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生命的脆弱、财富的无力

来源 :家族企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gez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临生死的48天
  人生但愿無遗憾,而面对生死,总是万般不舍,如同谈了一场28年的爱情,其中的炽热、平淡、深情、温馨,随灵魂的远去变得毫无意义。当我捧着骨灰盒将最挚爱的亲人入葬,内心的悲伤难以描摹,看着周围的人哭成了泪人,我和兄弟们站成一排,敬礼、鞠躬,向老前辈致敬。而这位老前辈是我的父亲。
  究竟死亡是什么样子的呢?死亡是我握着父亲的手,看着他的心率慢慢降低,直到归零,整整两个小时,我紧紧握着父亲的手,迎接死神的降临。父亲已陷入深度昏迷,我默默地对父亲说:爸爸别怕,有我陪着你。我想,死亡不过如此。
  计算起来,从父亲胃癌病发到离开人世整整48天。这48天中我们辗转了三家医院,请了很多专家咨询,但父亲的身体状况还是每况愈下。看着父亲从一餐能吃好几个馒头到喝水都会反胃,再到深度昏迷,也就是十几天的事。而在这48天中,父亲很坚强,没有因为疼痛抱怨过一次,一直都在积极配合治疗,这样的意志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我也因为受到父亲的鼓舞而坚信,他的病还是可以治好,虽然所有的医生都已经宣判了死刑。
  父亲临终前的一周,他跟我讲起了他当年考学的点滴,说起在那个年代很遗憾并没有选到自己喜欢的专业,但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研究,并获得了些许社会上公认的成就,而他自己评价说这些所谓的成就都不足一晒,他的兴趣其实只在专业。说起当年爷爷奶奶因工作调动全家的辗转,说起和老战友一起经历的磨难,说起开公司时第一桶金来之不易,说起和客户之间发生的那些有趣的事,大概这都是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最珍贵的记忆。我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眼泪流下来。但当父亲想到我一直这么拼命地找医生、找医院时,他说道:“其实生死对我来讲已经无所谓了。”那时我再也忍不住了,假装接电话跑到医院的墙角哭了很久,再怎么样我也不能让父亲看到我流泪的样子吧,即使他自己想放弃我也不能放弃。
  记得父亲临终前三天,11月6日当天,是我的生日,我安排父亲转院,那时的父亲已经陷入轻度昏迷,躺在床上眼睛半闭半睁,已没有了神采。我把车辆和接送人员安排好,轻轻地在父亲耳边说:“老同志,该转院了。”(我平时喜欢这样呢称父亲)。父亲不知哪来的力气,拖着赢弱的身躯要从床上挣扎着起来,我在父亲耳边说:“别着急,慢慢来。”我和护工平稳地把父亲抬到轮椅上,帮他披上大衣,推着到车旁边,和护工一起把父亲平稳地抱上车。这期间我一直担心父亲会因为我们抱得姿势不对而窒息,这种感觉真的是太难受了。庆幸的是这样的担心没有发生,我们顺利地将父亲转到新的医院,采取新的治疗手段。我鼓励自己:今天是我的生日,也将会是父亲的重生之日,我在朋友圈发了一个单词“Reborn”,默默为父亲祈祷。
  现实没有出现电影里那样的医疗奇迹,父亲还是走了,再多的财富,再好的医疗技术也没能换回他多一口的呼吸,人真的很脆弱,生死就在这一呼一吸之间。父亲走得体面,有尊严,我想再过十年,回想起这段日子,我也是没有遗憾的。这48天里我一直想问他还有什么未完成的心愿,却因为看到父亲一直没有放弃,这句话还是没有问出口。住院期间父亲完成了所有股权的变更,以后的日子我只能靠自己了。但我想,我已经成家立业,接掌公司三年,他应该放心了吧。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愿父亲在天堂安好,我辈定竭尽全力,传承父亲的精神,发扬父亲的事业,我想这是对父亲最大的宽慰。
其他文献
看得开想得透放得下  财富工具繁多,有没有保证身后事的“稻草王”  3月10日,带着一生的传奇经历与赫本的爱恨纠葛,Givenchy(纪梵希)品牌创始人Hubert de Givenchy(于贝尔·德·纪梵希)逝世,享年91岁。  4天后的3月14日,全球的人們似乎都在仰望天上的星星向霍金致敬,这位一生都在研究宇宙,探索时间的科学家将自己的时间定格在了2018年3月14日。霍金生前曾说过自己并不相
期刊
我们大都只知道祖父母辈的亲人。加上我们的孩子,我们可能也只了解四代人。但是,有些家族可以将其历史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举例来说,西尔维亚·布朗( Sylvia Brown)就是资助布朗大学( Brown University)的家族的第11代传人。阿莱西亚一安蒂诺里( Alessia Antinori)则是意大利一个酿酒家族的第26代传人,该家族的公司以其姓氏命名。  对这些家族来说,他们的紧密关系
期刊
艺术的传承,源于术赖于心  收藏于我是一种缘分。自幼时起,深受外祖父的影响,我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书法,其后又接触了国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愈发觉得“身教对晚辈的影响是沁入骨髓的,难以言表”。用现在流行的说法:这是一份“精神的传承”。  1999年,因为爱好佛教文化的缘故,我常常去藏区游历。和藏人接触多了,神秘感渐渐褪去,而无论何时何地的“清净”却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去感受体验,特别享受。我收藏的
期刊
《道德经》与修身  修身是人拥有健康身体、成功事业、幸福家庭的基础,每个人都离不开修身。《道德经》中的修身是以道为根本,指导人们过一种“合道”的生活方式,即合乎规律的生活。这个规律包括生理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三个方面。  就如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样,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要完成相应的事项,青少年求学求知,之后创立事业、建立家庭,走出自我中心;从小家庭夫妇两人的和谐相处、再到一个家族或者企业的和睦
期刊
修习先王之道,凝练儒者精髓  第一次给商界的朋友讲课大约是十年前,是在清华大学的一个“总裁班”上讲“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讲完课班长开车送我去机场,路上他说:老师,以前我以为自己经商,又爱看书,还戴副眼镜,我就是儒商,还时常以此自许。听完课,我才知道什么叫儒商,自己做得还差的远呀!  那次课是讲儒商,那是一个让男人敬、女人爱的形象,儒商的高明之处是能够在逐利的商场上不断修养自己,成就智慧和品德
期刊
老子不怕非豁达,我心敬畏是升华  又是清明节,郊游踏青,追怀故人,也勾起一些平时不曾细想的人生母题,人为什么不能长生不死?现代医学为何无法抵达永生的境地?在财富和技术飙升的今天,难道就没有超越生死的解决方案吗?  永生社区的畅想  这些年来,危重医学的ICU生存境遇、器官移植技术、再生医学、克隆技术、低温技术、电子技术与人工智能各显神通,各种高技术应对不老不死的解决方案可谓捷报频传,衰败器官的修复
期刊
2014年姥爷去世,我在医院陪伴他度过了最后一周。  那是北京301医院的创伤单元八人病房。之前因为托了许多关系,一个月前第一次入院姥爷住在单人病房里。可是第二次入院条件却大不如前了,姥爷在最后时刻就连咳痰都吃力,我们一次一次地按铃,护士来了把吸痰器深入到他的喉咙里,拼命地往外吸,姥爷表情痛苦,不停地摆手。  我很难想象一个在青年时期曾经徒步随军进入西南、西藏,每天急行军60公里,晚上还点煤油灯写
期刊
入殓、骨灰盒、死亡体验,你的避讳却是他们的日常  是还没走出校门的入殓师,他是家族从事骨灰盒设计30年的设计师,他是浮沉商海后开始思考死亡的体验馆创始人,在这些日日与死亡打交道的人眼中,生死到底什么?  江涵 就读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仪学院  区别:他们是冷的硬的,我们是热的软的  “对于遗体,在我眼中,我觉得他们跟我们唯一的区别就是,我们是热的,是软的,他们是冷的,是硬的。”江涵初中毕业后因
期刊
我这回是辞路来了,以后不再来了  所谓辞路,简单地说,就是鄂西山区的老人们在生前自己身体力行地举行一场“人生告别仪式”。在自觉来日不多的时候,他们会选择一个恰当的时间走访自己的亲朋好友,借此为自己和他们做一次正式的生前道别。辞路是对生前事的追述,对生后事的嘱托、交代,这样的形式对当地人来讲,着实是一场人生中最庄重的行程。  在偏远的山区,一些事情的延续是凭借世代相传并不依靠法律、书面合约,许多经验
期刊
我在2003年3月访问上海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参访了上海市宝兴殡仪馆,上海市宝兴殡仪馆始建于光绪34年(1908年)。我隔着窗户观看室内的葬礼,当事家族的一个人发现了我并邀请我参加葬礼。葬礼现场只有二三十人,仪式本身也略显简单,我排在哀悼队伍最后,跟着大家围绕灵柩走一圈,表示对逝者的哀悼。简单的仪式之后,负责葬礼的相关工作人员便开始将灵柩从仪式现场运往火葬场。显然,这场葬礼与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