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营经济是最有活力、最具创造力的经济主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解放思想推动吉林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当前,吉林省如何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加快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是值得关注的重大课题。
当前,吉林省正处在发展方式转变、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关口。在此背景下,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对于应对下行压力、稳定经济增长,对于培育新动能、增强新动力,对于解决就业问题、保障改善民生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其核心就是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使市场各类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吉林省而言,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和行业的发展,这也意味着受“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的冲击更大、困难更多。同时,吉林省民营企业的规模较小,很多企业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创新能力不足,缺少品牌支撑,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因此,加快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既是“安身立命”、摆脱困境的内在选择,也是“适者生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需要。
二是应对经济下行市场压力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增速回落、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新常态。2017年,全国GDP同比增长6.9%,吉林省只有5.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下行必然导致传统需求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引发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传统产业竞争加剧,民营企业经营压力不断加大。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才能避免同质、低质竞争,拓展新的市场领域,提高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是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发展的战略举措。实践证明,民营经济是区域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哪个区域民营经济发展得好,哪个区域经济就发达、人民就富裕、社会就安定。改革开放40年来,吉林省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稳定增长、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905.8亿元,占全省GDP的51.7%,稳居全省经济“半壁江山”。但因起步较晚,总体上与广东、浙江等发达省份还存在阶段性差距。在2018中国民企500强榜单中,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共包揽了312个席位,而吉林省只有1家企业入选。因此,只有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吉林新一轮振兴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2013年,全省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大会以来,通过制定实施40条意见和简政放权、配套改革等措施,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目前,民营经济在全国GDP中的比重已超过60%,广东、江苏、福建、浙江四个省份的民营经济比重均超过80%,而吉林省刚过50%。吉林省每万人拥有民营企业数量47个,而浙江省是132个,广东省是130个,辽宁省是77个,分别是吉林省的2.8倍、2.7倍和1.6倍。
二是发展层次还不够高。吉林省民营经济大多集中在资源初加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例,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6500多户,其中具有深加工能力的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不到600户,仅占9.2%。从品种来看,美国和日本稻米深加工产品已超过350种,加工业对稻谷资源的增值率已达到1:4,而吉林省仅为1:1左右。
三是市场体系还不够健全。目前,吉林省土地、资本、科技、信息等要素市场发展相对较慢,民营企业面临融资困难、人才匮乏、用工紧张等诸多困境。其一,融资难是民企发展的最大瓶颈。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小、资信等级低、无抵押资产,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限制多、门槛高、贷款覆盖率低,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其二,人才匮乏是民企素质不高的核心因素。民营企业“招不进、留不住、培养完就走”的问题十分突出,科技人员、技术工人、营销人才严重紧缺。其三,“招工难、用工贵”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大多数民营企业都面临“普工荒”,许多工种的工资即使上涨20%也难以招到合适的工人。
要立足于扩张总量与提升竞争力并举,结构调整与产业集聚共进,软环境与硬环境齐抓,通过转型升级,切实提高民营经济的发展质量。具体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科学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着眼于国内外市场、国家产业布局和区域比较优势,科学选择民营经济发展方向,在三个方向上引导民营企业的项目投资。依托吉林省本土资源发展产业是后发地区经济得以成长的先天优势,可以占据资源垄断的地位,获取相对较低的物流成本,避开先发地区的竞争优势。依托吉林省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依托吉林省支柱产业,做长产业链条,做大产業集群。以汽车、石化为例,可从根本上解决汽车产业本土配套能力不强,化工产业下游产业链过短的问题。
二是不断强化政策落实力度。加强媒体舆论引导,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深入解读国家和吉林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宣传优秀民营企业家的先进事迹,大力营造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建立政府联系民营企业制度,根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纳税额、吸纳就业等主要指标,选择一批重点民营企业作为联系点,为企业项目建设、市场开拓、降低成本等方面提供精准服务,着力解决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三是着力解决发展要素需求。要着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多渠道增加金融供给,推动新设的亿联银行等民营金融机构加快筹建进程,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开展票据融资等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业务。抢抓国家优先支持东北地区企业上市政策机遇,推动更多民营企业上市融资,支持民营上市公司扩大再融资规模。要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开展现代企业制度、精益管理、转型升级专题培训,全面提升“吉商”经营理念、管理能力和法治素养。要实施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工程。健全完善创业市场准入、税费减免、土地使用、财政金融等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加强返乡创业带头人培育及各类创业典型培树,落实现有创业孵化基地、工业园区等相关政策。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力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围绕汽车、轨道客车、卫星等产业,突出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检验检测等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动能。
四是全面提高软环境建设水平。一方面,要清理各种不合理的收费项目,严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不干预民营企业依法合规的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要提高效率、全力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落实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效能监察等制度,简化行政流程,杜绝推诿扯皮现象。(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一、吉林省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意义
当前,吉林省正处在发展方式转变、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关口。在此背景下,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对于应对下行压力、稳定经济增长,对于培育新动能、增强新动力,对于解决就业问题、保障改善民生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其核心就是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使市场各类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吉林省而言,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和行业的发展,这也意味着受“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的冲击更大、困难更多。同时,吉林省民营企业的规模较小,很多企业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创新能力不足,缺少品牌支撑,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因此,加快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既是“安身立命”、摆脱困境的内在选择,也是“适者生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需要。
二是应对经济下行市场压力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增速回落、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新常态。2017年,全国GDP同比增长6.9%,吉林省只有5.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下行必然导致传统需求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引发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传统产业竞争加剧,民营企业经营压力不断加大。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才能避免同质、低质竞争,拓展新的市场领域,提高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是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发展的战略举措。实践证明,民营经济是区域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哪个区域民营经济发展得好,哪个区域经济就发达、人民就富裕、社会就安定。改革开放40年来,吉林省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稳定增长、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905.8亿元,占全省GDP的51.7%,稳居全省经济“半壁江山”。但因起步较晚,总体上与广东、浙江等发达省份还存在阶段性差距。在2018中国民企500强榜单中,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共包揽了312个席位,而吉林省只有1家企业入选。因此,只有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吉林新一轮振兴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二、吉林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3年,全省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大会以来,通过制定实施40条意见和简政放权、配套改革等措施,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目前,民营经济在全国GDP中的比重已超过60%,广东、江苏、福建、浙江四个省份的民营经济比重均超过80%,而吉林省刚过50%。吉林省每万人拥有民营企业数量47个,而浙江省是132个,广东省是130个,辽宁省是77个,分别是吉林省的2.8倍、2.7倍和1.6倍。
二是发展层次还不够高。吉林省民营经济大多集中在资源初加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例,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6500多户,其中具有深加工能力的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不到600户,仅占9.2%。从品种来看,美国和日本稻米深加工产品已超过350种,加工业对稻谷资源的增值率已达到1:4,而吉林省仅为1:1左右。
三是市场体系还不够健全。目前,吉林省土地、资本、科技、信息等要素市场发展相对较慢,民营企业面临融资困难、人才匮乏、用工紧张等诸多困境。其一,融资难是民企发展的最大瓶颈。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小、资信等级低、无抵押资产,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限制多、门槛高、贷款覆盖率低,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其二,人才匮乏是民企素质不高的核心因素。民营企业“招不进、留不住、培养完就走”的问题十分突出,科技人员、技术工人、营销人才严重紧缺。其三,“招工难、用工贵”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大多数民营企业都面临“普工荒”,许多工种的工资即使上涨20%也难以招到合适的工人。
三、加快吉林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要立足于扩张总量与提升竞争力并举,结构调整与产业集聚共进,软环境与硬环境齐抓,通过转型升级,切实提高民营经济的发展质量。具体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科学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着眼于国内外市场、国家产业布局和区域比较优势,科学选择民营经济发展方向,在三个方向上引导民营企业的项目投资。依托吉林省本土资源发展产业是后发地区经济得以成长的先天优势,可以占据资源垄断的地位,获取相对较低的物流成本,避开先发地区的竞争优势。依托吉林省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依托吉林省支柱产业,做长产业链条,做大产業集群。以汽车、石化为例,可从根本上解决汽车产业本土配套能力不强,化工产业下游产业链过短的问题。
二是不断强化政策落实力度。加强媒体舆论引导,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深入解读国家和吉林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宣传优秀民营企业家的先进事迹,大力营造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建立政府联系民营企业制度,根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纳税额、吸纳就业等主要指标,选择一批重点民营企业作为联系点,为企业项目建设、市场开拓、降低成本等方面提供精准服务,着力解决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三是着力解决发展要素需求。要着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多渠道增加金融供给,推动新设的亿联银行等民营金融机构加快筹建进程,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开展票据融资等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业务。抢抓国家优先支持东北地区企业上市政策机遇,推动更多民营企业上市融资,支持民营上市公司扩大再融资规模。要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开展现代企业制度、精益管理、转型升级专题培训,全面提升“吉商”经营理念、管理能力和法治素养。要实施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工程。健全完善创业市场准入、税费减免、土地使用、财政金融等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加强返乡创业带头人培育及各类创业典型培树,落实现有创业孵化基地、工业园区等相关政策。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力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围绕汽车、轨道客车、卫星等产业,突出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检验检测等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动能。
四是全面提高软环境建设水平。一方面,要清理各种不合理的收费项目,严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不干预民营企业依法合规的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要提高效率、全力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落实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效能监察等制度,简化行政流程,杜绝推诿扯皮现象。(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