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毛女”的故事和喜儿的形象在中国是妇孺皆知,人们根据当时革命战争的现实状况进行提炼和加工,创作了《白毛女》电影、歌剧、舞剧等。本文以1972年上海市舞蹈学校改编的芭蕾舞电影作为探讨对象,从电影的内容、形式、表演形态、音乐和舞蹈等方面做详细阐述。
一、从民间传说到电影“白毛女”
20世纪30年代末,晋察冀边区流传着“白毛仙姑”的故事。传说,在河北省平山县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个浑身长满白毛、法力无边的仙姑,可以惩恶扬善,扶正祛邪,主宰人间的一切祸福。这个传说故事同许多民间故事一样,人们将对黑暗生活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寄托在一个传说故事的人物身上,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以及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背景下,旧社会,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白毛女》这部作品将这种矛盾表达得更为突出。全剧以地主黄世仁压迫剥削贫农杨白劳为引,继而霸占杨白劳的女儿喜儿,将一个花季年华的女孩活生生地逼成满头白发的“鬼”。抗日战争胜利后,喜儿终得到救赎,恶人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白毛女”的一头白发才渐渐转黑。主人公喜儿的一生便是对旧社会无情的批判,她的命运代表着旧社会亿万农民所遭受的苦难历史,而喜儿这一角色不只是旧社会剥削压迫和苦难的承受者,同时也是劳动人民反抗精神的体现者,由此来说明,封建社会的剥削制度可以“使人变成鬼”,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使鬼变成人”。《白毛女》全剧通过描述喜儿的遭遇,表达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们才能冲破封建的束缚,得到解放。
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决定了这一时代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作品,而同一个时期创作的艺术作品往往包含了一样的思想感情,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大都反映出当时被压迫剥削的人民的痛苦生活,表现出共产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揭示了人们渴求自由、渴望过上安逸生活的美好愿望。同当今时代一样,当情感无法直接表达时,人们常常会寄托于艺术作品之中,通过艺术作品中对人物和事件的描写与刻画来反映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思想感情。
二、从表演形态形式和音乐舞蹈等方面阐述《白毛女》
1972年,上海市舞蹈学校改编的《白毛女》以芭蕾舞的形式展现在世人眼前,在当时的社会状态下,算得上是极富创新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彻底颠覆了人们印象中的杨白劳卖女儿喝卤水屈辱而死的形象和喜儿忍辱偷生的形象,杨白劳的扁担“打出了贫下中农的志气,打出了贫下中农的威风”,而喜儿则被塑造成一位不堪受辱、奋起反抗的革命人物。
舞剧除序曲、序幕外,由八场内容构成。序曲一开始交响乐起,女声独唱交代了全剧的基本走向,男生的群舞步伐缓慢艰难,体现出了被压迫的老百姓生活的不易。
(一)深仇大恨
这场是整个舞剧的开端,交代了剧情发展的时间和地点,以及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社会背景。一开始,长笛独奏出熟悉的旋律“白毛女”,喜儿急切地盼望躲债的爹爹快回家,只为能和爹爹欢欢喜喜过个年。此处的旋律轻盈活泼,舞蹈动作也多用小幅度的跳跃和旋转,表达出了喜儿愉悦的心情。贴窗花一段的旋律节奏多采用付点和前后十六的节奏型,音乐轻松欢快,喜儿的舞蹈使一位天真、淳朴、热爱生活的农村姑娘跃然纸上。此后,剧中的主要人物依次登场,杨白劳的死很快形成了尖锐的戏剧冲突,将剧情引向深入。
(二)冲出虎狼窝
这场一开始的旋律和节奏较慢,演员的动作缓慢迟疑,展现出了喜儿的万般无奈和无助。在惨遭黄家人毒打后醒来的女声独唱部分,坚毅铿锵中又透露出些许心酸和痛苦。在黄家遭受的千般折磨和屈辱,促使喜儿反抗的决心愈加增强。
(三)要报仇
喜儿在张二婶的帮助下逃离了黄家,此时的音乐主旋律较为紧张,节奏多使用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体现出一种紧张的气氛和喜儿、张二婶在逃离黄家时瞻前顾后、小碎步快速走动的形态。随即音乐节奏加快,穆仁智发现喜儿逃脱后率家丁追逐喜儿,急促的音乐中喜儿的步伐也愈加急促。在河边发现喜儿的鞋子后,黄家人误以为喜儿已投河自尽,便扬长而去。喜儿逃脱后满腔仇恨,此时的舞蹈动作坚定有力,女声独唱合唱部分也更加激昂。高歌:“我不死,我要活,我要报仇!”
(四)盼东方出红日
荒山中,喜儿独自一人,前方的道路一无所知,背景音乐略显犹豫,喜儿步伐踌躇。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呢?在与风雪严寒搏斗的几个春秋后,喜儿的一头黑发变白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等待让她更加勇敢地等待报仇时机的到来。
(五)红旗插到杨各庄
杨各庄解放,八路军来到杨各庄村头,以群舞的形式来展现解放后愉悦的心情。此时的音乐风格也由哀伤到激昂,缓慢到轻快,人们的精神状态有了很大的转变,脸上的表情不再是压抑的、痛苦的,解放后的杨各庄处处散发着喜悦之情。
“白毛女”的旋律再一次响起,张二婶向大春诉说着喜儿的故事,大春号召军民团结起来和汉奸地主黄世仁做斗争。这时,音乐再一次变得铿锵有力起来,舞蹈形式由群舞变成独舞,又由独舞变成群舞,展现的是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打败汉奸地主的决心。
(六)见仇人烈火烧
风雨雷电交加,喜儿在庙中躲雨,此时“白毛女”的主旋律响起,以变奏的方式重新演绎,体现出喜儿内心短暂的慰藉,紧接着旋律变得紧张起来,喜儿看到了仇人黄世仁和穆仁智在逃跑途中躲进庙中避雨。女声独唱部分坚定有力,背景音乐使用连续的重音演奏,表达出喜儿的满腔怒火。大春在奶奶庙中发现喜儿并尾随其后,音乐使用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展现出大春与喜儿你追我赶的情景。
(七)太阳出来了
这一段开场的音乐和舞蹈都是比较缓的,音乐持续、悠扬,喜儿的独舞流露出自己的无奈与期盼,这样的日子何时才能到头。随即,音乐变得活泼而又积极,大春追了上来,连续的旋转、停顿、靠近和躲避,将喜儿和大春犹犹豫豫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前的这个是何人,又面熟来又面生,他好像是亲人,他好像是,他是大春。”熟悉的“白毛女”主旋律交响乐响起,展现的是重逢后的喜悦和喜儿一颗漂泊的心终于有了停靠的港湾。男女独舞的切换,仿佛是大春和喜儿在互相给对方讲这些年发生的事情。太阳出来了,乡亲们也都赶来,独舞变群舞,连续跳跃、旋转,难以抑制重逢的喜悦,喜儿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男女轮唱,群情激昂,太阳就是共产党。
(八)将革命进行到底
喜儿回到自己熟悉的家乡,又见到熟悉的面孔。这一场的音乐主体是较为欢快的,喜儿与张二婶重逢时音乐缓慢而又悠扬,继而音乐又激昂起来,千年的仇要报,万年的冤要伸,背景音乐和歌唱时而柔和,时而激愤,一个是诉说衷肠,一个是要严惩汉奸恶霸黄世仁。恶霸铲除,音乐风格体现出民间秧歌舞的音乐素材。多少喜儿翻了身,农民百姓当家作主。
三、結语
作为一个时代的艺术作品,它必然披着那个时代的外衣,印着那个时代的烙印,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艺术水平。白毛女真实地反映了旧社会贫苦百姓与地主间深刻的矛盾,歌颂了共产党,歌颂毛主席。或许,当今时代,人们无法体会到当时的人们对毛主席的敬仰,无法体会到当一个民族在最无助的时候劳苦大众对救星的渴望,老百姓渴望有人领导大家做斗争,给大家指引出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这种伟大,现代人无法感同身受,只能在艺术作品中去探求、去体会。
(山西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毕杨帆(1993-),女,山西临汾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一、从民间传说到电影“白毛女”
20世纪30年代末,晋察冀边区流传着“白毛仙姑”的故事。传说,在河北省平山县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个浑身长满白毛、法力无边的仙姑,可以惩恶扬善,扶正祛邪,主宰人间的一切祸福。这个传说故事同许多民间故事一样,人们将对黑暗生活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寄托在一个传说故事的人物身上,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以及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背景下,旧社会,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白毛女》这部作品将这种矛盾表达得更为突出。全剧以地主黄世仁压迫剥削贫农杨白劳为引,继而霸占杨白劳的女儿喜儿,将一个花季年华的女孩活生生地逼成满头白发的“鬼”。抗日战争胜利后,喜儿终得到救赎,恶人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白毛女”的一头白发才渐渐转黑。主人公喜儿的一生便是对旧社会无情的批判,她的命运代表着旧社会亿万农民所遭受的苦难历史,而喜儿这一角色不只是旧社会剥削压迫和苦难的承受者,同时也是劳动人民反抗精神的体现者,由此来说明,封建社会的剥削制度可以“使人变成鬼”,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使鬼变成人”。《白毛女》全剧通过描述喜儿的遭遇,表达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们才能冲破封建的束缚,得到解放。
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决定了这一时代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作品,而同一个时期创作的艺术作品往往包含了一样的思想感情,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大都反映出当时被压迫剥削的人民的痛苦生活,表现出共产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揭示了人们渴求自由、渴望过上安逸生活的美好愿望。同当今时代一样,当情感无法直接表达时,人们常常会寄托于艺术作品之中,通过艺术作品中对人物和事件的描写与刻画来反映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思想感情。
二、从表演形态形式和音乐舞蹈等方面阐述《白毛女》
1972年,上海市舞蹈学校改编的《白毛女》以芭蕾舞的形式展现在世人眼前,在当时的社会状态下,算得上是极富创新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彻底颠覆了人们印象中的杨白劳卖女儿喝卤水屈辱而死的形象和喜儿忍辱偷生的形象,杨白劳的扁担“打出了贫下中农的志气,打出了贫下中农的威风”,而喜儿则被塑造成一位不堪受辱、奋起反抗的革命人物。
舞剧除序曲、序幕外,由八场内容构成。序曲一开始交响乐起,女声独唱交代了全剧的基本走向,男生的群舞步伐缓慢艰难,体现出了被压迫的老百姓生活的不易。
(一)深仇大恨
这场是整个舞剧的开端,交代了剧情发展的时间和地点,以及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社会背景。一开始,长笛独奏出熟悉的旋律“白毛女”,喜儿急切地盼望躲债的爹爹快回家,只为能和爹爹欢欢喜喜过个年。此处的旋律轻盈活泼,舞蹈动作也多用小幅度的跳跃和旋转,表达出了喜儿愉悦的心情。贴窗花一段的旋律节奏多采用付点和前后十六的节奏型,音乐轻松欢快,喜儿的舞蹈使一位天真、淳朴、热爱生活的农村姑娘跃然纸上。此后,剧中的主要人物依次登场,杨白劳的死很快形成了尖锐的戏剧冲突,将剧情引向深入。
(二)冲出虎狼窝
这场一开始的旋律和节奏较慢,演员的动作缓慢迟疑,展现出了喜儿的万般无奈和无助。在惨遭黄家人毒打后醒来的女声独唱部分,坚毅铿锵中又透露出些许心酸和痛苦。在黄家遭受的千般折磨和屈辱,促使喜儿反抗的决心愈加增强。
(三)要报仇
喜儿在张二婶的帮助下逃离了黄家,此时的音乐主旋律较为紧张,节奏多使用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体现出一种紧张的气氛和喜儿、张二婶在逃离黄家时瞻前顾后、小碎步快速走动的形态。随即音乐节奏加快,穆仁智发现喜儿逃脱后率家丁追逐喜儿,急促的音乐中喜儿的步伐也愈加急促。在河边发现喜儿的鞋子后,黄家人误以为喜儿已投河自尽,便扬长而去。喜儿逃脱后满腔仇恨,此时的舞蹈动作坚定有力,女声独唱合唱部分也更加激昂。高歌:“我不死,我要活,我要报仇!”
(四)盼东方出红日
荒山中,喜儿独自一人,前方的道路一无所知,背景音乐略显犹豫,喜儿步伐踌躇。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呢?在与风雪严寒搏斗的几个春秋后,喜儿的一头黑发变白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等待让她更加勇敢地等待报仇时机的到来。
(五)红旗插到杨各庄
杨各庄解放,八路军来到杨各庄村头,以群舞的形式来展现解放后愉悦的心情。此时的音乐风格也由哀伤到激昂,缓慢到轻快,人们的精神状态有了很大的转变,脸上的表情不再是压抑的、痛苦的,解放后的杨各庄处处散发着喜悦之情。
“白毛女”的旋律再一次响起,张二婶向大春诉说着喜儿的故事,大春号召军民团结起来和汉奸地主黄世仁做斗争。这时,音乐再一次变得铿锵有力起来,舞蹈形式由群舞变成独舞,又由独舞变成群舞,展现的是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打败汉奸地主的决心。
(六)见仇人烈火烧
风雨雷电交加,喜儿在庙中躲雨,此时“白毛女”的主旋律响起,以变奏的方式重新演绎,体现出喜儿内心短暂的慰藉,紧接着旋律变得紧张起来,喜儿看到了仇人黄世仁和穆仁智在逃跑途中躲进庙中避雨。女声独唱部分坚定有力,背景音乐使用连续的重音演奏,表达出喜儿的满腔怒火。大春在奶奶庙中发现喜儿并尾随其后,音乐使用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展现出大春与喜儿你追我赶的情景。
(七)太阳出来了
这一段开场的音乐和舞蹈都是比较缓的,音乐持续、悠扬,喜儿的独舞流露出自己的无奈与期盼,这样的日子何时才能到头。随即,音乐变得活泼而又积极,大春追了上来,连续的旋转、停顿、靠近和躲避,将喜儿和大春犹犹豫豫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前的这个是何人,又面熟来又面生,他好像是亲人,他好像是,他是大春。”熟悉的“白毛女”主旋律交响乐响起,展现的是重逢后的喜悦和喜儿一颗漂泊的心终于有了停靠的港湾。男女独舞的切换,仿佛是大春和喜儿在互相给对方讲这些年发生的事情。太阳出来了,乡亲们也都赶来,独舞变群舞,连续跳跃、旋转,难以抑制重逢的喜悦,喜儿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男女轮唱,群情激昂,太阳就是共产党。
(八)将革命进行到底
喜儿回到自己熟悉的家乡,又见到熟悉的面孔。这一场的音乐主体是较为欢快的,喜儿与张二婶重逢时音乐缓慢而又悠扬,继而音乐又激昂起来,千年的仇要报,万年的冤要伸,背景音乐和歌唱时而柔和,时而激愤,一个是诉说衷肠,一个是要严惩汉奸恶霸黄世仁。恶霸铲除,音乐风格体现出民间秧歌舞的音乐素材。多少喜儿翻了身,农民百姓当家作主。
三、結语
作为一个时代的艺术作品,它必然披着那个时代的外衣,印着那个时代的烙印,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艺术水平。白毛女真实地反映了旧社会贫苦百姓与地主间深刻的矛盾,歌颂了共产党,歌颂毛主席。或许,当今时代,人们无法体会到当时的人们对毛主席的敬仰,无法体会到当一个民族在最无助的时候劳苦大众对救星的渴望,老百姓渴望有人领导大家做斗争,给大家指引出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这种伟大,现代人无法感同身受,只能在艺术作品中去探求、去体会。
(山西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毕杨帆(1993-),女,山西临汾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