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汉的艺术圈圈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terday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是一个很纠结的城市,虽然它身在江湖,却远离“江湖”。武汉素来民风彪悍,早年由于湖泊众多,经常闹水灾,唰喇的老百姓只要饿了肚子,说造反就造反,这造反的霸气发展到近代,就成了码头精神。这种码头精神就像近代给武汉打下深深烙印的张之洞一样,极端而又中庸,也正是这种性格,既造就了“东方芝加哥”,也使它成为了明日黄花。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武汉似乎从未缺场,从抢码头立天下,到张公掀开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再到1911年那声震惊世界的武昌第一枪,武汉都有着气吞山河一锤定音的果敢和决绝。然如今,已走出昨日辉煌的武汉,每逢“千载难遇的机遇”总不免尴尬收场,那个曾经有“茫茫九派流中国”气度的大武汉,亦难共存豪杰与走卒,因此世人难免以戏谑的口吻感叹武汉如今的失落。这个市民化的二线城市,与那个曾有着“东方芝加哥”之誉的大武汉,以及那个豪气满天的首义之城,似乎已渐行渐远。
  当我们返回历史现场回忆武汉艺术发展的这几十年,我们常常会有一种复杂的矛盾感和无奈感。就像武汉作家池莉说的:“战场总是在这里,过程总是在这里,然而,最后的结果准不在这里。胜利的果实总是不会给老武汉享受的。老武汉是永远的边缘。”武汉这座城市曾经在85时期兴起“美术新潮运动”,涌现一股强劲的前卫艺术力量,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和批评家活跃在武汉,然而1990年代以后,这座城市却在艺术上开始慢慢沉寂下来,归于平静。这座城市的老百姓,包括艺术家,他们好像当初创业的时候会有一股强烈的离经叛道的冲动和热情,却往往缺乏一种持续的后劲。最后的结局就是一批批的前卫艺术家、批评家纷纷出走他乡,并在那里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在一定程度上,武汉目前的艺术生态,尤其是当代艺术,相对来说显得比较自闭,这种自我封闭和保守就像武汉这座城市独特的码头文化一样。长江汉水两江三镇,星罗密布的湖泊,纵横开阖的水域孕育了武汉星罗遍布的码头,也孕育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性格魅力,这座城市的老百姓确实很爽朗,敢作敢为,但同时又封闭、保守,甚至固执,喜欢单打独斗,大家各自为阵,各占山头,就像当年打码头的工人一样,更多的只是满足于抢占一两个码头,然后坐地发财。
  生活在武汉的艺术家其实也很无奈,也很纠结,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更希望有好的平台展示自己,但是大家彼此之间都太把自己当回事,谁不“鸟”谁,你不待见我,我还不待见你呢!管你是皇帝老子,亲生父母,你看不起我,不尊重我,老子我就敢看不起你,甚至大家互相拆台,天生的一股匪气,缺乏“川军”那样的大气和团结。他们的性格是极端分裂和矛盾的,就像这武汉的天气:冬天极冷,那种冷是浸骨的冷;夏天极热,是那种身子在蒸笼里蒸的热。武汉的艺术家就在这种矛盾和纠结中游走着,既造就了他们的淡定坦然,但也带给了他们无尽的无奈。武汉的艺术家大多在美院、综合性大学、美术馆、美术院等体制内单位就职,大家至少有碗饭吃,生存保障大多没有问题,但也许就是因为这种被体制收编的现象,造成武汉的艺术生态就像一锅温水一样,很多人都被煮得失去了当年打码头那样的闯劲和热情,安于现状,再加上平台的匮乏和缺乏外来力量的介入,艺术家往往生活在自己的安乐园里,孤独地画着自己的画,偶尔有活动或展览的时候就探出头来看看。当然,这种情况的好处就是,他们不会像北上广的那些艺术家那样焦虑,可能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淡然,这也成为部分艺术家逃避现实,安于现状的借口。
  但武汉的生态也并不是没有半点涟漪,就像武汉人性格中这种走极端的因子,爱你时恨不得对你扒心扒肝,恨你时巴不得把你千刀万剐,武汉的艺术圈里面安静的艺术家特别安静,但活跃的艺术家就特别活跃。如同当年的“85新潮”一样,有很多艺术家自发地和一些“臭味相投”的人组合在一起,做着一些有意思的实验或展览,比如扬子江论坛、东湖计划、昙华林艺术论坛,还有许多艺术家一直在安静地做着他们自己喜欢做的艺术项目、艺术小组,只是没有公开露面而已,这些人大多思想比较独立开放,思维活跃,有自己的态度和判断方式。这些少数活跃的艺术家构成武汉艺术圈的一抹亮色和独特的景观,算是聊可慰藉。
  在武汉艺术圈里面经常提到的一句话就是:“武汉永远不缺乏好的艺术家,缺的是平台。”我不想去论证这句话的逻辑正确性,但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武汉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个问题一方面表现为武汉艺术生态链的不完善,一方面表现为做事都不太规范,目光短浅,只注重眼前利益。除了湖北美术馆、武汉美术馆这两个专业的美术馆机构之外,可以说,武汉几乎没有专业的画廊、拍卖行,并且它们的运作大多缺乏规范性,没有清晰的定位,更没有系统成熟的运营模式,他们的风向标大多是“谁的画好卖,我就做谁”,这就导致市场的两极分化。由于武汉这边的礼品市场空间较大,这也造成很多画廊、拍卖行一味地去追逐作品的礼品性,传统书画市场要远远好过当代艺术,但尽管这样,书画、书法作品的价格却仍然很低,这导致很多优秀的艺术家主动去外地开拓市场,比如山东、河南、江浙一带,而且市场反响更好,价格也卖得更高。艺术媒体方面,除了《美术文献》、《艺术+》这两家专业的杂志之外,其他的艺术媒体要么缺乏专业性,要么因为资金或人事等原因病死胎中。令人吊诡的是,武汉所谓的艺术区就几乎没有艺术家的容身之地,早期的昙华林艺术区还住着一些职业艺术家和美院的毕业生,但是随着咖啡店、奶茶店、手工艺装饰品店、创意小店、餐馆的大量进驻,房价便不断蹭蹭地往上涨,这里早已没有了艺术家的容身之地;汉阳造艺术区说白了就是一个打着艺术旗号的地产项目,里面基本都已经被各种婚纱摄影、设计工作室、家装公司、旅社等占领,就连还稍微像样点的一家画廊—田雨舍,还经常是大门紧闭,再加上这边的交通、生活不太方便,艺术家也大多不想安居此处搞创作。如果把艺术圈比作一珠串链,那么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画廊、美术馆、拍卖行、艺术媒体就是一串串重要的小环,任何一个小环的缺失都会导致这珠串链的不完整,而武汉的这珠串链,不仅仅是一两个小环的缺失,基本上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或多或少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武汉的艺术生态可能永远都只有一个“过程在这里而结果不在这里”的未来。
  大武汉是火辣的,冲动的,匪气的,散漫的,而这里的艺术是安静的,独斗的,自由的,也许这座城市的艺术就注定只是一个中转站,只有过往,却没有停泊和靠岸。不完善也好,不规范也罢,要求改变它的容貌,这恐非一日之工或一举之力能办到,就待时间的这把刷子慢慢地除去它身上的瑕渍,等着看吧。
其他文献
读夏福宁的绘画作品颇多感想。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相当的层面上,绘画都成为被讨论和质疑的对象。  关于绘画的认识和讨论就是一部现代美术史。  读夏福宁的绘画作品颇多感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相当的层面上,绘画都成为被讨论和质疑的对象。关于绘画的认识和讨论就是一部现代美术史。其实,有关艺术的认识,就像生活的认识一样,是源自心的启悟和态度。它并不是一个僵化的模子,非此即彼,绝不相容。同样,对绘画的认
期刊
“纸上个展”作为追踪年轻艺术家个案的特别专栏,自2012年10月起至2013年9月将连续刊出包括郝量、黄静远、黄一山、孙大量、王亚强、吴俊勇、袁欣、俞洁、祝铮鸣、臧坤坤在内的10位艺术家的平面个展,力图以更加接近实际展览的方式,相对完整地呈现出每位艺术家的个人面貌、创作轨迹和艺术思考。  “暗能量”是宇宙学的概念,它意味着我们所在的时空里尚有70%的能量是人类所不了解的,但正是这些看不见的能量在推
期刊
动物和人之间相互的凝视,  可以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成为重要的一幕。  而且,在不到一个世纪以前,  所有人还以这样的价值观念来生活,  现在却已经绝迹了  著名英国艺术批评家约翰·伯格(John Berger)曾在一篇讨论动物与人类文明关系的文章中不无伤感地写到:“动物和人之间相互的凝视,可以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成为重要的一幕。而且,在不到一个世纪以前,所有人还以这样的价值观念来生活,现在却已经绝迹了。
期刊
罗伊 · 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1923~1997),美国画家,波普艺术大师。1923年10月出生于纽约,1949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读硕士。先后在该大学(至1951年)、纽约州立大学奥斯威分院(1957~1960年)、新泽西州新不伦瑞克拉特格斯大学格拉斯学院(1960~1963年)任教。从1951年起从事波普艺术,也曾涉猎抽象表现主义。  1960年代初期,抽象表现主义的气
期刊
通过将经处理的不同材料置于一种精神趣味  或有关物质意念的“炼金术”,  抹去原有材料上隐喻性的指向特征,  重建一种物性的感官意义。  闵一鸣的《759平尺?》装置现场是一种关于混合物的重组。通过将经处理的不同材料置于一种精神趣味或有关物质意念的“炼金术”,抹去原有材料上隐喻性的指向特征,重建一种物性的感官意义。  这个现场至少使用了三类材料:刚性的、软性的和墨性的。四个方形钢架矗立在展厅的四边
期刊
艺术市场的非理智性,  尤其是在2008年达到鼎盛的印度新兴当代艺术市场,  正被“高价格代表高质量艺术家”的假设所驱动。  “我不需要作品信息,我甚至不需要去看那件作品,  我只要知道大小和价格就可以了,谢谢!”  “我想买艺术品,但我没时间,我有钱,我要最好的,市场就最了解情况。”艺术市场的非理智性,尤其是在2008年达到鼎盛的印度新兴当代艺术市场,正被“高价格代表高质量艺术家”的假设所驱动。
期刊
《东方艺术·大家》:作为一位活跃的策展人,您近几年推出了一系列展览,经过这些展览,您对策展是怎么理解的?  王萌:其实每个展览对策展人来说都是一次挑战,无论面对什么,策展人必须理性、果断决策。有时候需要一点敏锐,提前预判,甚至需要一点谋略,以确保各条船驶向同一方向,这并不容易。策展最重要的问题还不仅仅是过程中对局态的把控,而是理论的思考以及展览对这种思考的呈现。  《东方艺术·大家》:能结合展览谈
期刊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记忆更像是一场梦幻,不可触摸。所以画面中常常出现消褪和隐去的空间,不需要任何逻辑的关联,也不需要任何情感的牵挂。人们都希望美梦永远持续下去,但也无法避免噩梦不可避免的降临。  假如当我们大多数人都感到得益于梦幻和记忆的恩赐,那么,塞鲁斯·卡里米波尔(Cyrus Karimipour)则可以控制着一切成为梦幻和记忆的主人。他的影像带有一种梦幻般的特质,通过自身的意愿将有意识的选择去
期刊
沃克艺术中心(Walker Art Center)于1879年由伐木业大亨托马斯·巴洛·沃克(Thomas Barlow Walker)发起,1927年正式成立。坐落于美国北部明尼苏达州(Minnesota)的明尼阿波利斯市,致力于当代艺术品的收藏以及举办具有学术开拓性、创新性的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现在已然被公认为美国“五大”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  沃克艺术中心(Walker Art Center
期刊
不得不说艺术家对于自己创作意图的控制和  考虑并没有被镜头下的所有“物”误导,  语言的简练在《景·物》系列中完整的体现出来。  第一眼看计洲的作品《景·物》没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因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当走进风格迥异的展厅,都似乎有一个声音在提醒自己这早已不是那个“高级灰”的年代,古典美学、黑白照片所谓“唯美时期”的享受早已被时代精神的车轮无情碾压过去,只留下一片难以归类的零件。  在《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