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教学目标;主动参与;自主建构;互动;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9(A)—0026—01
一、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提高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传统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教学观念认为,学生是能动的主体,而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趋于全面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的目标的有机结合。它不仅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技能的掌握,还强调让学生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应用过程与技能的展示过程;不仅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思维能力,而且注重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也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与学习动机的激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学习动机的激发是调动起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存在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如果从根本上缺乏认知内需,他们就不可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但是如果没有外在环境的刺激,学习内需也难以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尤其对于心理不成熟、自学意识和自控能力不是很强的小学生来说,其学习动机更需要教师的激发和调动。因此,数学教师应使自己成为:
1.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时,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及时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练习。
2. 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应通过示范(边说边演示)、中介(帮助学生把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的媒介)和指导(给学生提供线索和信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3. 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注重对知识的概括,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的有效性
学生原有知识的概括对知识的迁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准确对知识进行概括,才能判断出新旧知识间本质上的区别与联系,也只有把知识经过概括,学生才能获得准确的概念理解。数学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是“接受→建构”式的,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对旧的数学知识的拓展而衍生出新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建构活动。由于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此时教师的启发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领会新的教育理念,寻找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平衡点,把握好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干预度”,是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关键性的课题。笔者认为,教师的指导过程应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 在课堂上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示范整理知识的方法和步骤。
2. 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知识进行整理。
3. 让学生独立整理知识。
4. 让学生对整理的结果进行交流、讨论。
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至关重要。师生双方之间的沟通、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都需要教师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下两点:
1. 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都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并引导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正确答案。
2. 教师在上课期间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9(A)—0026—01
一、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提高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传统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教学观念认为,学生是能动的主体,而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趋于全面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的目标的有机结合。它不仅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技能的掌握,还强调让学生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应用过程与技能的展示过程;不仅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思维能力,而且注重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也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与学习动机的激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学习动机的激发是调动起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存在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如果从根本上缺乏认知内需,他们就不可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但是如果没有外在环境的刺激,学习内需也难以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尤其对于心理不成熟、自学意识和自控能力不是很强的小学生来说,其学习动机更需要教师的激发和调动。因此,数学教师应使自己成为:
1.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时,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及时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练习。
2. 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应通过示范(边说边演示)、中介(帮助学生把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的媒介)和指导(给学生提供线索和信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3. 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注重对知识的概括,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的有效性
学生原有知识的概括对知识的迁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准确对知识进行概括,才能判断出新旧知识间本质上的区别与联系,也只有把知识经过概括,学生才能获得准确的概念理解。数学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是“接受→建构”式的,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对旧的数学知识的拓展而衍生出新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建构活动。由于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此时教师的启发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领会新的教育理念,寻找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平衡点,把握好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干预度”,是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关键性的课题。笔者认为,教师的指导过程应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 在课堂上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示范整理知识的方法和步骤。
2. 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知识进行整理。
3. 让学生独立整理知识。
4. 让学生对整理的结果进行交流、讨论。
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至关重要。师生双方之间的沟通、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都需要教师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下两点:
1. 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都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并引导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正确答案。
2. 教师在上课期间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