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浩:不装的感觉最好

来源 :综艺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66_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浩简介
  导演。
   1977年生于山西太原。1996年山西电影学校毕业,就职于太原话剧团。后赴京从事MV和广告的摄影、导演等工作,并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2003年,首部电影长片《香火》在香港电影节的亚洲DV竞赛单元中获得金奖。2004年,作品《绿草地》入选当年柏林电影节青年电影论坛单元。
   2006年,作为首期“亚洲新星导”的项目之一,宁浩执导的小成本电影《疯狂的石头》在内地创造了2000多万元的票房,并成功引领了本土低成本喜剧片的风潮。2009年初,宁浩推出商业电影新作《疯狂的赛车》。
  
  


  宁浩说自己是个荒诞主义者。不过面对外界,他却总是很低调。对摄影师的POSE建议,宁浩表现得有点不好意思,他说:“不装的感觉最好”。虽然在业界打响招牌靠的是两部“疯狂”的电影,但宁浩本人其实一点也不疯狂。周围的人说他很稳。谈电影时,他也常会用到一个其他导演不太爱用的词“计算”。在宁浩看来,做电影不仅需要情怀,更需要逻辑与理性,尤其是在目前国内的市场环境下。
  不知是否是逻辑与理性在起作用,总之,相比内地其他的很多青年导演,宁浩的职业道路要走得顺畅得多。从2003年拍摄首部长片《香火》算起,他执导的4部电影可谓是一步一个脚印。2006年,凭借一部《疯狂的石头》,这位时年尚不满30岁的青年导演逐渐为人熟知。而在今年的1月20日,他的喜剧新片《疯狂的赛车》又与国内观众见面了。
  
  商业电影“控制力”
  
  《疯狂的石头》拍竣,宁浩在休整了两个月后,拿起了《红色赛车》的剧本,当时项目的名字定为《银牌车手》。后来,由于投资方对商业方面的考虑,影片再次更名为《疯狂的赛车》。
  做每部片子时,宁浩对自己都有一个明确的要求。《香火》的目的是解决自己在视听语言方面的问题;《绿草地》是要按标准流程正式地操作一次电影;《疯狂的石头》则是尝试做一个情节化、面向市场的类型片。而对于《疯狂的石头》的“兄弟”《疯狂的赛车》,宁浩则把挑战放在了技术层面。首先是要做尽可能复杂的大叙事,尝试在一个电影里讲3个故事。因此影片剧本的研磨时间也格外漫长,耗时差不多八九个月。此外,《疯狂的赛车》还增加了很多场面和动作上的要求,宁浩说这是为了学习更好地控制商业电影的技术操作。
  其实在《疯狂的石头》取得成功以后,宁浩也有机会接手大项目,其中最大的投资有7000万-8000万元。不过宁浩说自己面对大投资时并没有动心,因为觉得“这么多钱根本就花不了”。宁浩说他的原则是在没有太多选择的时候尽量做好手边的事,而在选择较多的情况下做自己最能控制的事情。在策划项目时,宁浩习惯从里往外算成本:先弄完剧本,再算需要多少钱。对于那些只给钱不给创意的项目,他说自己不会接,“有大纲和方向才能做剧本,钱不够我也可以帮着找,但只给钱的项目我不接”。而在计算市场回收时,宁浩也只算内地不算海外,因为“国产片必须在内地解决最大的商业风险”。
  另一方面,之所以选择《疯狂的赛车》,宁浩也是想在国内尝试中等成本的商业片。在他看来,中国电影的市场结构还是比较畸形的。以前只有大片一条路,近两年开始有一些成本五六百万的小制作能进入影院,但是1000万-3000万元之间的中等制作还很少。而在欧美等良性市场中,中等制作才是最重要的主力构成。因此宁浩认为目前在国内尝试中等成本的商业电影具有挑战意义。目前《疯狂的赛车》的成本还未最终核定,但宁浩表示肯定低于3000万元。虽然这是他第一次拍胶片电影,但影片的片比也控制在了1:15以下。
  目前在内地,中等成本的投资规模难以搭建具有竞争力的明星组合,因此市场回收风险就较高。在做《疯狂的赛车》时,宁浩也有意回避使用明星,而是集中资金提高影片的制作质量。另一方面,为了降低投资的风险,影片在整合营销上也下了很多功夫。
  其实在做《疯狂的石头》时,宁浩就尝试过广告植入。这次《疯狂的赛车》则做得更多,宁浩表示广告在影片的成本回收中占到了将近40%。最初厂商更多,几乎能收回影片的整个成本,但从作品质量的角度考虑,宁浩还是坚决地推掉了。不过,已有的赞助商家及其相应要求还是对影片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也让宁浩有点遗憾。因为在他看来,高明的植入广告需要让创作人员自由发挥。比如在《疯狂的石头》中,班尼路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出来的效果就很好;而SanDisk则要求有两个特写,最后的感觉反而很生硬。
  宁浩相信电影是做出来的,“所有一成不变的说法我都不相信”。中国电影的商业化才刚开始,就像2006年之前没人能想到《疯狂的石头》能成功,因为世界充满了突变与偶然。
  
  磨砺于艰难岁月
  
  宁浩说自己与电影的缘分来得比较偶然。虽然他初中毕业后就进入了山西电影学校。不过当时他迷恋的还是画画,选择读书主要也是为了以后能找个出路,比如“干干装修什么的”。当时学校楼下有个电影院。老师每次去北京电影学院进修,也会带回很多资料片的录像带。从那时起,年轻的宁浩开始“学”电影。
  1996年,19岁的宁浩毕业后去了太原话剧团,但仅干了一年就选择离开。他说自己当时还处于某种寻找的状态。后来宁浩到了北京,几经辗转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在那里,他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星期四,星期三》。这部作业短片获得了很多师长前辈的肯定,还在当年的大学生电影节上赢得了最佳导演奖。受到鼓励的宁浩初次萌生了向电影导演方向发展的念头。
  从北师大毕业后,宁浩做起了自由摄影师。他还记得那时给人拍婚礼收成最好,一次能挣800块钱。后来,他又开始在Channel[V]兼职做图片摄影,并由此进入了MV领域。现在回想起来,宁浩觉得从事MV、广告工作的这几年对自己后来的电影事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技术、现场以及沟通等操作经验的积累上获益匪浅。
  2001年,宁浩考入了北影的图片摄影系。宁浩说自己当时并没有太多考虑专业,只是想找一个环境静下来学点东西。在北影的两年,他按照自己的兴趣听了很多课,并开始学着写剧本。此外,虽然本专业并没有硬性的要求,但他还是坚持拍摄短片。
  到了临近毕业时,为了给自己的两年学生生活“一个说法”,宁浩回到家乡拍摄了他的第一部长片《香火》。其实影片最初也是有投资的。北影的一个老师在看了本子后帮宁浩找了个投资人,但老板却害怕片子最后拍成个地下电影,于是宁浩自己拿出了十几万的积蓄拍摄了这部片。
  类似的事情后来也发生在了他的第二部电影《绿草地》上。这部电影原本是宁浩接到的项目,但到了临开机前,香港的投资方突然撤了。结果宁浩又是自己和担任执行制片人的好友凑出了六七十万。拍《绿草地》的过程也格外艰难。由于是在蒙语地区拍摄,主要的演员又是儿童,语言的沟通非常困难,“相当于拍了部外语片”。而在拍摄过程中,剧组几乎天天出事。宁浩说要是把当时的情况拍成纪录片,一定是部特好看的电影。这两部影片基本没产生什么经济效益。虽然《绿草地》在德国巴伐利亚等地有一些海外的发行,但由于版权方面的混乱,很多事情也就没了下文。
  
  “疯狂”的开始与终结
  
  和国内很多青年导演一样,宁浩的电影生涯也起步于低成本文艺片。不过宁浩说其实他一直都觉得自己更适合做商业片。早在做《绿草地》之前,他就完成了《疯狂的石头》的剧本。但是在当时国内电影的市场环境下,还没有人敢投资小成本的商业片,也没人相信《疯狂的石头》这样的片子能拍出来,影片一直找不到投资。而当时在国内,做成本100万元以下的文艺片还有一定的机会,片子出来后在电影频道、音像发行等方面也能有些回收。既然这个预算的规模做不了《疯狂的石头》,于是一向是实干派的宁浩就选择了从文艺题材做起。
  2003年的《香火》成为很多国际电影节的座上客。2005年,《绿草地》入选香港国际电影节。此时的宁浩也带着自己的“本子”第一次参加了亚洲电影投资会(Hong Kong Asia Film Financing Forum)。相比现在的盛况,当时刚刚举办到第3届的HAF规模和人气还很有限。宁浩记得当时在谈的项目只有6个,彼此感觉平平。首次参加此类活动的宁浩也没做什么特别的准备,就拿了个剧本大纲,每天跟五六拨人见面,向他们介绍自己的项目。正是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刘德华的映艺娱乐公司和“亚洲新星导”项目。
  对于首次参加HAF的经历,宁浩说自己受益匪浅。在他看来,这样的国际融资平台,其意义就在于集中了各地业界的专业人士与业内资金,而年轻导演参加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其尽快地与“组织”建立联系和熟悉行业。继2005年首次赴会,宁浩在2008年又带着《七宗梦》再度入围HAF。他表示自己今年也有参加的计划,还特意为此准备了项目。
  虽然最初入围HAF的本子是《红色赛车》,但在香港取得突破的却是《疯狂的石头》。作为首期“亚洲新星导”在内地的惟一项目,《疯狂的石头》获得了映艺娱乐300万元的投资。第一次拿到数百万元的商业投资,宁浩却没有感觉到太大压力。他说自己拍《疯狂的石头》时的状态还是很自由的。虽然香港方面派了监制到现场监控预算,但对创作却是完全放手的。影片最后也没有超支。
  虽然创作上获得很大自由,但《疯狂的石头》的拍摄资金和时间还是很紧张,好在之前拍MV的经验早已把宁浩训练成了快手。另一方面,虽然制作的条件有限,但宁浩还是努力坚持了自己所擅长的一些东西,比如多镜位、快剪辑的MV式风格。相比其他的很多国产片,宁浩作品的镜头数量相当突出。例如即将上映的《疯狂的赛车》,其镜头数超过2400个。要知道普通的一部国产片一般也就800-900个镜头。
  完成《疯狂的赛车》后,宁浩说自己以后不会再拍《疯狂》系列了,他想要做的是继续探索新的电影类型。他的下一个项目,今春即将在新疆开拍的《无人区》是一部西部公路片,也同样是一部中等成本的商业制作。此外,对特效等电影技术始终兴趣浓厚的宁浩也正在与韩国的宝蓝公司商谈合作,计划在内地翻拍韩国导演奉俊昊的《怪物》。对于未来,宁浩说自己还是个学生,还在摸电影创作的脉……
其他文献
2008年是不平静的一年,从雪灾开始以金融危机收尾,改革开放正好走过了30年,进入了周期性的调整,大家的信心和预期也随之紧缩,甚至略有恐慌。2009年是农历的牛年,我们从内心希望经济进入牛市。元旦刚过,《走西口》作为央视一套的开年大戏,励志为先。  走西口是怎么回事呢?简单来说就是山西人走到“口外”到西北去谋生。历史上的山西不但土地贫瘠,而且自然灾害频发,一方水土不足以养活一方人时,山西人就只能选
期刊
此时对卫视排名展开猜想是一件神秘而危险的工作,这不是一次“哥德巴赫猜想”式的严密推理,更像是老虎机、俄罗斯轮盘上的疯狂赌博。2008年,谁能想到浙江卫视在下半年能如此飙升?四川卫视会因为地震报道而雄起?那么2009年呢?竞争的主旋律是什么?谁会跌,谁会升?不过若结合历史轨迹和现实迹象推测,还是能发现2009年卫视排名的一些端倪。    影响排名的“王牌”      首先来看电视栏目。  新闻时政类
期刊
2009年美国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于当地时间1月7日召开。若是往年,家庭娱乐业的老板们一定会对这种盛会喜笑颜开,但今年,他们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    面临两方挑战    家庭娱乐业本希望在2008年打个翻身仗,孰料在金融危机和消费支出大幅下滑的背景下,他们不得不以颓势迎来这次科技界的盛会。尽管2008年家庭录像行业年终业绩尚未发布,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家庭录像消费在去年呈现下滑趋势。尽
期刊
2005年,星空传媒通过青海卫视曲线落地,结果导致数千万美元的损失,以及政府部门对境外媒体更加密切的监管。这对所有觊觎广东以外地区电视业务的外资电视媒体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并直接影响到默克多在中国业务的决定,同时也导致了星空传媒在中国内地市场的逐步退出。  而MTV的东家维亚康母虽然在国际并购上表现激进,但在中国内地的动作却极为谨慎。据了解,尽管维亚康母在中国的名声远不如默多克和新闻集团来得“凶
期刊
2008年的亚洲电影市场——中国内地再次刷新历史纪录、港台地区的影市格局变化不明显、日本市场票房继续增长、韩国电影仍未走出“冬天”。    中国内地:高歌猛进      2008年,中国内地的电影市场再次刷新了历史纪录。在这一年里,国内电影市场的总票房(不含二级市场)达到43.41亿元,相比2007年的总收入33.27亿增长了10.14亿元,增幅达到30.48%。这也是内地影市连续第6年实现25%
期刊
观众选择某部电影的原因中,除了主题、故事、演员等,还有一个重要加分因素:风景。  不要小看电影拍摄场景的力量,对于许多陷入瓶颈的电影人来说,“换个地方取景”是最常用的突破方式。所有能被记住的场景,都有其意义非凡的经典原因。  《第三个人》(The Third Man),不知道这部片子的故事还有多少人记得,但所有人在介绍这部影片时,都会说一句,这是第一部让美国人看到战后越南风光的电影。  彼得·杰克
期刊
虽然圣诞节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但近年来亚洲各国到了12月和1月也是圣诞新年味道浓厚,或许是受到温馨气氛的感染,其间领旗亚洲电影的票房多是卡通片和本地影片。    日本    《地球停转之日》在日本上映的时间比其他地区都晚,在655家影院公映,当周赚得401万美元,拿下票房冠军,累积票房已达510万美元。东宝的《怪人二十面相传》(K-20)公映322块银幕,票房189万美元,排名第三;松竹的爱情片《红
期刊
将刚刚过去的2008年谓之“高清电视元年”丝毫不为过。围绕奥运赛事,高清电视在各奥运城市实现了大规模应用和播出,社会对高清电视的认知度得到极大提高,相关的终端产品销售火爆。广电产业内部对大力发展高清电视的投入热情也被初步激发起来。可以说,2008年高清电视已成功迈出了关键一步。    奥运助推高清发展    为了实现奥运会高清转播和覆盖,北京市在2008年实现了中央电视台高清综合频道与北京电视台高
期刊
新婚夫妇》是美国ABC2008年推出的一档真人秀节目,节目邀请七对新婚夫妇参加比赛,考验他们的爱情和激情。其中包含亲吻比赛、默契回答、停车考验等环节。每期淘汰一对夫妻,最终获胜的新婚夫妇可以获得50万美元的奖金,以为启动两个人在一起的新生活的资金,实现小家庭的梦想。  参加节目的新婚夫妇类型各种各样,有高中时代的恋人,有一见钟情的恋人,有父母包办结婚的,有办公室恋情的,有跨种族结婚的,也有双方离婚
期刊
老爸争霸赛》是NBC今年推出的家庭游戏类真人秀,参加节目的一般是8-12岁的孩子和他们的父亲,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目中,父亲就是他们的偶像。每期节目会有4位父亲带着自己的孩子组成一支队伍,进行多个环节的比赛,节目创意来源于孩子们经常在学校里互相吹嘘的话:“我爸爸比你爸爸牛”。  节目要求父亲表现出自己的力量、智慧以及能力,节目带有扣人心弦的英雄色彩,最终晋级的爸爸将无疑会成为孩子们心中的英雄,并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