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探究影响有效教学的几个因素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5451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无论是备课还是评课,教师要始终明确一个道理:是学生要学习知识,提高各方面能力的,而不是让学生光看我们的表演,而自身得不到训练。我们在组织教学环节时,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很自然地增加知识,提高能力。要给学生思考空间,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中,知识得到积累,能力得到提高。
  近年来在听的许多化学观摩课中,一些老师也经常说:“下而我们就一起进行一下探究”“下而大家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探究”。可是,往往一节课下来不仅探究思想没很好体现,学生还感觉知识学习很混乱,这就是典型的课堂低效甚至无效的表现。针对这些现象,我感觉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提出课题要注意有效性
  
  在实施探究教学时,某些教师把科学探究当成教学的唯一模式,把所有知识都以探究问题出现,结果既浪费了时间,重点知识又得不到充分的体现。面对此种现象很多老师都会问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探究呢?”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探究。那么,什么样的知识需要探究呢?这里保障课堂有效性的基础。
  
  1、值得探究的知识
  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值得探究的知识应该是化学教学中的核心知识、重点知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化学基本概念:如电解质、胶体与溶液的区别,原电池、化学反应速率等。
  化学基础理论:如元素周期律、碱金属和卤素性质递变规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温度和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等;
  重要元素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如甲烷、乙烯、乙炔、苯的化学性质比较,蔗糖、纤维索的水解产物,铝的两性等;
  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如抑酸剂化学成分的检验,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易拉罐的主要成分,学校所在地区大气污染及防治情况的调查等。
  
  2、能够探究的知识
  除了要考虑这个知识值不值得探究以外,还要考虑这个知识能不能够探究。这个知识能不能探究,学生的因素是最突出的制约因素。如果问题容易,学生仅凭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不需要怎么思考就能解决,那么,这个问题就不要安排探究:如果问题过难,超出学生目前的接受能力,那么,这个问题也不适合探究。例如在一节有关“糖类”的观摩课中老师提出探究课题“探究葡萄糖、蔗糖的溶水性”,这个问题对于高中生来说,就不值得探究,因为学生仅凭生活经验就可以回答。但是下面的探究课题:“探究葡萄糖、蔗糖的还原性”这个问题就值得探究,学生刚刚学过醛基官能团的检验,在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内,蹦一蹦,跳一跳,学生就能够解决。因此,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能够探究的知识应该在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内。
  总结上面的讨论,值得探究又能探究的知识,也就是“课标”中所说的“具有探究价值”的知识。实际上就是“举一反三”中的“一”,“一”探究明白了,就可举三、举十,就可以迁移。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找准了探究点,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效率。
  
  二、科学探究学习时间的把握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探究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需要更多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其学习过程是开放的。实践证明,这种开放的学习形式最容易导致课堂结构的分散和学习效率的低下。因此,探究学习时间的把握,就成为影响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日常的化学课中,最多的是使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一个或几个要素所进行的局部探究。这也就是说,在一节化学课中,对于小的探究点,可以安排在一段时间内进行,涉及的探究要素可多可少,时间可长可短,但一般以不超过20分钟为宜。那么如何把握探究学习的时间呢?
  首先,要精心设计问题的呈现方式,争取以最精确、最明了、最简练的语言或方式来使学生对问题情境和探究要求有清晰的理解,减少套话、废话。第二,要精心设计探究过程;对学生所要而对的探究问题进行控制,既不能过少达不到探究的目的,也不能过多而使学生不知所措,造成探究活动的推迟。例如,在进行过氧化钠的教学时,可只对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产物进行探究,引导学生推测产物,进行实验室设计和验证等探究活动。第三,要精心设计探究环境,尽量避免外界不利因素的干扰。第四,要对探究活动所需的学习材料、实验用品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使探究活动能够按照预定的节奏进行下去。
  
  三、教师的作用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听过某些化学课,布置的任务是科学探究,可是老师却步步分析,步步启发,结果又成了老师统一讲授下的“照方抓药”式地作实验了,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有的课,教师设计的探究活动很多,学生一直在作实验、讨论,教师讲述强调很少,一节课下来听课教师都感觉混乱,学生的感觉可想而知。这就是没有处理好科学探究中教师的作用。那么,教师在探究教学中应发挥什么作用呢?科学探究中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引导过多,教师代替了学生,导致学生自主性不够,探究也就失去了意义;引导过少,学生开放性过大,有时甚至偏离了探究的方向,探究盲目性过大,目的性不强,同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对“引导”程度的把握,也是影响课堂有效性的关键问题。
  如何理解“引导”?引导不是告诉,不是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告诉,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和价值,当然也不能发挥探究的功能,因而教学的探究性程度就小。引导时要处理好“控”与“放”的关系。该控的时间,要控制得好;该放的时候,要放得充分。在化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控”与“放”呢?凡是学生经过讨论或实验、调查能够弄清楚的地方,就要放;凡是放开后学生无法探究(超出了学生的可接受能力)的地方,就要“控”。例如,在探究“向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颜色变红后又消失的原因”时,温度、振荡、氧气、溶液的pH等因素的探究,就可以由学生来完成;而“为什么浓碱能酚酞试液由红色又变成无色”的探究,就需要“控”,因为中学生还没有进行这方面探究的基础。
  实践证明,科学探究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实践、思考发现问题、开放创新求异,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的本质,更广泛地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并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在科学探究活动的安排上,我们不要只是讲究探究活动形式上的完善,而要追求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科学思维的价值,以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巩固和应用。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我们必须正视课改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努力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责任编辑:张华伟)
其他文献
“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课改的深入,“读写结合”的传统经验重新得到重视。着眼其本身特点:“读写结合”的教学主要根据教材,精心选择“结合点”,引导学
期刊
在科学课教学导入阶段,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或谈话等方法引发问题之后,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当教师提出一个发散性的问题之后,学生根据问题做出各种各样的回答。有的回答符合教师的意图,和教学目标相一致;有的回答偏离教学目标,是教师没有料到的;或超乎学生研究能力;或本节课没有条件解决。遇到与教学目标不一致的回答,有的教师便采取回避策略,躲着走。既不问学生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思考?又不与之沟通、交流问
盐湖卤水中钾的放射性测定是一个复杂的工作过程,有许多因素影响着测量精度和稳定性,必须对各个方面综合考虑,最大限度地降可能产生的干扰影响。本文分析了引起测定误差的主要因
细致、全面、规范的党建工作成为建设“人民满意法院”的强力保障。只有强内在、优队伍、用真心、办实事,才能让每一位群众都满意。2014年1月,贵州省委政法委、省综治办、省统
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及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内心中对弱者的同情与关爱。
回答舅地海相三叠系富钾含钾气田卤水分布广、品质优化合物资源富。气田卤水除普遍富含K^+组分,构成液态钾盐资源外,Br^-、I^-、B^3+、Li^+、Si^2+等有用组分也超过或达到工业品位,为优质化工原料水。
凝聚共识,革故鼎新,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坚持不懈谋划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有效路径,书写出了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幸福印江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