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阅读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关注的重点之一。
关键词:培养 学生 阅读 能力
笔者根据自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按照教材编排体系,通过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阅读带课外阅读、以阅读方法指导阅读实践等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按标记读文,提高阅读效率
每一册小学语文教学课本中基本有三十篇左右文章,根据教材的编排,可分为精读和略读,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向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让学生逐渐学会怎样阅读。
精读就是要认真仔细地研读课文,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是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最常用的有效途径。因而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相应问题,然后综合为一个关键问题,接着运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画出关键词和关键句子,并通过换词、想象、补白练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略读只要求粗知文章的大意,不要求字斟句酌。因而在指导阅读时,只需围绕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和精神。
二、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水平,指导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法,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1、训练学生掌握各种基本的阅读方法
阅读有范读、领读、讲读、朗读、默读、背诵等。范读是给学生阅读做示范,激发学生的摹仿兴趣。如教师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先介绍周总理的丰功伟绩和高贵品质。教师在朗读时感情真挚,充分表现对总理的崇敬、热爱、怀念,伴随泪水止不住地顺着面颊流下来的情境,沉醉其中的学生甚至也会流下感动的眼泪。朗读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方式,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训练之一。语文教师要花大力气抓好训练,避免读错字、增字、减字,避免传统的唱读方式。根据文章体裁,按照作者思想,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读出童声童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另外,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背诵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能力和发展记忆力。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文章的长短可以采用整体背诵(如诗歌、短文)和分步背诵(长的课文),调动学生背书的积极性。课后,教师还可以开展背诵、诗歌朗诵会、读报等比赛,看哪个学生的课外知识最丰富、了解得最多,并对了解最多的学生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通过教给阅读方法,运用阅读比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强化了学生良好的范文背诵习惯,锻炼了他们的记忆力,并逐步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2、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
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变换方法阅读,并从阅读中不仅养成眼到、口到、心到的基本方法,还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点、画、记的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形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做到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求解,逐渐养成初读—细读—深读—熟读的好习惯。让他们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作者的思路、写作方法和课文中心,借鉴写作技巧,还可以指导学生速读—回读—精读—背诵。如文章较长,可采用先“速读”,大概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再根据课后的作业或老师的提问进行“回读”,反复阅读疑难部分,从中找出答案。文章中写得精彩的段落,让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地“精读”,并从中读出味道,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背诵”。
在课后教师组织学生每周看一本好书、写一篇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利用班级里的宣传墙报和远程教育网的班级主页展示学生们精彩的作品,从而提高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3、培养学生必要的阅读迁移能力
要让学生根据其中的阅读形式自觉并积极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顺利完成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其中关键是要把好课中或课外的“牵引”关,让学生在教师巧妙语言的“牵引”下,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外阅读世界,去感受更广阔的天空。
如在教学《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及对他的怀念之情。学生只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很难掌握作者的写作特点,特别是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性格及命运的变化都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因此就必须进行课外延伸。当本文进行到结束阶段,教师可声情并茂地说:“少年闰土多么可爱!他与迅哥儿的友谊又是多么深厚!但是,多年以后,我们的中年闰土变成什么样了?他与中年迅哥儿之间还是那么亲密无间吗?请大家去读一读鲁迅小说《故乡》,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学生听了这段极具启发引导性的语言,一定会产生一种“没吃饱”的感觉和“再探究”的欲望。
三、巧设情境,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经过一系列的课外书阅读、信息资料的查阅后,在班级内开展阅读竞赛、阅读之星评选、读后感好作品评选展示,在学生的作品当中清晰可见学生们写作的进步、掌握素材积累的方法、绘画与文体巧妙和谐的结合。学生的自觉学习胜过教师的百般讲解。教师有目的地设计巧妙语言,利用教学文本引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既巩固了学生的课内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阅历。
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是抓住上课伊始的有利时机,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精彩的开场白或话题引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之进入最佳状态,为整堂课拉开序幕。
二是以和谐的课堂气氛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情感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满足学生叙述的愿望;真诚和蔼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
三是运用多媒体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阅读兴趣。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强气氛,铺设场景,组织讨论、辩论、看图说话、分组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
四是适时强化学生成功的喜悦感,巩固兴趣。教师要特别注重让学生体会成功感,因为成功越大,兴趣越大,动力越大。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点成功,他们也会像成人完成了一个重大科研项目一样感到高兴,继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获得巨大的内驱力,驱使他们向着进一步的成功迈进,从而形成稳定而持续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尽量多地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努力的价值。
关键词:培养 学生 阅读 能力
笔者根据自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按照教材编排体系,通过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阅读带课外阅读、以阅读方法指导阅读实践等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按标记读文,提高阅读效率
每一册小学语文教学课本中基本有三十篇左右文章,根据教材的编排,可分为精读和略读,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向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让学生逐渐学会怎样阅读。
精读就是要认真仔细地研读课文,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是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最常用的有效途径。因而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相应问题,然后综合为一个关键问题,接着运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画出关键词和关键句子,并通过换词、想象、补白练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略读只要求粗知文章的大意,不要求字斟句酌。因而在指导阅读时,只需围绕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和精神。
二、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水平,指导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法,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1、训练学生掌握各种基本的阅读方法
阅读有范读、领读、讲读、朗读、默读、背诵等。范读是给学生阅读做示范,激发学生的摹仿兴趣。如教师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先介绍周总理的丰功伟绩和高贵品质。教师在朗读时感情真挚,充分表现对总理的崇敬、热爱、怀念,伴随泪水止不住地顺着面颊流下来的情境,沉醉其中的学生甚至也会流下感动的眼泪。朗读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方式,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训练之一。语文教师要花大力气抓好训练,避免读错字、增字、减字,避免传统的唱读方式。根据文章体裁,按照作者思想,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读出童声童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另外,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背诵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能力和发展记忆力。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文章的长短可以采用整体背诵(如诗歌、短文)和分步背诵(长的课文),调动学生背书的积极性。课后,教师还可以开展背诵、诗歌朗诵会、读报等比赛,看哪个学生的课外知识最丰富、了解得最多,并对了解最多的学生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通过教给阅读方法,运用阅读比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强化了学生良好的范文背诵习惯,锻炼了他们的记忆力,并逐步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2、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
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变换方法阅读,并从阅读中不仅养成眼到、口到、心到的基本方法,还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点、画、记的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形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做到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求解,逐渐养成初读—细读—深读—熟读的好习惯。让他们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作者的思路、写作方法和课文中心,借鉴写作技巧,还可以指导学生速读—回读—精读—背诵。如文章较长,可采用先“速读”,大概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再根据课后的作业或老师的提问进行“回读”,反复阅读疑难部分,从中找出答案。文章中写得精彩的段落,让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地“精读”,并从中读出味道,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背诵”。
在课后教师组织学生每周看一本好书、写一篇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利用班级里的宣传墙报和远程教育网的班级主页展示学生们精彩的作品,从而提高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3、培养学生必要的阅读迁移能力
要让学生根据其中的阅读形式自觉并积极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顺利完成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其中关键是要把好课中或课外的“牵引”关,让学生在教师巧妙语言的“牵引”下,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外阅读世界,去感受更广阔的天空。
如在教学《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及对他的怀念之情。学生只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很难掌握作者的写作特点,特别是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性格及命运的变化都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因此就必须进行课外延伸。当本文进行到结束阶段,教师可声情并茂地说:“少年闰土多么可爱!他与迅哥儿的友谊又是多么深厚!但是,多年以后,我们的中年闰土变成什么样了?他与中年迅哥儿之间还是那么亲密无间吗?请大家去读一读鲁迅小说《故乡》,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学生听了这段极具启发引导性的语言,一定会产生一种“没吃饱”的感觉和“再探究”的欲望。
三、巧设情境,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经过一系列的课外书阅读、信息资料的查阅后,在班级内开展阅读竞赛、阅读之星评选、读后感好作品评选展示,在学生的作品当中清晰可见学生们写作的进步、掌握素材积累的方法、绘画与文体巧妙和谐的结合。学生的自觉学习胜过教师的百般讲解。教师有目的地设计巧妙语言,利用教学文本引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既巩固了学生的课内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阅历。
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是抓住上课伊始的有利时机,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精彩的开场白或话题引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之进入最佳状态,为整堂课拉开序幕。
二是以和谐的课堂气氛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情感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满足学生叙述的愿望;真诚和蔼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
三是运用多媒体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阅读兴趣。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强气氛,铺设场景,组织讨论、辩论、看图说话、分组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
四是适时强化学生成功的喜悦感,巩固兴趣。教师要特别注重让学生体会成功感,因为成功越大,兴趣越大,动力越大。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点成功,他们也会像成人完成了一个重大科研项目一样感到高兴,继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获得巨大的内驱力,驱使他们向着进一步的成功迈进,从而形成稳定而持续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尽量多地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努力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