:
时间都去哪儿了
当我写下这一行的时候
我又旧了
每天清晨我按时走进自己的眼睛
接受大自然的恩赐和挑选日复一日回顾反省
像大地与阳光的协定接受壮大掩饰瑕疵
修正地气
自己的脸与土壤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一旦撬开季节的嘴巴我就要被吞噬
春天里所有鲜花微笑着都想诱惑我的手指
所有我目及的枝条都将抽打我裸露的背脊
我漫步只是一种假象
提醒湖水我曾经在休闲的湖岸来过一一
如同田间的农妇头上偶插的鲜花
那是一种沉闷中的挥霍
春天在一瞬间暴露它所有弱点
额头上的皱纹总是在解构我波浪般的青春
谁都会有汇入滚滚洪流
像一个时代所暴露的种种特征
当记者采访余秀华时,问余秀华为什么能写出了大量的爱情诗时,余秀华给出的一句话还是很恰当的:缺什么补什么,网络只是将这种幕后需求推到了前台,缺什么补什么,所以最近的范雨素热如日中天也应是这个规律造成的,当人们对于范雨素投以大量的泪水时,我不得不同情一下我自己以及生活在这个时代,那些非范雨素的人们,在物质追求最大化的今天,人们像是一个蒸发太久的囚徒,已经不会流泪了,或者说人们麻木得已经找不到泪点了。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它直接产生的社会效应就是一次性消费关系,碎片化伦理结构。而兴起的网络文学正是一次性消费而导致碎片化伦理结构的迫切收容所,反过来碎片化伦理结构又会促进一次性消费的深化和蔓延。
其实从一次性筷子开始,我们就已经摆脱不了一次性消费的命运,一次性筷子只是在你就餐时那一餐负健康上的法律责任,而我们知道一次性筷子在这一餐上几乎不可能让你致病,基于此,生产商就会挺而走险,(实质上他们根本不需要冒多大危险),只是在劣质材料上做一些手脚,其商品价值就会大幅度提升,但其中产生的健康危害是堆积在你的体内的,在这里一次性筷子已经转移了法律风险,现在的很多官员已经掌握了这一哲学,打一枪换一炮,模糊概念,功绩就是自个的,有问题就拿组织说事,自己从中渔利,筷子哲学的危害程度大到可以捅破天,所谓量变引起质变,是制造筷子的那双手所无法掌控的,背离自己的良知越来越远也浑然不知,但最终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因为制造筷子的那双手只要大家肯找一定是可以找到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我在这里说一句“当官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但是如果真要往小里说,哪个官员没有丁点事呢?笔者在这里奉劝一句:不肯做艺术化的官员就别去从政了。我们当初来自于什么地方?来自于为了在自然界中很好的生存而进化成的一个欲望的综合体,因为只有欲望更强烈的人才可能争取到更多资源,但随着文明的逐步累积,因为思想,哲学,宗教,会有一部分人进入更高层次,我们称之为信仰,这部分人被选择出来成为人类的中坚力量,因为艺术是与信仰挂钩的,与科学应该归于一处,本质上科学也是艺术,艺术作为本质上的一种伦理大于其他一切伦理。一切艺术都没有享受其他伦理的权利(我这里指的是享受),本质上说是已经失去了其他伦理,只享受艺术伦理本身,以此也可以参照一个艺术家的标准。
前不久我们单位集体去体检,去了才发现是一家专门的体检类私营企业,体检本是医疗主体的一部分,但因为社会大分工被独立出来,一站式服务商业模式,本质上也是一次性商业消费导致违背了行业伦理,我们知道医院是解决人身心的地方,包括肉体和精神,作为一个事业型的结构延续了传统的消化系统,在古代,一个名医就是一座著名的医院,老百姓考察的不仅仅是其医疗水平,更重要的还要看其人品,本质上说是这个医生的艺术涵养,这样就形成了可信赖的人身依附关系,将病人利益最大化,而一旦这种行规被打破,商业化模式其追求的艺术形式必然是以追求效益,追求最大化的利润为目标,与医疗行业人文特征背道而驰,所以不是每个行业都是用来追求利润的,大环境变了,所以很多医生再也无法聚精会神地恪守医道,同样性质的还有教育系统,其分化出来的私立学校必然会违背教育教学常规,不会以考虑人的心智发展规律为第一要旨,而人的心智发展确实是不均衡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基本上选择了心智早熟的人,显然这根本不可能作为衡量一个人兴趣天赋的标准;还有片面追求的升学率本身就违背了教育学伦理,为了提高升学率老师基本是棍棒加试卷的模式,又因为老师的收入普遍很低,影响到老师的心理平衡,所以补课现象日趋成风,说到底都是为了追求满足于个体生存的商业价值。而作为应试教育的一把尺子逐渐形成产业的今天(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存在),学生作为掌握国家未来命脉巨大智能的载体,正是由于这种一次性消费,令他们库存的创造性资源几乎丧失殆尽! 一次性消费其实在自媒体时代无处不在,像凤姐其本质就是被公众媒體一次性消费的,其背后所营造的商业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我们无法对此类一次性消费的当事媒体做一次正面或负面意义的准确判断,但凤姐是借此机会获得了进入公众视野的入场券,她之前所有的个人资源已经基本被一次性消费光了,话说回来,如果她没有被消费过,她就不会成为今天的凤姐,因为人是社会中的人,不会作为孤立中的个体而单独存在,只有走出来,才能走进这个世界,就像一次性筷子获得了这样一个标签,凤姐赢得了凤姐这样一个标签,如今我们看到了凤姐独立的人格,她的兴趣爱好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引发的喧嚣会永恒存在于某些社会情节之中,并会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
一次性消费其产生的危害从文艺角度来说往往会扼杀文艺创作者的才华,古代最典型的事例有伤仲永,现当代很多文艺家在进入文艺创作巅峰之后,就忙于应付各种人事,有的进入官场疲于奔赴各种现场活动,这就是为什么著名作家很多,但有价值的文本却很少,即便有官方体制的介入作用也是收效甚微,老百姓不满意,因为人们欣赏水准在逐步提高,他们是有一杆秤的。反而民间却产生了相对较多的有价值的文本,由此可见,文艺只能在自然的生态中成长,过于干预则是揠苗助长。
一次性消费还促进了利益交流融合的频繁,因为成员之间的结合是通过一次性消费达成的利益共同体,在权力部门出现得相对普遍,互相之间通过出租国家权力牟取私利,权力成为个人营私舞弊的工具,并暗地里用来交换,所以为什么腐败是以成团出现的,而这里当然有某些核心者的关键作用,当然也有核心者被架空的可能,一旦天朗气清就会真相大白于天下。而且一次性消费会鼓动官员们虚高政绩,以套取更多的国家资源,损害纳税人利益,豆腐渣工程的出现就是一次性消费带来的恶果,不在其位便不谋其政,当然对其造成的后果也不再问责,所以对于官员们的终身问责制很有必要,这本质上是保护有责任心的官员,也对后来者有警示作用,由此我想起了《人民的名义》中几位个性鲜明的官员形象,如侯亮平,沙瑞金,李达康,陆亦可,陈海等经典形象,他们属于有信仰的一代官员,但也都来头不小,也许是作者的主观愿望,还是偶然巧合?也只能这样愿望而己,但他们从政值只是用来居住而己,很多人炒房实际上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营造的不安全感造成的,试问我们什么时候因为住房而这样窘迫过?什么时候因为出生而这样窘迫过?什么时候因为爱情而这样窘迫过?什么时候因为疾病而这样窘迫过?什么时候因为死而这样窘迫过?我曾经跟别人开过玩笑,在现代化的产业结构中,你想隐居都将没有可能,和尚都已成为一种职业,冠冕堂皇地去赚取利润。幸运的是政府已注意到了这些,通过各种宏观调控措施限制房价上涨,遏制炒房者,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与此同时,国家通过各种政策缩小地区差别,如交通的现代化,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的实施,都有将目前的劣势资源转化为优势资源的可能,力求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公平,成效初显。人们也由极端地追求物质生活回归到内心的文化气质。但趋势已经形成,不是有一种说法吗?一个人打不过一个团队,一个团队打不过一个组织,一个组织打不过一种趋势,因为趋势最有足够的时间,短期内又怎么能够消除这些影响呢?
时间都去哪儿了
当我写下这一行的时候
我又旧了
每天清晨我按时走进自己的眼睛
接受大自然的恩赐和挑选日复一日回顾反省
像大地与阳光的协定接受壮大掩饰瑕疵
修正地气
自己的脸与土壤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一旦撬开季节的嘴巴我就要被吞噬
春天里所有鲜花微笑着都想诱惑我的手指
所有我目及的枝条都将抽打我裸露的背脊
我漫步只是一种假象
提醒湖水我曾经在休闲的湖岸来过一一
如同田间的农妇头上偶插的鲜花
那是一种沉闷中的挥霍
春天在一瞬间暴露它所有弱点
额头上的皱纹总是在解构我波浪般的青春
谁都会有汇入滚滚洪流
像一个时代所暴露的种种特征
当记者采访余秀华时,问余秀华为什么能写出了大量的爱情诗时,余秀华给出的一句话还是很恰当的:缺什么补什么,网络只是将这种幕后需求推到了前台,缺什么补什么,所以最近的范雨素热如日中天也应是这个规律造成的,当人们对于范雨素投以大量的泪水时,我不得不同情一下我自己以及生活在这个时代,那些非范雨素的人们,在物质追求最大化的今天,人们像是一个蒸发太久的囚徒,已经不会流泪了,或者说人们麻木得已经找不到泪点了。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它直接产生的社会效应就是一次性消费关系,碎片化伦理结构。而兴起的网络文学正是一次性消费而导致碎片化伦理结构的迫切收容所,反过来碎片化伦理结构又会促进一次性消费的深化和蔓延。
其实从一次性筷子开始,我们就已经摆脱不了一次性消费的命运,一次性筷子只是在你就餐时那一餐负健康上的法律责任,而我们知道一次性筷子在这一餐上几乎不可能让你致病,基于此,生产商就会挺而走险,(实质上他们根本不需要冒多大危险),只是在劣质材料上做一些手脚,其商品价值就会大幅度提升,但其中产生的健康危害是堆积在你的体内的,在这里一次性筷子已经转移了法律风险,现在的很多官员已经掌握了这一哲学,打一枪换一炮,模糊概念,功绩就是自个的,有问题就拿组织说事,自己从中渔利,筷子哲学的危害程度大到可以捅破天,所谓量变引起质变,是制造筷子的那双手所无法掌控的,背离自己的良知越来越远也浑然不知,但最终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因为制造筷子的那双手只要大家肯找一定是可以找到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我在这里说一句“当官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但是如果真要往小里说,哪个官员没有丁点事呢?笔者在这里奉劝一句:不肯做艺术化的官员就别去从政了。我们当初来自于什么地方?来自于为了在自然界中很好的生存而进化成的一个欲望的综合体,因为只有欲望更强烈的人才可能争取到更多资源,但随着文明的逐步累积,因为思想,哲学,宗教,会有一部分人进入更高层次,我们称之为信仰,这部分人被选择出来成为人类的中坚力量,因为艺术是与信仰挂钩的,与科学应该归于一处,本质上科学也是艺术,艺术作为本质上的一种伦理大于其他一切伦理。一切艺术都没有享受其他伦理的权利(我这里指的是享受),本质上说是已经失去了其他伦理,只享受艺术伦理本身,以此也可以参照一个艺术家的标准。
前不久我们单位集体去体检,去了才发现是一家专门的体检类私营企业,体检本是医疗主体的一部分,但因为社会大分工被独立出来,一站式服务商业模式,本质上也是一次性商业消费导致违背了行业伦理,我们知道医院是解决人身心的地方,包括肉体和精神,作为一个事业型的结构延续了传统的消化系统,在古代,一个名医就是一座著名的医院,老百姓考察的不仅仅是其医疗水平,更重要的还要看其人品,本质上说是这个医生的艺术涵养,这样就形成了可信赖的人身依附关系,将病人利益最大化,而一旦这种行规被打破,商业化模式其追求的艺术形式必然是以追求效益,追求最大化的利润为目标,与医疗行业人文特征背道而驰,所以不是每个行业都是用来追求利润的,大环境变了,所以很多医生再也无法聚精会神地恪守医道,同样性质的还有教育系统,其分化出来的私立学校必然会违背教育教学常规,不会以考虑人的心智发展规律为第一要旨,而人的心智发展确实是不均衡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基本上选择了心智早熟的人,显然这根本不可能作为衡量一个人兴趣天赋的标准;还有片面追求的升学率本身就违背了教育学伦理,为了提高升学率老师基本是棍棒加试卷的模式,又因为老师的收入普遍很低,影响到老师的心理平衡,所以补课现象日趋成风,说到底都是为了追求满足于个体生存的商业价值。而作为应试教育的一把尺子逐渐形成产业的今天(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存在),学生作为掌握国家未来命脉巨大智能的载体,正是由于这种一次性消费,令他们库存的创造性资源几乎丧失殆尽! 一次性消费其实在自媒体时代无处不在,像凤姐其本质就是被公众媒體一次性消费的,其背后所营造的商业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我们无法对此类一次性消费的当事媒体做一次正面或负面意义的准确判断,但凤姐是借此机会获得了进入公众视野的入场券,她之前所有的个人资源已经基本被一次性消费光了,话说回来,如果她没有被消费过,她就不会成为今天的凤姐,因为人是社会中的人,不会作为孤立中的个体而单独存在,只有走出来,才能走进这个世界,就像一次性筷子获得了这样一个标签,凤姐赢得了凤姐这样一个标签,如今我们看到了凤姐独立的人格,她的兴趣爱好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引发的喧嚣会永恒存在于某些社会情节之中,并会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
一次性消费其产生的危害从文艺角度来说往往会扼杀文艺创作者的才华,古代最典型的事例有伤仲永,现当代很多文艺家在进入文艺创作巅峰之后,就忙于应付各种人事,有的进入官场疲于奔赴各种现场活动,这就是为什么著名作家很多,但有价值的文本却很少,即便有官方体制的介入作用也是收效甚微,老百姓不满意,因为人们欣赏水准在逐步提高,他们是有一杆秤的。反而民间却产生了相对较多的有价值的文本,由此可见,文艺只能在自然的生态中成长,过于干预则是揠苗助长。
一次性消费还促进了利益交流融合的频繁,因为成员之间的结合是通过一次性消费达成的利益共同体,在权力部门出现得相对普遍,互相之间通过出租国家权力牟取私利,权力成为个人营私舞弊的工具,并暗地里用来交换,所以为什么腐败是以成团出现的,而这里当然有某些核心者的关键作用,当然也有核心者被架空的可能,一旦天朗气清就会真相大白于天下。而且一次性消费会鼓动官员们虚高政绩,以套取更多的国家资源,损害纳税人利益,豆腐渣工程的出现就是一次性消费带来的恶果,不在其位便不谋其政,当然对其造成的后果也不再问责,所以对于官员们的终身问责制很有必要,这本质上是保护有责任心的官员,也对后来者有警示作用,由此我想起了《人民的名义》中几位个性鲜明的官员形象,如侯亮平,沙瑞金,李达康,陆亦可,陈海等经典形象,他们属于有信仰的一代官员,但也都来头不小,也许是作者的主观愿望,还是偶然巧合?也只能这样愿望而己,但他们从政值只是用来居住而己,很多人炒房实际上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营造的不安全感造成的,试问我们什么时候因为住房而这样窘迫过?什么时候因为出生而这样窘迫过?什么时候因为爱情而这样窘迫过?什么时候因为疾病而这样窘迫过?什么时候因为死而这样窘迫过?我曾经跟别人开过玩笑,在现代化的产业结构中,你想隐居都将没有可能,和尚都已成为一种职业,冠冕堂皇地去赚取利润。幸运的是政府已注意到了这些,通过各种宏观调控措施限制房价上涨,遏制炒房者,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与此同时,国家通过各种政策缩小地区差别,如交通的现代化,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的实施,都有将目前的劣势资源转化为优势资源的可能,力求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公平,成效初显。人们也由极端地追求物质生活回归到内心的文化气质。但趋势已经形成,不是有一种说法吗?一个人打不过一个团队,一个团队打不过一个组织,一个组织打不过一种趋势,因为趋势最有足够的时间,短期内又怎么能够消除这些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