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呼万唤始出来”,2009年全国各省市的高考作文终于揭开神秘的面纱,露出庐山面目,向人们展示各自的风采。仔细领悟它们,无疑会对我们应对2010年高考作文有很大帮助。
笔者将其与去年全国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作了一下比较(详见附表),得出如下整体感觉:基本稳定,小有变化;贴近生活,注重底蕴;强调理性思辨与创新精神。下面,笔者就今年的全国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的整体特征作一些分析,并结合《考纲》相关的能力要求,为广大高三学生备考2010年的作文提一些应对策略。
一、题型极其稳定。稍有变化
2009年的高考作文仍然是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三种题型。从题型比例来看,今年与去年是惊人的一致:话题作文2道,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各8道。这说明,经过多年的命题探究与经验积累,高考作文的命制已基本形成一个稳定而科学的格局,这也符合高考命题承前启后、平稳过渡的原。则,使作文教学有规律可循。这告诉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这三种题型都要训练,不能“偏食”。要熟悉掌握它们的命题形式及相应的审题立意的基本方式和技巧,打好“审题”这考场作文第一战。
不可忽视的是,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题数比肩而立,所占比例仍居高不下。相比较而言,材料立意、命题作文的审题比话题作文的审题难度稍大,因此,我们更要强化审题意识,注重审题训练,力求准确把握题意,做到行文“切合题意”。对命题作文的审题,要注意对题目结构分析,从而确定行文重点,如写江苏卷“品味时尚”这个动宾结构的作文题,就要求考生不仅仅是写“时尚”,还必须兼顾“品味”。同时,对命题作文尤其是对材料立意作文的审题,要注意辩证思维、全面思维、主流思维。对引语及材料主流思维的把握须抓住材料中心语、关键句。
材料作文更为如此。如针对全国卷I的作文材料,就要抓住“评论家青蛙”和“思想家仙鹤”的评说,行文立意应本着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尊重规律,以促进人的真正发展。江西卷,就得紧扣材料中的“有人称其为民族英雄,有人认为这是恶意破坏规则,有人认为……”这一中心语、关键句进行评论。
今年高考题型的变化,最为明显不过的就是两道半命题作文题的出现(福建卷、湖北卷)。这种命题形式,既保留命题作文固有的限制性,更放大了命题作文的自由性和人文性。毋庸置疑,半命题作文的“复出”,充分体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的必然性,是对考生自我的进一步尊重,更便于考生,水平发挥与创新行文。这是今年高考作文的一大亮点,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势必引领一种新潮流,应引起我们作文教与学的高度关注与深入研究。
写半命题作文,首先要填补题目的空缺内容。这既是审题的过程,也是写半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填补题目空缺时考生需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考生要仔细琢磨缺的是文题的哪部分内容,在理解命题意图的情况下,从语法的角度确定行文重点,进而填入符合要求、适合自我、富有特色的最佳字眼。补题时,要避免我行我素、脱离文题,更要注意拟题俗套与拟题过大等现象的出现。
二、主流是生活。文题强化现实感
综观今年各高考作文题,我们不难发现,题目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甚至直接点击社会热点。在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中,反映社会“热点”的就多达5道。题目的生活味与往年相比显得尤为浓郁,特别是高考作文不避社会热点话题的现象,在去年的基础上得以强化。这既反映了高考作文命题追求“人性”化的大趋势,也是在进一步强调作文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充分体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的鲜明指向。
如全国卷I中对动物学游泳的评判,就是在全国展开中学是否实行文理分科大讨论的形势的直接反映;江西卷的“关于蔡铭超拍而不买兽首的行为的看法”,则是直接点击今年曾引起国内外强烈关注的事件;辽宁卷的“关于明星代言广告的争论”事关三鹿奶粉等商品质量安全等重大社会问题。
当然,更多作文题还是紧密联系考生的学习、生活、道德情操、情感体验的。或直接跟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或强调关注社会生活的,如广东卷的“常识”,江苏卷的“品味时尚”,四川卷的“熟悉”,山东卷的“见证”。如此直接而鲜明与生活挂钩、与重大的社会热点挂钩、与学生自我挂钩的命题理念,几乎涵盖了今年的所有高考作文题的核心。
三、强调情感的真实诚挚
内容的现实感的强化与情感的真诚流露应是结伴而生、互为因果的。也可以这样说,正因为内容的现实感的强化,所以更需要情感的真诚流露。尤其是一些适合写叙述类文体的、比较感性的文题,如“我与故事”(重庆卷),要求考生的文字要倾注自我的真情实感。即便“我说90后”(天津卷),虽含有说理的味道,但它也要求考生首先要认识自我,阐述富有个性的自我评判。这些是现实味道浓郁的题目所揭示的,对一些比较开放、充满诗情的试题更应注意这一点,如北京卷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文章内容的充实性的同时,在行文时,应强化情感及文采意识,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可读性,多一点感性,少一点冷漠。要使叙述饱含脉脉深情,要使描写闪耀动人的珍珠,要使议论张扬真善美的激情,要使抒情高扬人格的魅力。行文可适当穿插歌曲、诗歌、工整句、排比句等抒情性很强的内容,从方法和技巧上强调情感;运用便于表达情感的一些应用文体,比如书信体、日记体、分章节等等。总之,笔头要带情感,不可干巴用语,应将文章中的事例情感化、场景审美化、细节唯美化、议论抒情感性化,使得通篇文章具有体现生活厚重与情感宣扬的双重魅力。
四、强调理性思维与思维发散的能力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绝大多数题目是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但从总体上来看,今年高考作文的标题、话题、材料、要求中,充分体现理性思维的词语很多,如题目中的“品味”、“说”、“与”(体现关系)等;在“要求”中出现的体现理性思辨的关键词有“感受”、“感悟”、“见解”、“评论”、“看法”等,这些词语的出现频率很高,有的甚至直接要求写“议论文”,完全考查逻辑思辨能力;在许多题目的导语或材料中,都出现了不同角度(有的甚至是针锋相对)的观点或提示,这些无不鲜明彰显哲理思辨的光彩,都需要考生进行理性的评判及思维的深化。
虽然任何一篇文章都可在“深刻”上下工夫,都可以“缘事析理,写得深刻”,但一些适合写议论文或必须写议论文的作文题,在对理性思维的深化上,要求则更高。因此,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应强化自己的理性思维训练,学会运用理性辩证思辨,透析现象,把握本质,力求文章的主旨准确深刻。
同时,这也告诉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对记叙文和议论文这两种典型而常见的文体,都要去反复练习,熟练掌握,不可轻视其中任何一种文体 的思维呈现习惯及行文结构框架。今年高考作文中比较开放、充满诗情的试题也比较多。如“踮起脚尖”、“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等,都为我们展现广阔的行文空间,需要我们运用发散思维,多方联系生活,准确把握命题意图,从而体现人生百味。发散思维的核心能力是联想能力。这些富有浪漫诗意的比喻性题目需要我们进行充分的联想,联想我们的生活,回味我们的情感经历等。这种类型的题目,往往会让人感到很“虚”,因此,应学会“面中取点”和“以点带面”的写法,即在大的题意范围下,选取其中一个方面,既而全面反映题意。如此,就既可以自由选择自身最擅长的写作角度,又可以体现作文命题的核心用意。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比较开放的、展现空间广的题目,往往会使我们“过分”自由,因此也须加强文体写作意识,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克服过分追求形式的弊端,克服文体“四不像”的毛病。
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与思维发散能力,是中学生思维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作文优劣高下的重要尺度,是考场作文“观点深刻”、“有创新”等能力的根本保证,是考场作文在立意方面得高分的不二法则。因为,即使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但要想得高分非常不容易,人人都有话说,往往会庸俗化、大众化。要想得高分,必须注意情理的充分渗透。
五、提倡树立正确、健康的世界观,养成积极向上的创新精神
命题者希望看到志向远大、坚韧不拔、活泼乐观、知情达理、健康向上的中学生形象,不希望看到犹豫低迷、满脸愁容、心胸狭隘、眼光浅显的考生形象,这也是历年作文命题的一贯宗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创新意识在今年被进一步的强化。如:安徽卷“关于‘弯道超速’的联想或感悟”要求考生能勇敢面对困难挫折,正确把握人生关键阶段,学会超越;江苏卷的“品味时尚”提倡考生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学会辩证思维;而北京卷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要求考生富有激情理想,自信乐观,热爱生活。因此,我们应该在800字的空间里,尽量给阅卷老师一个相对完美的中学生形象。
“思想健康”是高考作文内容方面的底线,也是行文能体现现代中学生积极的心态和朝气的根源所在。
总的来说,几乎每一道高考作文体,都是全方位考查考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思考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代表了考场作文的命题指向,不可忽视。因此,要备战高考作文,每一位考生都要在“积累”和“运用”上下工夫,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作文就是简单、空洞的演绎,是无病呻吟者的粗制滥造,内容势必是一潭死水,荡不起半点涟漪。“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热切地希望大家烧好作文这把火,并真诚地期待着来年的高考,各位学子的脸上洒满灿烂的阳光!
笔者将其与去年全国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作了一下比较(详见附表),得出如下整体感觉:基本稳定,小有变化;贴近生活,注重底蕴;强调理性思辨与创新精神。下面,笔者就今年的全国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的整体特征作一些分析,并结合《考纲》相关的能力要求,为广大高三学生备考2010年的作文提一些应对策略。
一、题型极其稳定。稍有变化
2009年的高考作文仍然是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三种题型。从题型比例来看,今年与去年是惊人的一致:话题作文2道,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各8道。这说明,经过多年的命题探究与经验积累,高考作文的命制已基本形成一个稳定而科学的格局,这也符合高考命题承前启后、平稳过渡的原。则,使作文教学有规律可循。这告诉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这三种题型都要训练,不能“偏食”。要熟悉掌握它们的命题形式及相应的审题立意的基本方式和技巧,打好“审题”这考场作文第一战。
不可忽视的是,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题数比肩而立,所占比例仍居高不下。相比较而言,材料立意、命题作文的审题比话题作文的审题难度稍大,因此,我们更要强化审题意识,注重审题训练,力求准确把握题意,做到行文“切合题意”。对命题作文的审题,要注意对题目结构分析,从而确定行文重点,如写江苏卷“品味时尚”这个动宾结构的作文题,就要求考生不仅仅是写“时尚”,还必须兼顾“品味”。同时,对命题作文尤其是对材料立意作文的审题,要注意辩证思维、全面思维、主流思维。对引语及材料主流思维的把握须抓住材料中心语、关键句。
材料作文更为如此。如针对全国卷I的作文材料,就要抓住“评论家青蛙”和“思想家仙鹤”的评说,行文立意应本着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尊重规律,以促进人的真正发展。江西卷,就得紧扣材料中的“有人称其为民族英雄,有人认为这是恶意破坏规则,有人认为……”这一中心语、关键句进行评论。
今年高考题型的变化,最为明显不过的就是两道半命题作文题的出现(福建卷、湖北卷)。这种命题形式,既保留命题作文固有的限制性,更放大了命题作文的自由性和人文性。毋庸置疑,半命题作文的“复出”,充分体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的必然性,是对考生自我的进一步尊重,更便于考生,水平发挥与创新行文。这是今年高考作文的一大亮点,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势必引领一种新潮流,应引起我们作文教与学的高度关注与深入研究。
写半命题作文,首先要填补题目的空缺内容。这既是审题的过程,也是写半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填补题目空缺时考生需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考生要仔细琢磨缺的是文题的哪部分内容,在理解命题意图的情况下,从语法的角度确定行文重点,进而填入符合要求、适合自我、富有特色的最佳字眼。补题时,要避免我行我素、脱离文题,更要注意拟题俗套与拟题过大等现象的出现。
二、主流是生活。文题强化现实感
综观今年各高考作文题,我们不难发现,题目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甚至直接点击社会热点。在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中,反映社会“热点”的就多达5道。题目的生活味与往年相比显得尤为浓郁,特别是高考作文不避社会热点话题的现象,在去年的基础上得以强化。这既反映了高考作文命题追求“人性”化的大趋势,也是在进一步强调作文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充分体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的鲜明指向。
如全国卷I中对动物学游泳的评判,就是在全国展开中学是否实行文理分科大讨论的形势的直接反映;江西卷的“关于蔡铭超拍而不买兽首的行为的看法”,则是直接点击今年曾引起国内外强烈关注的事件;辽宁卷的“关于明星代言广告的争论”事关三鹿奶粉等商品质量安全等重大社会问题。
当然,更多作文题还是紧密联系考生的学习、生活、道德情操、情感体验的。或直接跟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或强调关注社会生活的,如广东卷的“常识”,江苏卷的“品味时尚”,四川卷的“熟悉”,山东卷的“见证”。如此直接而鲜明与生活挂钩、与重大的社会热点挂钩、与学生自我挂钩的命题理念,几乎涵盖了今年的所有高考作文题的核心。
三、强调情感的真实诚挚
内容的现实感的强化与情感的真诚流露应是结伴而生、互为因果的。也可以这样说,正因为内容的现实感的强化,所以更需要情感的真诚流露。尤其是一些适合写叙述类文体的、比较感性的文题,如“我与故事”(重庆卷),要求考生的文字要倾注自我的真情实感。即便“我说90后”(天津卷),虽含有说理的味道,但它也要求考生首先要认识自我,阐述富有个性的自我评判。这些是现实味道浓郁的题目所揭示的,对一些比较开放、充满诗情的试题更应注意这一点,如北京卷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文章内容的充实性的同时,在行文时,应强化情感及文采意识,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可读性,多一点感性,少一点冷漠。要使叙述饱含脉脉深情,要使描写闪耀动人的珍珠,要使议论张扬真善美的激情,要使抒情高扬人格的魅力。行文可适当穿插歌曲、诗歌、工整句、排比句等抒情性很强的内容,从方法和技巧上强调情感;运用便于表达情感的一些应用文体,比如书信体、日记体、分章节等等。总之,笔头要带情感,不可干巴用语,应将文章中的事例情感化、场景审美化、细节唯美化、议论抒情感性化,使得通篇文章具有体现生活厚重与情感宣扬的双重魅力。
四、强调理性思维与思维发散的能力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绝大多数题目是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但从总体上来看,今年高考作文的标题、话题、材料、要求中,充分体现理性思维的词语很多,如题目中的“品味”、“说”、“与”(体现关系)等;在“要求”中出现的体现理性思辨的关键词有“感受”、“感悟”、“见解”、“评论”、“看法”等,这些词语的出现频率很高,有的甚至直接要求写“议论文”,完全考查逻辑思辨能力;在许多题目的导语或材料中,都出现了不同角度(有的甚至是针锋相对)的观点或提示,这些无不鲜明彰显哲理思辨的光彩,都需要考生进行理性的评判及思维的深化。
虽然任何一篇文章都可在“深刻”上下工夫,都可以“缘事析理,写得深刻”,但一些适合写议论文或必须写议论文的作文题,在对理性思维的深化上,要求则更高。因此,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应强化自己的理性思维训练,学会运用理性辩证思辨,透析现象,把握本质,力求文章的主旨准确深刻。
同时,这也告诉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对记叙文和议论文这两种典型而常见的文体,都要去反复练习,熟练掌握,不可轻视其中任何一种文体 的思维呈现习惯及行文结构框架。今年高考作文中比较开放、充满诗情的试题也比较多。如“踮起脚尖”、“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等,都为我们展现广阔的行文空间,需要我们运用发散思维,多方联系生活,准确把握命题意图,从而体现人生百味。发散思维的核心能力是联想能力。这些富有浪漫诗意的比喻性题目需要我们进行充分的联想,联想我们的生活,回味我们的情感经历等。这种类型的题目,往往会让人感到很“虚”,因此,应学会“面中取点”和“以点带面”的写法,即在大的题意范围下,选取其中一个方面,既而全面反映题意。如此,就既可以自由选择自身最擅长的写作角度,又可以体现作文命题的核心用意。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比较开放的、展现空间广的题目,往往会使我们“过分”自由,因此也须加强文体写作意识,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克服过分追求形式的弊端,克服文体“四不像”的毛病。
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与思维发散能力,是中学生思维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作文优劣高下的重要尺度,是考场作文“观点深刻”、“有创新”等能力的根本保证,是考场作文在立意方面得高分的不二法则。因为,即使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但要想得高分非常不容易,人人都有话说,往往会庸俗化、大众化。要想得高分,必须注意情理的充分渗透。
五、提倡树立正确、健康的世界观,养成积极向上的创新精神
命题者希望看到志向远大、坚韧不拔、活泼乐观、知情达理、健康向上的中学生形象,不希望看到犹豫低迷、满脸愁容、心胸狭隘、眼光浅显的考生形象,这也是历年作文命题的一贯宗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创新意识在今年被进一步的强化。如:安徽卷“关于‘弯道超速’的联想或感悟”要求考生能勇敢面对困难挫折,正确把握人生关键阶段,学会超越;江苏卷的“品味时尚”提倡考生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学会辩证思维;而北京卷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要求考生富有激情理想,自信乐观,热爱生活。因此,我们应该在800字的空间里,尽量给阅卷老师一个相对完美的中学生形象。
“思想健康”是高考作文内容方面的底线,也是行文能体现现代中学生积极的心态和朝气的根源所在。
总的来说,几乎每一道高考作文体,都是全方位考查考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思考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代表了考场作文的命题指向,不可忽视。因此,要备战高考作文,每一位考生都要在“积累”和“运用”上下工夫,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作文就是简单、空洞的演绎,是无病呻吟者的粗制滥造,内容势必是一潭死水,荡不起半点涟漪。“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热切地希望大家烧好作文这把火,并真诚地期待着来年的高考,各位学子的脸上洒满灿烂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