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武汉市科教与人力资源概况
截至2007年,武汉地区在校大学生人数为104.11万人,居全国第一名。其中,研究生人数为7.55万人,普通高校在校生77.84万人,成人高校在校生18.72万人。武汉由此进一步奠定了其全国重要的“人才培养高地”的地位①。武汉高校数量众多,具体统计如图1所示:
图1 武汉市普通高等院校基本情况(单位:人)
来源:武汉统计年鉴2007
在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武汉市人均GDP处于倒数第6位,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处于倒数第6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位居第12,武汉是全国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之一,拥有的高校数居第4位,千人拥有高校在校生居第1位,中专在校生居第3位,普通在校生居第5位,但教育经费投总量偏低;武汉市科教优势综合指数在数据完整的13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居第3位;在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35.96%,居第4位,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30.58%,居第13位,这说明武汉市人力资源水平整体素质较高②。
二、武汉市科教人才优势主要特点
一是科技资源丰富。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大学52所,重点学科65个,在校学生有76万人,居全国第一,每年有12万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全国。以中科院武汉分院为代表的科研单位105个,国家实验室1个(全国共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两院院士49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个,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0个,生产力促进中心17个,科技产业化基地14个。武汉市是全国第一个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光谷),全国第一个孵化器建设试点城市,全国唯一的生物安全最高等级P4实验室。武汉市科技竞争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全国第三。
二是科研活动活跃。2006年,武汉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工业企业投入科技活动人员8万多人,比2000年增长62.7%;投入科技经费92.56亿元,增长118.1%。民营科技企业4600户,增长102.2%。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959项,项目经费4.81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国家"十五"期间设立的12个重大科技专项中,除磁悬浮列车外,武汉市参与了11个专项攻关。武汉市是全国技术市场发源地,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从2000年的23.3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1.59亿元,增长78.4%,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三。
三是科研成果丰硕。2006年,武汉市专利申请量8125件,其中发明专利1733件;专利授权量2855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武汉市高新技术产值从2000年的332.2亿元增加到2006年1110.7亿元,年均增长22.3%;高新技术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0.8%提高到14.8%,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武汉市重要的支柱产业,成为武汉市最具活力和增长潜力的产业。武汉市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从2000年的134.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80.7亿元,年均增长23.6%。
三、武汉市科教人才优势转化的问题
从科技史和经济史的角度看,由技术进步推动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基本趋势是:其一,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由科技进步动的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成果越来越多;其二,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技术进步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③。
然而,具有科教和人才优势的武汉市并没有因此而成就经济发展的优势。长期通过“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自然资源型产业”的发展,使武汉市多年来处在国际化产业链加工的末端,产品附加值不高,自然资源消耗多,生态环境日益严峻,也会带来科技创新产品—处于产业链头端的高附加值产品少和科技开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武汉与全国的平均水平一样,在大量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同时,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没有相应提高。虽然产业结构的总体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在关键技术上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在5%左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二是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不足。目前,我国每花1元钱引进技术,只用0.07元进行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而工业化成长时期的日本、韩国,是花1元钱引进技术,花5到8元进行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三是在专利技术与国际标准上明显落后。据瑞士管理学院调查,每万人产出专利,中国为10. 8件,日本为1737件,德国为1534件,超出中国150倍以上,韩国超过中国50倍,印度超出中国40倍。四是基础研究费用不足。我国基础研究费用长期偏低,使得自主创新缺少应有的经费支持和发展后劲。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虽然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但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据科技部提供的数据,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战略选择。近年来,我们在大量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失去很多自主发展的机会,在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条件下,我们的竞争和发展只能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展大企业大集团、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而这些都离不开人力优势和科教优势。
四、武汉市科教与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建议
武汉是一个科教大市,在汉高校的科教资源十分丰富,这是武汉非常重要的一个优势。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不仅提升了武汉市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水平,同时也为武汉市高中毕业生升入高等院校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带动了武汉市高中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有力地加快了武汉市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代。
(一)在科教与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过程中,应围绕着经济发展,消除不利于提升企业科技力和知识力的组织体制性障碍;围绕高校与科研院所科学研究异质性与应用性成果,消除不利于科研绩效评估的教育体制性障碍;围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消除不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制度性障碍。
(二)在生产力要素资源选择与瞄准上,武汉市具有丰富的科教与人才优势。但是,能够成科技力与知识力的科技人员又是稀缺资源。同时,如果制度也是(软性)资源,涉及组织力中的制度安排更是资源中的稀缺资源。
(三)科技管理工作者和企业家,要引导和激励科技工作者投身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去。目前我国的大中型企业50%以上没有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已成立机构的,往往也只是执行着技术情报或技术性试验的职能,不具备吸收应用科技成果的综合能力,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科技人才集中的地方。这种状况要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一部分人员去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那么,科研院所,特别是高等院校就应该对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科技人员的学术地位和辛勤劳动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政策,根据科技人员的特性引入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营造激励和尊重那些投身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科技人员的氛围。
(四)加大人才投资力度。改变把人才开发投资看作非生产性投资的观念,把加强人才资源投资作为武汉跨世纪发展的重大举措。其一,要提高人员开发培训经费,把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培训经费由每年占工资总额的1.5%提高到3%;其二,推行人才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政府、社会、单位和个人等主体共同参与人才资源开发投资的新格局,并多途径、多渠道争取国外有实力的机构来汉投资人才、智力开发;其三,建立并启用“武汉人才引进专项资金”,以改善引进的高级人才、博士毕业生等的住房、医疗等生活与工作条件,设立并启用“武汉海外学子创业投资资金”,创建海外学子创业基地、引进留学人员,鼓励留学人员来汉创业。
(五)将科教优势与人才优势转化于优势产业上。武汉市具有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两大生产力要素。它使武汉具有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自然资源型产业”,如钢铁、化工、纺织服装等都是武汉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历史上为武汉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今后的发展中仍要有一定的发展,它可以解决较多人的就业问题和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在没有找到另外的、更好的替代发展优势的条件下,不能草率地限制它的发展。
注释:
①王予,武汉在校大学生突破100万[N],楚天都市报,2008-1-12.
②周洪宇等,武汉市经济、科技、教育与人才现状分析[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6(10).
③白津夫,“‘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主要矛盾”[N],经济参考报,2005-9-10.
(作者简介:宋怡宁(1988-6),女,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在读,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截至2007年,武汉地区在校大学生人数为104.11万人,居全国第一名。其中,研究生人数为7.55万人,普通高校在校生77.84万人,成人高校在校生18.72万人。武汉由此进一步奠定了其全国重要的“人才培养高地”的地位①。武汉高校数量众多,具体统计如图1所示:
图1 武汉市普通高等院校基本情况(单位:人)

来源:武汉统计年鉴2007
在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武汉市人均GDP处于倒数第6位,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处于倒数第6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位居第12,武汉是全国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之一,拥有的高校数居第4位,千人拥有高校在校生居第1位,中专在校生居第3位,普通在校生居第5位,但教育经费投总量偏低;武汉市科教优势综合指数在数据完整的13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居第3位;在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35.96%,居第4位,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30.58%,居第13位,这说明武汉市人力资源水平整体素质较高②。
二、武汉市科教人才优势主要特点
一是科技资源丰富。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大学52所,重点学科65个,在校学生有76万人,居全国第一,每年有12万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全国。以中科院武汉分院为代表的科研单位105个,国家实验室1个(全国共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两院院士49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个,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0个,生产力促进中心17个,科技产业化基地14个。武汉市是全国第一个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光谷),全国第一个孵化器建设试点城市,全国唯一的生物安全最高等级P4实验室。武汉市科技竞争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全国第三。
二是科研活动活跃。2006年,武汉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工业企业投入科技活动人员8万多人,比2000年增长62.7%;投入科技经费92.56亿元,增长118.1%。民营科技企业4600户,增长102.2%。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959项,项目经费4.81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国家"十五"期间设立的12个重大科技专项中,除磁悬浮列车外,武汉市参与了11个专项攻关。武汉市是全国技术市场发源地,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从2000年的23.3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1.59亿元,增长78.4%,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三。
三是科研成果丰硕。2006年,武汉市专利申请量8125件,其中发明专利1733件;专利授权量2855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武汉市高新技术产值从2000年的332.2亿元增加到2006年1110.7亿元,年均增长22.3%;高新技术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0.8%提高到14.8%,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武汉市重要的支柱产业,成为武汉市最具活力和增长潜力的产业。武汉市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从2000年的134.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80.7亿元,年均增长23.6%。
三、武汉市科教人才优势转化的问题
从科技史和经济史的角度看,由技术进步推动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基本趋势是:其一,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由科技进步动的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成果越来越多;其二,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技术进步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③。
然而,具有科教和人才优势的武汉市并没有因此而成就经济发展的优势。长期通过“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自然资源型产业”的发展,使武汉市多年来处在国际化产业链加工的末端,产品附加值不高,自然资源消耗多,生态环境日益严峻,也会带来科技创新产品—处于产业链头端的高附加值产品少和科技开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武汉与全国的平均水平一样,在大量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同时,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没有相应提高。虽然产业结构的总体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在关键技术上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在5%左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二是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不足。目前,我国每花1元钱引进技术,只用0.07元进行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而工业化成长时期的日本、韩国,是花1元钱引进技术,花5到8元进行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三是在专利技术与国际标准上明显落后。据瑞士管理学院调查,每万人产出专利,中国为10. 8件,日本为1737件,德国为1534件,超出中国150倍以上,韩国超过中国50倍,印度超出中国40倍。四是基础研究费用不足。我国基础研究费用长期偏低,使得自主创新缺少应有的经费支持和发展后劲。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虽然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但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据科技部提供的数据,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战略选择。近年来,我们在大量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失去很多自主发展的机会,在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条件下,我们的竞争和发展只能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展大企业大集团、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而这些都离不开人力优势和科教优势。
四、武汉市科教与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建议
武汉是一个科教大市,在汉高校的科教资源十分丰富,这是武汉非常重要的一个优势。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不仅提升了武汉市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水平,同时也为武汉市高中毕业生升入高等院校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带动了武汉市高中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有力地加快了武汉市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代。
(一)在科教与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过程中,应围绕着经济发展,消除不利于提升企业科技力和知识力的组织体制性障碍;围绕高校与科研院所科学研究异质性与应用性成果,消除不利于科研绩效评估的教育体制性障碍;围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消除不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制度性障碍。
(二)在生产力要素资源选择与瞄准上,武汉市具有丰富的科教与人才优势。但是,能够成科技力与知识力的科技人员又是稀缺资源。同时,如果制度也是(软性)资源,涉及组织力中的制度安排更是资源中的稀缺资源。
(三)科技管理工作者和企业家,要引导和激励科技工作者投身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去。目前我国的大中型企业50%以上没有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已成立机构的,往往也只是执行着技术情报或技术性试验的职能,不具备吸收应用科技成果的综合能力,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科技人才集中的地方。这种状况要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一部分人员去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那么,科研院所,特别是高等院校就应该对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科技人员的学术地位和辛勤劳动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政策,根据科技人员的特性引入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营造激励和尊重那些投身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科技人员的氛围。
(四)加大人才投资力度。改变把人才开发投资看作非生产性投资的观念,把加强人才资源投资作为武汉跨世纪发展的重大举措。其一,要提高人员开发培训经费,把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培训经费由每年占工资总额的1.5%提高到3%;其二,推行人才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政府、社会、单位和个人等主体共同参与人才资源开发投资的新格局,并多途径、多渠道争取国外有实力的机构来汉投资人才、智力开发;其三,建立并启用“武汉人才引进专项资金”,以改善引进的高级人才、博士毕业生等的住房、医疗等生活与工作条件,设立并启用“武汉海外学子创业投资资金”,创建海外学子创业基地、引进留学人员,鼓励留学人员来汉创业。
(五)将科教优势与人才优势转化于优势产业上。武汉市具有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两大生产力要素。它使武汉具有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自然资源型产业”,如钢铁、化工、纺织服装等都是武汉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历史上为武汉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今后的发展中仍要有一定的发展,它可以解决较多人的就业问题和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在没有找到另外的、更好的替代发展优势的条件下,不能草率地限制它的发展。
注释:
①王予,武汉在校大学生突破100万[N],楚天都市报,2008-1-12.
②周洪宇等,武汉市经济、科技、教育与人才现状分析[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6(10).
③白津夫,“‘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主要矛盾”[N],经济参考报,2005-9-10.
(作者简介:宋怡宁(1988-6),女,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在读,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