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所谓"民以食为天",可见粮食对于人类来说非常重要,而一个国家的发展也离不开农业发展。为了促进农业不断发展,就需要不断培育出优质、高产新品种,从而进一步提高量粮食产量。本文主要讲述了培养新品种对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介绍了粮食种植户在在选择新品种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然后提出促进新品种推广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品种;提高粮食产量;推广
"民以食为天",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粮食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而粮食来源于农业,农业也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粮食的获得需要经过种植环节,因此农业的不断发展需要依靠种植。从古到今,粮食产量的好坏是我国农村工作方面的重点,经过多年的实践以及经验总结发现帮助提高粮食产量的一个重要措施是研发出高产优质新品种。近年来,种子公司每年都会在种子市场中推出很多粮食新品种,但是农民们似乎并不乐意接受这些新推出的品种。所以,一般情况下,一个新品种的推出再到获得大范围推广种植,大概需要经过三年或是四年的时间[1]。因此造成很多优秀的粮食新品种得不到及时推广种植,不能为各地粮食生产贡献出应有的价值。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在粮食新品种推广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然后找出适当的解决措施并加以完善,从而帮助推动新产品的推广工作,进而达到提高我国粮食总产量的目的。
1.分析新品种对提高粮食产量的影响
1.1粮食新品种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农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近几年来,我国不断研发出粮食新品种并将其推广到种子市场中,帮助提高我国粮食生产总量。我国研发出的新品种为提高我国粮食产量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可以说新品种研发及推广种植是帮助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的重要手段。可以根据一组数据来说明这一点:1980年根据资料显示,全国粮食总产量仅是32055.5万吨,而在2010年中全国粮食总产量就达到了54641.0万吨,短短3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2011年和2012年这两年中,全国粮食总产量也分别达到了57121万吨和58957万吨。由此可见,高产优质的新品种能为我国粮食产量的提高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像优质小麦、高产大豆以及杂交玉米,另外还有转基因抗虫棉等优质新品种的推广种植,使国内农作物优良品种种植覆盖面积超过了95%,而优良品种对提高粮食产量也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2]。
1.2粮食新品种能提高种子质量,不断获得新品种
随着经济、农业等得到不断发展,各种子公司也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环境,而种子公司为了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实现新品种的大力宣传,就需要推出更高质量、更高产量的粮食种子。而粮食新品种不仅能帮助改善种子质量,还能帮助促进粮食产量的提高。因此,种子公司在推广新品种工作中要注重新品种种子生产的每一个工作流程,还要重视不断改善种子质量,帮助更好的发挥粮食新品种的产量优势。除此之外,种子公司想要在种子市场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不但研发粮食新品种,加大科研投入工作,帮助培育出更优质、更高产的粮食品种。
1.3进一步推动粮食新品种的培养研发工作
若种子公司推广的粮食新品种能很快得到农民们的接受,不仅能帮助农民提高粮食产量,实现粮食大丰收,还能帮助种子公司在较短时间内收回生产成本,从而改善了资金周转工作。种子公司因为有了足够的资金,能在短时间内再次投入科研帮助培育出更多的粮食新品种。
2.粮食种植户在选择新品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接触新品种的途径较少
粮食种植户在进行粮食新品种选择过程中只能通过观察当地种植表现较好的粮食新品种,而对于其他更好的糧食新品种却没有机会了解。而如果仅通过查看种子外形,没有他人实践经验之谈或是自己亲身经历,农民们往往不容易接受新推广出来的新品种。另外,还存在一种情况,某些粮食新品种已经推向市场并推广种植很多年,却还是仅停留在一个地区而没能实现大面积种植,从而不能发挥新品种增产的目标。除此之外,一些粮食新品种是依靠农村种子经济户进行推广种植,而农民可能会因为害怕承担粮食低产、粮食质量不佳从而影响收成的风险,加上农民本身没有种植过这些新推广的新品种,对于新品种的优质及高产还存在一定的怀疑,从而这些新品种的推广很难得到粮食种植户的接受和认可。另外,因为新品种在刚推向市场时,种子公司获得的利润相对比较少,这就直接影响了种子推广户的工作积极性,种子的推广工作也将会受到限制,从而很难实现大范围推广种植。
2.2某些新品种不能满足种植户需求
在粮食新品种推广种植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新品种在经过农民种植之后,发现这些新品种并不是粮食种植户需要的粮食新品种。举例来说:某地粮食生育期相对比较长,但是农民选择的新品种却是生育期较短的新品种,这就浪费了农作物的熟期;还有就是某地农作物种植方法以及使用的农机设备与所要推广的粮食新品种不能实现相互适应等问题。而农民真正需要的粮食新品种并没有实现推广种植,造成农民在粮食种植方面不断更换农作物品种,出现粮食产量波动较大,最后间接影响到新品种的推广工作。
3.加快推广新品种的有效措施
3.1设计新品种种植展示区
为使农民更快的接受新品种,可以通过设计新品种种植展示区。在展示区中将很多新品种农作物种植在一个区域内,使农民能很直观的了解到新品种的种植优势,从而使农民更好的了解新品种并接受新品种。农民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粮食新品种。种子公司可以通过增设种植展示区,对于生育期较长的新品种植在同一个展示区,然后选择稀种植品种,对于生育期比较短的品种种植在另外一个展示区,主要种植密植、中密种植品种,使品种更具备代表性。
3.2为加快推广新品种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为了能确保新品种种植后能获得稳定的产量,且适合当地农民需求的品种,每一个新品种都要具备充分的科学理论依据。因此,种植在展示区内的新品种都应该详细记录各个生长阶段以及种植环境、条件等信息。并且在种植过程中重视田间管理工作,确保田间环境满足新品种生长条件需求。然后做好每个小区的田间规划工作,制定相应的品种种植措施。还要重视观察以及记录不同品种在抗旱、抗病害等方面所具备的特征。待收获各个不同品种果穗之后要进行晾晒工作,然后再进行考种环节,检测穗重等情况,并认真计算新品种具有的产量情况。最后根据考种所得结果编写新品产量报告,结合田间记载信息对新品种作最终评价,然后选择高产、抗性能力强的优质品种推广到市场上。
3.3提供观摩粮食新品种的平台
观摩新品种是为了使农民观看到粮食新品种具备的特征以及优势,使农民们更直观的了解新品种。可以邀请一些农民在品种即将成熟时到种子公司开设的展示田进行观摩,这种方法是比较有效也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民接受新品种的推广。农民在进行观摩新品种过程中,培养基地可以安排制定人员进行详细讲解品种所具备的优势等,使农民们更了解新品种特性,从而接受该品种。除此之外,还可以邀请农村种子推广经销商到展示田间进行观摩,使其了解新品种,从而促进经销商推广粮食新品种。
4.结束语
总之,粮食新品种推广是种子管理相关部门的重要职责,应该认真做好这项工作,加大展示示范新品种的种植工作。加大新品种研发工作,不断为粮食种植户寻求粮食新品种,从而不断实现粮食高产的目的,真正提高全国粮食总产量。如果种子公司推广一种粮食新品种,能很快得到农民的接受及认可,新品种就会发挥其具有的优势,帮助在较短时间内就能粮食产量提高,促进农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郝俊丽,曹幸壮.提高服务创新机制做好新品种引进推广工作[J].现代农村科技,2012(12):7.
[2]马庆来.加速新品种推广步伐提高粮食产量[J].现代农业,2012(07):71.
【关键词】新品种;提高粮食产量;推广
"民以食为天",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粮食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而粮食来源于农业,农业也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粮食的获得需要经过种植环节,因此农业的不断发展需要依靠种植。从古到今,粮食产量的好坏是我国农村工作方面的重点,经过多年的实践以及经验总结发现帮助提高粮食产量的一个重要措施是研发出高产优质新品种。近年来,种子公司每年都会在种子市场中推出很多粮食新品种,但是农民们似乎并不乐意接受这些新推出的品种。所以,一般情况下,一个新品种的推出再到获得大范围推广种植,大概需要经过三年或是四年的时间[1]。因此造成很多优秀的粮食新品种得不到及时推广种植,不能为各地粮食生产贡献出应有的价值。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在粮食新品种推广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然后找出适当的解决措施并加以完善,从而帮助推动新产品的推广工作,进而达到提高我国粮食总产量的目的。
1.分析新品种对提高粮食产量的影响
1.1粮食新品种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农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近几年来,我国不断研发出粮食新品种并将其推广到种子市场中,帮助提高我国粮食生产总量。我国研发出的新品种为提高我国粮食产量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可以说新品种研发及推广种植是帮助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的重要手段。可以根据一组数据来说明这一点:1980年根据资料显示,全国粮食总产量仅是32055.5万吨,而在2010年中全国粮食总产量就达到了54641.0万吨,短短3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2011年和2012年这两年中,全国粮食总产量也分别达到了57121万吨和58957万吨。由此可见,高产优质的新品种能为我国粮食产量的提高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像优质小麦、高产大豆以及杂交玉米,另外还有转基因抗虫棉等优质新品种的推广种植,使国内农作物优良品种种植覆盖面积超过了95%,而优良品种对提高粮食产量也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2]。
1.2粮食新品种能提高种子质量,不断获得新品种
随着经济、农业等得到不断发展,各种子公司也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环境,而种子公司为了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实现新品种的大力宣传,就需要推出更高质量、更高产量的粮食种子。而粮食新品种不仅能帮助改善种子质量,还能帮助促进粮食产量的提高。因此,种子公司在推广新品种工作中要注重新品种种子生产的每一个工作流程,还要重视不断改善种子质量,帮助更好的发挥粮食新品种的产量优势。除此之外,种子公司想要在种子市场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不但研发粮食新品种,加大科研投入工作,帮助培育出更优质、更高产的粮食品种。
1.3进一步推动粮食新品种的培养研发工作
若种子公司推广的粮食新品种能很快得到农民们的接受,不仅能帮助农民提高粮食产量,实现粮食大丰收,还能帮助种子公司在较短时间内收回生产成本,从而改善了资金周转工作。种子公司因为有了足够的资金,能在短时间内再次投入科研帮助培育出更多的粮食新品种。
2.粮食种植户在选择新品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接触新品种的途径较少
粮食种植户在进行粮食新品种选择过程中只能通过观察当地种植表现较好的粮食新品种,而对于其他更好的糧食新品种却没有机会了解。而如果仅通过查看种子外形,没有他人实践经验之谈或是自己亲身经历,农民们往往不容易接受新推广出来的新品种。另外,还存在一种情况,某些粮食新品种已经推向市场并推广种植很多年,却还是仅停留在一个地区而没能实现大面积种植,从而不能发挥新品种增产的目标。除此之外,一些粮食新品种是依靠农村种子经济户进行推广种植,而农民可能会因为害怕承担粮食低产、粮食质量不佳从而影响收成的风险,加上农民本身没有种植过这些新推广的新品种,对于新品种的优质及高产还存在一定的怀疑,从而这些新品种的推广很难得到粮食种植户的接受和认可。另外,因为新品种在刚推向市场时,种子公司获得的利润相对比较少,这就直接影响了种子推广户的工作积极性,种子的推广工作也将会受到限制,从而很难实现大范围推广种植。
2.2某些新品种不能满足种植户需求
在粮食新品种推广种植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新品种在经过农民种植之后,发现这些新品种并不是粮食种植户需要的粮食新品种。举例来说:某地粮食生育期相对比较长,但是农民选择的新品种却是生育期较短的新品种,这就浪费了农作物的熟期;还有就是某地农作物种植方法以及使用的农机设备与所要推广的粮食新品种不能实现相互适应等问题。而农民真正需要的粮食新品种并没有实现推广种植,造成农民在粮食种植方面不断更换农作物品种,出现粮食产量波动较大,最后间接影响到新品种的推广工作。
3.加快推广新品种的有效措施
3.1设计新品种种植展示区
为使农民更快的接受新品种,可以通过设计新品种种植展示区。在展示区中将很多新品种农作物种植在一个区域内,使农民能很直观的了解到新品种的种植优势,从而使农民更好的了解新品种并接受新品种。农民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粮食新品种。种子公司可以通过增设种植展示区,对于生育期较长的新品种植在同一个展示区,然后选择稀种植品种,对于生育期比较短的品种种植在另外一个展示区,主要种植密植、中密种植品种,使品种更具备代表性。
3.2为加快推广新品种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为了能确保新品种种植后能获得稳定的产量,且适合当地农民需求的品种,每一个新品种都要具备充分的科学理论依据。因此,种植在展示区内的新品种都应该详细记录各个生长阶段以及种植环境、条件等信息。并且在种植过程中重视田间管理工作,确保田间环境满足新品种生长条件需求。然后做好每个小区的田间规划工作,制定相应的品种种植措施。还要重视观察以及记录不同品种在抗旱、抗病害等方面所具备的特征。待收获各个不同品种果穗之后要进行晾晒工作,然后再进行考种环节,检测穗重等情况,并认真计算新品种具有的产量情况。最后根据考种所得结果编写新品产量报告,结合田间记载信息对新品种作最终评价,然后选择高产、抗性能力强的优质品种推广到市场上。
3.3提供观摩粮食新品种的平台
观摩新品种是为了使农民观看到粮食新品种具备的特征以及优势,使农民们更直观的了解新品种。可以邀请一些农民在品种即将成熟时到种子公司开设的展示田进行观摩,这种方法是比较有效也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民接受新品种的推广。农民在进行观摩新品种过程中,培养基地可以安排制定人员进行详细讲解品种所具备的优势等,使农民们更了解新品种特性,从而接受该品种。除此之外,还可以邀请农村种子推广经销商到展示田间进行观摩,使其了解新品种,从而促进经销商推广粮食新品种。
4.结束语
总之,粮食新品种推广是种子管理相关部门的重要职责,应该认真做好这项工作,加大展示示范新品种的种植工作。加大新品种研发工作,不断为粮食种植户寻求粮食新品种,从而不断实现粮食高产的目的,真正提高全国粮食总产量。如果种子公司推广一种粮食新品种,能很快得到农民的接受及认可,新品种就会发挥其具有的优势,帮助在较短时间内就能粮食产量提高,促进农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郝俊丽,曹幸壮.提高服务创新机制做好新品种引进推广工作[J].现代农村科技,2012(12):7.
[2]马庆来.加速新品种推广步伐提高粮食产量[J].现代农业,2012(07):71.