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旅游合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的区域旅游合作态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产业优势明显,将旅游业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展区域合作又一领域,对全面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深度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成渝两地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区位优势、旅游资源、交通条件优势等角度论述成渝两地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优势, 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展区域旅游合作需要克服的阻碍,提出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旅游;旅游合作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西部唯一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地区。成渝两地的合作一直是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作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涉及地方政府、区域经济、人力资源、金融、贸易、工业、交通等多个领域,将旅游业作为其合作发展的又一领域,对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深度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区域旅游合作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到现阶段的客观需要, 也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避免恶性竞争的必由之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展区域旅游合作, 联合开发旅游资源, 对外实行联合促销,从而提升旅游区域的整体形象, 可实现合作出优势、出效益的目的,实现成渝两地区域旅游的互利双赢。因此,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成渝两地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成都及其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可谓集自然与历史两大宠爱于一身。成都及其周边地区拥有众多令人感到赏心悦目的山、石、林、洞、泉、瀑、河等非常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 许多旅游资源都具是世界级品牌, 如卧龙大熊猫基地、乐山大佛、峨眉山、都江堰, 九寨沟和黄龙等。除此之外,成都还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文化名城,在其2500 年的历史中, 留下了大量珍贵文物、名胜古迹、宗教寺庙和民族文化遗产。成都地区旅游资源的突出特点是人文景观优势与生态景观优势相互融合, 堪称国内之冠。
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旅游业从“九五”以来, 就不断加大对旅游资源产品的开发力度,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也快速增长, 旅游业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迈进;四川省的旅游产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产业规模逐步扩大, 旅游城市品牌形象开始显现,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重庆是一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大城市, 独特的山城都市风貌、壮丽的自然山水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浓郁的民族民俗风情, 为重庆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市拥有众多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A 级旅游区(点)。除此之外, 重庆还有许多市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江三峡、大足石刻、现代山城都市风貌、抗战陪都文化和红岩革命史迹等, 都赋予了重庆市旅游资源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较高的知名度。长江三峡工程竣工后的广袤湖泊和众多岛屿,更赋予重庆市丰富的潜在旅游资源,为重庆市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重庆市自从直辖以来,旅游业的产业地位、产业规模、发展条件、发展格局都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旅游业在全市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明显增强,在全国旅游业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已经实现了把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重庆市新的支柱产业的全新定位,并且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市向“中国旅游名市”的历史性跨越。
由此可见, 成渝两地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区位优势明显, 社会经济实力较强, 并且都把旅游业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并且成都和重庆旅游业发展水平不相上下,都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实力,成渝两地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实施资源互补与共享的战略,不仅能形成强大的冲击力,还能全面提升旅游的总体规模,实现成渝两地区域旅游的互利双赢。
二、成渝两地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优势分析
(一)互联互通的交通区位优势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长江流域的上游,与长江流域中游的大武汉经济区和长江下游的長三角经济区共同构成了长江流域的三大经济集聚中心,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而且,成渝经济区还是西部重要的经济中心,处于东西结合、南北交汇的中间地带。区内交通体系完整,成渝两地陆路、水路、航空的立体旅游交通网络日趋完善,总而言之,川渝之间便利的交通网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了交通上的保障,也为两地之间的旅游交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旅游资源互补优势
成都和重庆都位于四川盆地内, 自然旅游资源方面都是以高山峡谷风貌和绮丽的自然风光而著称, 在中国旅游资源分区中,同属于西南奇异山水旅游区。虽然成渝两地的旅游资源在某些方面有类似的特点,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两地旅游资源互补的优势。成渝两地旅游资源从总体上看, 个性十分鲜明, 雷同性较小。从成都和重庆两城市旅游发展的重点也可以看出他们在旅游资源方面互补的优势,成都市是以发展城市周边历史与自然旅游为主,而重庆市的重点则是发展以都市旅游为中心, 长江三峡为主线的黄金旅游线。虽然两个城市的旅游发展重点都有自然景观旅游,但是,所选取自然景观的侧重点却不一样,成都是以乐山大佛、青城山、峨眉山等以“山”为主线, 突出山的文化内涵,而重庆是以“山城”闻名,又注重长江沿线以“水”为主线, 突出山水交融的境界。总而言之,成渝两地的旅游资源具有共性大、个性强的特点,既有同一性又有互补性,这为成渝两地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
三、成渝两地开展区域旅游合作需要克服的阻碍
(一)各自为政的经营模式,形成两地区域旅游合作壁垒 行政区域的不同划分,所制定的旅游相关政策偏向性不一,导致成渝两地区域旅游难以形成一体化合作,存在一定的壁垒。客观地讲,四川省与重庆市都早已发展成为了成熟且独立的旅游体系,并且旅游业所带来的财政收入一直都是两地的主要财政来源。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区域旅游合作尚停留在政府的号召层面,并没有明确的战略规划,无法对成渝两地的旅游合作提供指导性建议,这有碍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二)区域合作进展缓慢,利益难以均衡
目前,成渝两地之间开展的区域旅游合作仍然是依靠行政机制予以推进,重点集中在政府之间和旅游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而政府部门之间以及行业协会、旅游企业等市场主体之间却缺少推进机制,很难解决成渝两地之间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合作带来的利益划分问题,也因为缺少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分享与补偿机制,导致利益难以均衡,成渝两地之间开展区域旅游合作也因此存在一定的隔阂。
(三)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不健全,难以开展深度合作
因为成渝两地跨区域的旅游合作协调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所以,目前主要还是靠行政机制在推进,许多旅游景点、景区开发仍旧是以政府投入为主,政府引导、社会投资、合作经营的机制还未形成,还未能很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作用,成渝两地旅游合作主要还是停留在旅游交通、旅游市场等领域,而整体规划、信息平台构建、旅游人才流动等领域的合作相对较少,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管理体系也未跟上,导致成渝两地旅游行业标准不一致,难以开展深度合作。
四、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发挥政府部门的协调作用,打造无障碍旅游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各级政府要摒弃原有的狭隘的地方观念,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共同研究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和市场开发策略,构建区域旅游网络营销系统,创建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在政策上打造“无障碍旅游区”、线路上进行联合开发共享、营销上实施整合促销推广,力促“互为旅游目的地、互为旅游市场”的成渝两地区域旅游合作格局的形成。具体来说,就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协调作用,打破地区封锁和壁垒, 建设统一的旅游流通市场。不搞恶性竞争, 开放旅游业;不搞地区垄断, 使旅游业的资金、人员、劳务及旅游产品在成渝两地之间自由流动。此外,成渝两地还需制定共同的旅
游准则, 实现公平、公开竞争, 建立完善的成渝两地区域旅游大市场,成渝两地开展广泛、深入的区域旅游合作, 例如,取消地接、地陪制度,两地旅游团队可以直接进入对方地界运行, 同时享受对方旅行社在当地享有的优惠政策等,共同打造无障碍旅游区。
(二)整合成渝两地旅游资源,着力打造特色旅游产品
因为成渝两地旅游资源同质性较强,所以,很难形成特征鲜明的目标市场,因此,成渝两地要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提升区域整体旅游产品的形象。
1.加强旅游资源互补优势, 开发出新的连接成渝两地的旅游产品
成渝两地旅游资源都极其丰富, 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成都及其周边地区以独特多样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和悠久的历史闻名遐迩;重庆则以独特的山城风光、优美的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及在抗战时期作为陪都的历史而享誉海内外。但是,由于历史渊源, 而且两地都处于西南地区, 成渝两地在文化上有着很强的同一性。因此, 两地在设计旅游产品时, 应加强旅游企业合作。成渝两地的政府部门应该在这方面起牵头作用, 联姻成渝两地的各相关旅游企业, 使二者联合开发旅游资源,共同打造和包装精品旅游线路, 并且注重突出成渝两地的文化的渊源性, 挖掘巴蜀文化的内涵, 形成巴蜀旅游线路的精品。
2.加强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旅游的特色品牌
成渝两地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如峨眉山的佛教文化、青城山的道教文化、广汉三星堆文化和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巴蜀文化、红色文化等,加强对成渝两地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有利于凸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旅游的特色和优势,形成文化旅游发展的巨大合力,打造成渝两地文化旅游的特色品牌,有效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旅游竞争力。
(三)建立旅游合作新机制,保障区域旅游协同发展
成渝两地旅游相关部门还应牵头建立一个资源共享、区域联动、线路互推、客源互送、信息互通、市场互融的区域旅游合作新机制,建立和完善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旅游保险赔付机制,畅通旅游热线,完善旅游咨询,建立各市区旅游投诉首接责任制和跨区域旅游市场联合执法机制,适当组织跨区域旅游联合执法。除此之外,针对成渝两地旅游业行业标准不一致等问题,旅游部门还应协调质监、工商等关联部门,针对区内共同推荐的旅游线路,公布统一市场指导价,使消费者享受到透明、优质的旅游服务标准,最终确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旅游的协同发展。
结语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背景下,创新成渝两地区域旅游合作模式,是推动成渝两地旅游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各级政府需要在兼顾双方利益的前提下,正视并加以改进目前两地区域旅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推进成渝两地区域旅游的合作, 把成渝两地的分散旅游做成大区域的整体旅游, 提升整个大区域的旅游形象, 最终实现成渝两地区域旅游的互利双赢。
参考文献
[1]粟路军,柴晓敏.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及其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6(7).
[2]蒋丽芹.泛长三角地区旅游协同发展研究[J].商业时代,2011 (22).
[3]黎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4]刘道明.“成渝经济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1).
[5]杨继瑞.成渝经济区:比较优势、发展不足与治理对策研究[J].西部经济与社会,2012,28(6).
[6]孙刚.新世纪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大思路[ 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关键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旅游;旅游合作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西部唯一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地区。成渝两地的合作一直是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作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涉及地方政府、区域经济、人力资源、金融、贸易、工业、交通等多个领域,将旅游业作为其合作发展的又一领域,对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深度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区域旅游合作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到现阶段的客观需要, 也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避免恶性竞争的必由之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展区域旅游合作, 联合开发旅游资源, 对外实行联合促销,从而提升旅游区域的整体形象, 可实现合作出优势、出效益的目的,实现成渝两地区域旅游的互利双赢。因此,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成渝两地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成都及其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可谓集自然与历史两大宠爱于一身。成都及其周边地区拥有众多令人感到赏心悦目的山、石、林、洞、泉、瀑、河等非常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 许多旅游资源都具是世界级品牌, 如卧龙大熊猫基地、乐山大佛、峨眉山、都江堰, 九寨沟和黄龙等。除此之外,成都还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文化名城,在其2500 年的历史中, 留下了大量珍贵文物、名胜古迹、宗教寺庙和民族文化遗产。成都地区旅游资源的突出特点是人文景观优势与生态景观优势相互融合, 堪称国内之冠。
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旅游业从“九五”以来, 就不断加大对旅游资源产品的开发力度,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也快速增长, 旅游业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迈进;四川省的旅游产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产业规模逐步扩大, 旅游城市品牌形象开始显现,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重庆是一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大城市, 独特的山城都市风貌、壮丽的自然山水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浓郁的民族民俗风情, 为重庆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市拥有众多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A 级旅游区(点)。除此之外, 重庆还有许多市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江三峡、大足石刻、现代山城都市风貌、抗战陪都文化和红岩革命史迹等, 都赋予了重庆市旅游资源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较高的知名度。长江三峡工程竣工后的广袤湖泊和众多岛屿,更赋予重庆市丰富的潜在旅游资源,为重庆市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重庆市自从直辖以来,旅游业的产业地位、产业规模、发展条件、发展格局都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旅游业在全市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明显增强,在全国旅游业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已经实现了把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重庆市新的支柱产业的全新定位,并且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市向“中国旅游名市”的历史性跨越。
由此可见, 成渝两地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区位优势明显, 社会经济实力较强, 并且都把旅游业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并且成都和重庆旅游业发展水平不相上下,都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实力,成渝两地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实施资源互补与共享的战略,不仅能形成强大的冲击力,还能全面提升旅游的总体规模,实现成渝两地区域旅游的互利双赢。
二、成渝两地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优势分析
(一)互联互通的交通区位优势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长江流域的上游,与长江流域中游的大武汉经济区和长江下游的長三角经济区共同构成了长江流域的三大经济集聚中心,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而且,成渝经济区还是西部重要的经济中心,处于东西结合、南北交汇的中间地带。区内交通体系完整,成渝两地陆路、水路、航空的立体旅游交通网络日趋完善,总而言之,川渝之间便利的交通网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了交通上的保障,也为两地之间的旅游交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旅游资源互补优势
成都和重庆都位于四川盆地内, 自然旅游资源方面都是以高山峡谷风貌和绮丽的自然风光而著称, 在中国旅游资源分区中,同属于西南奇异山水旅游区。虽然成渝两地的旅游资源在某些方面有类似的特点,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两地旅游资源互补的优势。成渝两地旅游资源从总体上看, 个性十分鲜明, 雷同性较小。从成都和重庆两城市旅游发展的重点也可以看出他们在旅游资源方面互补的优势,成都市是以发展城市周边历史与自然旅游为主,而重庆市的重点则是发展以都市旅游为中心, 长江三峡为主线的黄金旅游线。虽然两个城市的旅游发展重点都有自然景观旅游,但是,所选取自然景观的侧重点却不一样,成都是以乐山大佛、青城山、峨眉山等以“山”为主线, 突出山的文化内涵,而重庆是以“山城”闻名,又注重长江沿线以“水”为主线, 突出山水交融的境界。总而言之,成渝两地的旅游资源具有共性大、个性强的特点,既有同一性又有互补性,这为成渝两地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
三、成渝两地开展区域旅游合作需要克服的阻碍
(一)各自为政的经营模式,形成两地区域旅游合作壁垒 行政区域的不同划分,所制定的旅游相关政策偏向性不一,导致成渝两地区域旅游难以形成一体化合作,存在一定的壁垒。客观地讲,四川省与重庆市都早已发展成为了成熟且独立的旅游体系,并且旅游业所带来的财政收入一直都是两地的主要财政来源。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区域旅游合作尚停留在政府的号召层面,并没有明确的战略规划,无法对成渝两地的旅游合作提供指导性建议,这有碍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二)区域合作进展缓慢,利益难以均衡
目前,成渝两地之间开展的区域旅游合作仍然是依靠行政机制予以推进,重点集中在政府之间和旅游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而政府部门之间以及行业协会、旅游企业等市场主体之间却缺少推进机制,很难解决成渝两地之间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合作带来的利益划分问题,也因为缺少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分享与补偿机制,导致利益难以均衡,成渝两地之间开展区域旅游合作也因此存在一定的隔阂。
(三)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不健全,难以开展深度合作
因为成渝两地跨区域的旅游合作协调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所以,目前主要还是靠行政机制在推进,许多旅游景点、景区开发仍旧是以政府投入为主,政府引导、社会投资、合作经营的机制还未形成,还未能很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作用,成渝两地旅游合作主要还是停留在旅游交通、旅游市场等领域,而整体规划、信息平台构建、旅游人才流动等领域的合作相对较少,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管理体系也未跟上,导致成渝两地旅游行业标准不一致,难以开展深度合作。
四、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发挥政府部门的协调作用,打造无障碍旅游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各级政府要摒弃原有的狭隘的地方观念,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共同研究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和市场开发策略,构建区域旅游网络营销系统,创建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在政策上打造“无障碍旅游区”、线路上进行联合开发共享、营销上实施整合促销推广,力促“互为旅游目的地、互为旅游市场”的成渝两地区域旅游合作格局的形成。具体来说,就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协调作用,打破地区封锁和壁垒, 建设统一的旅游流通市场。不搞恶性竞争, 开放旅游业;不搞地区垄断, 使旅游业的资金、人员、劳务及旅游产品在成渝两地之间自由流动。此外,成渝两地还需制定共同的旅
游准则, 实现公平、公开竞争, 建立完善的成渝两地区域旅游大市场,成渝两地开展广泛、深入的区域旅游合作, 例如,取消地接、地陪制度,两地旅游团队可以直接进入对方地界运行, 同时享受对方旅行社在当地享有的优惠政策等,共同打造无障碍旅游区。
(二)整合成渝两地旅游资源,着力打造特色旅游产品
因为成渝两地旅游资源同质性较强,所以,很难形成特征鲜明的目标市场,因此,成渝两地要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提升区域整体旅游产品的形象。
1.加强旅游资源互补优势, 开发出新的连接成渝两地的旅游产品
成渝两地旅游资源都极其丰富, 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成都及其周边地区以独特多样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和悠久的历史闻名遐迩;重庆则以独特的山城风光、优美的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及在抗战时期作为陪都的历史而享誉海内外。但是,由于历史渊源, 而且两地都处于西南地区, 成渝两地在文化上有着很强的同一性。因此, 两地在设计旅游产品时, 应加强旅游企业合作。成渝两地的政府部门应该在这方面起牵头作用, 联姻成渝两地的各相关旅游企业, 使二者联合开发旅游资源,共同打造和包装精品旅游线路, 并且注重突出成渝两地的文化的渊源性, 挖掘巴蜀文化的内涵, 形成巴蜀旅游线路的精品。
2.加强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旅游的特色品牌
成渝两地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如峨眉山的佛教文化、青城山的道教文化、广汉三星堆文化和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巴蜀文化、红色文化等,加强对成渝两地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有利于凸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旅游的特色和优势,形成文化旅游发展的巨大合力,打造成渝两地文化旅游的特色品牌,有效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旅游竞争力。
(三)建立旅游合作新机制,保障区域旅游协同发展
成渝两地旅游相关部门还应牵头建立一个资源共享、区域联动、线路互推、客源互送、信息互通、市场互融的区域旅游合作新机制,建立和完善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旅游保险赔付机制,畅通旅游热线,完善旅游咨询,建立各市区旅游投诉首接责任制和跨区域旅游市场联合执法机制,适当组织跨区域旅游联合执法。除此之外,针对成渝两地旅游业行业标准不一致等问题,旅游部门还应协调质监、工商等关联部门,针对区内共同推荐的旅游线路,公布统一市场指导价,使消费者享受到透明、优质的旅游服务标准,最终确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旅游的协同发展。
结语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背景下,创新成渝两地区域旅游合作模式,是推动成渝两地旅游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各级政府需要在兼顾双方利益的前提下,正视并加以改进目前两地区域旅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推进成渝两地区域旅游的合作, 把成渝两地的分散旅游做成大区域的整体旅游, 提升整个大区域的旅游形象, 最终实现成渝两地区域旅游的互利双赢。
参考文献
[1]粟路军,柴晓敏.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及其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6(7).
[2]蒋丽芹.泛长三角地区旅游协同发展研究[J].商业时代,2011 (22).
[3]黎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4]刘道明.“成渝经济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1).
[5]杨继瑞.成渝经济区:比较优势、发展不足与治理对策研究[J].西部经济与社会,2012,28(6).
[6]孙刚.新世纪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大思路[ 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