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查点4:语言艺术赏析
【设问方式】
①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的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②小说以×××开头(结尾、结构全篇……),这样处理有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
【方法思路】
该类型题所包含的具体题目情况复杂,作答试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或围绕特定的效果类型,赏析具体的语言材料及其效果,或者效果并不明确,需要考生理解和辨识。当然,同一类型的试题,其效果大致有一个范围,赏析开头的艺术,我们可以从铺垫、伏笔、对比、衬托、比喻等角度去考察它与后文的关系,从而明确它的具体功用,再由此联想其艺术效果。
【答题模板】
该类型题答案没有固定模式,但答题时要据问而答。
【典题印证】
(2018年全国卷Ⅱ第6题)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解析】
在文学作品中,有幽默效果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而《有声电影》所用的有幽默效果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依照行文顺序,指认、赏析如下。
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
这是岔断法。语言的逻辑不按常规发展而突然中断,出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不由地大笑起来,于是大家在笑声中恍然大悟。没有看过有声电影,按理应该没有这一方面的发言权,但是她们却已有了理论。如此违背常规,表现出她们不懂装懂、附庸风雅的不良心理。
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
这是仿拟加岔断。从出处看,它是仿拟,古语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今仿拟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的建构看,是岔断,违常规,有幽默效果。
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这是岔断法。违常规,想象而已,却“确信”,并以此去安排自己的行为。
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这里有岔断法,找眼镜,原来眼睛在腰里带着。 还有取巧(无巧不成书),写了二姥姥,还要写三舅妈和四狗子。时间在无意义的安排中流逝,暗示她们心中根本没有看电影的位置。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这里有自我视角的键入,二姐们自以为“文明”,但是实质上自己来晚了,还想骂人,这哪里是什么“文明”。要骂而未骂出,这样的“文明”水准也着实太低。这也类似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思维套路。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
这是书面语和口语的混搭。“既来之则安之”,文言,成语;而“打了票”,口语,俗语。两者混搭具有幽默效果。
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
这有打油诗的味道,很像民间说书人的话语。
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这是对比与夸张,全场的嘘声和二姐的口令形成反差,对二姐的肆无忌惮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
这是褒词贬用,“感化”是对她们在不当场合下相互推让、严重干扰其他观众的热讽。
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这是夸张,“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极度夸张,表现出二姐的粗俗。假如我们能联想到她们的身份,还能多一层感悟,感悟到外在于内在的反差。
由以上分析可见,该文语言的幽默特点多么突出。其实,能收到幽默效果的手法还有很多,这里没有涉及;但是语文教材中却存在这样的典例。就人教版教材来说,隐含幽默语句的篇目至少有《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等。这里请看下面这个嵌入别里科夫视角语句的例子。
每逢经过当局批准,城里开了一个戏剧俱乐部,或者阅览室,或者茶馆,他总要摇摇头,低声说:“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要是他的一个同事到教堂参加祈祷式去迟了,或者要是他听到流言,说是中学的学生闹出了乱子,他总是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在教务会议上,他那种慎重,那种多疑,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简直压得我们透不出气。他说什么不管男子中学里也好,女子中学里也好,年轻人都不安分,教室里闹闹吵吵——唉,只求这种事别传到当局的耳朵里去才好,只求不出什么乱子才好。(节选自《装在套子里的人》)
语言总要一句句地来,一层层地表达。观察名家经典作品,对这一“关键能力”会有更加清晰而深刻的感受。这里的文字,雖然不长,不足三百字,却有三个层次。每一层次都以大致相同的语句作结,层次间界限分明。而所谓大致相同的语句,在表示一个共同的指向外,还各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如“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侧重于表现社会人员聚集给别里科夫带来的猜疑和恐慌。若我们有意推想他的价值观,其价值取向大概是人都应该被隔离,隔离在一个个方格子里,互不来往,互不刺激,互不影响,始终保持一种绝对的安静。这样的价值观有其普遍性,是低能而残酷的统治者或管理者所善用的“伎俩”。夏衍于《包身工》中就曾描述过这“伎俩”得以实施的“完美效果”——“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侧重于表现社会生活中一点点的变动或异常都会让契诃夫惊恐万分。若我们由此推想他的价值观,其价值取向大概是生活都应该像精致的钟表一样一分一秒都不差,该有的必须有,不该有的万不可有。这样绝对的僵化的生活理念固存于其脑中,流毒于整个小城。
“只求不出什么乱子才好”,侧重于表现当局的耳目或者“耳聪目明”也是别里科夫无限恐惧的重要原因。他是一个绝对的唯上主义者,而且相信当局也是完全和他一样的唯上主义者。
(编辑:李跃)
【设问方式】
①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的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②小说以×××开头(结尾、结构全篇……),这样处理有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
【方法思路】
该类型题所包含的具体题目情况复杂,作答试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或围绕特定的效果类型,赏析具体的语言材料及其效果,或者效果并不明确,需要考生理解和辨识。当然,同一类型的试题,其效果大致有一个范围,赏析开头的艺术,我们可以从铺垫、伏笔、对比、衬托、比喻等角度去考察它与后文的关系,从而明确它的具体功用,再由此联想其艺术效果。
【答题模板】
该类型题答案没有固定模式,但答题时要据问而答。
【典题印证】
(2018年全国卷Ⅱ第6题)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解析】
在文学作品中,有幽默效果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而《有声电影》所用的有幽默效果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依照行文顺序,指认、赏析如下。
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
这是岔断法。语言的逻辑不按常规发展而突然中断,出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不由地大笑起来,于是大家在笑声中恍然大悟。没有看过有声电影,按理应该没有这一方面的发言权,但是她们却已有了理论。如此违背常规,表现出她们不懂装懂、附庸风雅的不良心理。
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
这是仿拟加岔断。从出处看,它是仿拟,古语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今仿拟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的建构看,是岔断,违常规,有幽默效果。
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这是岔断法。违常规,想象而已,却“确信”,并以此去安排自己的行为。
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这里有岔断法,找眼镜,原来眼睛在腰里带着。 还有取巧(无巧不成书),写了二姥姥,还要写三舅妈和四狗子。时间在无意义的安排中流逝,暗示她们心中根本没有看电影的位置。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这里有自我视角的键入,二姐们自以为“文明”,但是实质上自己来晚了,还想骂人,这哪里是什么“文明”。要骂而未骂出,这样的“文明”水准也着实太低。这也类似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思维套路。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
这是书面语和口语的混搭。“既来之则安之”,文言,成语;而“打了票”,口语,俗语。两者混搭具有幽默效果。
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
这有打油诗的味道,很像民间说书人的话语。
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这是对比与夸张,全场的嘘声和二姐的口令形成反差,对二姐的肆无忌惮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
这是褒词贬用,“感化”是对她们在不当场合下相互推让、严重干扰其他观众的热讽。
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这是夸张,“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极度夸张,表现出二姐的粗俗。假如我们能联想到她们的身份,还能多一层感悟,感悟到外在于内在的反差。
由以上分析可见,该文语言的幽默特点多么突出。其实,能收到幽默效果的手法还有很多,这里没有涉及;但是语文教材中却存在这样的典例。就人教版教材来说,隐含幽默语句的篇目至少有《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等。这里请看下面这个嵌入别里科夫视角语句的例子。
每逢经过当局批准,城里开了一个戏剧俱乐部,或者阅览室,或者茶馆,他总要摇摇头,低声说:“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要是他的一个同事到教堂参加祈祷式去迟了,或者要是他听到流言,说是中学的学生闹出了乱子,他总是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在教务会议上,他那种慎重,那种多疑,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简直压得我们透不出气。他说什么不管男子中学里也好,女子中学里也好,年轻人都不安分,教室里闹闹吵吵——唉,只求这种事别传到当局的耳朵里去才好,只求不出什么乱子才好。(节选自《装在套子里的人》)
语言总要一句句地来,一层层地表达。观察名家经典作品,对这一“关键能力”会有更加清晰而深刻的感受。这里的文字,雖然不长,不足三百字,却有三个层次。每一层次都以大致相同的语句作结,层次间界限分明。而所谓大致相同的语句,在表示一个共同的指向外,还各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如“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侧重于表现社会人员聚集给别里科夫带来的猜疑和恐慌。若我们有意推想他的价值观,其价值取向大概是人都应该被隔离,隔离在一个个方格子里,互不来往,互不刺激,互不影响,始终保持一种绝对的安静。这样的价值观有其普遍性,是低能而残酷的统治者或管理者所善用的“伎俩”。夏衍于《包身工》中就曾描述过这“伎俩”得以实施的“完美效果”——“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侧重于表现社会生活中一点点的变动或异常都会让契诃夫惊恐万分。若我们由此推想他的价值观,其价值取向大概是生活都应该像精致的钟表一样一分一秒都不差,该有的必须有,不该有的万不可有。这样绝对的僵化的生活理念固存于其脑中,流毒于整个小城。
“只求不出什么乱子才好”,侧重于表现当局的耳目或者“耳聪目明”也是别里科夫无限恐惧的重要原因。他是一个绝对的唯上主义者,而且相信当局也是完全和他一样的唯上主义者。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