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内涵、价值及操作方法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l4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例研究作为一种方便实用的教育科研方法,能够将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具有课例的客观性、关注的主体性、阐释的针对性、场景的独特性、结论的实用性等特征。课例研究通过课例主题与素材选择、课例方案设计与完善、课例实施与数据采集、课例反思与论文撰写,有效促进研教融合,提升研究质量,优化学习方式,推动教师成长。
  关键词:课例研究;教学研究;教学实践
  课例已经成为联结教育理论与教学行为、研究者和教师的桥梁,是教育研究回归课堂的重要载体和成果表现,一种促进教师实现理论学习向教学实践迁移的“载体学习”观正在形成[1]。课例研究作为一种教师对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所开展的合作性研究,是一种方便实用的教育科研方法,能够将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促进研教融合,提升研究质量,优化学习方式,推动教师成长。
  一、课例研究的内涵、要素和特征
  (一)课例研究的内涵
  课例是以实际发生的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小的教育教学问題为主题,通过对教学问题的描述和再现来揭示教与学的改进过程,讲述教学改进背后的认识和观念[2]。课例研究以课例为载体,以解决操作性问题为手段,培养教师面对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和反思能力,促进教师基于实践经验的专业知识即实践知识的增长。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透视课堂和改进课堂是两个关键点。课例研究成果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处置性经验,这种经验是经由教师的经验世界和理论世界中展开问题的反复建构与思考而形成的”[3]。
  已有的观点对课例研究的解读侧重课例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并把课例研究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方式。然而,课例研究不仅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即课例研究不仅要关注教师如何上好一节课,更要关注学生如何学好一节课。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才是课例研究最核心的目的。
  (二)课例研究的基本要素
  杨玉东教授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认为课例研究成果的表达包含主题与背景、情境与描述、问题与讨论、诠释与研究等四个要素[4]。结合已有观点,从课例实践的角度,笔者将课例研究分为课例主题与素材选择、课例方案设计与完善、课例实施与数据采集、课例反思与论文撰写等四个部分。
  课例主题与素材选择是课例研究的第一要素,主要回答课例研究聚焦教学中的什么问题、为何要选择研究这个问题和用什么素材研究这个问题等问题。课例方案设计与完善是课例研究的关键要素,主要关注课例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师生主要活动等问题。课例实施与数据采集是课例研究的核心要素,主要进行课例研究实践和课例数据采集,即获取课堂教学真实情境的有效数据。课例反思与论文撰写是课例研究的深化,主要阐明课例对一类课的启发、课例的研究展望,并形成规范的课例研究成果。
  (三)课例研究的主要特征
  从不同的角度关注课例研究,会归纳出不同的特点。美国学者莱维丝教授揭示了课例研究改进教学的内在机理,概括了课例研究的五个显著特征:考虑学生学习发展的长期目标、研究现有的课程和标准、规划和开设研究课、在研究课的过程中收集数据、呈现和讨论来自研究课的数据[5]。中国学者安桂清认为课例研究具有三个典型的特征:课例研究是对教学的阐释性探究、课例研究的重心是学生的学、课例研究在话语方式上应采用实践话语[6]。
  综合学者们已有的观点,笔者将课例研究的特征概括为以下五点。第一,课例的客观性。课例真实发生,具有可观察、可再现的特点。第二,关注的主体性。关注者是教师,被关注者是学生和教师,而对学生的关注是最核心和最重要的。第三,阐释的针对性。课例的描述、发现、解释、构建必须以真实的课例为依据,实事求是,不能超出课例的内容范围。第四,场景的独特性。课例研究以教学现场为依据,具有语境性、独特性。第五,结论的实用性。课例研究的结论对教学具有指导和改进意义,且针对同类问题有一定的适用性。
  二、课例研究的价值
  课例研究能够将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促进研教融合,提升研究质量,优化学习方式,推动教师成长。
  (一)促进研教融合
  教学研究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的部分教学研究存在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脱节的现象,导致教师的工作负担加重,教育教学质量却没有得到提升。这种不合理的研究方式不仅难以发挥教育研究的作用,还干扰了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提升教育研究价值,发挥教育研究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课例研究是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课例研究,能够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促进研教深度融合,用教育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用教学实践支撑教育研究,在研究与实践中提升教育教学活动的科学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提升育人质量。
  (二)提升研究质量
  近年来,教学研究的数量不断增加,但研究质量却没有明显提升,其主要原因是缺少过程性实践活动。教学研究的质量需要具体的实践活动来支撑。课例研究能够将理论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放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检验,能够促进教学研究成果的落地,能够将教学研究的假设置于课堂实践中加以验证,并通过课堂反思得到完善,从而形成高质量的认识性或操作性成果,有效提升教学研究的质量。
  (三)优化学习方式
  课例研究的过程是教与学的设计、实施、反思与改进的过程。课例设计的重点是学生活动的设计,课例实施的重点是学生的课堂参与,课例反思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效果,课例改进的重点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改进。因此,通过课例的观察、分析能够找到课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能够及时调整课例方案,改善课例实施过程,优化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从而促进深度学习,提升学习质量。
  (四)推动教师成长
  从师范生到职初教师,再发展到有经验教师及专家教师,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谱系。教师的专业成长与知识结构存在密切的联系[7]。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案例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增长幅度远大于原理性知识,而大部分案例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来源于教师的亲身经验,以默会知识为主。课例研究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中实践和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案例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增长的过程。因此,课例研究对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
其他文献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在品味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品读文本中的词语,只有充分体会到词语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内涵,才能让学生走近文本,收获深刻的体验。本文拟从角色体验、迁移运用和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目的探讨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LS)使用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手法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65例DLS患者并随机分成观察组33例与对照组32例,对照组单用手法治疗,观察组采取手术治疗联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