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专科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以陕西省为例,2013年、2014年公布数据显示,专科毕业生就业率普遍较低,这也是影响整体毕业生就业率的一个主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大专生遇到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在社会夹缝中艰难地生存。如何解决大专生的就业困境问题是本文力争分析和解决的问题。本文认真分析了造成大专生就业困境的各方面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专生就业 就业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4-0194-02
目前,专科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困扰大多数大专生的普遍问题,学生宁可多花钱上三本,也不愿意成为大专生,尤其是那些根本没有希望找到工作的专科生。2015年陕西省教育厅公布的就业率中,高职院校就业率超过了普通高校,这些高职院校的专业是紧贴市场需求的高铁、城市轨道交通、飞机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旅游等专业。而其他专业主要是普通高校文科专业,如中文、管理、外语等专业的就业率则明显低于80%,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普遍存在。2013年,西部网记者曾推出系列报道《学历越高越好就业,未就业学生专科多于本科》。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登记的未就业学生中,专科生占50.29%,本科生占47.45%,研究生占2.08%。在《2014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的数据显示:高职(专科)生就业率为88.14%,其中文科专业普遍低于80%,最低的历史学达到61%。近年来,大专生找工作难的状况一直在延续。合理的人才结构是金字塔状的,处于底部的是大量实用性的技能型人才。而大专生在校期间缺乏职业规划设计,在毕业时往往没有学到一技之长,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困境也就不可避免了。
专科生在找工作时往往受到学历的限制,致使大专生失去了许多就业机会,很多人往往认为专科生只要放低姿态就不难找到工作。但是,基于大量农民工涌入人才市场,放低姿态就意味着要与农民工抢饭碗。父母辛苦培养了自己多年,最后却沦为农民工的境地,有多少专科生愿意?近几年,国家政策鼓励专科生到西部或者基层锻炼,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岗位所要求的也是本科生优先,专科生即使选择去西部,竞争力也不强。所以,大多数专科生只能选择在大城市或者二三线城市打工以维持自己的温饱,他们比农民工的压力更大,因为还要承受身后父母期待的眼神和就业困境的双重压力。
目前,大专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求职就业的困境下,获得满意工作的大专生比例很少,大专生不断降低求职标准仓促就业的占到多数。
大专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自身因素等。
一、大专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随着就业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用人单位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有些情况下能用本科生就不用专科生,大多数企业在招聘时一般都会标榜最低要求是本科,这意味着大专生连基本的应聘机会都没有。大专生表面上看起来是供求过剩了,但这种过剩并不是大专生总量方面的过剩,而只是一种结构性过剩,其实社会对高技能、高层次的人才需求量还相当大。另外,大专生是大学扩招的附属品,也是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的过度产品。尤其是在普通高校,大专生只是本科教育的简单压缩,没有社会要求的一技之长,所学的知识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高不成、低不就也就成了常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人力资源配置始终处于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需要国家在政策方面提供支持和鼓励,这样大专生才有望走出职业困境。
(二)家庭因素
一些家长保守、陈旧的就业观念也会对大专生的择业和就业产生重要影响。现在的家长对许多职业持有偏见,认为做营销、超市上班打工不稳定,孩子哪怕有一份低收入、低福利但相对稳定的工作就是他们满心希冀的,于是四处托人、托关系进政府机关,让孩子等、靠、要,成了宅族。他们往往认为孩子不能干稍微辛苦、强度较大、风险较高的工作,干涉学生对职业的选择,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三)学校因素
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错位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学校扩招与生源总体水平下降和教学质量降低之间的关系已逐渐形成共识,许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并没有足够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作保障,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在学校学不到太多实用的东西,进入社会后必然不能应对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国应试教育和高校教育体制严进宽出的常态也导致大专生在校期间没有职业设计的紧迫感,加之其自身自律性不严,大学成了走过场,真正德才兼备的大专生少之又少。
(四)自身因素
大专生是就业的主体,其主体意识的强弱对就业的数量与质量均存在较大影响。造成大专生就业困境的自身因素比较复杂,如大专生进校后缺乏专业兴趣、学习成绩不理想、对职业的认识模糊、无职业生涯规划或设计不完善,加之不能及时修正,缺乏奋斗的精神与动力、观念不更新,在学校期间没有参加社会实践,综合素质偏低,谋生技能偏少,有压力没动力,缺乏自我提升的意愿和毅力,就业过程中等、靠、要的思想较为严重,个别大专生只看到就业压力而不能正确认识就业形势,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就业心态不良等。
二、大专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一)调整心态,稳中求优
目前,大专毕业生就业率相对于高职生、本科生、研究生来说较低,因此,大专生被形容成在夹缝中生存。首先,大专生应该有平稳的就业心态,不要因学历受限就放弃就业,要针对自己的专业去求职,大专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不要心急,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可以多方寻找机会,在多个单位中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和兴趣,在不断经历职业选择中求证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逐步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学校是学习成长的平台,社会更是学习成长的平台,大专生要克服自卑心理,勇于面对就业难题,积极在社会的熔炉中成长成才,努力提升个体的就业能力,不蹉跎时光,相信国家和社会,用自己的双手去打拼自己的天下。 (二)政府调控,教育改革
大专生就业工作可以说是全社会的大事,因为大专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体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关系到民生和社会稳定。政府职能部门在解决大专生就业问题中担当着重要的调控功能,包括各省招生办公室在内的相关部门有责任审视、分析社会职业需求动态,有针对性地预测未来人才的需求信息,并适时向学校发布,学校可根据政府部门的预测信息,及时调整招生专业、学科,修订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模式。政府职能部门通过宏观调控,指导高校办学,尽可能地降低学校某些专业招生的盲目性。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要注重加强与社会的交往,如与社会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注重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质量,展开长期性的调研,主动掌握人才需求动态,对用人单位进行访谈,了解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困境问题之所在,形成并完善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等。高校要突出专科生就业优势,和社会需求无缝对接,形成特色鲜明的专科专业,不断提高师资水平。
(三)有效实践,培养兴趣
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往往和兴趣紧密相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最有职业幸福感的事情,兴趣是引导个人成就事业的种子,兴趣是星星之火,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兴趣的提高需要毕业生加强理论的学习与引导,同时,毕业生应积极参加相应的实践进行锻炼。大专生要积极参加学校开设的大专生职业生涯设计相关课程和能力拓展课程,提高自己对职业及大专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理解,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职业倾向等,有针对性地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并明确实现目标的思路、途径,使自己在就业的道路上尽可能地少走弯路。学生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思考和总结,培养职业兴趣。依据职业生涯设计的目标,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开展校内校外实践,不轻视每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不骄傲自满,不眼高手低,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唯有如此,走出校门时才会不彷徨,不迷失方向,敢于竞争,成为职场的有力竞争者。
(四)更新观念,积极竞争
如今的大专生就业,早已不同于原有的“统分统配”或简单的“双向选择”模式,而是适应市场需要,在双向选择的同时,走自主择业的道路,自主择业内涵较为丰富,既包括个体选择目前社会中已有行业就业,也包括大专生的自主创业。大众创新创业的时代已经到来,学生及家长要打破原有的陈旧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择业观;大专生也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资源,有针对性地提高综合素质,并根据个人的条件、社会环境、行业前景及就业市场等变化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只要想好了自己要做什么,就不要拘泥于形式和内容,要勇于突破,勇于创新,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国家对大专生就业高度关注和关心,大专生要积极了解相关政策信息,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敢为人先,结合自身优势,审时度势,有的放矢,将会为自己迎来就业的春天。
(五)提升能力,促进发展
在就业过程中,一方面存在就业难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存在大专生择业难的问题。就业困难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就业难,不是难以改变的就业大环境,而是难以改变的就业心态和难以提升的个人就业能力。因此,提高大专生的就业能力成为学校教育管理者和大专生面临的重要问题。学校应从社会需求出发,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有益于提高大专生就业竞争力的素质拓展训练,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和人才观的教育,努力提升大专生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积极构建通识性教育平台,强化大专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其他学科融会贯通能力,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促进大专生就业能力发展等。学生自己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就业能力提高的各项活动中,完善自身,综合发展。通过参加专升本考试、考研等多种途径的学习渠道提升个人学历,改变专科生的命运,相信也是多数大专生的不二选择。
缓解大专生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大专生本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积极探索,有效实践。随着全方位、多层次地促进大专生就业的措施和行动到位,加之大专生个体自身积极提升个人能力,勇于面对困境,社会大众转变传统就业观念,高校通过改革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国家采取多重政策缓解大专生就业困境,大专生就业难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
【参考文献】
[1]李雯,欧阳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文化解读[J].江苏高教,2004(02).
[2]王雯.大专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读写算:教研版,2015.
[3]赵伏晓.专生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责任编辑:张丽
[关键词]大专生就业 就业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4-0194-02
目前,专科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困扰大多数大专生的普遍问题,学生宁可多花钱上三本,也不愿意成为大专生,尤其是那些根本没有希望找到工作的专科生。2015年陕西省教育厅公布的就业率中,高职院校就业率超过了普通高校,这些高职院校的专业是紧贴市场需求的高铁、城市轨道交通、飞机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旅游等专业。而其他专业主要是普通高校文科专业,如中文、管理、外语等专业的就业率则明显低于80%,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普遍存在。2013年,西部网记者曾推出系列报道《学历越高越好就业,未就业学生专科多于本科》。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登记的未就业学生中,专科生占50.29%,本科生占47.45%,研究生占2.08%。在《2014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的数据显示:高职(专科)生就业率为88.14%,其中文科专业普遍低于80%,最低的历史学达到61%。近年来,大专生找工作难的状况一直在延续。合理的人才结构是金字塔状的,处于底部的是大量实用性的技能型人才。而大专生在校期间缺乏职业规划设计,在毕业时往往没有学到一技之长,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困境也就不可避免了。
专科生在找工作时往往受到学历的限制,致使大专生失去了许多就业机会,很多人往往认为专科生只要放低姿态就不难找到工作。但是,基于大量农民工涌入人才市场,放低姿态就意味着要与农民工抢饭碗。父母辛苦培养了自己多年,最后却沦为农民工的境地,有多少专科生愿意?近几年,国家政策鼓励专科生到西部或者基层锻炼,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岗位所要求的也是本科生优先,专科生即使选择去西部,竞争力也不强。所以,大多数专科生只能选择在大城市或者二三线城市打工以维持自己的温饱,他们比农民工的压力更大,因为还要承受身后父母期待的眼神和就业困境的双重压力。
目前,大专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求职就业的困境下,获得满意工作的大专生比例很少,大专生不断降低求职标准仓促就业的占到多数。
大专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自身因素等。
一、大专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随着就业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用人单位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有些情况下能用本科生就不用专科生,大多数企业在招聘时一般都会标榜最低要求是本科,这意味着大专生连基本的应聘机会都没有。大专生表面上看起来是供求过剩了,但这种过剩并不是大专生总量方面的过剩,而只是一种结构性过剩,其实社会对高技能、高层次的人才需求量还相当大。另外,大专生是大学扩招的附属品,也是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的过度产品。尤其是在普通高校,大专生只是本科教育的简单压缩,没有社会要求的一技之长,所学的知识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高不成、低不就也就成了常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人力资源配置始终处于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需要国家在政策方面提供支持和鼓励,这样大专生才有望走出职业困境。
(二)家庭因素
一些家长保守、陈旧的就业观念也会对大专生的择业和就业产生重要影响。现在的家长对许多职业持有偏见,认为做营销、超市上班打工不稳定,孩子哪怕有一份低收入、低福利但相对稳定的工作就是他们满心希冀的,于是四处托人、托关系进政府机关,让孩子等、靠、要,成了宅族。他们往往认为孩子不能干稍微辛苦、强度较大、风险较高的工作,干涉学生对职业的选择,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三)学校因素
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错位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学校扩招与生源总体水平下降和教学质量降低之间的关系已逐渐形成共识,许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并没有足够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作保障,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在学校学不到太多实用的东西,进入社会后必然不能应对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国应试教育和高校教育体制严进宽出的常态也导致大专生在校期间没有职业设计的紧迫感,加之其自身自律性不严,大学成了走过场,真正德才兼备的大专生少之又少。
(四)自身因素
大专生是就业的主体,其主体意识的强弱对就业的数量与质量均存在较大影响。造成大专生就业困境的自身因素比较复杂,如大专生进校后缺乏专业兴趣、学习成绩不理想、对职业的认识模糊、无职业生涯规划或设计不完善,加之不能及时修正,缺乏奋斗的精神与动力、观念不更新,在学校期间没有参加社会实践,综合素质偏低,谋生技能偏少,有压力没动力,缺乏自我提升的意愿和毅力,就业过程中等、靠、要的思想较为严重,个别大专生只看到就业压力而不能正确认识就业形势,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就业心态不良等。
二、大专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一)调整心态,稳中求优
目前,大专毕业生就业率相对于高职生、本科生、研究生来说较低,因此,大专生被形容成在夹缝中生存。首先,大专生应该有平稳的就业心态,不要因学历受限就放弃就业,要针对自己的专业去求职,大专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不要心急,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可以多方寻找机会,在多个单位中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和兴趣,在不断经历职业选择中求证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逐步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学校是学习成长的平台,社会更是学习成长的平台,大专生要克服自卑心理,勇于面对就业难题,积极在社会的熔炉中成长成才,努力提升个体的就业能力,不蹉跎时光,相信国家和社会,用自己的双手去打拼自己的天下。 (二)政府调控,教育改革
大专生就业工作可以说是全社会的大事,因为大专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体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关系到民生和社会稳定。政府职能部门在解决大专生就业问题中担当着重要的调控功能,包括各省招生办公室在内的相关部门有责任审视、分析社会职业需求动态,有针对性地预测未来人才的需求信息,并适时向学校发布,学校可根据政府部门的预测信息,及时调整招生专业、学科,修订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模式。政府职能部门通过宏观调控,指导高校办学,尽可能地降低学校某些专业招生的盲目性。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要注重加强与社会的交往,如与社会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注重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质量,展开长期性的调研,主动掌握人才需求动态,对用人单位进行访谈,了解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困境问题之所在,形成并完善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等。高校要突出专科生就业优势,和社会需求无缝对接,形成特色鲜明的专科专业,不断提高师资水平。
(三)有效实践,培养兴趣
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往往和兴趣紧密相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最有职业幸福感的事情,兴趣是引导个人成就事业的种子,兴趣是星星之火,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兴趣的提高需要毕业生加强理论的学习与引导,同时,毕业生应积极参加相应的实践进行锻炼。大专生要积极参加学校开设的大专生职业生涯设计相关课程和能力拓展课程,提高自己对职业及大专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理解,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职业倾向等,有针对性地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并明确实现目标的思路、途径,使自己在就业的道路上尽可能地少走弯路。学生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思考和总结,培养职业兴趣。依据职业生涯设计的目标,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开展校内校外实践,不轻视每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不骄傲自满,不眼高手低,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唯有如此,走出校门时才会不彷徨,不迷失方向,敢于竞争,成为职场的有力竞争者。
(四)更新观念,积极竞争
如今的大专生就业,早已不同于原有的“统分统配”或简单的“双向选择”模式,而是适应市场需要,在双向选择的同时,走自主择业的道路,自主择业内涵较为丰富,既包括个体选择目前社会中已有行业就业,也包括大专生的自主创业。大众创新创业的时代已经到来,学生及家长要打破原有的陈旧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择业观;大专生也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资源,有针对性地提高综合素质,并根据个人的条件、社会环境、行业前景及就业市场等变化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只要想好了自己要做什么,就不要拘泥于形式和内容,要勇于突破,勇于创新,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国家对大专生就业高度关注和关心,大专生要积极了解相关政策信息,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敢为人先,结合自身优势,审时度势,有的放矢,将会为自己迎来就业的春天。
(五)提升能力,促进发展
在就业过程中,一方面存在就业难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存在大专生择业难的问题。就业困难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就业难,不是难以改变的就业大环境,而是难以改变的就业心态和难以提升的个人就业能力。因此,提高大专生的就业能力成为学校教育管理者和大专生面临的重要问题。学校应从社会需求出发,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有益于提高大专生就业竞争力的素质拓展训练,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和人才观的教育,努力提升大专生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积极构建通识性教育平台,强化大专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其他学科融会贯通能力,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促进大专生就业能力发展等。学生自己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就业能力提高的各项活动中,完善自身,综合发展。通过参加专升本考试、考研等多种途径的学习渠道提升个人学历,改变专科生的命运,相信也是多数大专生的不二选择。
缓解大专生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大专生本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积极探索,有效实践。随着全方位、多层次地促进大专生就业的措施和行动到位,加之大专生个体自身积极提升个人能力,勇于面对困境,社会大众转变传统就业观念,高校通过改革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国家采取多重政策缓解大专生就业困境,大专生就业难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
【参考文献】
[1]李雯,欧阳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文化解读[J].江苏高教,2004(02).
[2]王雯.大专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读写算:教研版,2015.
[3]赵伏晓.专生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