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支部班子选得好,为民办事很周到;要把农村变富饶,发展经济掀高潮;基础设施全改善,乡村一下换新貌;各种政策都惠民,农民生活节节高……”辽源市龙山区工农乡苇塘村村民自编的这段快板,用质朴的语言描绘了龙山区农村变化的喜人成果。
发生巨变的苇塘村是村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的一个见证,更是龙山区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党的工作重心在基层,执政根基在基层,活力源泉在基层。党的十八大以来,龙山区高度重视抓基层党建工作,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不断夯实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基础,推动农村基层党建的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党的十九大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龙山区更加努力夯实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不断开创新时代农村党建新局面。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旗帜就是方向,堡垒显现力量。全区25个农村基层党组织、1333名农村党员活跃在乡村田野,时时争先进、处处当先锋,加快了全面小康的步伐。
党徽,在龙山大地熠熠生辉;党旗,在辽河两岸高高飘扬。
牢固树立主责意识和主业观念,把第一责任刻在心里、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这是龙山区委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中形成的共识。
如何把基层党建责任落到实处?龙山区委切实当好基层党建“一线指挥部”,坚持区、乡(镇)、村三级联动,成立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区委书记带头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区委、乡镇党委每年召开专题议党会和定期议党会部署工作;两办督导组不定期开展暗访检查,对工作不力、被省、市检查通报的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年终各类先进评选资格,确保工作有部署、有督办、有落实。
工作有力量、活动有阵地、集体有收入、制度有保障,是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重要保障。建立区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区级领导每人联系1个村,每月深入联系点至少一次,采取座谈、调研等方式,掌握联系点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每年至少为联系点上一次党课,每年至少为村办一件实事;实施“社区式”升级改造,先后投入资金1086万元对所有村部进行提标建设,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全面达标,“三室一厅一广场”全部配置,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推行村部“提档升级”计划,对部分村部进行改扩建,目前正在履行前期手续。建立经费正常增长机制,以财政投入为主,乡镇、村投入为辅,村均运转经费达21万元。在“输血”的同时,注重引导村级组织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在广泛采取发包、租赁等传统资源性收入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增强村党组织的“造血”功能,通过采取“支部+公司+农户”的形式,大力发展山湾村千亩水稻;黑牛村、三合村千亩白菜;永志村返租经营、打造千亩药材基地、建设温室果蔬基地;大良村、安国村千亩赏购农业园;王家村“百亩绿色种植基地”等集体经济项目,增加集体收入。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以问题为导向,规范农村“三会一课”制度,通过规范流程、明确主题、健全机制,解决“怎么开”“开什么”“开得好”等问题,引导农村党员上好“三会一课”。建立“双周主题党日”制度,把每月第二、四周的周三设为各村统一主题党日,在普遍开展重温入党誓词、诵读经典、过政治生日等“规定动作”的基础上,结合脱贫攻坚、环境保护等工作,根据各村的特点、阶段性重点任务,设计1-2项志愿服务项目,增强党员党性修养,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选准用好村级组织带头人,是农村各项工作稳步有序开展的关键。龙山区拓宽视野、丰富渠道,坚持把“一好双强”型能人选进村“两委”班子,为村干部队伍注入新鲜血液。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村的扶贫工作和软弱涣散村的整治工作,选派优秀机关党员干部、择优选聘离退休党员干部作为第一书记入驻“两类村”,采取“五个一”办法管理,一人一本工作日志、一周一次工作记录、一月一次主题党日活动、一季一次例会总结、半年一次评比表彰,引导第一书记切实发挥作用。同时,开展“三个三”活動,即通过三评,评等次、评业绩、评口碑,着力打造一支“能说、能干、能谋划,对村民守信、对同志诚信、对村发展自信”的“三能三信”村干部队伍。依托市委党校,采取“域内+域外”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对村干部进行全覆盖式集中培训。通过“三推一选”的方式,储备后备干部175人,通过采取“实践锻炼+业务培训”的方式,全面提升后备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返乡创业人员“大走访”活动,利用春节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的契机,抽调专门人员,组成走访慰问工作组,采取走访慰问、召开座谈会、挨家挨户上门交谈交流等方式,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畅叙乡情,了解他们的发展意向、工作动态以及回报家乡的需求,建立了100余人的务工经商人员台账。区分不同情况,分级建立定期联系制度,积极引导35名能人回归创业,为推动农村进一步发展壮大蓄好“源头活水”。建立村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奖惩制度,从党建重点任务完成情况、村干部坐班值班情况、村屯环境整治情况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将村干部的考核评价结果与其绩效奖励报酬、表彰相挂钩,依据考核评价结果等次,给予一定奖惩。
按照有特色、品牌化、叫得响、亮得出、贴近生活、村民满意度高的要求,龙山区寿山镇结合村屯环境整治,采取自愿申报与民主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无职党员上岗,为无职党员划分“责任田”,给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为农村党员“亮身份、树形象、当先锋、做表率”搭建平台和载体,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村民形成爱护环境积极向上的淳朴民风。推行“1名党员+9名群众”卫生管护和农户“门前三包”工作机制。开展党群共建路、巾帼建功台、青少年先锋池创建活动。即将公路划分为若干个党群共建路段,分别由党员带头,组织村民代表、妇女村民、团员和少先队员组成党群共建路管护小组,负责对路面、路肩、边沟、管涵、树林、花卉等做好巡察维护修整工作,实现“少花钱、不花钱”的日常管护,确保了整治工作实施到哪里,党徽光芒就闪耀在哪里。工农乡拓宽服务群众渠道,从事务代办、民事调解到政策宣传、信息采集,使无职党员成为党组织与群众之间的联络员、办事员,将各网格无职党员电话张贴在村部公示栏内,印制党员联系卡片下发到村民手中,百姓有需求可以通过电话、党员微信群直接联系党员,方便了百姓办事,提高了办事效率。开展共产党员户、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党员责任田创建活动,现已建成共产党员户246个,美丽庭院360个,干净人家450个,党员责任田45块。成立以老党员为主体的环境志愿者队伍,引导沿线住户村民积极参与到村屯环境整治中来,落实好“门前三包”,培养大家形成保持卫生、爱护环境、美化家园的良好习惯和氛围。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党员感受组织温暖,让群众看到党员先进,让广场的音乐响起来,让村部的活动火起来,让党的旗帜在村屯每个角落飘起来。
凝心聚力谋发展,高扬党旗谱新篇。在鲜红的党旗引领下,龙山将随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不断创新与实践,谱写出更加强劲的科学发展最强音。(作者系中共辽源市龙山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发生巨变的苇塘村是村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的一个见证,更是龙山区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党的工作重心在基层,执政根基在基层,活力源泉在基层。党的十八大以来,龙山区高度重视抓基层党建工作,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不断夯实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基础,推动农村基层党建的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党的十九大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龙山区更加努力夯实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不断开创新时代农村党建新局面。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旗帜就是方向,堡垒显现力量。全区25个农村基层党组织、1333名农村党员活跃在乡村田野,时时争先进、处处当先锋,加快了全面小康的步伐。
党徽,在龙山大地熠熠生辉;党旗,在辽河两岸高高飘扬。
三级联动——把党建主责扛在肩上
牢固树立主责意识和主业观念,把第一责任刻在心里、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这是龙山区委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中形成的共识。
如何把基层党建责任落到实处?龙山区委切实当好基层党建“一线指挥部”,坚持区、乡(镇)、村三级联动,成立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区委书记带头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区委、乡镇党委每年召开专题议党会和定期议党会部署工作;两办督导组不定期开展暗访检查,对工作不力、被省、市检查通报的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年终各类先进评选资格,确保工作有部署、有督办、有落实。
工作有力量、活动有阵地、集体有收入、制度有保障,是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重要保障。建立区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区级领导每人联系1个村,每月深入联系点至少一次,采取座谈、调研等方式,掌握联系点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每年至少为联系点上一次党课,每年至少为村办一件实事;实施“社区式”升级改造,先后投入资金1086万元对所有村部进行提标建设,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全面达标,“三室一厅一广场”全部配置,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推行村部“提档升级”计划,对部分村部进行改扩建,目前正在履行前期手续。建立经费正常增长机制,以财政投入为主,乡镇、村投入为辅,村均运转经费达21万元。在“输血”的同时,注重引导村级组织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在广泛采取发包、租赁等传统资源性收入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增强村党组织的“造血”功能,通过采取“支部+公司+农户”的形式,大力发展山湾村千亩水稻;黑牛村、三合村千亩白菜;永志村返租经营、打造千亩药材基地、建设温室果蔬基地;大良村、安国村千亩赏购农业园;王家村“百亩绿色种植基地”等集体经济项目,增加集体收入。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以问题为导向,规范农村“三会一课”制度,通过规范流程、明确主题、健全机制,解决“怎么开”“开什么”“开得好”等问题,引导农村党员上好“三会一课”。建立“双周主题党日”制度,把每月第二、四周的周三设为各村统一主题党日,在普遍开展重温入党誓词、诵读经典、过政治生日等“规定动作”的基础上,结合脱贫攻坚、环境保护等工作,根据各村的特点、阶段性重点任务,设计1-2项志愿服务项目,增强党员党性修养,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严管厚爱——打造过硬的骨干队伍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选准用好村级组织带头人,是农村各项工作稳步有序开展的关键。龙山区拓宽视野、丰富渠道,坚持把“一好双强”型能人选进村“两委”班子,为村干部队伍注入新鲜血液。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村的扶贫工作和软弱涣散村的整治工作,选派优秀机关党员干部、择优选聘离退休党员干部作为第一书记入驻“两类村”,采取“五个一”办法管理,一人一本工作日志、一周一次工作记录、一月一次主题党日活动、一季一次例会总结、半年一次评比表彰,引导第一书记切实发挥作用。同时,开展“三个三”活動,即通过三评,评等次、评业绩、评口碑,着力打造一支“能说、能干、能谋划,对村民守信、对同志诚信、对村发展自信”的“三能三信”村干部队伍。依托市委党校,采取“域内+域外”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对村干部进行全覆盖式集中培训。通过“三推一选”的方式,储备后备干部175人,通过采取“实践锻炼+业务培训”的方式,全面提升后备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返乡创业人员“大走访”活动,利用春节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的契机,抽调专门人员,组成走访慰问工作组,采取走访慰问、召开座谈会、挨家挨户上门交谈交流等方式,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畅叙乡情,了解他们的发展意向、工作动态以及回报家乡的需求,建立了100余人的务工经商人员台账。区分不同情况,分级建立定期联系制度,积极引导35名能人回归创业,为推动农村进一步发展壮大蓄好“源头活水”。建立村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奖惩制度,从党建重点任务完成情况、村干部坐班值班情况、村屯环境整治情况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将村干部的考核评价结果与其绩效奖励报酬、表彰相挂钩,依据考核评价结果等次,给予一定奖惩。
创新载体——切实发挥农村党员作用
按照有特色、品牌化、叫得响、亮得出、贴近生活、村民满意度高的要求,龙山区寿山镇结合村屯环境整治,采取自愿申报与民主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无职党员上岗,为无职党员划分“责任田”,给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为农村党员“亮身份、树形象、当先锋、做表率”搭建平台和载体,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村民形成爱护环境积极向上的淳朴民风。推行“1名党员+9名群众”卫生管护和农户“门前三包”工作机制。开展党群共建路、巾帼建功台、青少年先锋池创建活动。即将公路划分为若干个党群共建路段,分别由党员带头,组织村民代表、妇女村民、团员和少先队员组成党群共建路管护小组,负责对路面、路肩、边沟、管涵、树林、花卉等做好巡察维护修整工作,实现“少花钱、不花钱”的日常管护,确保了整治工作实施到哪里,党徽光芒就闪耀在哪里。工农乡拓宽服务群众渠道,从事务代办、民事调解到政策宣传、信息采集,使无职党员成为党组织与群众之间的联络员、办事员,将各网格无职党员电话张贴在村部公示栏内,印制党员联系卡片下发到村民手中,百姓有需求可以通过电话、党员微信群直接联系党员,方便了百姓办事,提高了办事效率。开展共产党员户、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党员责任田创建活动,现已建成共产党员户246个,美丽庭院360个,干净人家450个,党员责任田45块。成立以老党员为主体的环境志愿者队伍,引导沿线住户村民积极参与到村屯环境整治中来,落实好“门前三包”,培养大家形成保持卫生、爱护环境、美化家园的良好习惯和氛围。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党员感受组织温暖,让群众看到党员先进,让广场的音乐响起来,让村部的活动火起来,让党的旗帜在村屯每个角落飘起来。
凝心聚力谋发展,高扬党旗谱新篇。在鲜红的党旗引领下,龙山将随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不断创新与实践,谱写出更加强劲的科学发展最强音。(作者系中共辽源市龙山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