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法”的应用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76447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注意提问的时机、对象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打开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体验探究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思维碰撞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能自主构建概念,掌握知识内化的路径。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问题;情境教学;探究;概念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向教师提出要求:教学过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内化的途径。“问题情境教学”是生物课堂中一种较为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相关话题。
  一、在“问题情境教学”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能忽视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学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可以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一个归纳性的提问,常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已有的零碎知识,内化成自己知识网络中的一部分;一个善意的提问,还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日本的课堂提问研究,特别注意区分了“重要的提问”和“徒劳的提问”,认为后者劳而无功,影响甚至破坏教学的效果。教师要能得心应手地应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就必须认真地备教材、备考纲,在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应有针对性,能帮助学生解决知识上的重、难点。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问的时机
  何时是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时。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往往能入耳入脑,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中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就非常适合应用“问题情境教学法”。人教版虽然只用了两页来介绍,但这部分内容关系着学生对整个光合作用这一节内容的掌握,其中涉及了很多实验,而现在的条件要重现整个实验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和书籍获得大量的资料,通过这些手段图文并茂地将复杂的实验内容结合在一起,课堂上合理应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将一堂抽象的生物课精彩地呈现给学生。例如,在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时,我通过动画来模拟其实验,学生对此很是好奇、兴奋,此时我抓住时机提问:“他的实验得出怎样的结论?”“植物能够更新因燃烧或呼吸而变混浊的空气。”我紧接着追问:“从我们现在角度看,他的实验完成必须具有的外界条件是什么?当时有人重复他的实验,却发现实验结果有时与普利斯特利相同,但也有很多时候与他的不同,甚至完全相反,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呢?”在这样的追问中,学生努力思考着实验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在无光的条件下做的实验。这时我总结性地提问:“从以上可以看出,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明显的不足是什么?”“未考虑到光在实验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我紧接着问:“谁又将科学成果向前推进了一步?”“荷兰的英格豪斯。”在师生互问互答中将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一个实验的现象、结论以及再探究弄得明明白白,以利于以后知识的巩固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提问的对象
  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对班级里知识掌握好的学生我通常设置一些难度高的提问,如进行实验设计,让他们有危机意识,感觉到自己的知识还需要不断地完善;知识掌握中等的学生则设置一些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问题,让他们享受到在努力开动脑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对知识薄弱的学生,则设置一些非常基本的问题,如进行相似概念的区分只要学生认真分析基本概念,就可以得到结论,以鼓励为主,激励他们有信心上好生物课。
  3.提问的顺序
  在教学过程中由多个问题形成问题链进行提问时,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如在分析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时,我设计的提问是:(1)艾弗里的实验中提纯了哪些物质?(2)在R型细菌的培养皿中分别能找到怎样的细菌?为什么会出现S型细菌?(3)怎样让转化更有效?(4)用DNA酶分解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后转化能否发生?这么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原理是什么?(5)艾弗里实验的结论?(6)艾弗里的实验设计的关键思路?由此教师充分发挥“导”的作用,用“问题链”的形式,将大难点化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此外,我们还应注重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语态、反馈。合适的提问语态能帮助我们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感知知识的科学性、严谨性。提问的反馈则能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检验自己课堂教学的效率,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
  二、在“问题情境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设计中,要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精心备课,设计的一系列“导问”把学生领向解决问题的路口,最终由学生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在“问题情境教学法”的熏陶下,体验探究,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思维碰撞,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建构概念、掌握知识内化的路径的能力。这也是笔者进行“问题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下面就以上三方面谈一下学生在“问题情境教学”中主体地位的体现。
  1.体验探究,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问题情境教学法”的训练中,不断体验探究,逐步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在做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时,发现在有氧呼吸实验装置组中也检查出了酒精的存在,这时他们自行组织起来,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各抒己见,最后一致认为是在实验中时间一长,溶液底部局部缺氧所致,于是重新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摇晃操作,使氧气混合均匀,保证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学生通过合作,分析问题,最终很好地解决了问题。通过“问题情境教学法”的体验探究,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其他文献
板式膜结构系膜材通过一定的预张力固定在周边同一平面内的支承结构上的膜结构形式.本文对板式膜结构的荷载分析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个概念清楚、计算简单的分析方法,并分别
节点刚度是影响单层球面网壳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提出了"变刚度"的内力分析方法.基于梁单元有限元法,各杆件单元的刚度通过引入一个介于0~1之间的无量纲因子来考虑,当该系
1962年巴克明斯特·富勒提出张拉整体结构思想,为之后钢结构的设计创新与蓬勃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钢结构建筑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在中国以建筑师的设计思维对
通过核密度分布和莫兰指数对中国2000—2015年30省份碳排放强度的动态趋势及集聚特征进行测度,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30省份碳排放
探讨了网架自重估算公式中参数的取值问题.根据选定的回归模式,分别对正放四角锥和斜放四角锥共计400个网架施工图进行了分析.经过统计和回归后得到了各级荷载作用下具有95%
本文对一直径120m、容量达10万t的巨型钢筋混凝土贮煤简仓在环境温度作用下进行有限元分析,分别研究了在空仓和满仓时,环境温度升高和降低时仓壁的应力状态,并与贮煤侧压力作用
课外阅读是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方式之一。主要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意在培养藏族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其途径有:发挥教师指导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
球面网壳可以覆盖没有支柱的大空间,而且造型美观,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众多网壳型式中,有一种新颖的外铺带肋钢板球面肋环型网壳,在鞍钢、武钢等新型煤气柜工程中作为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推行,小组合作成为课堂创新型的学习方式,通过科学的分组,有针对性的问题研讨,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也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使教学手段呈现出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