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特尔的未来愿景与当前的热点以及趋势都是相关的,从最上端的云计算,到创建内容的个人电脑,以及分享内容的各种个性化体验设备,英特尔认为未来应该有多屏的、一致性的体验,即互联计算。越来越多的设备都要连在互联网上面,这样云和端之间就会发生现实关联。
2010年发生了很多变化,也诞生出很多热门话题。从我国制定国策关注的新方向,如物联网、三网融合,到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轮轮热潮的云计算、上网本、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让人应接不暇的新形态,整体感觉是,信息产业正处于十字路口。
这么多新产品、新服务、新业务模式涌现,背后的推动力是什么?产业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IT厂商都在调整自己未来的发展战略策略,以适应产业发生的变革。其实,今天看到的变化很重要的根源就是互联网在改变。互联网已经与20年前刚诞生的时候完全不同了。2000年,我们处于互联网1.0时代,那时全世界互联网用户到共同的网站上获取信息。后来形成了社区型互联网,进入到互联网2.0时代。在这个阶段,有共同兴趣的人们针对自己的兴趣,在小范围内分享与互动,所以互动性很强,参与度很高,这是互联网第二代发展很明显的一大趋势。
发展到目前,互联网又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也就是第三代互联网。未来的互联网具有一个明显特征——越来越个性化,直接表现在互联网用户越发注重体验和个人兴趣。
发生这样的变化,与整个IT产业,特别是计算机产业经过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延伸到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从内容、产品、形态,体验方式及目的等各方面发生变化是密切相关的。
电脑诞生的时候被用作工作的工具,是全功能的通用计算平台。但如果使用这样的设备去体验纯开放的个性化互联网,就要遭遇一定挑战,因为电脑是以工作为主、体验为辅的工具。互联网进一步个性化之后,消费者对获取个性化信息的要求提高了,对设备形态和使用的时间、地点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希望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面对任何屏幕的时候都有一些个性化内容可以体验到。这是信息使用模式的发展。
现在的设备明显出现了两个分支,一个是仍然以处理信息工作为主的电脑,另一个是主要用于享用内容的新的产品形态,不仅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车载娱乐终端,还会有很多新的产品形态诞生,以及更多丰富的内容和更多的业务模式诞生。产品形态分为“创建内容”和“享用内容”两类是很明显的趋势。
这样的趋势出现以后,产业格局将发生变化。电脑是非常标准化的技术平台,具有横向化拓展的特征。但到了以体验为主的时代,则出现了明显的垂直整合的特征。各个公司都在想办法构筑未来的竞争实力,无论是硬件、平台,上面的软件服务,还是上面的应用,包括服务方式与服务模式,都在演变之中。
传统电脑产业经历了当初的迅猛发展,在普及阶段抓住了很多市场先机,但随着电脑产业不断进化,很多独立的电脑厂商生存就困难了,这就发生了计算机产业的整合,整合之后则会进入长期稳定成熟的增长期。很多产业都经历了这样的曲线,这与汽车产业的情形类似,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全球有一千多个汽车公司,现在则是绝大多数市场份额被几大汽车集团所占据。
为什么说个人电脑仍然拥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今年全球的电脑需求是每天20万台,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电脑市场,到2012年预计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电脑市场,数亿人将购买自己的第一台电脑。电脑对人们在工作、生活、学习各方面提高效率会发挥强有力的作用,而且电脑本身的应用也是在演变的。最初是商业计算驱动个人计算,现在是个人计算推动商业计算。
英特尔的未来愿景与当前的热点以及趋势都是相关的,从最上端的云计算,到创建内容的个人电脑,以及分享内容的各种个性化体验设备,英特尔认为未来应该有多屏的、一致性的体验,即互联计算。越来越多的设备都要连在互联网上面,这样云和端之间就会发生现实关联。各设备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能力、不同的性能,所以云计算需要非常智能化。不同设备联网后,能获取的应用软件、下载下来的内容服务体现出的效果应该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什么样的内容和服务,通过什么样的终端推送什么样的服务,以及如何来体验,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从英特尔的角度来看,我们非常关注云和端的需求变化。
就中国来说,我们拥有广阔的市场,拥有产业发展、创新的机遇。为什么全球这么多企业都热衷于在中国投资?中国拥有最多的人口,拥有规模巨大的市场,一旦实现互联网个性化之后,就相当具有吸引力。智能手机、电视机,中国的市场规模已经是全球第一,电脑也将很快跻身全球第一。面对这么大的市场规模,到底要给中国老百姓提供什么样的体验,在什么样的终端上来实现,这是在中国发展的企业都需要认真考虑的,英特尔也不例外。我们今后的方向与我们过去坚持的方向有很多相似之处。英特尔要一如既往地同整个产业合作伙伴一道,分析未来发展的机会,共同寻找发展途径,支持本土产业创新发展。
在中国应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会从中推动,使中国老百姓获得更好的产品和体验,然后从中寻求自身发展。我们也会关注到产品、技术、体验方式的需要以及业务模式的变化等方方面面,来为整个生态系统开辟更好更快发展的空间。(本文根据杨叙在2010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上的演讲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2010年发生了很多变化,也诞生出很多热门话题。从我国制定国策关注的新方向,如物联网、三网融合,到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轮轮热潮的云计算、上网本、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让人应接不暇的新形态,整体感觉是,信息产业正处于十字路口。
这么多新产品、新服务、新业务模式涌现,背后的推动力是什么?产业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IT厂商都在调整自己未来的发展战略策略,以适应产业发生的变革。其实,今天看到的变化很重要的根源就是互联网在改变。互联网已经与20年前刚诞生的时候完全不同了。2000年,我们处于互联网1.0时代,那时全世界互联网用户到共同的网站上获取信息。后来形成了社区型互联网,进入到互联网2.0时代。在这个阶段,有共同兴趣的人们针对自己的兴趣,在小范围内分享与互动,所以互动性很强,参与度很高,这是互联网第二代发展很明显的一大趋势。
发展到目前,互联网又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也就是第三代互联网。未来的互联网具有一个明显特征——越来越个性化,直接表现在互联网用户越发注重体验和个人兴趣。
发生这样的变化,与整个IT产业,特别是计算机产业经过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延伸到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从内容、产品、形态,体验方式及目的等各方面发生变化是密切相关的。
电脑诞生的时候被用作工作的工具,是全功能的通用计算平台。但如果使用这样的设备去体验纯开放的个性化互联网,就要遭遇一定挑战,因为电脑是以工作为主、体验为辅的工具。互联网进一步个性化之后,消费者对获取个性化信息的要求提高了,对设备形态和使用的时间、地点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希望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面对任何屏幕的时候都有一些个性化内容可以体验到。这是信息使用模式的发展。
现在的设备明显出现了两个分支,一个是仍然以处理信息工作为主的电脑,另一个是主要用于享用内容的新的产品形态,不仅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车载娱乐终端,还会有很多新的产品形态诞生,以及更多丰富的内容和更多的业务模式诞生。产品形态分为“创建内容”和“享用内容”两类是很明显的趋势。
这样的趋势出现以后,产业格局将发生变化。电脑是非常标准化的技术平台,具有横向化拓展的特征。但到了以体验为主的时代,则出现了明显的垂直整合的特征。各个公司都在想办法构筑未来的竞争实力,无论是硬件、平台,上面的软件服务,还是上面的应用,包括服务方式与服务模式,都在演变之中。
传统电脑产业经历了当初的迅猛发展,在普及阶段抓住了很多市场先机,但随着电脑产业不断进化,很多独立的电脑厂商生存就困难了,这就发生了计算机产业的整合,整合之后则会进入长期稳定成熟的增长期。很多产业都经历了这样的曲线,这与汽车产业的情形类似,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全球有一千多个汽车公司,现在则是绝大多数市场份额被几大汽车集团所占据。
为什么说个人电脑仍然拥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今年全球的电脑需求是每天20万台,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电脑市场,到2012年预计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电脑市场,数亿人将购买自己的第一台电脑。电脑对人们在工作、生活、学习各方面提高效率会发挥强有力的作用,而且电脑本身的应用也是在演变的。最初是商业计算驱动个人计算,现在是个人计算推动商业计算。
英特尔的未来愿景与当前的热点以及趋势都是相关的,从最上端的云计算,到创建内容的个人电脑,以及分享内容的各种个性化体验设备,英特尔认为未来应该有多屏的、一致性的体验,即互联计算。越来越多的设备都要连在互联网上面,这样云和端之间就会发生现实关联。各设备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能力、不同的性能,所以云计算需要非常智能化。不同设备联网后,能获取的应用软件、下载下来的内容服务体现出的效果应该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什么样的内容和服务,通过什么样的终端推送什么样的服务,以及如何来体验,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从英特尔的角度来看,我们非常关注云和端的需求变化。
就中国来说,我们拥有广阔的市场,拥有产业发展、创新的机遇。为什么全球这么多企业都热衷于在中国投资?中国拥有最多的人口,拥有规模巨大的市场,一旦实现互联网个性化之后,就相当具有吸引力。智能手机、电视机,中国的市场规模已经是全球第一,电脑也将很快跻身全球第一。面对这么大的市场规模,到底要给中国老百姓提供什么样的体验,在什么样的终端上来实现,这是在中国发展的企业都需要认真考虑的,英特尔也不例外。我们今后的方向与我们过去坚持的方向有很多相似之处。英特尔要一如既往地同整个产业合作伙伴一道,分析未来发展的机会,共同寻找发展途径,支持本土产业创新发展。
在中国应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会从中推动,使中国老百姓获得更好的产品和体验,然后从中寻求自身发展。我们也会关注到产品、技术、体验方式的需要以及业务模式的变化等方方面面,来为整个生态系统开辟更好更快发展的空间。(本文根据杨叙在2010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上的演讲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