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精准扶贫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新时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具体体现,同时是我国扶贫开发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我国教育精准扶贫的任务还比较艰巨,在很多方面存在大量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精准扶贫;内涵要素;实现路径
引言:教育精准扶贫是在扶贫工作和教育实践中提出的新的任务。国家对教育精准扶贫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社会各界也普遍认识到了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性,教育精准扶贫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深入,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对教育精准扶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的大量问题进行解决路径的探究是教育精准扶贫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要求。
一、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
教育精准扶贫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最具有战略意义的治本之策。精准扶贫是指通过国家教育扶贫政策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进行精准的教育资源帮助,从而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彻底摆脱教育贫困的缺失。根据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不同的教育经验和资源,进行有目的的帮助实践,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文化水平。教育精准扶贫是新的历史时期全国人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要求,要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进行精准的教育扶贫,使得我国国民文化水平得到整体的提高。教育精准扶贫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家、社会、人民的共同努力。
二、教育精准扶贫的要素
(一)教育精准扶贫的主体
教育精准扶贫的主体有着宽泛的概念,指的是那些能够通过传统教育或其他教育方式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进行文化教育的人或机构。这里不仅是传统的学校教育工作者还包括那些培训机构、文化宣传者、演讲者等等。凡是能够掌握一定的学识文化并通过自己合法的方式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进行文化教育的人或机构都能够被称为教育精准扶贫的主体。
(二)教育精准扶贫的客体
在传统教育视域内,教育客体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即教育活动的对象指向。基于这种理解,教育精准扶贫的客体即各级各类教育治贫实践中的贫困对象。凡是具有知识、技能等学习意愿的各级各类贫困群体都可以成为教育精准扶贫的客体。在这其中,除各级各类正规教育体系中接受知识文化学习的学生,社会上其他具有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运用意愿,且正在进行某种形式的各类相关知识、技能学习的贫困人群也都是教育精准扶贫的客体。
(三)教育精准扶贫的中介系统
教育精准扶贫的中介系统即教育精准扶贫主体和教育精准扶贫客体开展综合性教育治贫活动的内容构成和活动方式。首先,从内容构成维度看,凡教育精准扶贫主体向客体传递的一切关于扶贫、提智的知识和内容都是教育精准扶贫的内容。其次,从活动方式维度看,凡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各知识传递的手段,及其开展这种知识传递活动的环境作用都是教育精准扶贫的活动方式。
三、教育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
(一)转变教育精准扶贫的理念
加强贫困人口重视教育的意识是教育精准扶贫基础。农村贫困人口自身接受新知识和观念的能力较差,无专业技能,脱贫意识薄弱,导致当地政府实施政策比较困难,这就需要农村贫困地区开展技能培训,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加大力度整合配置貧困地区的教育资源,让贫困人口认识到教育带来的好处,才能使其自发产生学习的思想,学习职业技能,发挥教育精准扶贫的独特优势。
(二)加大教育精准扶贫力度
坚持教育精准扶贫要争取政策的扶持,要取得政府和社会机构政策的支持。
资金的投入是解决教育精准扶贫的关键,教育精准扶贫不仅需要国家扶贫资金的投入还需要社会教育资金的帮助。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师资力量的整合和扶持。
(三)创新教育精准扶贫模式
建立健全的贫困学生档案能够对教育贫困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分类管理,对不同情况的贫困学生采取不同的帮扶手段,定期走访调查,了解扶贫政策的效果。建立教育精准大数据服务平台,为管理工作提供有效方便的途径,能够及时有效的为管理员提供最新贫困学生名单,方便核实贫困情况,开展精准及时的资助工作。
(四)巩固教育精准扶贫成效
教育扶贫的深层目的是彻底脱贫,避免返贫,巩固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成效,巩固前期工作成果成为教育精准扶贫的最后一个重要任务。政府及社会各界要通过学生档案、大数据平台不断了解、监测不同地区的区域内教育贫困情况,进一步了解个别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可行的教育扶贫的有效程序,政府对教育精准扶贫事业要做到精确管理、阳光操作,以便建立一套完整的扶贫体系,巩固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成效,让返贫的现象不再发生。
结束语:
教育精准扶贫是对农村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重要方法,教育精准扶贫对农村贫困地区有着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教育精准扶贫将有效推动农村贫困地区人口思想进步,有效带动农村经济整体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教育精准扶贫项目又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国家、社会、人民都需要持之以恒,艰苦奋斗。
参考文献:
[1]刘雨.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8,20(04):94-96.
[2]宋超.湘南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志智双扶[J].文教资料,2018(19):97-98.
关键词:教育精准扶贫;内涵要素;实现路径
引言:教育精准扶贫是在扶贫工作和教育实践中提出的新的任务。国家对教育精准扶贫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社会各界也普遍认识到了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性,教育精准扶贫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深入,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对教育精准扶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的大量问题进行解决路径的探究是教育精准扶贫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要求。
一、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
教育精准扶贫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最具有战略意义的治本之策。精准扶贫是指通过国家教育扶贫政策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进行精准的教育资源帮助,从而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彻底摆脱教育贫困的缺失。根据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不同的教育经验和资源,进行有目的的帮助实践,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文化水平。教育精准扶贫是新的历史时期全国人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要求,要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进行精准的教育扶贫,使得我国国民文化水平得到整体的提高。教育精准扶贫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家、社会、人民的共同努力。
二、教育精准扶贫的要素
(一)教育精准扶贫的主体
教育精准扶贫的主体有着宽泛的概念,指的是那些能够通过传统教育或其他教育方式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进行文化教育的人或机构。这里不仅是传统的学校教育工作者还包括那些培训机构、文化宣传者、演讲者等等。凡是能够掌握一定的学识文化并通过自己合法的方式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进行文化教育的人或机构都能够被称为教育精准扶贫的主体。
(二)教育精准扶贫的客体
在传统教育视域内,教育客体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即教育活动的对象指向。基于这种理解,教育精准扶贫的客体即各级各类教育治贫实践中的贫困对象。凡是具有知识、技能等学习意愿的各级各类贫困群体都可以成为教育精准扶贫的客体。在这其中,除各级各类正规教育体系中接受知识文化学习的学生,社会上其他具有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运用意愿,且正在进行某种形式的各类相关知识、技能学习的贫困人群也都是教育精准扶贫的客体。
(三)教育精准扶贫的中介系统
教育精准扶贫的中介系统即教育精准扶贫主体和教育精准扶贫客体开展综合性教育治贫活动的内容构成和活动方式。首先,从内容构成维度看,凡教育精准扶贫主体向客体传递的一切关于扶贫、提智的知识和内容都是教育精准扶贫的内容。其次,从活动方式维度看,凡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各知识传递的手段,及其开展这种知识传递活动的环境作用都是教育精准扶贫的活动方式。
三、教育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
(一)转变教育精准扶贫的理念
加强贫困人口重视教育的意识是教育精准扶贫基础。农村贫困人口自身接受新知识和观念的能力较差,无专业技能,脱贫意识薄弱,导致当地政府实施政策比较困难,这就需要农村贫困地区开展技能培训,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加大力度整合配置貧困地区的教育资源,让贫困人口认识到教育带来的好处,才能使其自发产生学习的思想,学习职业技能,发挥教育精准扶贫的独特优势。
(二)加大教育精准扶贫力度
坚持教育精准扶贫要争取政策的扶持,要取得政府和社会机构政策的支持。
资金的投入是解决教育精准扶贫的关键,教育精准扶贫不仅需要国家扶贫资金的投入还需要社会教育资金的帮助。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师资力量的整合和扶持。
(三)创新教育精准扶贫模式
建立健全的贫困学生档案能够对教育贫困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分类管理,对不同情况的贫困学生采取不同的帮扶手段,定期走访调查,了解扶贫政策的效果。建立教育精准大数据服务平台,为管理工作提供有效方便的途径,能够及时有效的为管理员提供最新贫困学生名单,方便核实贫困情况,开展精准及时的资助工作。
(四)巩固教育精准扶贫成效
教育扶贫的深层目的是彻底脱贫,避免返贫,巩固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成效,巩固前期工作成果成为教育精准扶贫的最后一个重要任务。政府及社会各界要通过学生档案、大数据平台不断了解、监测不同地区的区域内教育贫困情况,进一步了解个别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可行的教育扶贫的有效程序,政府对教育精准扶贫事业要做到精确管理、阳光操作,以便建立一套完整的扶贫体系,巩固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成效,让返贫的现象不再发生。
结束语:
教育精准扶贫是对农村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重要方法,教育精准扶贫对农村贫困地区有着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教育精准扶贫将有效推动农村贫困地区人口思想进步,有效带动农村经济整体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教育精准扶贫项目又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国家、社会、人民都需要持之以恒,艰苦奋斗。
参考文献:
[1]刘雨.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8,20(04):94-96.
[2]宋超.湘南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志智双扶[J].文教资料,2018(19):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